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烈日灼人》
《烈日灼人》
1994年,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以一部《毒太陽》驚動當年世界影壇,在戛納大獲好評,贏得了評審團大獎和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這部政治題材影片并未以直接的嚴厲批判的態度指摘前蘇歷史上,那段晦暗的斯大林整肅歲月,但是卻在一片看似安寧和諧的蘇聯田園風光中,暗藏殺機,隱隱的將政治高壓下的壓抑與絕望呈現,一舉奪得次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影片開篇,向我們描述了在鄉間別墅和生活優渥的家人們一起渡假的地方某部隊將軍,為了村民們麥田不被演習的蘇軍坦克摧毀,通過聯系直接指揮員而下令,終于挽救了小小收成未被毀!
影片大段描述了各類生活中的瑣碎雜事,無疑是為了展現二戰前夕那寧靜的莊園生活與人性啊、人民啊等等,當然更多的是歌曲、吃喝與彈唱等俄羅斯特色。
目的或許是為了展現和平是寶貴,也或許是為了展現主人公是多么地平常、平易吧!
于是可以引發之后時代與主導層對于其施加的各類手段都是缺乏公正的!
霉運來了,終于打破了寧靜,將軍等待克格勃的抓捕!因為那時斯大林領導的大清洗運動!
這樣,第一部就結束了,我認為,拋棄清洗斯大林的那種感情色彩后,本片不出色!
然后是《毒太陽2》!
1994年之16年后,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以更大的投入,傾力打造了本作續集,將視野放到了二戰時期的衛國戰爭背景下,試圖將這部被稱為俄羅斯歷史上最大投入的電影打造成一部史詩之作。
影片被冠以俄羅斯歷史上投入最大的影片,據制作方稱,投資高達5500萬美元。而在俄羅斯上映后,第一個周末檔收獲了不到400萬美元的票房,與其投入相比,顯然這不是一個令人樂觀的成績。
由于有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優良口碑前作,本片本是影迷和媒體熱情期待之作,然而,本片在俄羅斯上映后,卻面臨惡評如潮的尷尬境地。在IMDB評分上,本片至今在3到4分徘徊,觀眾給予的評價也令人震驚的“惡毒”,“這是我所能見到的最糟糕的電影”,“如果你想了解俄羅斯在二戰的戰史,不要看這部影片,它展示的完全是‘米哈爾科夫自己演義的歷史’”。
目前本片的爭議主要在于:
一、這是一部幾乎沒有什么劇情的影片,跟前作更關聯不大,就像戰爭短片的集錦。
二、本片被認為侮辱了為國犧牲的俄羅斯人民,片中的戰爭場景缺乏邏輯性,讓俄國士兵顯得呆滯愚蠢。
盡管米哈爾科夫在《毒太陽》中表現了對斯大林時代的反思和抨擊,但是近年來,他的政治立場被輿論認為愈加保守,且有民族主義傾向。以至于,當他的這部《毒太陽2》被宣布進入2010年戛納主競賽單元角逐時,激起了一番爭議,甚至有人發起聯名請愿書表示抗議。
米哈爾科夫在當天發布會上透露,《毒太陽2》的創作緣起是受《拯救大兵瑞恩》的啟發,影片真正主題是從父女之情中表現出的人性。此外,片中的故事其實只講了一半,剩下的部分將放到《毒太陽3》中。
我想,寫出上述評論的,要么沒有看過本片,甚至《毒太陽1》,要么是站邊思維,所以不能接受影片中描述的一些蘇軍現象,比如新兵初期表現怯懦,坦克兵臨死前想要一睹女護士胴體,驅趕平民打前鋒......
這些難道就不能是殘酷戰爭中的真實描述嗎?影片中不也展示了外表強悍,內心虛弱,屠殺村民的法西斯嗎?
我想,恰恰是這些真實地展現交戰雙方,才可以讓本片成為又一部陳述那段歷史的佳作。《2》在藝術性和現實性上,遠勝《1》。
而導演的比喻敘事,諸如堡壘往往從內部被攻破等等,就見仁見智吧!
不是烈日來灼人,而是灼人需烈日。
2 ) 烈
同志——,你怎么又去找科托夫回來?——烈日花掉的名字,不久將用微薄數字填上當初用名單挖的戰壕;喔假如你如后來者的口吻說——懦夫們穿著棉襖與拖鞋在鄰居與鄰居之間發動和參與一場場戰爭——這種渺小的時代,那么,政治上制造的傷害將是不可逆的——這是滅絕,偉大的滅絕!沉睡——烈酒加深睡意,惟有死亡帶來清醒——整個民族在沉睡;勝利——其實是偉大的目標,但是他們也已去了:“去哪?”——隨著時代過去了。懦夫們——;數以百萬計的后代;開動著渺小時代——沒有平庸什么成就偉大?——他們這樣離開他們,他們這樣離開他們。假如可以彌補,這將是一門彌補的藝術,彌補之中的完整——完整著一個個靈魂;遺憾也是一種情感——若是懂得享用這一場饈饌大宴——通過求欺騙意志的藝術。米迪亞,苦難的化身——;無論事物如何顛倒變化,宿命——仿佛永恒的——這種客觀本質,隨著思想的對象存于思想之中,最終一同游蕩——無論哪里。現實中的本質,思想中的本質,還是潛入95%的暗世界?
越來越兒戲,狗血
片段的調度功力還是在,結尾太扯,天降神兵的結尾是非常危險的。。。。米哈爾科夫對全體北電的同學說:忍耐吧,同時學會幽默的生活,他老了
死神的耐心
導演到場
烈日灼人三部曲看下來,其制度下人不為人的主題都是貫通的,情感也是。即便看到結尾大團圓結局,自覺可能性太低了,但仍舊被父女的團聚所感動。
那個癲狂的 與眾不同的米哈爾科夫又回來了 只是他老了 緬因科夫胖了娜迪亞長大了 對戰爭荒誕的刻畫非常有趣 戲劇化的結尾更是將這種荒誕烘托到極致 看到從第一部里采樣出來的抱著小安娜坐在船上的鏡頭忍不住淚崩
連續三部有點勉強了,盡管電影本身表達的內容當然還是可以,但這樣三部下來確實顯得太拖了,沒有把蘇聯時期好的再現,反而把篇幅冗長的缺點體現得很典型
毫無意義的續篇.Kotov的復活和Mitya的再次死亡都讓人無動于衷/PS長期求字幕
結尾扯到一定地步了?
這個片子挑不出毛病,全是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電影學院的放片氛圍和學生層次是屌絲北師大無法相較的
看的時候覺得扯,看完卻回味不已。。。
這是第二部的下半部。為了把戰爭的故事講完,但卻有些拖沓。將軍和失散多年的女兒奇跡般的再次相遇,要開赴柏林戰場。尼基塔先生這野心,是還有第三部了。
舊賬未清又添新仇的感覺,當隨時間老去的面孔(是角色也是演員,再見到吉洪諾夫就值5星)再次聚齊,流暢感又回來了,果然還是故居最有味道,科托夫、米迪亞、瑪露莎的復雜性都得到豐富,突顯了個人被時代扭曲的程度,超乎想象的殘忍。
太多個人的心結和歷史的心結,要投射在一部電影之中,電影這個體裁已經無法容納米哈爾科夫,就像作為小說的《戰爭與和平》在結尾,已經無法容納托爾斯泰。結尾城堡大戲的荒誕,父女重逢玩心跳的溫柔和結尾的癡愚,三場好戲做豹尾,倒有頗有導演盛年光彩。
不喜歡米哈爾科夫的戰爭片。亞歷山大·達維多夫的出場在九分四十二。
有點庫斯圖里卡跟姜文的感覺,跟以前風格不一樣,熱鬧了許多
不知該說些什么,還是不要說了。
再次后悔 真的應該只看一
懲戒
如果說上半集多少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荒誕,那這半集就只剩下了徹底的荒誕。中間一段榮歸故里的物是人非,想強行將劇情拉回第一集的情調自圓其說,反而有點畫蛇添足,可是那種白色恐怖下的扭曲孤苦絕望,還算表達到位。最后結局停在片名字幕上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