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觀后感
我紋身、抽煙、喝酒、說臟話,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真正的婊子喜歡裝無辜、裝清純、喜歡害羞、喜歡穿粉色衣服。男人膚淺,都只看表面。所以,他們只能錯過好姑娘,然后被婊子騙得痛不欲生。只有女人才能看出誰他媽是真正的婊子。
2 ) 就是這個讓人無法不愛的女孩
看預告片時打死我也想不到女主角是曾演過《社交網絡》里Mark Zuckerburg那個小女友的姑娘,雖說那姑娘也蠻有點任性的骨氣,畢竟還是個正常人。搜了搜她出演的其他片子,翻拍版的《榆樹街噩夢》有點陰氣,《Tanner Hall》也有點詭異,但怎么說都是好看的妞。《龍紋身的女孩》里邊的Rooney Mara面,目,全,非。
但是,Salander不就是這樣嗎。打扮得想讓全世界都遠離自己(repellent),卻還是讓人忍不住被吸引。電影里的Rooney就是這樣,剛看上去恐怖至極,可是在那針刺一般的外表下你能感到有個柔軟的內核,那一點點無法消解的軟弱(vulnerability)讓人忍不住想一窺究竟。
全球銷售六千五百萬本的小說,拍成電影,估計不滿的人比滿意的人多。人的想象力一經表達就被固化被限制,不被達成的夢想永遠最美。即使是這樣,甚至有一個口碑不錯的瑞典版本存在,大衛芬奇還是說自己有故事要說(他的確夠自以為是的,把某個主要情節改動的讓人瞠目結舌!不過如果沒有那個改動——以及其他的刪節,用他的話是“把六百頁小說刪成兩三百頁”——電影估計要拍個四小時!花銷更要巨大)。他看小說(劇本?)看到第40頁就懂為什么會被送到自己手上,用影評家的話說,大衛最擅長拍攝的就是“被孤立被邊緣化的那類人”。
Salander當然是那樣的人。她痛苦的經歷本就令她幾乎無法選擇做正常人,而她不僅拒絕假裝正常,反而對生活迎頭痛擊,恣睢的“選擇”做一個異類。Blomkvist似乎過著平順的生活,可惜他骨子里的正義感,與生俱來的敏銳,以及淡漠性格背后的好奇心,使他幾乎身敗名裂這一件事變得不那么教人驚詫。
兩個被生活逼在促狹角落的人陰差陽錯的連結在了一起——我始終覺得為老頭工作的律師大人硬要見Salander一面缺乏合乎邏輯的動機,然而,生活有時候就是沒什么邏輯的(是吧?)——見面之下,這個詭異的姑娘恐怕就再也沒離開他的腦海,才會在情急之下脫口說出這個人,致使Salander和Blomkvist的相見。
相見前后的那幾場戲我非常喜歡。幾個來回就把人物的心理細節交代的非常清楚——脈脈含情的安全公司老總,激賞Salander才華的Blomkvist,有戒心又對某類事件有自己的正義感的Salander,包括那個很像亞裔的小女友,每個人都栩栩如生,一個表情抵得上十頁書。
要說起我最不喜歡的戲,恐怕說Salander遭強奸的那場——Rooney Mara被拍得太美,缺乏應有的恐怖感。演Bjurman的人又太歉疚。大衛還是對性侵犯太過仁慈!!
再有就是Salander和Blomkvist的幾場床戲。太傷人心。所以才讓結尾那一幕變得更順理成章也更讓人喟嘆。那個場景的美學視角很好,騎著摩托絕塵而去的Salander真的就像劃破夜空的精靈,那么孤獨,那么決然。
說回Rooney Mara。她本來對拍戲沒有想法,家境顯赫(她家族是紐約Giants,匹茲堡Steelers的創始人和擁有者!)的她,在NYU拿了心理學、國際社會關系和NGO的學位。因為有個做演員的姐姐帶動才開始拍戲,誰知這妞太過認真執著,什么都豁得出去——全裸,形象大變,真格去穿了鼻唇眉乳環??不要命的架勢,加上本來就有點古靈精怪的樣貌,竟然讓這個第一眼甜妞真的就演成了長著黑色翅膀的Salander。
去看看這個電影。也許你會恨大衛芬奇,或者厭煩Daniel Craig(以及演他情人那個,太不美了!),但你會愛上Rooney Mara。她給了世界一個想要為她心碎,想要去抱一下的Salander。
----
影評其實到這里就完了。因為Heidi的留言,讓我想要簡單八一下《龍紋身》系列小說作者拉森(Steig Larsson)。有興趣可以讀一下。我寫得很簡略,有時間可以再補八。
如果讀過小說,就會發現其中洋溢著拉森的自戀,他把丹尼爾克雷格的角色Mikael Blomkvist寫得十分正義完美勇敢聰明又招女人愛,簡直就是高帥富,而這個有俠氣的記者,如你所想,就是拉森自己的影射。
作為一名記者,拉森也跟Blomkvist一樣做些獨立研究,到處找人麻煩,所以也有些宿敵。因為怕遭人報復,所以一直沒有跟自己長期同居的女友結婚。因為瑞典法律規定,結婚就要公布住址(好詭異的規定),對拉森來說風險太大。
而《龍紋身》系列據說是拉森寫來自娛自樂的,完稿三本,后來受到鼓勵,決定出版。傳說中他已經規劃好了一共七本的大綱(!),誰知天意弄人,拉森某天去上班的時候,電梯壞了,他決定爬樓梯。如果你知道拉森家族有遺傳性心臟病,你大概能猜到后來發生了神馬。
總之英年早逝的拉森,身后留下了很多讓人唏噓的事:
首先是他的女友。在瑞典,未婚同居不受保護。基本已是事實婚姻的女友不能繼承他的任何財產(這里有后話,要讀下去喔)。
其次,拉森其實年輕時曾立遺囑,要把遺產捐獻。然而,瑞典法律又規定(!)遺囑要有證人,可惜拉森沒有,所以他全部的遺產歸屬了他的親戚——他爸和他哥,他們不肯與其他人包括拉森女友分享(這里有伏筆,要讀下去喔)。
然后,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他未竟的小說。且不說拉森的七本書的計劃,傳說中他的第四本小說已經寫好75%。由于前文所說的瑞典法律,這個手稿,包括他已發表小說的收入,全部在他哥他爸手中。伏,筆,來,了——拉森女友說拉森有跟自己講過小說的構思,如果她能拿到手稿,她就能把小說補完——但是,如我們所知,這一切都因為偉大正確的瑞典法律(以及拉森父兄的決定),而不可能得以實現了。
所以,我們就沒辦法知道,在紋了龍紋身、玩了火(第二部)、踢了馬蜂窩(第三部)之后,我們無法不愛的Salander又做了什么。
我們大概只能仰天長嘆,你說你沒事爬什么樓梯呢,拉森童鞋。
3 ) 占士邦,你忘了斯德哥爾摩的夏雨荷嗎?
美國版跟瑞典版很像,分場,人物造型,場景設計,拍攝地都在斯德哥爾摩,甚至演員都是以瑞典人為主……最大的不同是女主角。
瑞典版的伊莎白是歐洲獨立女性,眼神表情中透著老奸巨猾,玩弄男主于手掌心,有點白蛇與許仙或者中年婦女裝嫩的意思。
美國版的則是蘿莉扮成熟,時時驚惶不自安,需要占士邦(怪)叔叔的手永遠放在她衣服里。
同樣的第一次推倒后,瑞典版是大咧咧仰天抽煙,胸前一馬平川枕邊人追悔莫及,老娘爽了管你去死;美國則是女上位逆推,但這不是女權主義,是小咪咪婦女變大的終極武器。換句話說,瑞典版是拍給哥特男女和哥特不男不女看的,美國版還是拍給男人(或者大衛芬奇自己)看的。不信請比較兩版五十年前幾個少女的選角,她們可都是瑞典人!
最經典的區別是結尾(我知道美國版只拍了一部,但根據票房來看他們永遠不會拍后兩部了):
瑞典版是男主去找伊莎白,像舊鞋一樣被拒之門外。
而美國則是在飄雪的圣誕夜,一模一樣卻南轅北轍的斯德哥爾摩,伊莎白去找男主,還帶了件衣服!
大衛芬奇,你這骯臟惡心的碎尸狂,原來是個隱藏得很深的瓊瑤迷……
PS: 我給這片子三星,主要是出于煙民的義氣,看了一年電影,就這部敢讓主角抽煙,而且還說出牌子:“紅萬”。
4 ) 冷酷又冷靜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是大衛·芬奇執導的一部驚悚懸疑電影,該片源于瑞典推理小說名家斯蒂格·拉赫松《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由丹尼爾·克雷格、魯妮·瑪拉、羅賓·懷特和斯特蘭·斯卡斯加德等主演,講述一位神奇的女黑客和一位男記者合作破案的故事,劇情中不乏陰暗、懸疑、性愛以及話題。影片于2011年12月20日登陸美國院線。
影片自始至終都彌漫著冷酷的氛圍,也由內而外散發著冷靜的氣質,尤其是女主角的表演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束縛于刻板的主角光環,不局宥于傳統的道德觀念,獨來獨往,我行我素,成功塑造了一個邪魅獨立、放蕩不羈的女性形象。當然,縱使堅強勇敢如斯,一旦觸碰到了感情,即使有再厚重的盔甲,也暴露出了致命的軟肋。影片結尾處,女主挎上摩托車揚長而去,在豪邁灑脫的氣概之外,更讓人感受到一股疏離散亂的悲傷。
5 ) 酷到骨子里的柔情
美版[龍紋身的女孩]通篇看下來就一個字:酷!從NB的片頭開始,場景、配樂、剪輯、男女主演無一不酷勁十足,這是芬奇擅長的題材和風格,他對影片的控制力使得這部翻拍片走出自己的特色,作為沒看過原著沒看過瑞典版的觀眾來說這樣一部片子足夠high了。
其實故事方面這次芬奇做的不是很好,158分鐘的正片時間前半段分開講男女主角,鋪墊案件的細枝末節,在中間部分男女主角相遇天雷地火的破案,最后再把男主的麻煩事一鍋解決。流程說起來簡單,重頭戲破案部分更是拍攝的有點簡單粗暴,芬奇用鏡頭來點撥觀眾破案,可利落的剪切沒有給觀眾足夠時間去消化較大的信息量,結果是好幾十年的案子嗖嗖幾個鏡頭兩下就破了,多少讓人感到摸不著頭腦,有點時間不夠趕快結束的意思。[龍紋身]不像[十二宮]是個末了都無解的懸案,叨叨3個小時沒個結果觀眾也沒意見,這次的問題在于影片先白乎人物性格,再一股腦的破案,有點割裂,如果能像[七宗罪]那樣在破案過程中一點一點講圓人物性格最好,當然咱也是業余的給專業的瞎支招,也就是盼著偵破過程能更酣暢淋漓一些而已。
故事上的弱實際上是在影片強烈風格下被進一步放大的,影片的主色調是冷的白和酷的黑,暖色出現時反倒都是一些危險時刻。利索的轉切鏡頭,妖冶電子的配樂,流暢的動作場景都把風格做到最大,即使案件破解的有些蒼白,依舊能讓觀眾看的澎湃看的心癢癢。
同理,角色也在最大程度上撐起了影片酷的風格,身為Daniel Craig的粉,我看完電影后除了更耐叔以外也拜倒在Rooney Mara妹子腳下。Craig這次的角色沒有007那樣能打(反而還慫得很),也不是[夾心蛋糕]那種道上的混混(更是一點都經不住人家唬),Mikael是一個尚屬圓滑的正義記者,除此之外他也就一居家大叔,做個三明治養養流浪貓,所以面對Vanger家的爛事兒也只有Lisbeth才能幫他查清楚。這妹子太酷了也太苦了,作為黑客她能通天,可同時作為一個被政府監管的22歲姑娘她身上又有著太多的糾結過往。Rooney Mara完美的詮釋了那種冷酷帶著點柔弱的感覺,讓人折服妹子的酷同時又心疼她的傷。相信Mara經過此片在好萊塢會走出自己一片天空,能豁出自己為角色的演員,一定能成功。至于DC也再次證明了自己可以跳脫糙男007,戲路還是很寬滴。
個人認為相較于去年的[社交網絡],[龍紋身的女孩]這樣的罪案題材才是芬奇最擅長的,才是觀眾最愛看的,所以芬奇快點拍后面兩部吧,群眾們等著吶!
(下一段為花癡矯情聊情感時段,很劇透,還沒看片子的就不要往下拖了)
好吧,讓我露出真實面目放下端著的正經架子來歪歪叔和妹子的感情:
妹子頭22年過的不好,除了政府安排的監護人以外她沒有親人,特立獨行的外在實際上藏著孤獨的魂。和叔的糾葛從Vanger家委托調查開始,光憑書面材料她已經知道這是一個好人,叔成了一個從未謀面的最熟悉的人。而叔生活在另一種世界里,除了因為最近一篇報道倒了血霉外,他的世界波瀾不驚。
兩個生活完全不同的人第一次見面,妹子見慣了操蛋的男人,被這個一上來很直接不拿自個兒當外人還塞給自己一漢堡的家伙反而弄得有點不知所措;叔見著這個怪模怪樣快比自己還了解自己的妹子其實心里挺懼的,可還得裝強勢充氣場,可句句話都被妹子戳穿完全沒了面子。喜感十足的初次見面,這時候妹子應該已經有點喜歡叔了吧。
妹子性格這么強硬,看著叔受傷后叫個不停的渣樣不膩歪反而毅然決然的將其推倒,自己每天就是方便面可樂度日,可她給叔做了“那一晚”后清晨的早餐;妹子以往下手都不帶思考的,卻記得問叔一句“may I kill him”;她微笑著說她開始與人交往了,她摘下身上那么多環打扮起來偷偷幫叔解決問題去了,她給叔買圣誕禮物,認真的寫賀卡……這可能是她22年人生以來第一次做這些,可結局只能是看著叔挎著情人離去的背影。
叔不是無情,叔是根本就不知道有這份“情”。這個笨蛋根本沒來及深入了解妹子,他或許以為與妹子不過是相互滿足欲望罷了,沒料到會有愛情這種東西發生。島上的case結束后他也就重回自己的生活軌道,他甚至都不知道是妹子幫他解決了官司。我相信叔心里有妹子,只是他自己都還沒感覺到罷了。
這就是onna說的相互了解的不對等,這一方太了解另一方,而另一方還沒完全開始了解這一方。
妹子的心跟著圣誕禮物一起被扔到垃圾箱里,叔渾然不知,他美滋滋的和情人約會時,身后有個黑衣冷酷的妹子把柔情托付給了他卻又被狠狠甩下,紅了眼眶,扭頭重新回到黑暗中,頭也不回的。
如果一直都在查案該有多好,妹子從叔過來擺弄電腦都要馬上閃開一段距離,到要求叔“put your hand in my shirt”的這段過程,叔根本不知道,妹子變了多少。
如果叔能接住妹子遞過來的那根煙狠狠吸上一口,跟著妹子走該有多好。
如果能一直停留在兩人對望的溫存該有多好。
可惜沒有如果。
(我去本來想寫的輕松點的,結果搞得跟瓊瑤奶奶二代似的,對不住了各位,此部分請觀者盡情拍磚,本人先去補補血槽。。。)
6 ) 兩個半小時的波濤暗涌【之總去對比瑞典版這樣真的好嗎】
【恩,那個,有不太關鍵的情節透露,還是慎看的好】
雖然抱著很大希望去的,但是看了開頭以后我真的很怕這部最好的就是開頭了【這是表揚嗎?!當然我這是完全錯誤的,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就是我的表情就從o.o一直變成O.O的過程。
很抱歉沒看過原著,導致寫長評有點力不從心。但是我要說這全是瑞典版的錯,那昏昏沉沉的兩個多小時真是我這輩子不堪回首的懸疑劇經歷,看完以后我一點都不想翻原著。而且我在看瑞典版的時候,不僅完全跟不上思維,甚至壓根兒就沒打算跟上。而這里,就算被導演牽著鼻子走來走去,這種心甘情愿上當受騙【喂】的感覺和瑞典版念經一樣的敘述也是有本質上的差別的。所以在調動觀眾情緒上,芬奇版本真的很好,讓觀眾蹦一蹦能夠抓到案件的思路才是推理劇最有意思的地方。而相比之下,一味鋪陳和故弄玄虛的瑞典版真是弱爆了。
在一些情節上導演對于瑞典版做了較大改變,這些改變讓看過老版本的人在驚訝之余,更多的還是感到驚喜。首先是對麗思貝絲與麥克感情線的地位的提升,原著是怎樣的我不清楚,在我看來,這條感情線從原版里一個從屬情節提升到這里面一個幾乎逼近主線的位置,對第一部來說是增加情節和豐滿人物性格,但是對后幾部的意義將遠大于此。
對于馬丁審訊麥克的過程簡化與弱化不能說是改良,倒更像是芬奇與瑞典導演不同著眼點的體現。瑞典版重在規規矩矩講故事,每一部都隔離開來有自己獨立的高潮,芬奇版的看上去更像把三部集體統籌,有一個共同的中心,然后其余部分都以一個相對原版更加曖昧的方式逐步道來。而本由馬丁口中說出的父親虐待女兒的情節改由harriet說出,也讓這看上去更像一個迷人的故事,那是它本來應該有的模樣。
值得一提的是布景,馬丁迷宮一般的家、范耶爾集團如同貨倉一樣的圖書館都在情節上帶來了很好的效果,尤其馬丁的地下室的布置,相對瑞典版的手術室模樣,它更像一個使用很久的私密空間,更像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演員方面,我特么想表達一個導演的經驗真的要從選角上來看出。不過不自然的帶入瑞典版時候會發現,瑞典版最好的部分恰好是芬奇版最差的部分,就是對于麗思貝絲扮演者的選擇。魯尼馬拉太清秀,除了人工的穿孔以外,沒有什么特別的’傷痕‘感,反倒覺得是個無事生非的叛逆少女。當然我這純屬雞蛋里挑骨頭,我想導演也很頭疼,角色本身的滄桑若非真正受過那樣的傷害實在是很難達到,所以我一直認為瑞典版苦苦撐完了三部曲大部分靠的是神選的女主。丹尼爾克雷格勉強過關,不知出于何種原因,這貨徹底瘦成了猴子,那因消瘦而癟下去的腮幫子也確確實實給他增添了那么一抹子的滄桑感正義感孤獨求敗感。普盧默爺爺當然沒有不適合的角色,任何角色與人物之間的違和感都是導演的錯【腦殘粉可以選擇性贊同】。至于harriet,這位曾經扮演過亨利8最后一位妻子的姑娘,她的中產階級感給予這個角色一個恰當的表象性的偽裝。
至于重不重口,反正一些相對重口的情節就算大屏幕下看著,我也覺得沒有特別的不適。
7 ) 超越正片十倍的預告才是好預告 (不是影評,粗略劇透)
此片有一個讓人腎上腺素狂飆的神預告。trent reznor+karen o+led zeppelin+勻速飛閃而過的人物群像+北歐雪景+哥特女主,讓此片看上去渾身都是G點的樣子。
結果大屏幕開始播放fincher一向樂于折騰的opening credits,恍惚間跳戲:怎么邦德味兒這么重啊?!狂躁急促的opening之后出現craig走下樓梯的鏡頭,我突然覺得下了過山車跨進一自然歷史博物館。。。總之剛才腎上腺素都白飆了,各種不搭調。
反正到此我興奮的火苗就滅得七七八八了。然后就是冷靜又清醒的觀影過程——需要說明,作為一個泡影院如泡圖書館的四好青年,我保持清醒說明本片在我眼中已經是水平之上了。。。
附:近兩年成功睡過去的電影包括,碟中諜4,牛仔外星人,愛麗絲,城中大盜,共犯(為了mcavoy去看,但是睡得倍兒香),賞金獵手,福爾摩斯1,哈利波特7上(勿噴),以及阿凡達2D(勿噴,IMAX是清醒的),等等。
回到標題,總結一下。
預告兩個版本,100秒版完全無劇透,把一些細枝末節與主線無關的驚艷鏡頭拿出來嵌進音樂節奏,例如lisbeth裝攝像頭那個shot。所以這個預告有誤導性。
8分鐘版故事倒大體說清楚了,節奏也跟正片差不多一致,但是只側重harriet的故事線,避開了正片古怪的結構,讓我對案子結束后多出來的20多分鐘感到無所適從。當然這編排來自書,fincher只是忠于課本。化身金發女這段當然可以留,瑞典版掐去估計就是考慮到結構問題,如果可以的話,能插到前面破案過程中同步進行就好了。
沖著rooney小姐脫胎換骨的誠意上還是給了推薦。
與瑞典版粗略對比,
1--把mikael跟女同事關系的這條線保留了;
2--讓anita活下來了- -|;
3--martin出鏡時間大大增多;
4--瑞典版交代harriet做過小mikael的nanny,美版沒有;
5--小細節,最后martin歸西時,省去了mikael跟lisbeth關于救不救人的道德爭辯,直接來了個“do i have your permission to kill him”
6--lisbeth化身金發女這一段加長了
7--度假村級別的監獄木有了!!!
想到其他的再加。
P.S.不知有沒有其他人注意lisbeth那件“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的T恤,笑。
很喜歡這個故事,上一版的印象就很好,幾個故事交雜在了一起,環環相扣又彼此獨立。芬奇在處理這版的時候更注重了角色的鋪墊,比瑞典版多出的結尾讓女主角性格更飽滿了。整片更像一個大序幕,兩人的相遇,為之后兩部奠基,魯妮瑪拉沒讓我失望,芬奇同樣如此。
一份早餐,一件皮衣,一句"May I kill him?"。
懸疑驚悚變態詭異這些元素很符合大衛芬奇風格了。我真的很喜歡薩蘭德啊,敏感脆弱卻又生命力頑強的角色,身上有股野性,不服輸,不易被打倒,不受男權社會的束縛,自己做自己的主宰。結局有點難受,但是情理之中,只是心疼動情的薩蘭德。續集不是麻辣主演太可惜了,在我心里只有麻辣才是薩蘭德
四十年前丟個人,四十年后雇偵探。帥大叔肌肉美男,聯手新人類紋身少女,床下合作,床上合歡。揪出殺人狂,干倒投機犯。有道是:兩個坑爹少女,一場亂倫血案。
翻拍非常滿意,選角上大大優于瑞典版,對于細節更是把握很準,大量原著中的細節因為高速的剪輯快準狠地表現在銀幕上,信息量大卻不凌亂。片頭黑色炫酷,配樂激昂妖冶。不僅拍出了北歐的銀白蕭瑟,更比瑞典版神秘緊張、扣人心弦,故事講得很好,芬奇的水平實在不容小覷。
還是更喜歡瑞典版,特別是龍紋身女孩這個角色。美版在音效、音響和剪輯上更為出色,即使在完全劇透的情況下依舊代入感十足,可惜這次改編將丹尼爾克雷格和魯妮瑪拉的兩條敘事線分開,還弱化了后者的主動性,這讓前者顯得更像007,適合小說未必適合電影,這片子應該改名叫【007之龍紋身女孩】。★★★☆
片頭當然酷炫,但更驚艷的是結局。不停歇的高速剪輯最后停留在瑪拉凝固的表情上,這一刻也是全片積壓了150分鐘后爆發的最感性瞬間,節奏完美,情感力量直擊人心,實在過癮。之于我,芬奇版如同妖冶的黑暗之花,結局更是抹殺掉唯一暖色,剪輯賞心悅目,輕松完爆瑞典版。
沒有看過原著的話還是不建議看這部電影,否則你對三個小時的電影的概括就會是這樣:一個怪羅莉被一個怪大叔給強了,於是她後來把一帥大叔也給強了。
芬奇集大成之作,一黑到底,不過敘事上太平。片頭的美工和配樂完全就是007嘛,正片就是鐵金剛智破家族網,殺馬特大戰色情狂,懸疑片真的不能找名角演反派,太容易劇透真兇了。
《龍紋身女孩》……以為科幻,結果是破案,女主貼了所有年輕人扮酷標簽——外表中性,雙性戀,仇恨父母,紋身,蒼白,瘦,看上去是弱受,其實是強攻,獨往獨來,高科技有頭腦,脆弱,冷酷,沉默憂郁,神經病,有正義感但仇視社會,貧乳蘿莉推到大叔……拆開看,這人物塑造就這么簡單。
我!被!擊!中!了!…捂胸口倒地不起……瘦小、骨感、深鎖骨、小胸、翹臀、無口、蒼白、冷酷、暗黑、高智商、從不依賴別人,這姑娘渾身都是我喜歡的點!敢脫、敢演、敢接戲,小妞星途一片光明,Rooney加油啊?
看瑞典版是這樣:(﹁"﹁) →=。= ........看芬奇版是這樣:o.o→O.O.......
只有超炫的片頭和Keren O的歌聲才能給十分,其他情節和瑞典版的電影幾乎一樣,只不過被大衛芬奇用時髦的鏡頭和配樂重新包裝了一下,當然007比起n瑞典大叔更加的美型,但是女主的氣場明顯比瑞典版弱氣很多,把一個女超人一樣的角色搞得好像是幽怨小三一樣。
聽到一群美國奶奶交口稱贊才進去看的,沒有辦法不愛女主角。她終于也會涂上紅色的唇膏去見喜歡的人,雖然一句話也沒有講就走了。
賣家居、汽車、伏特加……都不算什么,賣導演的招牌才是真!Se7en味的罪惡+Zodiac味的迷案+The Game味的男主角+Fight Club味的女主角+Panic Room味的戰栗感+Social Network味的配樂,和Benjamin Button味的影像,甚至連片頭都不忘了提醒他是拍MV出身!
再帥氣的女孩也過不了情這一關
影片最后一幕真讓人心酸。曇花一現的感情,女孩因為愛情而改變,卻也因為愛情離去而恢復原來的自己,一瞬之間。龍紋身的女孩是個會讓人喜歡上的女孩...
終于補了這部,瑪拉可硬可軟,可攻可受,可屌可萌,奧斯卡欠她一座小金人。不滿意瑪拉跟男主的船戲覺得好好好多余啊,能不能酷炫而利索地把案子辦完了拍拍屁股騎上摩托去跟魔王滾床單呢?
其實,只要看原片+新片預告和片頭最完美。正片反而讓人挺失望的。故事搞得這么拖沓是為了照顧弱智的美國觀眾吧,一些改動雖無太過,但也沒什么必要。加入大量感情戲實在讓人摸不到頭腦,難道一定要讓男女主角談戀愛吧,雖然007是挺帥的。畫面的確很強,北歐寒冬的壓抑都出來了。
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 I'm insane!片頭炫到爆!結尾好傷心!配樂冷酷而孤獨!電影中Salander的每一件衣服我都想要!I'm in love with Rooney Mara.芬奇每次的選角都是神決策,年輕的Rooney在好萊塢前景將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