[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本線路為優質線路,可優先選擇。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二戰里頭,很多著名的戰役。
但是,這次故事并不想講那些著名的戰役,在這個“被遺忘”的角落里,發生的戰役,一樣死人,一樣讓身處其中的所有人深受其害。
又有什么“遺忘”或者“不遺忘”,都是絞肉機下的粉碎。
故事分為三條線,德軍、盟軍和當地反抗組織。
先說說德國小伙兒。
這位小伙兒在東線,也是出生入死,腸子都打出來了,塞回去繼續戰斗,也算得上是驍勇善戰了。
在當病號期間,這位德國小伙兒遇到了一位軍官。
這位軍官大概早就看透了這糟糕的一切,在指導了小伙兒一些“人生哲學”后,選擇了自殺。
小伙兒傷愈后,回到荷蘭做了文職。
此時的荷蘭,處于異常敏感的境地。
一方面看到了解放的希望,一方面還在被德國蹂躪。
身處其中的老百姓大概是最無辜的,左右為難,想到未來,一身難洗的標簽,想到當下,德國已經日暮西山。
說白了,老百姓只不過是當權者的資產。
當身為資產時,或許可以茍安。但當資產面臨有被他人搶占的風險時,誰也不知道當權者會不會拼個魚死網破。
那些對未來懷有美好愿望的人們,在“當權”和“倒臺”面前,其實都沒什么兩樣。
打了敗仗的軍隊,面對手無寸鐵的百姓,照樣可以揮起屠刀。
黎明前的黑暗,說不定更黑。
只是奈何這年邁的醫生,對人性還存在著美好的期待。
這種期待,就像是空中樓閣。
我要自首,但首先得答應我倆條件。
這樣的行為,說不出的荒謬。不知道老外是不是有類似的傳統,所以醫生才有這個“底氣”去與虎謀皮。
以為努力工作就會獲得尊重,真是白吃了這么多年大米飯。
故事里頭還有盟軍。
滑翔機可以了解一下,在以往的電影里頭好像沒有見識過,二戰時期竟然還有這種戰術部隊。
荷蘭糟糕的地形也了解一下,這伙滑翔機戰斗小隊,整天都在泥濘里跋涉,鞋子估計是超級防水。
這個小隊,最終剩下倆。
一人選擇了逃兵,一人選擇了決不投降。
選擇絕不投降的這位,還是大人物的兒子。
可是這殘酷的戰爭,是不會因為你是誰而格外開恩的。
在最后的戰斗里頭,這位也是被打得屁滾尿流。
故事最后的戰爭,拍得相當殘酷。
這是個赴死的定局,然而上頭下命令了,戰士必須往前沖。
那邊的德國人,只需要在戰壕里頭扣動扳機,就可以大把的收割人命。
這樣的沖鋒,意義何在?
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它解釋成“為了信仰”。
可惜最后,扭轉戰局的是一幫“平民”,這份犧牲了太多的情報,終于送達到盟軍手中。
這讓此前的慘烈的犧牲,顯得更加蒼白。
這場戰役,盟軍犧牲3000+,德軍死亡4000+,平民犧牲2000+,戰士們可以得到榮譽,平民大概只是“附加傷害”。
這是2020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敘述的是二戰后期的一場戰役,戰役開始時間是1944年10月。地點在荷蘭。當時盟軍9月發起的市場花園行動剛剛遭遇慘敗,緊接著德軍在12月又發起了阿登戰役,而夾在這兩場大戰之間的斯海爾德河戰役并不大,僅為師級規模。所以后來被人們稱為“被遺忘的戰役”。
斯海爾德河戰役的目的是掃蕩斯海爾德河地區德軍,占領瓦爾赫倫島,以保障安特衛普港的暢通和安全。戰役是慘烈的,按照影片中的說法,整個戰役中,3231名盟軍、4250名德軍和2283名平民喪生。盟軍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后,最終勝利。這就是影片的大背景。
影片并沒有從正面去講述戰役的全過程,影片的前四分之三都沒有多少戰場的場面。而是通過三個人三條線索的發展,告訴我們戰爭是在怎樣的奪去人們的生命,毀滅人們的良知,以及心存善念的人們是怎樣在這場無人性的廝殺中去把握自己的命運,去選擇自己的道路,去堅守自己的信念。
線索之一:威廉。他是英軍的滑翔機飛行員。官二代。在參加市場花園行動中,飛機被擊落。此時,他和他的戰友們面臨三種選擇:投降、逃跑或歸隊。他的戰友們陸續選擇了逃離戰場,而威廉自己在上級死去,尋部隊而不得的境遇下,卻堅定的向著硝煙起處走去,最后加入了加拿大軍隊。
線索之二:斯塔弗倫。他是荷蘭人,因為淺薄的信念加入了德軍訓練營。這期間,他感受到了許多事情,斷腿中尉向他講述了猶太人集中營的慘狀,他看到了黨衛軍如何拷問和處決抵抗者,也看到了戰場上軍官拿槍威逼士兵沖鋒。所有這些,都使他改變了最初的想法,然而他在那種環境中卻又無法采取任何行動。他悄悄傳話給特恩,他阻止了德軍士兵對特恩施暴。他所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
線索之三:特恩。她是荷蘭的一位普通人。她的父親是一位醫生,為市民服務,也救治德國人。他們與世無爭,只求平安。當特恩的弟弟因為向德軍泄憤被追捕時,她和父親一起去向黨衛軍的伯格霍夫求情。她或許尋思著:德軍固然很壞,但是也許還沒有壞透。伯格霍夫彬彬有禮的接待了他們父女,并向他們許諾,只會給他弟弟輕微的處罰。特恩在向自己的閨蜜同時也是抵抗組織人員的雅娜尋求辦法時,同樣也保持了這樣的警惕。最終殘酷的現實使特恩清醒了。義無反顧的加入了抵抗組織的行動之中。
三個人的遭遇以及他們過后的做為,令人們領悟到,在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一向都是向善拒惡的。他們在自己的經歷中,曾經是那么努力的去辨別什么是惡什么是善。歷史過去了70多年后的今天,現在的人們當然很容易的分辨出過往的善與惡,可是當你身處廬山中,卻很難了解它的真面目。比如斯塔弗倫,他是自愿從軍的,是為了讓自己的親人不再受苦,為了讓世界變的更好一些。然而與他的愿望相反,他看到了太多的惡行。受那時的宣傳,他也認為猶太人都是騙子,可是他并不認為僅僅因為如此,猶太人就應該被滅絕。他親耳聽到了伯格霍夫對特恩父女的承諾,可馬上就知道了他的真實想法:“雖然他只有17歲,但我不能破例。”在另一個房間,他也親眼見到了黨衛軍對特恩弟弟的酷刑以及后來的慘死。再看特恩。當她和父親得知弟弟將要被處死時,父親立即冒死去見伯格霍夫,這時的伯格霍夫回過頭來,看了一眼悲痛欲絕的父親,冷冷的關上了門。似乎在得意于自己違背承諾的騙術。之前的紳士態度、慈祥的話語,所有偽裝都被撕去了。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魔。實際上,威廉也好,斯塔弗倫也好,特恩也好,他們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個,他們沒有保衛祖國的雄心壯志,他們并不在乎戰爭中的誰輸誰贏,甚至也不在乎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他們只是為了善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他們看到自己面對的惡,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勢力。當他們看清了面對的這種惡勢力,為了保護自己心中的善,他們不得不去和惡勢力去搏斗。
影片中對斯塔弗倫的刻畫猶為深刻,當他在經過了許多事情之后,對納粹的行為早已深惡痛絕。可是由于當時他所處的環境,他并不可能有所作為。他不得不繼續為德軍而戰,他也不得不參與了對抵抗者的處決。直到最后,他所能做的也僅僅是在威廉面前,默默的收起槍,坦然接受可能到來的死亡。我們常說,一個人的思想要通過行為來體現。正如咱們這里的一些人,有了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就巴不得讓所有人都知道,去向所有人去展示和炫耀。可影片卻告訴我們:未必如此。我們看到,此時的斯塔弗倫已經洗滌了自己的靈魂,完成了自我救贖,即便不為旁人所知,又有何妨?特恩也是如此,在她和雅娜送情報的途中被德軍發現,她讓雅娜躺在小船中,將小船遠遠推送出去,而將自己坦然送入虎口。這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也許過了一些年之后,早已被別人忘記。特恩自己也并不指望被他人所贊頌,只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靈魂。
影片拍攝的很認真。特恩和雅娜在暗夜中從蘆葦叢中推出小船,遠處的光亮襯托著他們的剪影,很美。對戰役的描述也很準確。堤壩的炸毀,盟軍借潮水從側翼襲擊德軍,戰場上的吶喊,強攻和退守,傷者的呻吟,都很符合當時的情景。
對威廉這個人物的描述略顯單薄。戰役前方和后方的敘述也顯得脫節。
本人評分:6.5。
一場戰爭由一場場戰役組成,一場戰役又由一場場戰斗組成,《被遺忘的戰役》就是講述的二戰中的斯海爾德河戰役。二戰中,加拿大作為盟軍成員之一,也參加了不少戰役,斯海爾德戰役就是由加拿大主導的一場戰役,所以在影片后段,主角之一的滑翔機飛行員在跋涉許久之后,才正好遇到了加拿大的軍隊,上了戰車……
影片并不像傳統好萊塢戰爭片一樣場面宏大、波瀾壯闊,反而采用的是三線敘事手法,這種風格不錯,以三位年輕人的視角來描述,也挺有獨到之處 。
年輕就意味著活力,當然,同時也意味著叛逆。叛逆,某種角度來說,也可以叫反傳統、反抗權威,而影片描述的三位被卷入戰爭的年輕人,就是這么幾個帶著些許叛逆的青年。
在影片一開始,作為女主角的特恩,與市長的對話中,就向我們展現了她的反抗精神。當市長因怕被清算,急忙處理與德軍交往密切的證據時,叫特恩也趕緊回家收拾,因為“你父親也為德國人工作”,特恩卻不卑不亢地糾正道,“是照顧患病的德國人以及澤蘭人”。特恩的弟弟德克,叛逆氣息則更為明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在德軍撤離時沖動之下與德軍發生沖突,所幸逃離。逃到家中,在姐姐為他處理傷口時,還嘲笑父親和姐姐是膽小鬼,這熊孩子,殊不知姐姐柔弱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剛毅又勇敢的心。比如在面臨奧伯斯特·博格霍夫突訪時,特恩雖然內心有些許緊張,但是卻還算鎮定自若;在去博格霍夫辦公室為弟弟開脫時,特恩也是全程表現可嘉,反而是作為醫生的父親,雖然有白求恩式的醫德,但在勇氣方面卻不如自己女兒。包括后來為了解救弟弟奔走,與地下抵抗組織接觸,將資料和盜取地圖為條件,讓抵抗組織出面營救弟弟,甚至主動攬下任務,甘冒風險將資料和地圖送給盟軍,在好友受傷時,果斷讓好友逃離,自己卻被德軍抓獲,種種都描繪出特恩的美好品質。
與特恩有所交集的荷蘭青年斯塔弗倫,家境貧寒,與另一位主角——軍官之子威廉形成鮮明對比,但作為兩大男主,都頗有反抗父權的意識。斯塔弗倫受到納粹的蠱惑,為了反抗這個不公的世界,為了追求美好未來,不顧父親的反對,年僅17歲的他懷揣著期待和夢想毅然踏上了從軍之路(荷蘭與德國,同作為日耳曼人,毗鄰而居,人種、語言、宗教信仰都相近,二戰時,大約有兩萬多荷蘭青年加入德軍,斯塔弗倫即是其中之一)。在影片當中,可以看到,斯塔弗倫在東線戰場與蘇軍的戰斗,表現也是頗為英勇的,但是到了后來,在堤壩戰場卻有些猶猶豫豫、畏畏縮縮、恍恍惚惚,這種轉變是因為初參軍時的熱血逐漸被冰冷而殘酷的現實所澆滅。在東線戰場,親眼目睹摯友盧卡斯身死,自己也身受重傷,雖然僥幸撿回一條小命,但生死一遭,斯塔弗倫心境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再加上在醫院治療時,被看透法西斯真面目的費舍爾中尉影響,他已經開始沉思。在博格霍夫辦公室做秘書時,給博格霍夫那句翻譯也是“她擔心你在耍他”,這句話是有所潤色的。而且斯塔弗倫又再次目睹特恩弟弟德克遭受酷刑,即使特恩和父親之前為德克求情也無濟于事,辦公室的求情更像是一個笑話,因為道貌岸然的博格霍夫依舊決心要處決德克。在這里,斯塔弗倫厭倦戰爭的思緒不止,當初的狂熱已經漸漸退卻,于是他轉而向特恩通風報信,不料卻被發配到前線,甚至去前線之前還被逼親自處決了德克,這讓斯塔弗倫原本追求美好的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對戰爭的厭惡和抗拒也越來越強,以至于在堤壩戰場上的斯塔弗倫和在東線戰場上的熱血青年判若兩人。
威廉是英國空軍某部指揮官之子,是一位滑翔機飛行員,非常具有冒險精神,在一次訓練時突發奇想展現了一次機身翻滾,卻被戰友啐了一句“白癡”,被直屬長官認為是“想當英雄的幼稚鬼”。在威廉父親布置完市場花園行動計劃后(威廉所在的部隊將要前往的荷蘭阿納姆地區,就是阿納姆戰役發生的地點,阿納姆戰役是市場花園行動的一部分。事實上,不管是阿納姆戰役還是市場花園行動,都可以說是以失敗告終。市場花園行動中,盟軍參戰人數達三萬五千人,德軍為兩萬人,但盟軍折損卻超過一半,傷亡人數是德軍的好幾倍,可謂損失慘重,而且還沒有達到戰略目的。威廉所在的滑翔機就是在前往阿納姆的途中被德軍防空部隊擊落,迫降在瓦爾赫倫島以北的斯豪文-迪弗蘭島一帶。斯豪文-迪弗蘭島、瓦爾赫倫島同屬荷蘭的澤蘭省,澤蘭即荷蘭裔英軍小伙亨克的故鄉),威廉因想去前線而向父親請示,但于公于私,父親都認為他沒有準備好,于公,父親認為他訓練時“越軌”和“劍走偏鋒”,于私,當然是老父親的關愛,并拿出威廉母親來勸導。即使有父親的勸說,卻阻止不了威廉那顆迫切想去前線參戰的心,于是他跟長官說父親同意了他去前線了,因為他需要這個機會來證明自己,此時的威廉很顯然沒有見識過前線戰爭的殘酷。而直到長官被緊張的德軍士兵殺害,自己也被仇恨和憤怒充滿頭腦而擊斃兩位德軍士兵時,威廉才終于意識到戰爭機器的冰冷,戰爭就是鮮血和死亡的代名詞。非常諷刺的是,作為官二代,本應該養尊處優的少爺兵威廉,卻表現得遠比幾位同行的戰友更具有責任感和勇氣,在長官負傷的情況下,不拋棄不放棄,反而是兩位戰友做了逃兵,一位戰友臨行前猶豫并退卻,唯剩威廉獨向虎山行,之前他人對他的調笑,更像是對他們自己的反向鞭撻。從與兩位德軍士兵爭斗時的慌亂到堤壩戰場的英勇,最后威廉和斯塔弗倫彼此放過,威廉在戰爭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長。斯塔弗倫也從開始的狂熱主義到如今的覺醒,最后甚至為了拯救特恩,以生命為代價完成了自我救贖。
電影中的三條線交集不多,但是最后匯集沒有讓人覺得突兀,反而顯得流暢自然。三位被戰爭裹挾的年輕人在戰爭中的選擇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不論何時,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從未停止,心中始終有一個角落為真善美而留。影片中不乏斷壁殘垣、淋漓鮮血,真實而殘酷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幾位年輕人心中保留的那份美好也讓人反思,電影的反戰思想確實是傳達到位了。最后,不管是戰火紛飛還是四海升平,愿人性光輝不墮!
殺還是不殺,取決人性成熟與否。當一個人頭腦簡單的時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壞人,必須殺掉(志愿加入德國軍隊的年輕人A被告知猶太人都是壞人)。但是,當成長并成熟之后,你就會發現人是一個復雜的個體,不是單純的好人或壞人(姐姐勸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訴他不要管人質的死活,當弟弟被德國軍隊抓起來后,又想用地圖換取抵抗組織營救弟弟,當弟弟被槍斃,又決定把地圖冒險送到盟軍手里。同樣,爸爸在戰爭中作為市長和醫生好像也幫助德國人,并想要和德國人討價還價)。從一開始的服從命令開槍槍斃那個弟弟,到沒有開槍殺死盟軍空降兵B,反過來,B從地下室擊斃德國士兵到沒有殺死青年A,而A也終于完成自己的覺醒和救贖,殺死看守,救出姐姐……
這是一部優秀的反戰電影,人性的光輝是從動搖到反思,從反思到掙扎,從掙扎到覺醒,從覺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贖的過程中迸發出獨特的光彩的……殺或不殺,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氣的抉擇……
三人主導三視角,這些分線故事各自都清晰豐滿而流暢,不僅有德軍軍官的偽善邪惡,也呈現了一些盟軍士兵的怯懦,人性的挖掘與戰爭中的困境與意外也很符合邏輯。特別要贊的是,這種基于縮小的點視野的戰爭背景劇情,其戰爭場面拍的也很棒,特別是對平民介入戰爭殘酷的描寫——送情報女子漸死中看著士兵和士兵不敢看又不得不看的眼神交織,神來之筆,難以忘卻,不可磨滅。
但是,女主與另一男主的不斷相遇,而且,最后女主還被其舍身相救,就太過于戲劇化了,導演應該讓女主在戰爭結尾時沾滿更多的血腥與污穢,這才能更能展示戰爭中個體面臨的終極殘酷,即戰爭中人的存在絕不可能有僥幸與圓滿,人的精神與肉身時刻會被黑暗與惡吞噬。
2020的電影,到20230401,豆瓣上只有7762個人評價;對比熱門的,1998拯救大兵瑞恩,63萬+;2022西線無戰事,13萬+。電影本身是不錯的,有歷史,幾條線索跟進的都不錯,人性的選擇等。
荷蘭,至少在中國,至少我個人認為,是個沒有什么存在感的國家。足球,郁金香,風車,低地國家。結束了。
這場戰爭的本源,是為了爭奪治河權,以便通過此河去運輸物資、軍隊。有沒有用呢,當然有。但是是有時效性的。超過了時限,這段運輸的意義就斷崖式下降,到了幾乎沒有的地步。在當時的歐洲,大約至多有3個月的效用。也讓我想起了波蘭,浴血華沙,1萬+的人評論,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遺忘的。無論是戰役、國家,還是電影。
回到主體,民族主義,是什么,為什么,圖什么。
一戰后,一直到二戰后,民族主義,民族自決的不斷呈現,出現了許多小國家。這些國家,從國民的角度看,是民族獨立了,民族主義的勝利。荷蘭,作為聯合省的一部分,歷史上還曾經作為海上馬車夫,一度在世界占據主導地位,東印度群島,等等。然很快就衰落了。波蘭,歷史上與德國、俄國有世仇,斗爭是有必要的,但浴血華沙,是及其不明智的選擇,戰略上是正確的,戰術選擇是愚蠢的。
那么,民族自決,成立國家,規模比較小,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圖什么。從政客的角度說,民族主義能都調動公民的積極性,統一思想,取得政治優勢,政治地位,大概算是成功的。從人民的角度看,從老百姓現實的角度看,似乎收益不大。當然,波蘭有特殊性,必須要斗爭。即便如此,老百姓也沒有收益啊。不劃算啊。
不久前查了一下美國的人口構成,德裔占最大多數,大約10%多一些。這些人沒有民族主義嗎?大約更多的,還是現實的選擇吧。
政治、百姓利益,特別是百姓的短期利益,很多時候是矛盾的,要看怎樣選擇,怎樣宣傳嘍。
結論:1、民族自決產生規模小的國家,對老百姓并沒有直接的好處,當然,有的時候是被迫的選擇。2、民族自決產生的大國,比如印度、印尼等,了解的不多,感覺也沒有得到有效,快速的發展。3、對小的民族的,相對比較合理的選擇,不是獨立建國,而是在聯邦中,保持一定的獨立性,還要一定的整體性,比如,南斯拉夫。當然,這需要一部好的憲法;大家都能接受的,小民族不會受欺負;一個好的財政政策,小民族不吃虧;一個好的制衡措施,比如議會,重點是名額分配。當然,這是理想狀態,很難達到。4、回過頭看,似乎共和制的中國的選擇是最有利于大家的,民主自治,相對其他省更多的自治權,但必須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對少數民族,一定程度上,是比對多數民族,漢族更加偏向,讓少數民族占點便宜,并不影響國家大局。
雖然戰爭場面略有失真,但整體基調冷峻寫實,視角超然而中立。在微觀層面里,捕捉到了一絲超越陣營的殘酷和混沌。
戰爭片突出的是人性,而不應該拉仇恨。
三條線編織推進匯合,相當工整,前頭有些散亂,俄羅斯前史和傘兵訓練鋪得太開,中段后就非常出色,人物抉擇的壓力真實到位,最出彩的是對荷蘭海濱濕地淺灘環境的刻畫。
整體感覺有點平,但奇妙的是,總能讓我有代入感。一場戰爭,以前會分陣營敵對,但當你代入的時候,只會看到被戰爭裹挾的一個個年輕人。他們恐懼的眼神里又滿是對即將到來的自由與和平的渴望。沒有人想在戰爭中永垂不朽,沒有人愿意直視垂死的眼神……
這樣式的反戰過猶不及,矯情了。不是不允許45年臨解放才回頭是岸,就是各種說服力都不那么充分。不如英國那條線。多一星給戰爭場面。
m21260:人性之光,最后在解放前夕如雕塑般仰坐,解脫!
美化戰爭是耍流氓,鼓吹圣戰是耍流氓、慫恿神風特工和萬歲沖鋒、總玉碎更是耍流氓
本片并不是要拍出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講述戰爭中每個普通的個體的無奈與人性的復雜。
斯海爾德戰役,荷蘭解放第一槍也是荷蘭歷史最貴的電影,可以看得出來花了錢。三條線敘事當交匯時頗有力量。當然無法苛求荷蘭彈丸小國拍出戰爭大片,但依然可圈可點,幾位年輕演員也表現不錯。
拍這樣也只能被遺忘了!
如果讓海報引導想把該片作為硬核戰爭片來爽,請繞路,最巧妙的其實是人設。荷蘭籍德軍士兵無奈恪守軍令對地下抵抗軍同袍執行槍決、毫無戰場經驗的滑翔運輸機年輕英倫機師迫降逃亡后加入堤壩正面慘烈進攻、與世無爭的荷蘭女孩因抵抗軍弟弟被誘導自首被槍決后扭轉價值觀決意參與輸送關鍵情報予盟軍,等等。把戰爭穹頂籠罩下的一個個小人物的命運,在框架上做了順暢的綁定,個性鮮活。
一看導演拍過《怪形前傳》?
實在沒想到荷蘭人自制電影的水平已經這么高了。
情報很重要啊。
荷蘭拍的二戰戰役片,記錄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突出的是殘酷戰爭中的人性與善良,而不是仇恨和所謂的“英雄主義”。
明明不是市場花園行動,豆瓣文青人均英語都是英美教授級別的,是怎么看片頭片尾戰史介紹,然后又洋洋灑灑寫下影評的?此片背景來自市場花園行動失敗后,盟軍依靠加拿大部隊為主力,組織的斯海爾德河戰役。最后戰斗背景來自此次戰役中很出名的一場戰斗,第二階段活力行動中的瓦爾赫倫島長堤戰斗。實際戰斗持續三天,加拿大部隊前期損失慘重,尤其是加拿大皇家高地團C連和卡爾加里高地人團B連損失過半,大部分人都是被德軍打死在堤壩上。此役是突襲瓦丁赫倫島,解放荷蘭的第一仗。
觀影時看到湯姆·費爾頓出演是個意外小驚喜(《猩球崛起》后他接演的影視作品口碑和熱度大多都不太給力)。電影拍得挺不錯,但還是略有不滿之處、有些不夠精彩。→ 日積月累、機緣巧合地看完了豆瓣電影一周口碑榜十部作品:1.《摩加迪沙》,2.《濁水漂流》,3.《濁水漂流》,4.《瘋神》,5.《風信子之戀》,6.《被遺忘的戰役》,7.《在糟糕的日子里》,8.《粘在一起的隔離》,9.《五個撲水的少年》,10.《蘭心大劇院》。—— 以為21世紀了,人類應該越漸了解戰爭帶來的危害,然后努力團結地將戰爭寫入歷史,但還是免不了看到有些戰火的苗頭因為各種復雜的原由有重燃之勢……那個我心中渴望的「充滿愛與和平的世界」難道終究只能是我的妄想嗎?
色調很對味
戰爭的殘酷不分陣營,人性的復雜難分善惡。
個人特別喜歡這種戰爭片,不宣揚高大上,不宣揚鋼鐵意志,不避諱談人性。//喜歡的片段有:A 被擊中的滑翔機上幾個幸存的英國士兵,有偷了同伴裝備逃命的,有死活不肯重回戰場的。B 第一次單獨遇敵根本沒有神勇無敵,而是緊張到哆嗦,拿槍都抖。C 沒有堅持到底死活不開口的地下黨員,納粹上猛刑,小伙子就把同伴招了。 D 好心送口信的司令部秘書,在街頭給姐姐帶口信,叫她別回頭,聽著就行。姐姐干脆來了個大轉身:我弟弟怎樣了!讓一街的德軍都看到。 雖然很蠢,一點也不像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那樣一邊假裝不認識一邊走著說話,但就是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