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長文慎入 | 生而為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
這部電影有一個直白的標題,不是《她與他》,不是《傲慢與偏見》,不是《志明與春嬌》,是《男與女》。男與女,剝離了一切社會意涵和主體性,赤裸如亞當和夏娃,一葉蔽體地入畫,被毒蛇引誘吃下禁果。
據不負責推測,近年來出軌題材的影視作品如雨后春筍,日劇《晝顏》,韓劇《這周,妻子要劈腿了》,還有非典型出軌題材的國產劇《中國式關系》,美劇更不消說,出軌已成為挖掘人性的敘事手段之一。
一夫一妻的社會制度下,公眾對“第三者”的容忍度極低,比如涉及婚外情的明星無不被口誅筆伐,“渣男”“小三”幾乎成為伴隨其一生的名號。但是,為什么以出軌者為第一視角的影視劇卻受到歡迎?究其原因,一是社會風氣的轉變,“性解放”的理念挑戰了傳統的愛情觀、家庭觀,并與新自由主義勾連,推衍至人人都有自由追求愛的權利。愛可以超越性別、種族、信仰,以及婚姻狀況,也就說你在簡歷的“基本情況”里填寫的項目都可以被超越掉,戀愛大過天啊!
但這并不足以撼動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結構,小家要穩定,大家才能“和平崛起”,出軌這種破壞和諧社會之舉決不可能被核心價值觀認可。這也引出了另一個反面——禁忌之戀。越是被壓抑的話語,越是容易勾起求知欲。為什么觀眾會對禁忌之戀興致勃勃?除了戲劇性外,出軌題材的主角往往是觀眾欲望的投射,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難,掙脫世俗的韁繩,在情愛的莽莽平原上裸奔。要說明的是,觀眾的欲望并非出軌,而是對純粹愛情的渴望,拋卻一切成見,成就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暢快淋漓。
在分析電影前,先引入幾個概念,即弗洛伊德所主張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毫不保留地追求身體和心靈的滿足;自我壓抑本我、調試本我,以適應環境;超我是對社會道德規范和主流價值判斷的絕對服從。
借重弗洛伊德的“靈魂溯源法”,回到電影,先從人物關系談起。
1.文姝與基弘:一個愛而不得,一個愛而無能
男主基弘的女兒患有自閉癥,而他的妻子文姝,按照文姝媽媽的話說:“情緒起伏很大,被害意識很強,年紀輕輕就嫁為人婦生了孩子,每天只知道看著老公生活,還沒長大成熟而已。”可見文姝基本沒有什么社會歷練,剛走出父母的庇護又立刻被丈夫“托管”起來,還沒“長大成熟”就生下女兒宥琳。雖然從她照顧宥琳的細節中能看出她非常愛宥琳,但在她“犯病”的的時候,又會陷入一種完全自我的狀態,全然不顧忌旁人的感受,包括自己的丈夫和女兒。
有一個段落很典型:文姝給媽媽打電話時看見廚房里丈夫在和合伙人聊天,便醋意大發,立刻掛掉媽媽的電話。
之后在晚宴上說一些讓合伙人難堪的話。
心情不好就耍酒瘋,站在露臺上不肯下來,賓客們都非常尷尬。
女兒看到她失神的樣子,真·嚇尿了,而她卻像沒事的人一樣抱走女兒,還不忘囑咐賓客們不要走,等下繼續玩。
時隔不久的一天晚上,文姝吃下安定藥物倒在自家洗手間,完全不考慮會被女兒撞見,最后被送去了醫院。
在醫院里,文姝的媽媽反過來安慰基弘:“不要自責,這不是第一次了……”岳母把文姝和宥琳一塊接回了老家,才有了男主陪女主的釜山行。
文姝無疑是基弘最大的負擔,她完全依附于丈夫,不具備自我料理的能力,在育兒上非但沒有盡到責任,還時常捅婁子,最終都要由基弘來收場。但文姝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也部分因為基弘。他曾對發小袒露心聲:“總感覺我活著是可有可無的”,而對方的回應是:“你從小就有點這樣。”電影里沒有出現基弘的家庭背景,但這一幕卻表明,基弘原生家庭的愛是缺席的,他認為自己“可有可無”,這是很嚴重的疏離感。設想在初遇文姝時,一個熾熱地迷戀著他的女孩,一個需要他保護的女孩,讓他迅速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對妻子無節制的呵護甚至寵溺,造成了二人不平等的婚姻關系。一旦他的給予所有減少,文姝就能立刻察覺。影片后半段,文姝對基弘說:“我很喜歡哥哥,可以說喜歡得過頭了。但我需要一個把我當成女人的男人,我并不是想要一個監護人。”她深知二人的關系是責任多于愛,卻無法像一個成年人一樣解決問題,到頭來還是一味索要,要求對方為自己做出改變。
文姝對基弘,是愛而不得,越得不到越是極力索要,把對方逼入深淵。基弘對文姝,是愛而無能,他傾盡所有,卻沒有按照對方想要的方式給她愛,也手刃了自己。
2. 基弘和尚敏:情愛面前沒有高手
看到豆瓣友鄰說,基弘是一個“撩妹高手”,但在我看來,他的行為更像是一個“情竇初開”的毛頭小子,去尚敏上班的地方等她、偷偷買票陪她去釜山、發一些可回可不回的短信,結果真的就被尚敏直接刪掉了。上面的分析提到,他用婚姻來彌補原生家庭的缺憾,卻在婚姻之外找到缺席的愛情。在這段婚外情中,可以說基弘是先被撩的那個——先搭訕的是尚敏,提議去營地的也是尚敏,在驅車路上基弘沉默無言,尚敏問他:“你平時也這么沉默寡言嗎?”這句話并不禮貌,尚敏跨過了陌生人的模式,建立起更進一步的溝通關系。大雪封路,尚敏選擇留下陪他,既可以解釋為“義氣”,也可以看作順水推舟地接近。雖然到森林里散步是基弘提出的,但尚敏爽快迎合,漸漸走在他前面。
在木屋里,是尚敏吻住了基弘。
當尚敏突然中斷熱情,望著窗外的雪發愣時,基弘也跟著停下,并小心翼翼地把她的衣角撫平;但她又開始尋求溫暖時,基弘也跟著被點燃……可見一開始尚敏是主導者。
但尚敏并不想開啟一段戀情,只是理智恰好走失,聽任肉體自由行動。在首爾,她工作體面,家住漢江邊的高級公寓,丈夫一表人才,還上電視分析現代人的精神壓力,也算是公眾人物。但在芬蘭,她全心全意地扮演母親的角色,兒子宗華患有抑郁癥,智力不正常,有時會動手傷及她。平日兒子在身邊,攫取了她所有的注意力,兒子不在時,她內心充盈的部分被突然抽空,那一刻,她不再是時尚公司的社長,不再是妻子,不再是母親。倫理、道德、責任,這些在文明社會中才有效的標簽紛紛掉落。在茫茫白雪中一所僻靜小屋里,身心俱疲的她下意識地還原成“本我”。
經常見到一個辯題:“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你比較能接受哪一個?”這本身是一個偽命題,肉體出軌意味著精神早已下線,而精神出軌也會導向肉體失控,這兩個概念本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再舉一個例子,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男人都會犯的錯誤”,犯錯的人不是因為他是男人,而是因為他選擇了感官的愉悅,而非道德的恪守。
因此,木屋里發生的一切,是理性出走所引發的肉體失控。誰撩誰并不重要,情愛面前沒有所謂高手,都是與本我斗爭后敗下陣來的loser。
3. 基弘:欲望的存在,正是為了印證匱乏
《男與女》是一個愛情故事,卻無一不在訴說孤獨。
基弘從一開始的木訥寡言,到后來的“臭不要臉”——跟蹤尚敏、短信騷擾、三番五次去人家單位搞事情……一步步瓦解了尚敏的心防,卻在她拋夫棄子后不辭而別,這么看是個大寫的渣男。
但是回到他與文姝構成的家庭里,年幼的女兒患有精神疾病,而妻子更是共建和諧家庭的豬隊友,他不得不枕戈待旦,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家庭危機。而尚敏似乎具備了他對一個妻子的所有幻想,細膩、成熟、體貼,有著和他一樣的心靈痛感。在尚敏那里,他終于可以不做自己。比如在列車上咬住尚敏剝好的雞蛋,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幼稚。
然則年齡無非是社會約定俗成的標簽,三十要而立了、四十要不惑了,但一個數值又如何能限定人生。
在這里要表白孔劉的演技,從遭遇中年危機的陰郁男子到眼神清澈宛如雀躍少年,他在兩個狀態間切換自如,非常經得住大特寫。不能因為幾幕大尺度的床戲就斷定本片“除了肉欲就是肉欲”,情感的表達是細碎綿長的,發生在指尖碰觸時、眼神流轉間,需要去體會和捕捉。“愛你就要讓世界都知道這片魚塘被你承包了”是粗制濫造的偶像劇才會有的橋段。
基弘身上所背負的責任要比尚敏沉重得多,整個家庭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然而他對文姝和宥琳長久以往的付出總是得不到正向反饋。所以每次出現家庭危機后,他都要逃向尚敏,無論是發短信也好、去守著她也好,孤獨的靈魂要有一個棲息之所。但是,當女兒宥琳給他一個擁抱后,被愛的感覺和責任感再度浮現,這個家庭的巨大缺口終于有了一絲縫合。
基弘和尚敏的情感有許多錯位,錯位疊加導致最后不歡而散。基弘在酒店房間門前久久徘徊,他此時內心是撕裂的,一方面對家庭尤其是對女兒的責任感令他愧疚,一方面對尚敏的依賴已是 “上癮”,他知道自己一旦踏進那道門,就會再次失去理智,情不可自已。最終他選擇了回到“現實”。
4. 用時間來切分夢境與現實
康德認為,時間和空間是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我們往往只關注空間場景的轉移,卻忽視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時間,亦是模糊了現實。電影幾次出現時間的意象,用以標志夢境和現實的區隔。夢注定要醒來,也暗示了結局的悲劇性。
第一次是尚敏請基弘吃飯,餐廳響起鐘聲報時,尚敏仍要掏出手機看一眼,發現基弘望著她,便解釋說:“以前不這樣,一到這里就養成總看表的習慣,不知道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也沒有個時間觀念。”基弘回應:“我懂,我也是過來人。”
第二次是二人在酒店偷情,尚敏問:“大概幾點了。”基弘要去拿手表,尚敏攔住了他,說:“不用了,不知道更好”。
第三次是回到芬蘭,親眼見到基弘和家人相處的樣子,尚敏乘出租車離開,大哭一場后和司機下車抽煙,此時她問起時間,司機要幫她去看時,她又說了那句話:“It’s OK. I don’t need to know. It’s better not to know.”(不知道更好)
第一次時間意象出現:芬蘭地處北歐,白晝最長的時候達21小時。由于體會不到月生日落的規律,常常要看表來確認是“am”還是“pm”。尚敏初到芬蘭還沒有適應,保留著在首爾的慣性,要分辨出個所以然。而基弘則很泰然處之。
這一個細節也為后來木屋的情節埋下伏筆。一個陌生的時空,往往會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知,而人又是從對世界的感知中進行自我建構的。因此,在木屋里首先迷失自我的是尚敏,因為時空的轉移對她的影響更大。
第二次時間意象出現:尚敏從商務宴會上離席,到酒店赴約。對空間的感知仍舊能夠提醒她,這是一個曖昧的場所,一次自毀的行動,一段不切實際的感情。但仿佛只要不知道時間,就可以一直睡下去,繼續沉浸在歡愉里。
第三次時間意象出現:如果說在酒店刻意忘記時間,是因為不想回到現實,在芬蘭的出租車前不想知道時間,則是接受了現實。尚敏遠赴芬蘭,內心仍舊有不滅的希望,看見文姝和宥琳時還不能動搖她的決心。但當她來到餐廳,看到基弘對著家人溫暖的笑容,她選擇了放棄。
她對司機說,It’s better not to know. 她不再執著于把握時間,現實已是如此,知道多一分焦慮多一分,不如歸去。
5. 自由之苦
生而為人,與動物不同之處在于,動物求“生存”,而人類求“存在”。我們常說“怒刷存在感”,實際上是指要創造意義。意義的創造具有前提,首先把自己打磨成嵌入社會大機器的零件,只有置身于這個運轉機制,人的行為話語才能被賦予意義。
如果換一個結局,基弘和尚敏最后走到一起,道德和責任的重量同樣會不斷碾壓情感,終究逃脫不了既定的框架,他們所作出的所有努力,未嘗不是在削足適履、殺頭便冠。
反過來說,人才是自由的動物,我們可以選擇不為感官所奴役,按照道德法則做出選擇。在我們遵守規則時,我們自己也正是規則的制定者。但是誠如薩特所言:“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
禁忌之戀明明有悖倫常,作為影視作品卻能夠被普遍接受,是因為影視作品的“造夢屬性”。只有在夢里,你才可以拋卻一切羈絆,沿著缺席的在場,抵達欲望。
公號:樂多(搜索“duofunny”可找到)
介紹:不定期打滾
2 ) 致孤勇的女性
第一次看到孤勇這個詞,是阮正東說佳期,你有時候真有一種孤勇。
尤佳期的孤勇是她自我的犧牲。
而生活中往往自我的成全要比犧牲難上許多倍。
周末二刷《男與女》,又看出了許多不同的感觸。我猶疑著不敢寫下,生怕寫錯了,或不能表達心中對這部電影喜愛的萬一。
李尚敏是真正孤勇的女性。
中年女性,總有許多角色要扮演,她是自閉癥兒子堅強的媽媽,可以獨自帶兒子遠赴異國,她明白兒子所思所想,在孩子面前從不抱怨。在女性為主的工作環境里,她是所有員工的社長和姐姐,殺伐決斷、干脆利落。在家她是主婦,照顧丈夫起居,維持正常家庭生活。連最親近的姐姐也一直認為她生活的很好。面對生活的勇氣,她從來不缺乏。
當尚敏與基弘置身于芬蘭的茫茫的雪林里,空間的遼闊,時間的抽離,這一刻她不是母親也不是妻子更不是社長,生命顯示出本來的樣子,她只是一個女人,脆弱、疲倦、不知所措,所以這一刻她不負責任的放縱,只為這一刻她可以只做一個女人。
在之后的交往中,主動權一直掌握在尚敏手中,她也曾猶疑過,放棄過,最終選擇接受自己的選擇。包括在情愛中,尚敏也從不被動,她享受被取悅也主動取悅基弘。在丈夫玩笑的問話中,她坦然回答“我不能沒有他。你可以不原諒我,我也不能原諒自己”。這樣的勇氣讓我震動。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不停改變自己適應這個世界,變成別人希望我們成為的人,呈現出別人期待看到的樣子,做一個好員工,做一個好妻子,做一名勝過好老師的好媽媽。我們給自己貼上無數的標簽,紛紛雜雜中誰還忍回顧層層疊疊下自己的樣子。哪怕機緣巧合窺得自己的內心,也不過嘆一聲時不我待,恨不相逢。所以尚敏的“我不能沒有他”讓我淚目,她可以用一百個謊言成全自己,但選擇接受自己的選擇是多么困難,她是真的愛,所以不騙自己也不屑于欺騙旁的人。接受自己并接受隨之會來的種種。
影片的最后十分鐘,我簡直要向李尚敏xi致敬。走進餐廳后看到基弘一家人的溫馨時刻,衛生間片刻的愣神后,能不動聲色的正視他的妻子,然后轉身離開。打開車門時微微的遲疑,卻沒有轉身回頭。這一刻大衣籠住發梢的背影,相信會讓基弘記憶很久很久吧。沒有我愛你不能失去你的歇斯底里,也沒有我為你放棄一切你為何負我的不依不饒,甚至沒有輕嘆一句我等你很久,你為何連再見都不說。這是真正的理解、正視自己的女人能給出的寬容和愛。愛你,尊重你,懂得你的選擇。愛自己,何苦為難自己。
在出租車里,看到手機顯示 unknown 時候,她有片刻的怔忪,心底隱秘的期待浮上,用一貫應答他的方式接聽電話,可最終命運并沒有真正給過誰機會。痛哭后的釋然,一根煙,一段人生,我和你說再見,我們再也不見。
最后,力贊ost,從思悼到男與女,方俊錫的音樂,完美詮釋電影,尤其是那一曲《再見》干凈的鋼琴和低沉的大提琴,在基弘奪門而出卻看到女兒時戛然而止……絲絲縷縷滲透人心。
3 ) 人妻都愛看的出軌情事——《男與女》
最近,在已婚婦女圈十分盛行的韓國電影《男與女》(?? ?,2016),一如之前的《晝顏》,讓一眾人妻看完后怔怔不已。
影片圍繞全度妍和孔侑飾演的兩個主人公以及他們各自的家庭展開。不同于以往的婚外戀題材,例如《密愛》(??,2002)、《愛的色放》(????,2001)、《外出》(??,2005)等韓國影片,肉欲大于情感,感性勝于理性,《男與女》走的是干凈的純情路線。
他與她都在家庭、社會的框架下,分別作為父親、母親的角色,因為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從異國相遇到韓國相戀。這份隱忍、克制卻又心動和純情,發生在他和她兩個中年人身上,更顯難得。全度妍和孔侑都貢獻了層次感豐富的演技。下面,會以圖解的形式淺析兩位主人公的情感發展脈絡、演員表演及影像上的特點。
女性通常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家庭中的角色,一個是職場中的角色。影片的拍攝地從赫爾辛基到首爾,她的身份也從母親到職場女人慢慢展開。
這是兒子第一次打她。她沒有驚訝,也沒有生氣,而是彎下腰,耐心地和孩子解釋,告訴他應當說,“媽媽,對不起。”這里也是第一次交代了兒子的情況和母子關系。
兩人第一次同車,他載著她前往露營地。北歐的雪讓整個色調都顯得冰冷。大雪把一切都靜音了。車外的安靜延伸至車內,鏡頭拉近至車內,兩個人的關系一如之間的距離,還很陌生。此時,兩人只是心系自己孩子的母親和父親,他的少言寡語卻讓她感到安心,她在車上睡著了。
回到首爾后,他又一次載著她,第二次同車。首爾的陽光很好,路邊一片楓紅。她問他,為什么不刮胡子。他笑說,是因為沒吃早飯吧。此時的鏡頭,相比于上一次同車,拉地遠一些,將兩人置于車的景框下,距離很近,顯得親昵。
回到兩人第一次吃飯,不似正反打面對面那樣地親昵熟悉,而是選擇側面的視角,像用邊框將兩人分別框起來,暗示了此時關系的疏遠。影片很多鏡頭是大光圈,背景都顯模糊。他這邊是朦朧美好的燈光,也許是他的心緒先起;她這邊則是一個男人模糊的側影,顯得沉悶黯淡。
她說來了這里以后,有看手表的習慣,否則不知道白天黑夜。他說,我懂,我也是過來人。此時,第一次配樂響起。他和她對稱的構圖,四周背景都是明亮的燈光,暗示兩人第一次卸下防備,有了溝通的意愿。與其說是心動,不如說是因為孩子處境的相似,開始有惺惺相惜的感覺,那種克制、淡然的相知。
兩人在雪地散步,純凈、美好。一開始他走在前面,下一個鏡頭,她走在了前面。這場戲似乎是兩人關系發展的預示。從他的主動、她的被動到她的義無反顧和他的放棄。好像男女之間的情感流動就是如此。當她慢慢敞開心扉,開始接納她的他,他卻退縮了或者說離開了。
桑拿房的第一次。也許還談不上愛情,只是某種微弱的情感傳導至身體,卻覺得異常美好。畫面處理地很干凈。屋外的天寒地凍,屋內的熱氣氤氳。她依偎在他的身體里,尋找溫暖。這場戲以近景和特寫為主,尤其是臉部特寫,欲望的表達直接、粗糲。
這是回到首爾后的酒店床戲。鋪墊了不少鏡頭的前戲,從膝蓋親吻到大腿,再到兩人身體的交纏。鏡頭角度豐富了許多,身體局部的特寫增多,兩人此時的狀態,相比于第一次在桑拿房,更多地是情感的導入,因而畫面細膩度和流暢度也增加了不少。
回到首爾,丈夫認為她不愿意把兒子送到特殊學校是虛榮。她垂下了頭,不反駁。有著這樣一位心理醫生的丈夫,理性到任何事都可以分析說理,她也許活得很累。影片對丈夫的描摹很少,仍然可以揣測出她的不幸福,以及她對于溝通的渴望。
那是回到首爾后的第一次重逢。她又驚慌又開心,本以為再也見不到了。這家店名“Surreal but nice”, 可以譯為“超現實但美好”,正如他與她之間的故事。此時的她,展現出女性的另一個角色——出色的職場女性,妝容、發型和服裝都干練、優雅地恰到好處。
他拿起了一張她的名片,默默地記下了號碼,避免再次詢問遭拒的尷尬。他笑說,她看起來不像社長的樣子呢。原來,他的她,是這樣一個女性,成熟、獨立。到此刻,她的形象完成了兩種角色的合體。她的情感此時仍然是克制不外露的,而他的意外到訪也開啟了兩人隨后的情感脈絡。
他的妻子出現了,卻無故把杯子打碎了。他站起身,沒有責怪,眼神里有一絲驚慌。這樣的反應,是種小心翼翼,不是愛吧。他的女兒此刻跑來,躲在一角,他依舊是那樣的眼神,驚慌又平靜。
這是兒子第二次不小心撞了她。她忍著痛,摸了摸頭,卻對兒子笑了。相比于他,她對孩子的愛更多地是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承受和忍讓。
在集裝箱的天臺上,他伸手幫她扣了扣子,拉一拉她的袖子。她笑了,一絲甜蜜的笑。他就是這樣,會記得她說過的細節(胃不好,不喝咖啡,喜歡喝大醬湯),還有這樣暖心的舉動。
她主動拉了他的手,喘著氣,既緊張又心動,手指來回摩擦。這是桑拿房那場戲之后,她終于慢慢打開了心扉,開始去接納他。從這個節點開始,她真正愛上了這個男人,情感表達逐漸外露。
從門外涌入的工人,打破了沉默。她驚慌地縮回手,不自覺地放在了嘴唇上。那是害怕和自我保護的舉動。
他的妻子因為受到刺激,站在高臺上肆意跳舞,他卻沒有辦法勸服。他發現女兒害怕地躲在門口,他的表情顯得既驚訝又無力。妻子發現了女兒,歡脫地跳了下來,去擁抱女兒。似乎暗示出妻子和女兒的關系很好,交代了女兒的情況也許和妻子相似。
同樣的場景發生在他的身上。他站在高臺上,女兒走近他,他一如之前地驚慌,身體僵硬,隨后將女兒抱住。他和女兒一直都有互相在意,但一直沒有語言的溝通和身體的接觸,直到這一次,真正地,和女兒達成了某種共鳴,他完成了父親的角色。也是因為如此,他最終沒有見她。
她逃離了商務宴會,奔回首爾,酒店的門口。并沒有出現她的手,下一個鏡頭,她已經處于房間內。急切的心情省略了推門的動作。
第二次酒店相約,也是她拋棄一切之后。他在手停留在門把手邊,遲遲沒有行動。下一個鏡頭則是他哭泣低頭的臉。她緊張地徘徊、等待。還是,錯過了。兩個門把手鏡頭的對比,也表明了兩人一進一退的對比。
回到第一次酒店相約。鏡頭不斷地在室內室外切換。室內很安靜,沒有任何環境音;室外,則是城市依舊的喧囂。室內室外就像兩個世界,室內是屬于他們的世界,沒有煩惱;室外依舊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家庭和社會。這種聲音和環境的隔斷,也暗示了兩人婚外戀的處境和心境。
他開著車,載著她去尋找兒子。橙色的雨衣讓兒子成為了這場戲的重點,她把自己的鞋扔向河中,再去拾起,幫助兒子完成了心里幻想的故事,是一種心靈的治愈。一如之前,兒子打她推她,她都站在兒子一邊。他捏著傘,也并不撐開,從心里去體諒她與她兒子的感受。
海邊的這場戲是全片色調最明亮的,也是她尋找溫暖的終點,她完成了森林散步時走在他前面的旅程。某種意義上說,她為了心中的愛情,放棄了身上原本的角色感。也是為后來,面對丈夫,她能說出她不能沒有那個男人的決絕做下的鋪墊。
她到了芬蘭去尋他,可是望見他們一家三口吃飯的場景。看似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妻子和女兒的頭卻被窗框阻隔了。他是被框住的,縱使心中再有任何波瀾,他還是選擇了家庭。
他發現了她,于是追了出去,可是回頭瞥見了餐廳內女兒默默關注的眼神。此時,畫面被框住的是他的女兒,點明框住他的原因。他猶豫了,于是就這樣放棄了。
還記得初次相遇,他為她點了煙。現在,她和一個陌生人,站在依舊是天寒地凍的車外,抽著煙。這位芬蘭的女司機,即使語言不通,卻理解了同是女人、同是母親的她。
他的車駛向遠處,這個鏡頭和影片開頭他載著她的車行鏡頭一樣。正如兩人在去往釜山的列車上,兩邊溫暖的燈光,此時被林海雪原代替,他們之間的距離也如路兩邊的鏟雪道,永遠地平行下去……
4 ) 心疼孔侑演的男主
拋開出軌的梗,被男主的內在深深吸引了
1. 這幾天一直沉浸在劇情里,看完第一遍的結局后心疼女主,但是靜下心來仔細回味卻開始心疼男主了。心疼同時也欣賞男主的隱忍,有擔當,愿意犧牲和有胸懷的隱忍。很多網友說,先是男主動情,最后赴湯蹈火的是女主,為女主可惜,甚至覺得男主很懦弱,但是在我眼里卻不是,他的內在有我所欣賞的真正男人該有的品質(后面慢慢道來)!在我看來整部片子里最悲劇的是男主,很多細節看出男主是一個對自己很殘酷,但是很為對方著想甚至有點無私的一個男人。最后結局中,看出女主哭過之后可能就會對這段感情徹底放棄重新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可男主依舊為了責任(雙方家庭的責任,包括對自己的孩子和老婆,同樣也考慮到了不想破壞女主的家庭)選擇了繼續過著他之前那樣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同樣還會在對女主無盡的思念中度過完他的一生。結局,他比她愛得更多也痛得更多,也承受了更多。。。雖然女主選擇了愛情,但是她的愛相對于男主的其實略顯單薄和自私,影片結尾處男主開著車強忍著眼淚的那一幕對男主的心疼到達極點(這一幕孔侑演的很好)
2. 我覺得兩人的感情進展得并不突兀,兩個人剛開始相遇時,男主的沉默,幾乎都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地回答女主的問題,已經可以隱約感受出他正經歷著不一樣生活,特別是那句“但都是人過的日子,都差不多”這一句話很真實的表達出他一直一來的一種極其無奈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成為這段婚外戀的開始的一條導火線。男主一直就不是為了自己而活,直到在這個唯美的雪天里遇到了女主,被女主特別而又溫暖的氣質而吸引(注意是溫暖,因為現實中他在家庭里是感覺不到溫暖的)關鍵的一點是兩個人還有著一段共同的遭遇--患病的孩子。有一個細節,女主說他孩子的病情要嚴重得多,男主聽到后并沒有說話,但是可以感覺得到男主內心的復雜,有對女主的理解,同情。。后面的劇情可以看出男主是一個內心堅定而又溫暖(不是懦弱)、善良、細膩很容易被對方打動的男人,也許當時他就萌生了一種想要保護這個在異國他鄉內心孤獨的女人的沖動。(他知道有著相同經歷的他們需要經歷哪些痛苦,而男主的老婆年輕情緒十分不穩,疑心病很重總是不顧孩子和他的感受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來,從后來和岳母對話里可以看出,他老婆不止有過一次自殺的經歷,但男主依然為了這個家為了這個情緒無常的老婆放棄了本該屬于他的有著親朋好友的韓國的生活,去到了遙遠的人生地不熟的芬蘭,我理解的是如果留在韓國,他身邊的女性朋友會引起他老婆的猜疑而讓她老婆不得安心,所以他去芬蘭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患病的老婆。尼瑪這男人真是付出夠多)
現在談談女主了,女主也的確被這個陌生男人感動和吸引了。一是環境,寒冷的冰天雪地里,陌生的國度加上一個陌生男人一開始就答應幫她開車帶她去露營之地加上男主的沉默,讓女主多少對他有一定的感激和好奇心。再者面對男主所有道不清楚的回答,表面上她對于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有意見,但這樣的一種神秘感讓女主不會對他更感興趣嗎?再者當車子開到了冰河旁停下來的時候,男主并沒有吵醒她而是自己出去默默等著,等著女主自己醒來,這點很暖。后來男主用腳使勁踩了踩冰住的河水說可以過去,看出男主真的是為了女主一開始說的想要去找孩子而打算過去,簡單而又善良。他們在一起吃飯時,男主吃辣椒被嗆住還說好吃的像個孩子似的表情,女主看到時也溫暖地笑了。還有女主摔在雪地里男主扶他起來還專程彎下身去替女主拍雪等等這些細節,女主也的確信任并被這個男人吸引了。。所以好感是有的,發生桑拿房那里的一切也不是劇情的缺陷導致的不連貫了。
3. 男主很溫暖懂得尊重女主,一是桑拿房里雖然男主很想怎么樣怎么樣,但是幾乎都是在等女主有回應后才開始,看到女主停頓了,他也立馬停下來了(不多描述,可以回過頭去看看);二是回到首爾去找女主,在女主的店門口站著,發現女主看見他沒反應,他準備轉身離去;三是想她的時候幾乎都不會主動打電話,都會提前發個短信,四是深夜去店里找女主,女主說已經不營業了,男主聽后說那以后再來吧。五是男主送女主到釜山后,女主要他回去,他頭也不回的就離開了,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男主并不是一個霸道自私的人,表面看起來有絲毫的柔弱其實內心很堅決很尊重對方的感受而常常忽略了自己的付出,是一個十足為別人而活著的人!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女主說胃不好他也記得。。。對他自己的老婆也是,老婆把杯子砸了的那個情節,他很平靜沒有任何脾氣和哀怨地立馬說我來收拾吧,看來這種場景他們夫妻間是常有的事他也習慣了;朋友來家做客,老婆又犯病搞得客人都很難堪,他也沒有發脾氣或者生氣,平靜而又成熟冷靜地處理;老婆自殺后在醫院,岳母說:“她已經不止一次這樣了,你也不要自責”看得出平時這個男人是善良的,脾氣是溫和的,對他老婆也是無微不至!(題外話:那個引起他老婆誤會的從小長到大的女性朋友可能也喜歡過男主)
4. 男主內心是充滿激情和浪漫的,只是被現實的殘酷給磨滅了,可自從遇到了女主,又喚起了內心深處的對愛情對生活的一種渴望。影片中有幾處都可以看出:一是深夜去女主店里找她,緊跟女主上了樓梯立馬從后面抱住了女主;二是在醫院呆了一整夜后第二天一大早不修邊幅的在車里等女主而睡著了,三是偷偷買了一起去釜山的票,不經意的出現在女主旁邊,在高鐵里的各種小孩子般的親密小動作,真的印證了“他對她是依賴,像孩子一般天真,她對他是愛憐,像母親一樣溫柔”,還有帶女主和孩子去海邊等等,也許只有在女主身邊,他才能做回自己,體驗著他本該有的快樂和幸福,而這些是從現實那個家里得不到的一種奢侈!但無論如何,他最后還是因為責任放棄了這種本該有的幸福。
5. 男主的成熟和冷靜。他過得如此壓抑,但是他從來沒用言語表達過他所經歷的這些,反倒都是從第三者的談話里得知。。僅有的一次他用言語發泄就是送女主從釜山回來后,喝著酒問了句:“我活著是不是可有可無?”(這里可以看出來,他對女主的確是真愛,因為無論他之前經歷過哪些,從朋友的言語中可以想象出,都沒有像現在這般矛盾和掙扎和懷疑過自己)直到影片結束也就只用了這一句話表達了他內心是多么的痛,這是要怎樣一個成熟冷靜低調的男人才能做到如此的隱忍和堅強。
未完待續。。。。
(分析得很淺顯,但的確很喜歡這部影片)
5 ) 男與女
劇本對人物在愛情和倫理關系中的反應刻畫得很精細,尤其女性角度一點點敏感細微的心動、欲言又止&欲迎還拒的愛意都描繪得很細膩;導演將這個倫理故事處理得令人唏噓:冰天雪地里相識的兩個人,在各自家庭中同樣無助,愛情本身純美卻逃不開世俗倫理枷鎖,逃不開家庭責任。影片選景和攝影都很贊,把這個哀傷的倫理故事拍得格外溫情、美好
一個兒子是傻子的婦女和一個老婆是神經病的男人約了一段時間炮然后為了配合導演想要打造傷感催淚大片的要求而分手了。畫面很美好,音樂很舒緩,劇情沒頭沒腦。
一個有關出軌的故事,但正如片名“男與女”,直白而透徹,剝離掉一切的外在,片子講的終究是兩個孤獨靈魂的互相吸引,正如北歐的雪,純凈而不摻雜一絲雜質,孔侑全度妍表演細膩而深情,很好的融入了影片走向,并掌控了影片節奏。似乎常是這樣,男人比女人更早墜入愛河,但一旦墜入,女人比男人更有勇氣更奮不顧身。
6 ) 白茫茫厚地高天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非常純粹的愛情悲劇。孔劉和全度妍的愛是一見鐘情式的:二人以前從不認識,素未謀面,在異國他鄉(芬蘭)一見鐘情,并且非常默契的第一次見面就做愛了---在一個森林里的桑拿木屋。之后就分開了,各自回(韓)國,在國內這種曖昧和對愛的渴望持續下來,但雙方都有家庭和事業,并且都是中產之上的家庭,并且都有個有問題的孩子(自閉癥,抑郁癥),最后幾經試探和掙扎,兩人選擇了放棄這份絕望的愛并祝福對方,非常有意思的是當男方選擇不顧一切的堅持時,女方猶豫了,當女方和丈夫攤牌選擇不顧一切繼續時,男方猶豫并放棄了。(她告訴了丈夫,并在深夜去酒店開房等他來,他來了,但站在門口一分鐘后沒有開門,走掉了。)
最后,男方徹底搬到芬蘭并定居下來(移民芬蘭這么容易嗎?),全度妍重回自己家庭,但不遠萬里去芬蘭找到了孔劉,卻并沒有和他相見,他們不得不懷著這份愛,絕望的繼續自己的生活。最后一個鏡頭,她果斷離開飯店,坐出租返程,途中接到丈夫電話聽到自閉癥的孩子唱一首他最愛的廣告歌曲(這個廣告歌曲是和愛情相關的短信套餐),她在出租車里淚流滿面,在他們第一次相遇的露營地野外,她走出出租車,出租車女司機遞給她一支煙,默默的點上,兩個語言不太通的女人,一個站在車頭,一個站在車尾,默默的吸煙,眼前是白茫茫厚地高天。
整部電影節奏是緩慢而抒情的,那些欲言又止,那些沖到口邊又沒說出的話,大雪,大雨,兩人的世界里沒有多少晴天,沒有多少白天。這種電影最考演技的,全度妍不愧是演技一姐,而孔劉也表現上佳。這種轉角遇到愛但已經結婚是愛情悲劇常見的選材,并無新意,大家比拼的是演技,細節,審美。導演于凡俗題材中的獨特表現,這位導演可以的,音樂和服裝都非常棒。
韓國冬季服飾時尚穿搭教學指南
直到去年孔劉在我心中還是韓國濮存昕,最近幾個月已經完完全全體會到了他那種隱忍的、慈悲的、沉靜的、好像跟他搞一次就能得到救贖的圣徒式的帥氣了!
許多天真的年輕人以為性只和愛情有關。許多不天真的年輕人認為性只和欲望有關。然而,過了三十歲后,性這種東西大概只剩下和孤獨有關了。
人無法逃脫自我的囚籠。這部電影好的地方在于并不是外界有多么大的壓力,而是自己不能無視責任,是人類沒有辦法解決的孤獨,愛情也不行。
可能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相對多和立體的經歷,會平和的開始理解:性,愛,孤獨,需要一個人,這些都是脆弱人性的一部分。道德是社會續存的準繩,但道德和人性是兩個相悖的話題。和禁室培欲一樣,看了會傷心難過。PS:現場收音好評,孔侑吻戲床戲好評。灑脫而自然的男人啊。以及,見愛人內衣要買貴的
這里下雪了。“易動情的是男人,而能破釜沉舟的往往都是女人。”
這片兒真是看的我那個淚流滿面,把兩個人和兩個人的生活都拍的特別不食人間煙火。這片兒屬于典型的畫面美劇情無的大悶片兒。導演誰告訴你只要男主女主脫了衣服臺詞少點就可以成功裝逼成好電影的。你得拍出來得讓觀眾明白你想表達什么。看的時候一直在想這片兒如果不是孔侑演的我還能看下去嗎。不能吧。
“這么晚還出去 有男人了嗎”“是的 沒有他我不行 對不起”推薦給所有三十歲的你我
深情的男人必然不勇敢,責任是逃避的遮羞布,愛情是欲望另一個好聽的名字。孔侑前面演得太純情了,好得讓人想逃,越發覺得這美好是不可能屬于自己的。在列車那里,我以為全度妍會趁他睡著逃走,她沒有,之后她就再也逃不走了。之后,就只能眼睜睜看著他逃走了。
最近發現這種出軌有理,出軌是真愛的電影好多。如果你是真愛,麻煩你第一時間跟原配說好伐,那種自我感覺真愛,然后又在那里糾結感覺自己好矛盾的人其實真的很賤知道伐??
這里很安靜,很干凈,還常下雪。愛情在開始的地方結束。讓人覺得很可惜。男主很懂女人心,總是不按常理出牌:假裝路過女主的店,借口送女主去車站結果偷偷買了同行的車票,為了見女主守在釜山的賓館,還有說走就走的海邊。完美的情人!但卻抵不過不想破壞別人家庭的那顆心,望而卻步。唯美,心疼。
號稱的大尺度戲,胸啊屁股啊啥也沒看到,差評!來自兩個不幸家庭的,被生活無情踐踏壓抑太久的一男一女相遇,除了肉欲就是肉欲!其實老天對誰都是公平的,能這樣茍且,即使只是過客,已足夠幸運!像全度妍這種氣質,平平靜靜坐那,就是戲。
男人都是先動情,再退縮,再忘不了,再獻上祝福。而女人從一而終地破釜沉舟,從未忘記。從此一生意難忘,仿佛四季之外,另有一季,專屬他們。
最后那個出租車女司機是卡蒂·奧廷寧,火柴廠女工!
最不懂的是為什么兩個人突然就愛到不行。
雖然我對于這種火速升溫的戀情真的是摸不著頭腦,而且橋段都俗透了,但是真的好看,因為生活就是這么沉重。
全世界的女人都會為了這部片子里的男主角拋家棄子的 只要她們聽得懂韓語(或者有彈幕)
以為是肉啃肉的禁忌情色片,誰知兩人愛得干凈又苦逼,一點肉欲氣息都沒有。本來看韓劇情愛戲基本從不觸動。也覺得孔侑表情一貫呆滯木訥、老一幅演技不在線的樣子,誰知竟被他吞雞蛋那調皮又溫柔的神情打動了。大概巨蟹座的緣故吧,撒嬌高手,克制里又有小放肆。肉體是真的好看啊,一直好看到指頭尖兒。
最打動我的一幕是:基弘在哲敏公司外守了一夜,一早知道哲敏要去釜山,依然請求同行。雖然面色是掩不住的憔悴疲倦,眼神中卻有一股迫切與熱烈。即便削瘦的面龐已經刻出這個中年男人的歲月,但那一刻,他仿佛少年一般……孔侑,真是我心里永遠的少年。
和朋友看完一起激烈討論了一個小時。不是很懂男人為什么在該控制的時候控制不住,不該控制的時候控制住了。如果芬蘭一夜過去就算了也罷,放在心底權當記憶。回了國之后費盡心機去找,來回往復撩的是他,該到擔當時候沉默轉身也是他。所以什么意思???要么別撩,要么擔當。這年頭男人還沒有女人有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