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被碾壓的小國命運
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其命運是最為悲慘的了。如果遇到窮兵黷武的惡鄰,那國家與人民的命運,就猶如處在兩個巨大的磨盤之中,根本無法掌控,只能隨著身邊龐然大物的不斷較勁,遭遇著連續的碾壓。
世界上這樣的小國很多,波羅的海沿岸三小國即是如是。他們處于兩大強勢文明之間,從十二世紀起,從抵抗普魯士強權而成型自己的文化,到俄羅斯沙皇帝國的崛起,這三個波羅的海之旁的國家,即在德意志文化與俄羅斯文化的擠壓之中。從語言、文化到宗教,都打上了這兩種文化的深深烙印。沙皇靠武力將這幾個國家收入囊中,蘇維埃革命之后,剛成立的蘇維埃政府則又將他們割讓給了德國,并最終讓他們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1940年,根據德蘇之間的秘密協定,蘇聯入侵這三國,并將其納入了自己的版圖。德國入侵蘇聯之后,則又重新占領這三國。不過,令人尷尬的是,當德軍進入這三個小國時,當地的人民是將他們當成了解放者來歡迎的。當德軍在蘇聯失利,蘇軍反攻之時,又在這三國展開了激戰。由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小的愛沙尼亞,在去年所拍攝的影片《1944》,就是描寫的這一段歷史。
這部影片投資并不大,只有區區的150萬歐元,遠比中國的大多數影片少。不過,卻并不妨礙影片對于宏大場面的表現,戰爭的場景拍得相當出色,對于歷史的把握很有水準,人物的刻畫也頗具特色。
電影從兩個不同的視角來觀照那場戰爭,觀照當時愛沙尼亞復雜的局勢,觀照當時身處兩個勢力之間人的不同心理狀態。電影在開始時就以字幕告訴觀眾,在1940年蘇聯入侵愛沙尼亞之后,他們征召了5萬多名愛沙尼亞人參加了蘇聯紅軍;而在德國侵入愛沙尼亞后,又有7萬多愛沙尼亞人加入德軍,德軍還專門組建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年,二戰局勢發生逆轉,蘇進德退,蘇德兩軍又在愛沙尼亞對壘,而站在對壘第一線的,則差不多都是愛沙尼亞人。據統計,在整個二戰期間,愛沙尼亞共有二十二萬人戰死,占其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影片一開始,即是從愛沙尼亞黨衛軍的角度,切入這場戰爭的。1944年,已經是二戰的后期。經過幾年殘酷的廝殺,戰爭的勝負其實已見端倪。曾經鐵蹄踐踏氣吞萬里如虎的德軍,早已是氣勢不在。電影中的愛沙尼亞黨衛師的軍人們,也只能是躲在戰壕之中,反擊著蘇軍的進攻。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年齡不大的士兵,大多是志愿加入這支軍隊的。他們對于希特勒并不感興趣,影片中也有他們戲弄希魔照片的鏡頭。他們加入德軍,只不過是將德軍視為愛沙尼亞的解放者,他們只是想借助德軍的力量,對付來自東邊的紅色猛獸。
東邊這個龐大的鄰國,一直就是愛沙尼亞人的夢魘,特別是沙皇變成了蘇維埃以后。趁著一戰的混亂,愛沙尼亞人在1918年初舉行了起義,并且求助于德國的幫助,迫使蘇聯與德國簽訂協議,終于從蘇聯手中獨立了出來。二戰開始之后,德蘇簽訂互不侵犯協議,愛沙尼亞成為大國之間的犧牲品,失去獨立地位,重新被劃歸蘇聯,蘇聯在那里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并且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
那是愛沙尼亞歷史中慘痛的一頁。盡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時間,卻有很多人遭遇妻離子散的命運。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們都是這段紅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經孤身一人,再無牽掛。因此,當第二年德軍浩浩蕩蕩進入愛沙尼亞時,當時的情景猶如是在歡迎王師。其實,這樣的事在二戰期間的東歐,并非孤例。即使是德軍侵入烏克蘭時,也受到了當地人的夾道歡迎。歷史有時無法細看,會有很多讓人尷尬的細節,但細細地分析,其實也有其合乎邏輯之處。這就是歷史復雜的地方。
從影片中這群德軍士兵的言談中,我們看不到他們對于身為德國黨衛軍有什么羞恥,他們只是覺得這是在為自己而戰,在為自己的祖國而戰。在他們的眼里,自然來自西邊的威脅遠遠小于東邊,他們只是不斷地提到,成千上萬個紅色分子就要過來了。這才是他們最為擔憂的,盡管愛沙尼亞蘇維埃政權的存續只有一年的時間,但已經足夠令他們記憶深刻了。這些年齡并不大的士兵們作戰非常的勇敢,且有著自己的準則。影片中的德軍視角,讓觀眾了解到了愛沙尼亞戰局中的復雜性。
影片的另一個視角,則是來自于蘇軍。這支蘇軍也是由愛沙尼亞人所組成,但裝備和軍紀與德軍相比,就有著明顯的差距了。前半部分露面,只是在戰場上,基本上只是作為德軍的靶子。后半部分甫一出場,即是一場遭遇戰。但這場遭遇戰剛一打響,即因雙方聽到了對方的口音而停戰。畢竟皆是同胞,沒必要為別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行為卻遭到了這支紅軍部隊政委的質疑,認為這些愛沙尼亞的戰士對法西斯心慈手軟。盡管這個政委自己亦是愛沙尼亞人,亦在抱怨著蘇聯人對愛沙尼亞人有偏見,讓自己升遷受阻。他的面孔沒有任何的表情,對于任何的可疑之事都毫不留情。他在軍隊里發展了很多秘密的眼線,替他收集士兵甚至軍官的不滿情緒。
這是一個既僵化也頗為矛盾的人物,代表著西方對于蘇聯紅軍中這類人物的普遍觀感。在二戰期間,希特勒曾下令,對于被俘的紅軍政委,不享有戰俘的待遇,抓到后一律槍決。他們認為軍隊中的這些從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員,既宣傳著紅色的思想,又脅迫著士兵們實施違反人性的行動,因此算是罪大惡極。有趣的是,在二戰中除蘇聯之外,納粹其實也設置有黨衛軍,護衛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軍隊。后來,一律槍決受俘政委的規定,受到了德國前線官兵的抵制,也就取消了。不過,電影中的這位政委,卻因為逼著自己的手下槍殺幾個德軍,而被自己的手下開槍打死。這幾個半大小子皆為愛沙尼亞人,他們從戰敗的德軍中逃了出來,并且已向蘇軍投降。政委槍決了拒絕向這幾個孩子開槍的戰士,引起了眾怒。
最后的戰局是以蘇聯軍隊取得了1944納爾瓦戰役的勝利,并且順利地挺進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而告終。對于參加德軍的那些愛沙尼亞人來說,他們當然充滿了沮喪。他們的同伴大多戰死,親人們也不知所終。即使活下來,但作為戰敗的一方,后面是什么樣的命運,他們相當清楚。參加紅軍這一方的愛沙尼亞人,雖然取得了勝利,他們也高興不起來。代替德軍占領自己祖國的,是戰前祖國欲拚死抵抗的蘇軍。蘇聯對于愛沙尼亞那一年的統治,給太多的人造成了嚴重的心靈創傷,那種暴風驟雨般的革命,對于每一個家庭都有觸及。1944年戰爭的結果,對于所有的愛沙尼亞人來說,是沒有勝利的感覺的。
我們看過很多關于二戰的電影,對于西方的觀眾來說,二戰的勝利即是故事的終結。而對于東歐的很多國家來說,這僅僅是新的苦難的開始。這種苦難的程度,并不亞于戰爭所造成的痛苦。東歐近年來也逐漸拍攝了此方面的影片,反映著當時東歐人民那種彷徨而無助的心情。其中波蘭所拍攝的《羅莎的命運》,所講述的故事最為悲慘。身處在戰后蘇聯與西歐陣營之間的東歐,他們的命運其實也是不斷地被政治所碾壓。隨著蘇聯紅軍坦克所帶入他們國土的,不僅是歷史上對于東邊這個大帝國的舊恨,還有一種讓他們恐怖的制度,而這種制度會在他們身上進行四十五年的試驗,并且將這些本來與西方有著緊密聯系的國家,擋在了一道厚厚的鐵幕后面。
愛沙尼亞亦是如此。后來的歷史很快就驗證了愛沙尼亞人當時的擔憂。二戰之后,愛沙尼亞失去了獨立的地位,重新變成了蘇聯的加盟國。斯大林為了懲罰愛沙尼亞人(其實對于整個波羅的海三國都一樣)在戰爭中與德國合作,在戰后許多年對愛沙尼亞人進行了殘酷的大清洗,很多人為此喪命或者被投入監獄。為了防止他們的再度反抗,并將很多家庭強制搬遷到了蘇聯的西伯利亞寒荒地區,同時又遷入了很多的俄羅斯人。這是波羅的海三國人民最為心痛的一段歷史,他們不僅失去了獨立,而且失去了家園,同時個人徹底地失去了自由,成為一種新興制度的試驗品與犧牲品。因此,當1989年條件成熟之時,他們毫不猶豫地堅決脫離了那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堅定地向西轉。
不過,他們真的能夠擺脫被碾壓的這種歷史宿命,能夠在大國的夾縫之中自由存在嗎?從目前的政治格局來看,恐怕還是相當艱難。
2 ) 大國戰爭夾縫中的愛沙尼亞
1944年,整個地球都正處在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戰爭的最為艱苦的階段:英美聯軍走出當年敦刻爾克失敗的陰影,成功登陸法國西海岸;太平洋上,從瓜達爾卡納爾到菲律賓群島,美海軍和陸戰隊組合正艱難地拔除日本駐守的島嶼據點;東方戰場上的中國人正在與日本侵略者浴血拼殺。戰爭是殘酷的,被動接受戰爭的國家和人們最是苦不堪言,一個處在波羅的海邊緣的浪漫小國,在這個年頭正是如此,它就是愛沙尼亞。若不是地理愛好者,真沒幾個人說得清愛沙尼亞在什么位置,翻開地圖才知道,這個緯度上典型的北歐國家,正好處在蘇聯大軍反擊德國的前哨站上,夾在蘇德大國之間的感受,看來不只是波蘭人懂得流眼淚。
1944年,蘇軍打破列寧格勒封鎖,開始了向西的全面反攻,德國人節節敗退,主要兵力相繼退出愛沙尼亞,這個真空地帶很快便面臨著“新”的威脅——蘇聯軍隊。面對希特勒為了鞏固東線戰場,此時也顧不上什么大日耳曼“優良”血統了,相繼招募了數個外籍兵團,組建武裝黨衛軍部隊。在愛沙尼亞,大批愛國志士加入了這個納粹軍隊(在愛沙尼亞,大多數的人們并不效忠于希特勒,而是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親人)抵抗蘇軍,一個編號第20的擲彈兵師——愛沙尼亞師成立了,而他們的對手,竟然是蘇軍在當地征募組建的愛沙尼亞兵團。這不能不說是莫大的苦難,被動接受戰爭的人們,舉起他國武裝的槍炮,面對自己的骨肉弟兄。
影片從德軍視角切入,通過中場時的一次兩軍沖突,轉而進入蘇軍的視角,如此情節布局尚屬少見,然而,兩位男主先后在各自的場景中逝去,更是令人唏噓。影片似乎并不想落入戰爭片的固有模式,帶給觀眾的更多是戰爭的殘酷與面對逝去的無奈。
【關于對認識德國武裝黨衛軍的一點交流】
1、德國武裝黨衛軍并不等于黨衛隊,跟蓋世太保更是沒有關系,武裝黨衛軍是在黨衛隊(起初是希特勒的私人衛隊,不是軍人)基礎上根據戰爭需要發展而來的有別于國防軍的軍事化部隊。說起人員素質和武器裝備,國防軍當然還是更勝一籌,常聽到的隆美爾、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是國防軍高級將領。
2、武裝黨衛軍大多臭名昭著、手段殘忍、作戰勇猛、結局慘烈,但二戰期間也涌現出不少王牌部隊:第1警衛旗隊師(希特勒警衛部隊組建,血統“正宗”)、第2帝國師(黨衛隊機動部隊組建,二戰救火隊)、第3骷髏師(納粹集中營警衛人員組建,還有什么干不出來?)、第5維京師(著名的北歐師,早些年都是彪悍的維京海盜)。第20愛沙尼亞師,呵呵,二戰史書上基本沒有。。。
3 ) 一部不怎血腥但卻很真實的戰爭片
剛剛看完影片。
影片開始的炮擊場面所營造的視覺沖擊很強(讓我想起《兄弟連》雪戰里的視覺效果,當時嚇得我夠嗆)。
在電影中雙方遠距離開火時并沒有子彈擊中人體的視覺效果呈現,士兵只是一個接一個倒下(看慣了好萊塢戰爭片的我感到有些欠火候……不夠血腥),另外機槍開火的鏡頭覺得槍火有些假。這是兩處個人以為的不足吧……
我看的好像是德語配音版,所以場景聲效沒有完全出來,看了幾分鐘總覺得聲音很奇怪,音量調高后人聲特別大但環境聲卻不協調。后面看了預告片聽到原聲才確定是配音版。
本來會打四星。看到快結束時結局卻讓人不由得感到……兩個男主角都……不過這也是影片高明之處,影片給我的淚點就是最后第二封信送去的那段描寫。所以值得五星,為最后的淚目!
這是一部不怎血腥的卻很真實的戰爭片。
另外,女主角很漂亮,雖然電影過半她才出來。
注:短評字數所限……難道這就是我的第一篇“影評”( ′▽` )
4 ) 1944和我對愛沙尼亞的記憶
2011年我由于工作的原因在愛沙尼亞的一個邊境小城里面生活過2個月,此前此后又在塔林住過2周。對于愛沙尼亞這個波羅的海國家和他的故事多少有些耳聞。
愛沙尼亞地理上是在波羅的海三國中最靠北的,緊鄰俄羅斯,與芬蘭隔海相望。正如不少東歐國家一樣,抵觸西方和東方的臨界,自古以來被來自西方和東方的勢力來回傾軋。我記得愛沙尼亞的國慶日就有三個,是來慶祝不同時期對不同敵人的獨立戰爭的勝利。其命運之多舛可見一斑。有的時候生活在這樣國家里的人,當戰爭和歷史的巨浪來臨的時候是沒有太多的選擇的余地的。他們只能選擇逃離這片自己熱愛的土地,或者留下來,加入這一場場非黑既白的爭斗。
工作期間,我的司機就是愛沙尼亞的本地人,但是除了本地語言之外,他還能說數門語言:德語、俄語和英語。他說他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本地人,俄語是由于要與俄羅斯做生意,所以自己學會的。據他說,在愛沙尼亞這個地方,不少人都有如此的多種語言背景。曾經被德國數次占領,被蘇聯占領,讓本地人不得不學習各種語言而求生。
在我居住的邊境小城外,甚至還有一座被遺棄了的蘇軍訓練基地。旁邊有紀念碑記錄著:在這里,蘇聯紅軍曾經屠殺了上百的愛沙尼亞軍人,讓后人勿忘歷史。如今戰爭已過,小城時常還有俄羅斯人跨國邊境前來度假,歷史有時是那么輕,有時卻是那么重。
1944影片發生在二戰后期,蘇聯反攻,將德軍一路從邊境東歐趕回德國。愛沙尼亞這個曾經在二戰中數次被蘇軍和德軍來回碾壓的國度,將最后的落入紅軍手中。在這場紅軍與法西斯的戰爭中,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戰場上兵戎相見的其實都是“編外人員”。穿著納粹軍服,拿著MP40的愛沙尼亞人;打著紅軍綁腿,開著T43的愛沙尼亞人……這幫老鄉們互相殘殺,為得是偉大的理想?為得是希特勒或者斯大林的至高的榮譽?為得是那最高端意識形態中的純粹感?或者僅僅是為了生存,為了吃口飯,喝口酒?在戰爭的屠殺中,權力的最高層得到了利益,而作為炮灰的士兵們失去了生命和人性。
正如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正如陳忠實的白鹿原,在這片土地上的蕓蕓眾生也許只是想安享天倫之樂,但是當歷史和戰爭的洪流襲來,他們的選擇并不多。
影片的中間用一封遺書,將視角從納粹轉到了紅軍,結尾處用另一封遺書,將視角從納粹和紅軍里跳出,投向了真正的愛沙尼亞人。一個好的戰爭影片就是這樣,無需都如史詩一般描述戰爭的場面,無需都如好萊塢一樣宣揚無畏的英雄,真真切切的刻畫出歷史中的那么一個小的亮點,如文學作品一樣,用自己的故事讓世人記住有這么一些類似的人和類似的事兒,就夠了。
5 ) 向所有為了獨立而戰斗和犧牲的人們致敬。
向所有為了獨立而戰斗和犧牲的人們致敬。
如果我還能見到你,我會告訴你一切真相,從一切的起始說起,我其實是紅軍士兵尤里約吉,是殺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沒有勇氣親口告訴你,而在我現在的世界里又只有你。
如果可以,請你原諒我。
愛沙尼亞進入了最佳外語片在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但它并沒有入圍。
這部電影于 1944 年 7 月在愛沙尼亞的坦能堡防線上映,在那里,武裝黨衛隊的愛沙尼亞士兵正在與前進的紅軍作戰。一名納粹官員的訪問,他分發了希特勒的簽名照片,引起了嘲笑。蘇聯軍隊在坦克和步兵數量上占優勢,而德國軍隊不得不通過平民難民潮撤退。經過激烈的戰斗,勝利者是紅軍愛沙尼亞部隊。
當他們將雙方的死者埋在萬人坑中時,一名名叫尤里的紅軍愛沙尼亞人搜查了德軍中一名名叫卡爾的愛沙尼亞人的尸體,并在塔林找到了一封未寄給卡爾姐姐艾諾的信。俄國人攻占這座城市后,他親自送信,他和艾諾變得友好,這招致了他所在部隊的政治官員的敵意。S?rve半島的回擊11 月,他的部隊抓獲了一群身著德國制服的 16 歲愛沙尼亞男孩。政治官員命令 Jüri 將他們全部殺死,當他質疑決定時,將 Jüri 射死。幾秒鐘后,這名軍官本人被尤里的一名戰友處決。在 Jüri 的尸體上,一位戰友發現了一封未寄給 Aino 的信,當他休假時,他親自送來了這封信。
6 ) 1944——強權斗爭下弱小民族國家的悲哀命運
愛沙尼亞作為前蘇聯的三個波羅的海加盟國之一,并不為人所關注。這個國家加入蘇聯的過程,不僅是不情愿,還以很多無謂的犧牲為代價。【1944】不僅還原的當時的戰爭場景,描述了1944年戰爭來臨時的愛沙尼亞人,其對于戰爭的反思更是值得稱贊。二戰期間,愛沙尼亞成為蘇德兩大集權沖突與斗爭的最前沿,這個弱小的民族國家也不得不在裂縫中,分化成兩派,分別加入德國黨衛軍以及蘇聯紅軍,并最終廝殺在戰場上。這部電影沒有唯一的主角,而是從戰爭雙方來描述,這種敘述方式十分新穎。的確,電影的沖突雙方都是愛沙尼亞人,只不過同胞因為政治等原因變為敵人。影片看到最后,一個個愛沙尼亞青年在戰爭死去,不免令人唏噓,也為強權斗爭下弱小民族國家的命運而感到悲哀。作為一名中國人,看了這部影片也應該反思一下,面對我們的臺灣同胞時,別動不動把武力統一掛在嘴邊,手心手背都是肉。
說幾個令人難忘的觀影細節:
1、由于德軍只能有德國人服役,因而愛沙尼亞人加入的是德國黨衛軍。電影服裝細節考究,黨衛軍愛沙尼亞人穿著的迷彩服是到二戰后期才配備的,這種迷彩服發放有限,電影中并不是所有的戰士都穿著。
2、黨衛軍的袖子上繡著羅馬尼亞國旗,與他們一同進行戰斗任務的還包括來自荷蘭的黨衛軍。足以見得二戰納粹的征兵策略,以及戰爭后期德軍兵員捉襟見肘的情況。影片最后五個被俘虜的娃娃兵也說明這一點。
3、影片中出現幾次轎車的身影。轎車的乘坐者有兩位,分別服從于各自的信仰,并充當說教者。從雙方各自士兵的態度對待他們的態度,足以見得他們對蘇德這兩集的真實心態。來黨衛軍軍營的那位納粹分子,發放元首照片,并強調愛沙尼亞人與雅利安人的同宗同源。但他并沒有得到一線戰士們的好臉。他們充分的表達了對德國元首希特勒的輕蔑。這個細節足以說明了愛沙尼亞參加黨衛軍的目的,并不是信仰納粹主義和那套雅利安高等民族的說辭,只是想單純的保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反觀蘇聯這位政治官員,一開始他來到戰爭督戰,總拿軍事法庭來嚇唬不愿朝同胞開槍的官兵。大家對他敢怒不敢言,之后,他玩起權術誘惑與收買離間的伎倆,再到后來,他命令槍殺本民族的俘虜,被官兵忍無可忍一槍了之。這位官員象征著蘇聯政權的暴政與壓迫。他的死象征著愛沙尼亞人的反抗。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愛沙尼亞人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4、后半段主角蘇方上士槍殺卡爾后,看到卡爾的筆記本上記錄著的信息表明,他們曾經住在一起,于是決定替他送信。并和卡爾的妹妹一見如故感情升溫,妹妹說出了一個重要細節,當面逼迫她們一家人分開的人叫約圖。上士離開時,被問到名字,他編了一個姓,但蘇聯政治官員與他單獨的那段戲卻透露出了上士的父親就是與蘇聯人合作的約圖。
5、卡爾妹妹在教堂中,告訴上士她選擇原諒拆散她們一家的人,即上士的父親,這與上士最后選擇違命救娃娃兵,并在信中向卡爾妹妹懺悔有關。
6、導演借兩份信件,即卡爾的信和上士的信,描繪出了戰爭給愛沙尼亞人民帶來的苦難,以及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說一處觀影時的突兀感受:電影描述主題從黨衛軍一方轉入蘇方時過于突然,如果之前能簡單交代蘇方線索,后面會更讓人理解。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制作精良,對于戰場場景還原逼真,細節考究。片中并沒有歌頌任何一方,而是對戰爭雙方中的愛沙尼亞人都做了描述,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芒。美中不足在于這樣的剪輯更像上下兩篇,作為一部兩小時以內的電影,稍顯突兀。作為一個平時不為中國觀眾所熟悉的小國,排出這樣高水準的戰爭反思片,值得給5??支持。
7 ) 電影書寫民族志
《1944》是愛沙尼亞導演Elmo Nüganen執導的一部新片,這位導演曾經在2002年拍攝了愛沙尼亞票房第一的《雪茫攻防戰》。兩部電影講述的都是愛沙尼亞和蘇聯德國錯綜復雜的歷史記憶。《雪茫攻防戰》以一戰后愛沙尼亞獨立戰爭為故事背景,講述的是幾個學生走向前線為民族獨立而戰爭的故事。而《1944》則緬懷了在二戰中意識形態不同但是同樣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愛沙尼亞的普通士兵。兩部電影在時間上先后相隔了十幾年,但是在電影中,導演用影像書寫民族志的意圖似乎始終未變。
用影像書寫民族志在當下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自覺的藝術行為。在很多曾經被殖民的國家中,電影人通過電影的手法,用影像喚醒民族意識,建立起統一的民族認同,以此來增加新興國家的凝聚力。愛沙尼亞是一個命途多舛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愛沙尼亞多次遭受德國和俄國的反復占領,直到1991年才乘著蘇聯國內8.19政變的契機宣布了獨立。德國和蘇聯勢力在愛沙尼亞的反復割據,也讓愛沙尼亞承受著難以言說之痛,導演在電影開始就以字幕的方式預示了手足相殘的悲劇:愛沙尼亞有72000人被征入德軍,55000人被征入蘇軍,他們在戰場上的兵戎相見無法避免。
在諸多珠玉面前,《1944》的開場顯得有些平淡。電影采用的是戰爭題材影片的常規套路,以一段對和平生活的追憶作為開始,然后用隆隆的炮火聲打破對恬淡生活的念想,并且用一位親密戰友的死亡控訴戰爭的罪惡。這些熟悉的片段似乎已經成為了戰爭題材電影的常規范式了。這種熟稔感以至于當電影中的雙胞胎新兵,爭先恐后要去危險的崗位時,我們已經可以預知必然會死一個人。果不其然,其中一位就在隨后的一幕中被對方狙擊手爆頭。
然而這些現在在電影中看上去司空見慣的畫面,卻組成了二戰愛沙尼亞人民最慘痛的現實。在二戰中愛沙尼亞共死亡了20萬人,相當于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都湮滅在炮火之中。僅僅在本片所展現的坦能堡防線戰役,就有四萬人葬身其中。然而,吊詭的是,雙方在拼死搏殺中也清晰地認識到,這是別人的戰爭。卡爾一行人由于成功地阻擊了蘇軍裝甲部隊,得到了親德派政府官員的嘉獎。但是這些士兵們卻對這些嘉獎不以為然,并且拒絕向希特勒行軍禮。士兵們在擁擠的戰壕質問這場戰爭的意義。同樣蘇軍中的愛沙尼亞師似乎也有相似的困惑,所以當他們在遭遇德軍抵抗時,聽到對方是愛沙尼亞人毅然放行,并且在蘇聯政委質問時稱對方為愛沙尼亞小伙子。在這里 ,他有意遮蔽了意識形態的訴說,將愛沙尼亞德軍還原為最普通的愛沙尼亞人。
對于很多參戰的愛沙尼亞人來說,不同的制服決定了他們不同的人生境地。但是脫下制服他們卻是擁有共同生活經驗的愛沙尼亞人。他們身穿不同的軍裝,但是試圖保護的卻是同一片土地和家人。不管是愛沙尼亞黨衛軍緩緩走過大地的場景,還是蘇軍愛沙尼亞師的士兵重回家鄉的喜悅,無不折射著他們對自己生活土地的熱愛。然而有著相同目標的兩個群體,卻被時勢裹挾,相互以性命相博。他們夾在蘇德兩國之間,明知道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但是仍然希望可以在這場不是自己的戰爭中,找尋重建自己國家的可能,導演忠實地記錄了雙方的立場。在冷峻的影響中,記錄了愛沙尼亞人民為尋求獨立所作出的努力,即使是兵戎相見。
當然,回憶歷史并不是為了渲染了苦難,而是為了更好地建構當下的民族認同。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寫道:“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944》里用一個年代的橫切面,來展示愛沙尼亞在追求獨立中遭遇的困境和犧牲。導演試圖將這些悲痛的歷史塑造成愛愛沙尼亞的集體回憶,以此來強化今日愛沙尼亞的民族認同感。瓦爾德斯在《詩意的詮釋學》中說過,”拯救一個民族,使其從作為一個民族的身份的自我毀滅的絕境中掙扎出來的唯一途徑是由作家去恢復講故事的藝術,并且一代接一代地將之傳授給將來有可能重新發現他們已經失傳了集體身份的后代。“Elmo Nüganen顯然對此深有同感,他以膠片作為紙張,以歷史作為畫筆,竭盡全力去還原愛沙尼亞尋求獨立的故事,用影像譜寫民族志。
8 ) 這是誰的戰爭?這又是誰的正義?
關于二戰的電影有很多角度,為了紀念什么、為了突出什么、為了展示什么……成為經典的不少,當然大多還是在視覺震撼的層面。當然,最近看的愛沙尼亞電影《1944》卻給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從非常具體的場景和故事中拷問了一個問題:這是誰的戰爭?這又是誰的正義?
“兩個兄弟,為了一場別人的戰爭而刀兵相見”,這就是愛沙尼亞的二戰故事。 影片從一名加入德國黨衛軍的愛沙尼亞士兵和一名加入蘇聯紅軍的愛沙尼亞士兵兩個角度來講述慘烈的坦能堡防線戰役。前半段是在德國黨衛軍的視角,于是看到了面對蘇軍攻擊時的頑強抵抗,也看到了德國軍官來給他們洗腦的時候,他們拒絕向領袖致敬,還對著希特勒照片狠狠啐著;轉折點在撤離的時候,這些加入德國陣營的愛沙尼亞士兵決定守衛一條道路,他們挖好了戰壕,做好了伏擊準備。之后與蘇聯軍隊的伏擊戰中,蘇軍指揮官聽到了對方的喊話,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雙方走出戰壕的鏡頭成為了這部電影,乃至這場戰爭最好的詮釋:人們擁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對身著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們,他們都在懷疑自己到底是為何而戰?
這是一場同室操戈!這支蘇軍部隊也是愛沙尼亞的部隊,原來的主角死了,視角換到了蘇聯這邊,情況一樣糟糕,有傲慢而可恨的上司和政委,有著恐怖的管控和監督,當然,也有著最后反抗的一槍。法西斯必須被消滅,可那只是被應征入伍的同胞啊!電影最后給出的選擇是對問題的回答:無論誰的戰爭、誰的正義,我只關心我的家園和我的愛人。
印象最深的鏡頭是在伏擊戰打響之前,加入德國的愛沙尼亞士兵們,一起分享兩位本地老人的食物。淳樸的老人和他們聊起生活和家鄉;而在第二天,經歷戰斗之后,蘇聯紅軍這邊的愛沙尼亞士兵們將已經死去的加入德軍的愛沙尼亞士兵埋葬,沒穿軍服的他們又遇上了這兩位本地老人,分享食物聊起家鄉。當問起昨天的小伙子們去哪兒的時候,他們只是很委婉的說,他們去了別的地方。而在這些士兵換上了蘇聯軍服坐上卡車離開的時候,老人凝重的表情也帶來了深思——都是一個祖國的同胞,為什么為了那身衣服而斗得你死我活?
或許,這和愛沙尼亞這個國家的獨特位置有關,本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經常遭受列強欺凌,德國和蘇聯對他們而言都是外來的敵人。電影一開始就說起了家人被蘇聯流放的故事,似乎暗示著加入德國軍隊的理由,而在蘇聯這邊的愛沙尼亞士兵也時常處于這份無奈和恐懼之中。戰爭中的愛沙尼亞,砧板上的肉,等著兩邊動手,說不上有什么選擇權,卻要承擔戰爭的后果:家鄉遭受屠戮,家庭遭受破壞,親人被殺害或是流放……有的只是傷痛。實際上,二戰中的愛沙尼亞平民基本就是雙方的炮灰,十多萬人被分別征入雙方的軍隊,毫無疑問的,他們永遠負責打頭陣去送死。而當二戰結束后,幾乎一半的愛沙尼亞人被流放西伯利亞,這個小國也被并入蘇聯。直到蘇聯解體,它才重新獨立。
正因為獨特的位置和狀態,使得愛沙尼亞人對來之不易的國家獨立如此珍視,所以他們會通過這種手段再現這段殘酷的歷史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去他媽的戰爭,去他媽的正義,我們要的只是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園,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1.這是我第一部沒有憎惡臭名昭著的德國黨衛軍電影,也第一次知道,黨衛軍的一部分并非在德國,而是為他們的家園而戰、自由而戰。2.故事的前半部是黨衛軍的主觀視角,后半部分切換成蘇聯紅軍的主觀視角,也是忽然領悟紅軍中一部分人并非純粹的蘇聯人,而是來自他們霸凌的民族。3.兩個視角的切換,深刻揭露了同族人由于分屬兩大陣營的對峙與血拼的強烈悲劇性,凸顯了人性的張力。4.家園,是本片的一個隱含主題,既能讓雙方血染沙場,也能化敵為友,目睹著家園被坦克與炸彈的摧毀,觀者代入時有一種切膚之痛。5.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悲劇,通過短短的戰爭切片,竟流淌出如此淋漓的鮮血,導演的手法很高明。6.人類,永遠是政治的祭品,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當然,對小國更甚。7.導演對于蘇與德的情感,雖然在故事中不著一詞,但是看出了明顯的傾向性。
戰爭,撕裂人民的幸福,撕裂民族的完整。但是,唯一在戰爭的陰霾里閃光的,是人性不滅的光輝。這部電影,讓我們記住了愛沙尼亞這片土地,以及她和那里的人民被戰爭撕裂的生活。
左有納粹,右有赤俄,中間地帶的小國尊嚴,以血與火鑄就。
“無罪的人不斷自責,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可戰爭開始了,誰才是有罪的人,誰又是無罪的人呢。同一場戰爭,有的人麻木,有的人自責,有的人咄咄不安,有的人趾高氣昂……我們到底在為了什么贖罪,又在贖誰的罪呢。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國家。
微觀上戰術場面寫實明晰,比一般戰爭片都來得好。可是宏觀上視角從前半段的德方轉換到后半段的紅軍方面真是很怪異,然后又插入段和緩的軍民魚水情,節奏十分不暢。
以小見大的良心之作(本片鳴謝的第一個人就是馬特·拉爾,有他在歷史觀就可以放心了)。雙主角雙視角,但他們都不可避免地成了犧牲品。
建議和羅馬尼亞電影“年輕鬥士的肖像”一起觀看,老大哥以及另一個極權是怎麼把人搞到心疲力盡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小國家也能拍這么好的電影…為什么我們要拍那么多神劇。兩個視角很棒,而且兩個男主都掛了…說明哪有什么主角光環一不小心就挨槍子了。我對于戰爭片也只能說好看和不好看了,畢竟我是不懂這些武器啊裝備的,覺得看的爽了看的有意義了就是好片,我就不懂都是中國人為什么你們要為了德國和蘇聯在那吵…
一個小國人民的尊嚴。同一個國家的壯年男子被征入敵對國軍隊,弟弟目睹哥哥死亡、兄弟故人戰場相殺,只有死亡把他們的再次掩埋在一起。今天我們站在德軍陣營,明天我們站在俄軍陣營,因為我們并不知道這場戰爭究竟為何而戰,我們只是不愿離開故土。戰爭場面拍得激烈逼真。
三觀正
必須四星+,雖然其實不太好看,追求對稱的諷刺感和悲劇感(雙方都有的補充兵、戰斗、殺俘、救人段子)卻使作為對照的第二段顯得乏味,同樣作為犧牲品,德方的犧牲品多少比蘇方的犧牲品來得博人同情,相較德方來頒發元首玉照的角色,蘇方成天要人告密的內務部渣滓也喪心病狂多了。
無罪的人不斷自責,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左納粹,右赤俄,小國家的掙扎,是多么渺小。雙視角線索,不是你的錯,是戰爭的錯。
影片描繪了彼時在蘇聯與德國的夾縫中間的自相殘殺、絕境求生的愛沙尼亞人的悲戚局面。一邊是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一邊是蘇聯第8愛沙尼亞步兵軍。在二戰期間,22萬愛沙尼亞人戰死,占總人口20%。當二戰結束后,老司機將幾乎一半的愛沙尼亞人流放到西伯利亞,而其本土的本族人口比例從90%驟降至48%。“無罪的人不斷自責,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弱國無外交,弱國更需要外交;血淋淋的歷史,道不盡小國的悲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影片得到了愛沙尼亞國防部的大力資助,因此片中的武器裝備和戰斗場面都完成得相當不錯。PPSh-41、StG44、MG42、鐵拳、T-34/85、Pak38、伊爾-2等輪番上場,都是真家伙。從蘇臺德到克里米亞、到頓巴斯,還是一樣的配方。政治與利益相互糾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家人。
(8/10)兩幫愛沙尼亞人,卻只能為了兩個外國的利益拼個你死我活。用以前看過的一本書開頭寫著的“小國草民,生逢亂世。”八個字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
夾在蘇聯與德國中間的愛沙尼亞,一場手足相殘的混賬戰爭。
大贊開頭打老毛子那段
三星半。愛沙尼亞戰爭類型片的崛起。這是一段必須展現的歷史,但電影的視角不是狹隘的愛國主義,雖然深情,但沒有過多的渲染,反而顯得真摯,讓人敬畏這一段歷史。(私以為看這類電影可以補充歷史和軍事方面的知識。)
無罪的人不斷自責,有罪的人心安理得。每個民族關于戰爭的回憶總是不盡相同,愛沙尼亞用無奈與荒謬詮釋戰爭無解。一群年輕人稀里糊涂加入德軍蘇軍,他們把酒言歡、拿希特勒照片開涮、討論遇到本國人怎么辦。直到尤里殺了同鄉并愛上對方妹妹,故土難歸,他們像曠野上抱著娃娃的孩子般迷惘。節奏稍混亂。
前半德軍視角,后半蘇軍視角,把愛沙尼亞外籍兵團的分別闡釋。當然還是更喜歡前半部分,總算有部片還算正面的記錄Waffen-SS了(電影中出現了11SS和20SS),雖然是作為外籍兵團。當然德國人肯定還是不趕趟這趟渾水的,畢竟政治不正確。戰爭是宏大的,而個體是渺茫的,這也是戰爭片永恒的魅力。
正讀《政治殺手貝利亞》,看此片感觸更大,此片并沒有直接描述蘇聯的統治者對這些加盟共和國的野蠻掃蕩。戰爭或許并不是最殘酷的,最殘酷的或許是借著解放的名義而進行的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