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比病毒更可怕
前天抽空看了這部著名的28 days later,心中有些許感受就跑上來再抒發幾句。剛剛發現我的上一篇影評也是跟食人僵尸有關的片子,看來就是特別血腥暴力的影片更加能觸發我的評論欲。
首先我覺得這片子可能是要表達兩個意思,其一是人類自作聰明的科學研究常常違反自然規律,自作聰明的感同身受又使自己遭殃。影片對于這種名叫“憤怒”的病毒是如何產生發現并傳染到猩猩身上并沒有作過多的解釋,我覺得這個劇情設計大致是取材于艾滋病的發家史。大家都知道艾滋病首先是在非洲某種猩猩身上出現的病毒,貌似這病毒在猩猩身上只是攜帶而沒有感染,但是它何以傳播到同樣的靈長類動物人類身上這個已經難以考證。沒準還真是某些冒險突進的動物保護組織成員做的好事……片中“憤怒”的英文原詞是rage,這個詞準確地意思是extreme or violent anger, or a period of feeling such anger充滿暴力行為的憤怒。我認為這個詞恰好可以概括本片主旨,而這種充滿暴力行為的憤怒從表面上看是那些被感染了病毒的人所做出的可怕舉動,更是后來影片所要表達的比病毒更加可怕的東西。
這個更可怕的東西是什么呢,當然是那些處于極度恐慌與孤獨之下遭到扭曲的人性。這一點是在影片后半段與軍隊相遇后才逐漸闡發出來的,這時我才發現之前那些渲染病毒如何可怕嚇人的內容其實只是伏筆。病毒再可怕,它所支配的人吃人行為只不過是嗜血的自然反射,而且它們從來都不會傷害同類。可是被包圍孤立在城堡中的軍隊在日復一日的壓抑和扭曲中,在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折磨之下卻變異為殘害同類滿足私欲的怪物。
一方面影片著意刻畫人性的善良與美、活著的希望,比如父母對子女的愛(男主角在家里發現父母吞藥自殺前留給他的字條、父親對女兒的竭力保護),困境中人們的互相幫助與犧牲,超市免費大采購以及駕車行駛在逃亡途中仍能看到安靜美好的鄉村。另一方面則用軍隊的陰暗與邪惡來粉碎它們,并最終導致了“充滿暴力的憤怒”之大爆發,也就是男主角在雨夜赤裸著精瘦的上身形似僵尸地與士兵肉搏,殺紅了眼(哎呀真巧啊男主角西連·墨菲另外一個著名的片子就叫red eye)。
胡戈的短片里有句名言“都是被逼的”,正好用在這里。男主角原本性情溫和甚至有些軟弱(跑樓梯跑不過一個女人,拿著大球棒只敢對一個僵尸小孩下手),可是當他經歷了這么多生與死,眼看求生希望又成泡影時,他終于被逼爆發了,產生了充滿暴力的憤怒,由此他們三個人終于得救。
看到有評論把這片子歸結為又一部以血腥暴力為賣點的影片,我不太同意,至少也得說這是一次關于人性的解讀與重建。
2 ) 英國的活死人
朋友一直給我推薦二十八周,我覺得既然看續集,怎么也應該看看初集。他總說初集沒意思——這使我更想看看初集。另外,同一個網友談起,她說二十八周的海報怎么跟個豬鼻子似的。——我更加決定要看初集了。
想來28天是英國拍的僵尸片,猛一聽里面的倫敦音還真是讓人不適應,想起來Emily的倫敦腔——果然古板的倫敦人是這么說話的。曾經看過《肖恩之死》,那是個比較有趣的僵尸片。我的那個朋友追求“不無聊”,因為他從小看鬼片,僵尸片也不少,所以追求高一些;我呢,雖然小時候也看過一點兒,可畢竟沒有數量和質量,看完以后我只能說:不錯。推薦,當你肚子飽飽精神放松并且有兩個多小時時間可以消遣的時候,來看看僵硬的英國人拍的僵尸片也會很愉快。
第一幕,劍橋(Cambridge),我不禁啞然失笑,真的是英國人啊,還辛辛苦苦搬出來這個幾百歲的老權威,你什么時候看美國僵尸片開首正兒八經的告訴你俺們可是有絕對的科學依據的,因為俺們出自哈佛耶魯經過科學家們的認證……英格蘭的僵尸提起來也要自豪的:我們來自劍橋,知道么,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不知道?咬你沒商量。
影片繼續發展,英國人不像好萊塢,提人胃口的鏡頭摩肩接踵,它寧愿用十幾分鐘跟著主人公的腳丫子從醫院走到倫敦橋,走到市中心,走到告示欄,走進大教堂(是不是威斯敏斯特?)才唧唧歪歪跑出來個僵尸。全片中有多少血腥鏡頭掐著指頭都能算出來。有趣的是,一個鐘頭以后的時間里,主人公們(男女女)的主要任務是和他們尋見的所謂軍隊斗爭。而在某種程度上,僵尸成了吉姆(男主角)的幫手。
看看制作公司,福克斯,正合我想說的,里面美國式的敘事也很多。一般的美國僵尸片都是這樣的模式:不知怎么周圍一個個都變成僵尸了,很大范圍內只有零零散散幾個人還正常,其中比較順眼的幾個有一半要歷經艱險活下來,另一半歷經同樣的艱險死掉。最后在一個比較有希望的地方等待未卜的前途。《活死人之地》是個典型。不過《活》的特殊在于里面的理想化:最后居然有戰車。另外,傳統的僵尸片(包括美國)的僵尸都機械的要命,可《活》里面僵尸夠前衛,不僵,反而還跟體育健將似的上躥下跳。《二十八天》呢,似乎吸收了傳統和前衛,離你近的時候那廝肯定哆哆嗦嗦半天也走不了一步路,離得遠了僵尸們仿佛脫韁的野狗,撒丫子跑得那叫一個歡!唯一的遺憾就是怎么跑也追不上主角們。
對了,不要誤解,我這么不正經的瞎侃不是對本片的輕蔑。片中空蕩蕩的倫敦城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最后航拍的英國田野。正如前面所說,你挺悠閑,又不拒絕血腥的話,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可是別試圖挖掘其中的什么內涵,因為這樣的影片不是少數,挖多了會變成鼴鼠的。
還有由于英美合作,在看影片時可以按照看好萊塢大片一樣猜一猜主角們的未來。蠻有趣的。這也是我覺得它比較像《活死人之地》的原因:當法蘭克(里面少女漢娜的父親)在到達最初要去的軍隊所在地一無所獲以后開始郁悶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胖子要倒霉了,果然,他被感染了,然后就被擊斃了,利利索索。記得《活死人之地》里死人幾乎總是這樣死的。所以這些電影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
一、遇到什么事情千萬不要走來走去地瞎著急。
二、著急也不要隨便往天上看,有東西滴下來的時候還大義凜然的不閉眼睛。
3 ) 《驚變28天》攝影幕后談
譯自: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攝影指導安東尼·多德·曼妥(Anthony Dod Mantle,DFF-丹麥電影攝影師協會)將數字視頻融入了這部末日主題恐怖長片。
一天深夜,三位動保人士溜進一家靈長類動物研究機構,發現一群黑猩猩正在遭受一系列暴力圖像帶來的視覺攻擊。正當這些人準備釋放被囚禁的黑猩猩時,一位科學家偶然闖入現場,警告他們趕緊停手。這位科學家解釋道,這類特殊的靈長類動物被注射了一種人工制造的、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這種病毒會導致患者處于一種持續的憤怒狀態,而相關的治療方法還有待開發。然而一位激進分子對警告不予理睬,打開了其中一個籠子……
二十八天后,一位名叫吉姆的單車速遞員從長達一個月的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的靜脈注射袋空空如也,心跳檢測儀無聲無息,并且頭部一側有一道長長的傷疤。在他出車禍失去自理能力期間,似乎發生了一些不祥的事。當他離開房間四處游蕩時,發現醫院空無一人,而正當他冒險離開醫院時,發現整個倫敦都是同樣空空蕩蕩。
為了尋求些心理安慰,吉姆進了一座教堂,在那里,他發現教堂的長凳上堆滿了腐爛的尸體,但他的出現驚擾了被病毒“感染”后的神父和另外兩人。就在吉姆即將被這些人撕成碎片之際,他被一對“正常人”塞萊娜和馬克救了出來。他們迅速把吉姆帶到相對安全的地方。在那里,他們告訴了吉姆關于世界的真相。
在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的今天,《驚變28天》(28 Days Later)的劇情似乎特別符合時事。這部電影去年年底在英國上映,并大獲成功。它讓英國觀眾看到了此前從未見過的場面:空無一人的倫敦。這多虧了攝影指導安東尼·多德·曼妥極富技巧的拍攝手法,以及拍攝時出色的交通管制。
多德·曼妥在瑞典拍攝《愛情疑云》(It’s All About Love)時,導演丹尼·博伊爾(Danny Boyle,執導《猜火車》《海灘》等電影聞名)曾坐飛機過去和曼妥探討對這部恐怖影片的想法。這對搭檔之前已經合作過兩部BBC電視劇《蕩婦》(Strumpet)和《赤裸的真空天堂》(Vacuuming Completely Nude in Paradise)。“在我面前的桌子上,丹尼放了些非常可怕的暴力圖片。他說:‘當然,這部電影相當暴力’,”多德·曼妥輕描淡寫地說,“影片有很多外景實拍部分,還要在現場搭建很多東西,在倫敦這么拍的成本很高。我們當時就知道,如果用傳統的35mm膠片進行拍攝,我們可能不得不舍棄好幾場戲。”
為了保證亞歷克斯·加蘭德(Alex Garland)劇本的完整度,拍攝團隊選擇了MiniDV,一種分辨率偏低的數字視頻格式,來進行拍攝。不過MiniDV的優勢在于——采用這種格式的小型DV可以快速安裝。這對于對拍攝空無一人的倫敦場景至關重要。“如果我是用大底片來拍這些鏡頭,它們看起來肯定會是很震撼的,”多德·曼妥回憶道,“看到這些城市的街道上空無一人,也是個很不同尋常的體驗。我知道那些鏡頭本可以拍得更美,但由于我們已經做了這個藝術上的決定(用DV進行拍攝),我會繼續堅持下去。當然,在那種特殊情況下,我們沒什么可能連續兩周在早高峰前,這么短的時間內進行拍攝,并占用這么大的空間(用35毫米膠片拍攝)。就在畫面之外,我都聽到有人在扯著嗓子(對我們的拍攝)高聲反對,具體的內容我都不大想說!”
即使是在凌晨4點,在皮卡迪利廣場、威斯敏斯特橋以及倫敦碼頭區,交通管制措施也只能勉強攔住帶著怒氣的通勤者一小會兒,讓我們完成拍攝。而這些段落需要用到多達8臺佳能XL1 MiniDV來覆蓋所有角度,讓拍攝盡可能地高效進行。“我當時會把它們全部擺放好,然后再取景,”曼妥回憶道,“這真的不容易,因為同時我們還要應對對講機、畫面外大聲抗議的通勤者、詢問我們什么時候結束拍攝的警察,以及六或八個DV操作員。連我的燈光師托馬斯·尼維特(Thomas Neivelt)和制片人安德魯·麥克唐納(Andrew MacDonald)都在操作DV。我試著用對講機告訴他們曝光級數,因為在不斷升起的太陽前,他們分別處在六個不同的角度。這真是一次地獄級體驗。”
“當我看著晨光灑在圣保羅大教堂上空,散發出漂亮的紫羅蘭色、黃色和洋紅色時,我心想,‘當影片最終在倫敦或是美國的大型影院放映時,我能夠保留多少這樣的信息呢?’”
盡管偶爾會對數字影像的質量感到“擔憂”,但曼妥展現了他對使用MiniDV這樣的格式拍攝的開放性
選擇MiniDV格式并不僅僅出于后勤方面的考慮。它粗礪的影像特質與電影的主題非常吻合。“我認為,用這種格式拍這部電影在藝術性和邏輯上都是合理的,因為劇本非常暴力——令人不安、粗礪、無章可循,”多德·曼妥評價道,“在開劇本會的那個階段,我最擔心的是不知道格式能否承載住影片。這種擔心一直延續到了發行階段。觀看最終版本時,我確實看到些自己擔心出現的片段,我當時就坐在影院里想:‘我真希望那場戲是用膠片而不是數字格式拍的。’如果電影院投影時設置無誤,那些在倫敦拍攝的場景將會具有極大的表現力,會令觀眾感到震撼跟不安。我一直有點擔心發行拷貝階段時,影像的質量是否會參差不齊。底片越脆弱,成片拷貝的密度就越容易出現不準確的問題。在這方面上,用數字或電子設備拍攝的電影總是比較容易受影響。(如果發行拷貝)放映方式正確,可以看清暗部,就算畫面看起來比較有顆粒感,有褪色了的感覺,很多人仍舊會真心喜歡上它,并接受它。”
為了獲得最佳的電影拍攝方案,多德·曼妥在前期制作期間,與倫敦Soho區的移動電影公司(Moving Picture Company, MPC)一起進行了大量的影像測試。MPC認為,以4×3畫幅拍攝,并在Frame Movie Mode中以PAL XL1進行16×9遮幅(625行分辨率,900,000有效像素,三個1/3英寸CCD)的效果是最好的。Frame Movie Mode是一種在攝影機內電子化的偽逐行掃描法。“我合作的后期公司堅持認為盡可能去保持原片畫質,將有助于他們的工作,”多德·曼妥表示,“但整個流程還是有各種各樣的缺陷,圖像壓縮可能會出現在不同階段,導致你會在暗部看到各種光暈和奇怪偽影。轉回膠片時,影像中還有一些色彩、紋理和線條也可能會出問題。因為后期可能會遭遇到的各種意外,你需要在拍攝時變得小心警惕,畢竟里面的每一個問題都有可能讓你陷入補救的地獄。而由于賽璐珞膠片的光學特性,用膠片就不會出這么多問題。”
為了更好地拍攝,多德·曼妥將分辨率更高的佳能EC(6-40mm)和佳能EJ(50-150mm)定焦鏡頭,通過Optex適配器固定于機身。盡管視頻鏡頭焦距的測量方法與35毫米鏡頭不同,但傳統的焦輪系統被安裝在鏡頭桿上,由攝影助理靠肉眼觀察來對焦。由于XL1的取景器是黑白的,曼妥需要通過察看9英寸彩色監視器拍攝。“這真的很神奇,因為這個小小的消費級DV居然被裝上了遮光斗和錄音用的發射器,”曼妥說道,“但跟膠片攝影機相比,它們還是很高效、輕便的。”
多德·曼妥用ND濾鏡拍攝盡可能廣闊的視野,來最大限度減小DV看似無限的景深,他還欠曝了一到兩檔,以便在磁帶上錄下更多信息(在不改變快門速度的情況下,XL1的曝光值約為320 ASA)。對于大量在自然光條件下進行的,需要突出天空的外景戲,DV拍攝存在困難,因此劇組也用了漸變濾鏡。“我經常用它們,因為天空太亮了,”曼妥回憶道,“如果不用濾鏡,根本沒法用數字拍攝——播放印制拷貝時,銀幕上只會出現一個大洞。”于是,某些鏡頭里的天空部分不得不被刪減掉,不過多德·曼妥也拍攝了天空的實拍原檔——縮小光圈調低三到四檔,再用濾鏡加強云的構成——用于后期中的替換。
為場景做準備:吉姆在醫院醒來,結果發現全世界都陷入了瘋狂
在DV畫面中,廣角鏡頭的背景會有糊成像素化一團的趨勢,所以多德·曼妥在考慮了拍攝地的建筑風格后,細致設計了線條盡可能利落的構圖。“背景中偏硬的對比線可能會完全分散掉人們的注意力,忽視掉你想讓他們看到的東西。如果我們走運沒受這種情況影響,原因之一就是這部電影很殘忍,不僅是暴力層面上的殘忍,走出醫院發現熟悉的周遭空無一人,這也是種殘忍。”
當主角吉姆帶著塞萊娜和馬克回到家中,發現父母死在床上的這一幕也是如此。這是一段令人心生酸楚的戲——吉姆發現他的父母之所以選擇自殺,是為了避免被病毒無情感染。之后吉姆、賽萊娜和馬克決定在屋里過夜,但他們遭受到兩個在四處游蕩,并且雙眼通紅,還會噴血的流浪感染者的襲擊。盡管感染者很快就被干掉了,但馬克的手臂受了傷。由于病毒會通過血液傳播,并可以在幾秒鐘內就使人失去控制,殘忍現實的塞萊娜迅速將馬克砍成了碎片。
由于倫敦——以及整個英國——必須有種末日降臨后的感覺,許多夜戲的鏡頭都通過夜戲日拍消除城市的照明燈光。曼妥解釋道:“只需舉起手電筒,你就會得到數字格式固有的高對比度:數字設備感光迅速,也能感知偽影。我不得不用巨大的HMI燈透過4×4和6×6的絲網照亮演員,以此提高對比度并照亮演員的臉,讓人察覺到一點月光效果。而且因為女主演Naomie是深色皮膚,所以我用平光照她,這樣我就可以在后期把鏡頭調低三到五檔了。”加上最初的一到兩檔欠曝,后期制作完畢的最終影像總共會被調低四到七檔。“我和導演努力把膠片調得盡可能的暗。”多德·曼妥說道。
吉姆家中的三個特寫鏡頭是透過洗衣機蓋的透明觀察窗拍攝的。“我開始收集各種燒過和變形的塑料來制成濾鏡,”多德·曼妥說,“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我時常使用它們來稍微降低點數字影像可能會過過于犀利的特點。”
從被感染者的魔爪中逃出后,吉姆和塞萊娜來到一棟高層公寓大樓,他們在這兒遇到了漢克和他的女兒。父女二人一直在收聽軍方重復發送的無線電信息。這個地點的夜戲日拍進程暫停了一陣。因為這座建筑即將被拆除,曼妥讓美術指導馬克·蒂爾德斯利(Mark Tildesley)用再暗五到六檔的顏色重新粉刷了樓梯間的墻壁,攝影師還給窗戶用了濾鏡以控制周圍的光線,并說到,“太陽剛開始慢慢升起時的光線非常柔和,我可以把它做成夜景……我還在那個場景里加了一點青綠色。”
隨后,四位幸存者決定坐漢克的出租車逃離這座城市,并追蹤無線電信息的來源。為此,他們不得不穿過一條布滿殘骸碎片的隧道,并在那爆了一個輪胎。很快,一群老鼠襲向他們,緊接著是一群被感染者。隨著感染者逼近,他們的影子在隧道的墻上越來越大。“這是個老把戲了,”多德·曼妥表示,他在隧道的盡頭放了18K的HMI燈,“我讓一半的人倒著朝光線跑,但是不出現在鏡頭中,于是陰影越來越大。”在殘骸和報廢的汽車間,藏著曼妥慣用的一系列Kino Flo燈、小pin-spot燈和一些中型HMI燈,用于提供環境光。“我在這部影片中用的燈和在其他任何格式的項目里用的燈一樣多,”他說,“但在這部電影里,用的燈會整體小一些,因為我是以更快的曝光速度工作的。”
漢克、吉姆和賽萊娜看著一群老鼠和一群饑腸轆轆的感染者前赴后繼地沖向他們。隧道兩端用18K的HMI燈布光
逃離隧道之后,主角們驅車前往一個鄉間軍事營地——用亨利·韋斯特少校(劇中角色)的話來說,這是一小塊“文明地帶”。這個營地實際上是個龐大的莊園,少校和他的一小隊士兵把它改造成了一個堡壘,甚至還奢侈地供應熱水和電。韋斯特一直在向外發送無線電信息,并希望以此壯大自己的隊伍,從而能夠與感染者繼續戰斗,但他吸引剩余幸存人類的真正原因,特別對于殘存的女性,是為了滿足自己更低賤的本能。
營地周圍有一圈探照燈,它們是室內場景照明的主要光源。“我們想在鏡頭中看到這些燈光,而唯一的問題就是,它們很容易出現條紋,這是DV的芯片導致的。”多德·曼妥還補充道,這些紋路需要靠后期去除,“電影的結尾變得更具哥特感。在房內的場景里,有很多極具表現主義風格的樓梯鏡頭,與表現主義電影時期的‘性與樓梯井’理論遙相呼應。這部分的打光也是巴洛克式的。”
亨利·韋斯特少校率領著一群幸存的軍人,他們主動提出幫助吉姆和他的同伴,但這些士兵們的卑鄙陰謀很快就被揭露了
在故事的關鍵時刻,情勢急轉直下,電影制作者刻意避免了常規的狂亂攝影機運動。“這部電影不需要靠鏡頭移動來制造更多恐懼和不滿,因為故事本身就已經有足夠多這些要素了。”曼妥堅持說道,“我認為,如果我們的攝影機移動得過于頻繁,那會是致命的。我不想讓影像過分夸張,所以在這部分拍攝中,我們用到了dolly車——雖然攝影機的視角略顯冷漠,但對場景中(動作和角色)的存在還是有意識的。不過,我們也一直在用高速快門拍攝感染者移動的近距離鏡頭,以增強效果。
“不管拍攝過程有多緊張,”多德·曼妥在談到這部電影的復雜性時說,“我從未如此感激過導演、攝影指導、制片人、美術指導、編劇,以及剪輯師克里斯·吉爾(Chris Gill)之間無比緊密敬業的盟友關系。我相信,正是這種盟友關系為電影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所有素材都由Clear Ltd.上轉換到D-1磁帶(總共125卷),這家公司也負責制作視效部分。D-1提供的是YUV 4:4:2未壓縮PAL圖像(PAL佳能XL1是4:2:0)。經過剪輯和套底,7份D-1母版被移交給MPC。在那里,多德·曼妥與調色師讓-克利芒·索黑(Jean-Clement Sorret)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進行磁帶到磁帶的調色。他們用的是一套Pogle Platinum和一套Cintel DSX系統,并配備了PiXi二級色彩校正系統。調完色的母版被采集到數字磁盤錄機上,在Linux Shake工作站上進行處理。通過MPC專有的FilmTel軟件,16×9的圖像被增強并插值到2K文件中,稍微放大至1.85:1,然后通過Arrilaser錄到無顆粒的柯達Vision彩色中間片5242膠片上。校正拷貝是由Technicolor London在富士 HiCon 3519D膠片上制作的。Deluxe負責用Vision 2383膠片制作了發行拷貝。多德·曼妥對MPC的處理能力和提供的支持印象深刻,并給予了公司、后期制作總監克萊爾·圣約翰(Clare St. John)和協調員史蒂夫·哈羅(Steve Harrow)高度贊揚。
觀看《驚變28天》時,電影愛好者們肯定會注意到,某些場景會讓人聯想想起其他經典的僵尸和病毒擴散式末日恐怖片中的驚悚片段。這些是致敬,還是這種類型片都會天然具備的元素呢?“沒法完全避免相似之處,但我們并沒有乖乖坐下來一起觀看任何類型片,”多德·曼妥堅稱,“看其它同類型作品會讓你踏上一段‘二手旅程’,所以我覺得最好還是創造自己的原創世界。這部電影的票房表現一直很好,非同尋常,我想它在美國市場也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4 ) 驚變28天 評論
這部影片一開頭還是挺有感覺的。只是有些地方我不太明白。就算沒有太長篇幅描述驚變是怎么起源的,也不能研究基地這么容易就被人闖入吧,治安這么差還是因為這研究是秘密進行的不能太招搖所以人手不足?比如一開始研究人員已經說明這些猩猩有高度傳染性,看起來暴躁得很,身為一個至少該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不能這么輕易地就打開籠子放它們出來吧?結果其中一個女的還真就這么簡單粗暴馬上就把籠門打開了。。。這部影片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一群自認有心之人,因為過度自我,好心辦壞事,引起了全球異變。還有,弗蘭克的感染,只覺得是為感染而感染,太富戲劇性了。開頭不久被自己女同胞幾刀out的男角色,挺悲催的,救了一個人,卻因他被咬,結果女同胞二話不說,舉起刀就砍過去了。我開始還以為是把手臂劈了,結果不是,這個讓我有點意外。
5 ) 戴著耳機聽28天
我上傳的兩段OST - 驚變28天:
1、吉姆的父母
http://guandao.blogbus.com/files/12086228930.mp32、急轉彎
http://guandao.blogbus.com/files/12086228931.mp3【驚變28天】的OST,到處找不到電影里面的那個版本(網上有其他版本的,但都不如電影里面那個無伴奏的女低音更震撼心靈),只有自己上傳一個試試看了。這段音樂是在片子開始不久21分42秒,說“我們去找吉姆的父母”那句話以后,音樂聲音非常輕的在耳邊響起,好像一個兒童在無助的呼喚。然后吉姆看到服藥過度而死去的父母,音樂的音量略微增強了,配上主角CILLIAN MURPHY憂郁而茫然的神情,太合適了。
這個片子的原聲音樂大多是簡單的重復,單獨聽可能有點單調枯燥,但是看電影的時候這樣的音樂是非常震撼的。當時看了電影就發現這個片子配樂配的太好了,真的很有創意啊。
百度上面給的歌詞,好像是另一個版本的,僅供參考:
abide with me - 28 days later
歌手:hayley westenra 專輯:celtic treasure
Abide with me; fast falls the eventide;
The darkness deepens; Lord with me abide.
Hayley Westenra
When other helpers fail and comforts flee,
Help of the helpless, O abide with me.
Swift to its close ebbs out life's little day;
Earth's joys grow dim; its glories pass away;
Change and decay in all around I see;
O Thou who changest not, abide with me.
Hold Thou Thy cross before my closing eyes;
Shine through the gloom and point me to the skies.
Heaven's morning breaks, and earth's vain shadows flee;
In life, in death, O Lord, abide with me.
6 ) 氛圍的渲染相當不錯
這片子前半部分相當冗長,例如光是敘述男主蘇醒后在倫敦廢墟里游蕩,為了凸顯荒涼的氛圍就花了足足十分鐘。差評。
有所轉變是從組成三人組開始,馬克為了救男主感染上了病毒,女主毫不猶豫地就掄起狗腿刀砍死了他。生存的殘酷可見一斑。之后經歷種種磨難,遇到了躲在居民樓里的父女二人,在這期間女主對男主的感情也在發生變化,從只信奉生存主義不顧他人死活直到體會到人間真情,女主漸漸敲碎了四周的冰冷墻壁,慢慢變的體貼、有女人味了起來,與男主漸生情愫。情感,讓人變得柔軟,但也是支撐人在支離破碎的世界生活下去的唯一動力。絕望的士兵們為了原始的欲望而活,脆弱的主角們則為了希望和珍貴的情感而活。
與父女二人組成的四人組旅行一段應該是影片的一大亮點,人性的光輝在此顯露無疑,旅行過程中景色精致無比,宛如仙境,將人暫時從陰冷的地獄中拉了出來。這一段放松對情節的推動可謂四兩撥千斤,觀眾們揪緊的心舒張開來,等待著下一段絕望再來攥住心臟。
精華部分莫過于最后的高潮部分,帶有濃濃后搖風格的主題曲漸起,先是鋼琴略有神經質的纖細雙音反復彈奏,貝斯緩緩地撥彈將人性的黑暗娓娓道來,之后冰冷的清音電吉他加入,所有埋好的線索一齊爆發,被畜養的感染者梅勒瘋狂地在幸存者基地內殺戮,很快,一個,兩個,越來越多的士兵死去。隨著鼓點漸起,失真吉他瞬間突入,善惡在正面交鋒,這不再是人類和感染者的斗爭,而是人性的錯綜糾纏。男主巧妙地擊倒一個又一個士兵,救出了女主,兩人緊緊相擁,音樂戛然而止,只剩詭異的清音仍在彈奏,彈奏他們布滿陰霾的并不明朗的未來。整個過程中,背景音樂的襯托可謂如絲如縷,天衣無縫,對氛圍的烘托到達極致。
珍貴的人性,難得的后搖配樂,使得我給這部片子五星,僅此而已。
7 ) 說本片好看的,誰來幫我解釋解釋這混亂的邏輯?
且不說這拙劣的英式幽默讓我覺的無聊,本片bug實在太多,我就十幾分鐘簡單說說幾點:
1.是什么能讓他在醫院不吃不喝28天死不了?光脫水3,4天一個人也就掛了
2. 曠世災難,男豬腳醒來醫院里沒有任何僵尸出現過的跡象?死人血跡什么都沒有?只有凌亂的醫療器材和白紙?
3. 整個街道空無一人,連尸體和僵尸的影子都沒有,血跡也沒有,他在街上叫了這么久,招不來僵尸?
4. 男豬腳點蠟燭引來僵尸害死了同伴,僵尸的血蹦的到處是,他一點事兒沒有。后來在曼徹斯特那邊,女孩他爸看著僵尸的一滴血滴到自己眼睛里,變身了。。。眼睛看到東西向自己飛來,下意識的就會閉上,哪怕你大腦強行想讓眼睛睜開,都是不可能的,除非大叔的神經傳導有問題,不過看著他還是挺正常的
5. 從男豬腳的夢境中可以看出,他是個害怕孤獨,膽小的人。還有一點可以驗證,他和小黑女見到父女之前,晚上進入大樓爬樓梯看到僵尸,他無助的多次央求小黑女不要丟下他一個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膽小鬼,男人都稱不上的chicken guy,在加油站不聽勸阻,獨自走進小黑屋,以及電影后期突然變得如此強大,man中之man,我覺得只能用比本劇中僵尸更不靠譜的基因突變來解釋了
他帶著手銬是怎么翻過那堵高墻的(上面還有鐵絲網。。。)?他帶的手銬,后來怎么就突然不見了?我覺得男豬腳學過魔法
去捕殺他的軍人也是搓到極點,下著大雨出營本來就是禁忌,到了軍事點居然還分頭行動,想辦法被各個擊破,找死么?想想能活到現在,這些軍人應該是要手段有手段,要經驗有經驗,怎么后來一個個訓練有素的將士變得都是膽小鬼了,要么躲在櫥柜里,要么躲在墻角,看到僵尸連槍都不會用了
我弄不懂,僵尸究竟圖個什么?如果是吃人,為什么不吃干凈?咬一口就算了,值得么,費了這么大勁跑來跑去才捕捉到一個獵物。。。如果就是想散播病毒,獲得給多的同類,我沒什么可說的,深深地被僵尸無私的精神感動
僵尸看來挺聰明的,在隧道看到車子開動了知道自己的速度跟不上,減速下來不追了。會照鏡子,能夠判斷鏡子里面的是自己,我覺得很神奇,會跑,會叫,會暴走,而且幾天不吃東西沒事兒。我覺得如果真有這樣的環境,我寧愿變身僵尸,還不用害怕東躲西藏,多好
8 ) 去拯救世界還是去聽冷笑話?
愛說冷笑話的大個子男人原來只是來跑龍套,真是讓人有點兒惋惜。這部充滿了黑色幽默的驚悚片里面的主人公們都有那么一點兒“英式”,既沒有英勇無敵的熱血男主角——Jim是個還沒完全長大的自行車送貨員,一覺醒來發現世界天翻地覆,而女主人公也不是金發碧眼的大波妹,相識沒多久就把受感染的前搭檔三下五除二棍殺當場。如果不是后來加入的弗蘭克大叔和他的女兒,這悶騷男和冷酷女的搭檔可以一小時沒有臺詞憋足全場。不過不茍言笑的女主角Selina倒是貢獻了一句很有喜感的臺詞:
Do you want us to find a cure and save the world or just fall in love and fuck?”(你是想我們一起來找到治療方法來拯救人類或者墜入愛河每天做愛度日?)
這還真是個難題,好萊塢式驚悚片的兩大法寶就這么被一句話嗆到了嗓子眼,不玩英雄主義,導演打算怎么玩呢?
誰是守護者
從來都沒有什么救世主——這當然是Selina的人生哲學。從后面攜帶藥物的情節里隱約知道她擁有藥劑師的執照,但Selina到底是什么職業,恐怕也很難推斷。究竟是災難改變了Selina的人生哲學,還是她本來就是個淡漠自閉的女人,這并不重要。當男主人公Jim還一廂情愿的追問政府在哪里呢,總會有一個政府的吧的時候,這個女人已經冷靜果斷的指出了政府和軍隊都消失了,現在,這世界除了我們,就只有喪尸而已。
真是一個瞬間的烏托邦世界。
作為一個后知后覺的闖入者,Jim沒有親眼看到這個世界的毀滅的過程,當他瞬間從正常的世界蘇醒到達這個文明的廢墟之時,他首先求助的就是宗教。當他茫然無助的沿著那個涂寫著巨大的fucking字樣的墻壁走上教堂的扶梯時,他沒有想到他的第一次遇險就要發生在這里。當受感染的神父向他撲身而來的時候,Jim驚恐而尷尬,不得不出手把神父(Father)踹翻在地。
父親的隱喻還真是無所不在。Jim在逃亡過程中的那一場噩夢,正是先前的喪失父母的焦慮的回應,而此時,弗蘭克擔當了一個廣義的父親的角色,當這些流亡的個體聚集在一起之后,弗蘭克的存在彌補了親情的缺失,也充任了保護者的角色,和遙不可及的政府,虛無縹緲的宗教相比,弗蘭克帶來的家庭的歸屬感是切實可靠的。四個人在追尋同盟的旅途中,其實已經找到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然而,作為團隊的庇護者的弗蘭克,卻也需要一個更強大的保護體。弗蘭克寄希望于軍隊的保護,卻不料他所倚賴的國家機器早已經變了質。弗蘭克一行人抵達所謂的基地的時候,幻想破滅了。弗蘭克旅途的希望成為了泡沫,而無意感染的病毒更讓他瞬間葬身槍口。失去了父親保護者的一行人,跟隨著軍人進入營地,本以為這里可以提供容身之所,卻不料成為了父權烏托邦世界的祭品——正如Jim和Selina之前聊到的一樣,文明消失了,動物的本能戰勝了一切,在這個試圖重建的世界里,自由意志被剝奪了,這樣的強權,真的是他們所期望的安全之地?
電影后半部的軍隊,和一開頭出現的暴力動亂的病毒來源,都無不充滿諷刺。軍隊的首領并非是一無是處的反面人物,他關于人類的自相殘殺的言論還是頗有閃光點,28天,對Jim他們來說是一場災難,但是對他來說,這個28天,和之前的28天,之前的之前的28天并無區別——為什么要參加軍隊?他質問他那個頗有異議的下屬。或者應該問,為什么我們需要軍隊?暴力是否應該用暴力來制衡?當暴力上升到一定的限度,正義和邪惡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分彼此了。當Jim為了自己和Selina等人的生存不惜血洗整個軍營的時候,他也完成了他暴力失控的洗禮。
“宗教—家庭—國家機器—家庭—暴力—家庭”,最終信仰和歸宿,還是回到了家庭上來。
Hello
好多人都是看到了影片的結尾,才意外的發現,hell和hello的區別,原來只有一個O.一個字母之差,hello就可以成為hell——在影片中如此頻繁出現的hello,究竟有何用意?
先暫時把話題拉扯到前不久看的一部叫做《Chahut》的法國動畫短片上,《Chahut》在法語中的含義是喧鬧,然而短片中從頭至尾,以小丑裝出現的主人公都是孤獨一人。主人公同樣是在空蕩的世界里蘇醒過來,《Chahut》和《驚變28天》在酒吧,街道,廣場的鏡頭的取景都極為相似。只是《Chahut》諷刺的是空前的盲從和狂熱之后,留下的麻木和空虛,而《驚變28天》里面,這樣的對比,則換成了暴力和孤島。其實狂歡和狂熱的本質上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如果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或許可以稱之為從眾心理或者群體暴力,《驚變28天》的病毒,從某種程度上,和《浪潮》中的實驗也有共通之處——只有當這樣的浪潮過去之后,逐漸恢復自我意識的人才會意識到他們經歷了怎樣的噩夢,《Chahut》的主角選擇了自我毀滅,而《驚變28天》的主角則選擇迎頭接受。
從某種意義上,《驚變28天》與其說是一部驚悚片,倒不如說是披著驚悚外衣的公路片,前半部分的亮點出現在父女登場之后,影片調子一轉,從陰郁的大樓穿過橋梁的隧道,離開空蕩破碎的城市,進入了英格蘭的曠野之中。這里頗受人稱道的就是超市購物的部分,以及原野上野馬出現的那一節,在一部驚悚片里面居然能有公路片般明媚的色調和如此恰如其分的優美配樂,這果然只有在英式片里面才能看得到。
Hello在《驚變28天》中大約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首次在這個變異后的世界醒來,四處尋覓同類的迷惘;第二次是他在荒野中的夢境,如潮水般褪去的白色馬匹,正如同他所失去的所有,他在夢中呼喊的首先就是那一對父女的名字,潛意識里對于家庭的焦慮和失落,在夢中具化為空曠的四野;最后一次也是充滿了期望和希望的片尾,這種等待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明亮的標記——看來不管是法國導演還是英國導演,對于人類渴望同類的本能的認知都相當一致,所以當影片開始Jim剛開始他的尋覓旅程的時候,導演讓那幾只倒懸的電話聽筒一再晃蕩在鏡頭里,人性深處的孤獨的恐懼,或許遠比滿世界的喪尸更為深遠吧。
最精彩的是音樂,情節表演都尚可,值得一看。DVD中的多種結局挺有意思,盡管無法自圓其說。
丹尼·鮑爾以歐洲電影常有的人文關懷及人性探討做為切入點,集中展現了在僵尸肆虐的大環境下幸存者們的絕望與瘋狂,可謂是以“電影精英主義”對抗好萊塢流水線的一次完勝。
4.5; Never before have I seen a zombie film with so many layer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infection is announc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rough footage and words to be 'rage', and the violence induced by it henceforward becomes the centre of the film's criticism. But what adds to the film's complexity is the fact that the protagonist is empowered only by rage to fight for those he loves and defeat the purposeless soldiers, who by contrast fight for nothing but themselves. The film thus indicates a place for violence in humanity and hints that violence is not inherently the abject. It also draw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archetypes of fatherhood: permissive & autocratic
Cillian Murphy的眼睛太好看
終于在這個病毒肆虐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無比親切的2000年代dv渣畫質,查了一下,發現他們當年用來拍片的dv和我上大學時用的愛機果然是同一型號。。。那么小的制作成本,場景和演員都很有限的情況下拍得那么好看,沒有一味地開掛殺喪尸,而是借著末日驚悚談論了很多關于人性,親情,絕望,以及人類暴力欲望的東西。。。可以說是最文藝的喪尸片了。。。人所關心的那些東西,欲望,金錢,前途,單調可預期的生活,在突然降臨的災難之前都毫無意義。此時此刻不正是如此么?
很后搖的電影。
中間部分比較精彩,結束的有些意猶未盡。
一般般,除了畫面有點血腥其他打動不了我
感染之前,人類互相殘殺;感染之后,人類互相殘殺,這并沒有什么變化:這是事關人性的電影,其實與僵尸無關;使用偽紀錄片式的低清晰度攝像,以此用來營造氛圍的手法很成功
挺SB的電影,英式拍法果然是膚淺的我消受不了的啊。。。
不是很喜歡,看了一半棄了
由廢材到戰士 你只需要28天
文藝派喪尸片,最后變態軍營什么的,人遠比喪尸可怕啊!
特效一般 劇情還可以吧
在絕望中干凈的活著。
當三人費勁千辛萬苦找尋到拯救未來的一線希望時,才發現真正恐怖的還不是病毒
嚇死我了,與一般的僵尸恐怖片不同。完全是心理刻畫
你可能覺得自己看過很多部僵尸片了,但我保證,這部不一樣,很不一樣。這是文藝片大導為我們帶來的異色,即使你看完后提不起興趣,也不會忘記那個空空蕩蕩倫敦街頭和那種凄神寒骨的孤獨。它可能是最好的僵尸片了,可里面幾乎就沒有僵尸,不過人性的博弈又比生化危機好多少呢?我們一直不就在互相殘殺么?起碼它們的動機足夠純正。它既有最徹底的絕望,又有最強烈的希望,既有最悲涼的孤獨,也有最人性的溫暖。英國人到底厲害在哪里?為什么在好萊塢掌握電影核心科技的年代,它還能拍出世界上最好看的科幻片?不為別的,如果有一天世界真的面臨末日,你心里就是知道我們不會有《生化危機》和《僵尸世界大戰》,但是《驚變28天》塑造的那個世界,卻仿佛離我們近在咫尺。
看這片純粹是為了OST。故事情節挺蒼白
在僵尸肆虐的大環境下幸存者們的絕望與瘋狂,廢柴也能變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