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簡評
一直久聞大名,卻因為只看過幾個舞蹈片斷,望而卻步。終于昨天在社團里把它看掉了,了卻又一個心愿。
我以前總覺得這部電影太過藝術化,那些舞蹈也許是非常杰出,但是絲毫不會引起我的興趣。結果我錯了。這部電影一定要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否則就會引起“過于高雅”的誤解。里面的舞蹈的確很夸張,但是其表現手法之到位,表達情感的透徹是不容置疑的。無論是在Ballroom里面的尬舞,還是Tony與Maria的小步舞,再到后來嘲笑Gee Krupke和當今社會的那段滑稽舞,都讓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影片看到一半,我旁邊的一個同學忍不住問我,這個劇的編舞是誰?Jerome Robbins,后來為《屋頂上的小提琴手》以及《國王與我》編舞的大師級人物。
伯恩斯坦的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了。早就知道此人在古典音樂界的地位甚高,我等聽音樂劇的音樂平民是只能用仰望的眼神去瞻仰的。不過意外的是,我竟然能非常的ENJOY西區的音樂。西區的歌曲跟一般的流行音樂自然是不同的,但是就如同本劇的舞蹈一樣,它細致的刻畫出了人物感情的波瀾。有時浪漫,有時豪放。開場時Jets與Sharks的對峙、舞會時兩邊借舞蹈較量的熱烈、Maria的迷人……每首曲子都是如此的貼切。尤其是舞會的那一段,從熱烈的尬舞,到Tony與Maria的對舞,再到后來Tony唱出對Maria的熱戀。整個過程進行得完美而優美,讓人不得不感嘆愛情的神奇。
最后說說桑德海姆的歌詞,我整個過程中沒有太注意歌詞,也許正是因為它非常的貼切吧。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是Maria一段:
Maria, Say it loud
There's music playing
Say it soft
It's almost like praying
Maria ....
The most beautiful sound I've ever heard
Maria ....
電影版的演員我一個都不認識[恕我孤陋寡聞],但是他們的表演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Tony,Maria,還有Riff。
這部電影的確可以算音樂劇里面比較高雅的一部,盡管都是流行的唱法,但是音樂的處理處處都透著古典的表現技巧和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2 ) 時代特征
劇中人物充滿當時美國人的特征,憨憨的。
The east is red, West side story, 雙星閃爍東西方。一個充滿意識形態,一個著力表現美國方式...
建議比較的看。
3 ) 超經典
不管別人怎么看,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就是三個字:超經典。看這部電影不在情節,主要在Berstein的作曲, Robbins的編舞,和Sondheim的歌詞, 真是夢幻組合。而且每一個樂句,每一個舉手抬足都獨具一格。現代爵士樂的節奏與人物的動作和情感結合得天衣無縫,又往往出人意外。最典型的就是那首Cool,Jets成員被壓抑的憤怒在一聲聲Pow!中爆發,隨即又馬上墜入如提線木偶般的舞蹈中。Tony和Maria初遇時那自我陶醉中的幾下snap,America里Anita那幾聲挑釁的尖叫,都是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來之筆。(其實我覺得劇中主線之外的東西更有意思。兩個主角可愛單純,但也因此比較蒼白。還有女主角假裝的波多黎各口音太夸張,有時有點搞笑,歌也不是自己唱的。相比下演Bernado和Anita的演員更有風采。)從優美煽情的Tonight, Somewhere, Maria, One Hand One Heart 到詼諧尖銳的Jet Song, Officer. Krupke,劇中有羅密歐朱麗葉般甜膩膩的愛,也有冰冷的現實及許多黑色幽默。這一切的摻雜,在劇中高潮部分Tonight的大合唱里有集中表現。就在Maria熱切地唱著Tonight there will be no morning star的同時,Jets和Sharks叫喊著We'll stop 'em once and for all,在血紅的夕陽下開始了生死搏斗。在這種混亂的張力中,愛情與現實互為諷刺,而最終勝出的是藝術。
4 ) 莎士比亞劇本課上看西區故事
兩大家族的對抗,來自波多黎各的少數族裔和來自波蘭的青少年,MARiA家族更加重視家族移民問題,希望能夠持續在美國生存下去保護自己而形成的鯊魚幫。Tony家族更多的是青少年聚集起來,通過街上的混混行為來躲避家庭的不幸。故事發生在擁有眾多移民的美國,帶我們從少數族裔問題青年在美國互相對抗又彼此聯系的生活。羅密歐與朱麗葉二點零版本,不同的是MARiA和Tony彼此知道家族問題還是走到了一起。同時家族沖突并不是過于明顯。
5 ) 《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街頭的羅密歐與茱麗葉(AFI100 TOP 041)
版權聲明: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0797519.htmlWest Side Story (1961)
繼續看AFI100里的電影。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歌舞片,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喜歡歌舞片的我,自然不能錯過。
電影講述了由種族矛引發的悲劇愛情故事。在城市街頭,有兩伙年輕人,一方是生長在美國的白人,一方是由波多黎各來到美國的拉丁人。兩伙人互相看對方不順眼,經常發生沖突。發生沖突時,兩伙人通常采用籃球比賽的方式解決。在一次沖突后,白人們覺得這樣的方式解決不了問題,決定采用武力。他們與拉丁人約好地點,準備火拼。同時,拉丁人首領的妹妹與白人首領的哥哥在一次舞會中相愛了,他們知道火拼的事情后,白人首領的哥哥決定去阻止他們。當他來到火拼地點時,雙方已經打了起來。白人首領的哥哥在勸架的時候,拉丁人首領刺死了他的弟弟,他立即失去了控制,與拉丁人首領廝打起來,并且將拉丁人首領刺死。殺人后,白人首領的哥哥找到拉丁人首領的妹妹,兩人決定私奔。此時,一個拉丁人為了給首領報仇,在這對戀人見面時,開槍打死了白人首領的哥哥。最后,拉丁人首領、白人首領、白人首領的哥哥都死去了,拉丁人首領的妹妹在看了一眼白人首領哥哥的尸體后,傷心的離開了。
這部電影雖然是一部歌舞片,但本片卻與其他歌舞電影不同。通常的歌舞片都是喜劇性的、快樂的、輕松的,使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本片卻講述了一個悲劇性的故事,一個讓人看完之后心情變得沉重的故事。這樣以悲劇做結尾的歌舞片,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雖然我一向很喜歡歌舞片,但喜歡的是那種輕松愉悅的歌舞片。歌曲好聽、舞蹈好看、內容積極向上的歌舞片才是我的菜,很明顯這部電影不符合我的口味,讓我喜歡不起來。不過, 悲劇與喜劇相比較,悲劇能給觀眾帶來更大的情感沖擊,也能帶來更多的思考,所以電影采用悲劇的方式來表現故事也是非常恰當。
通過本片講述的悲劇故事,讓我們思考到年輕人在成長過程所付出的代價,這就是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在電影中,兩伙人之間并沒有深仇大恨,他們之間的對立只是種族上的矛盾,是種族主義在作怪。如果真要找原因的話,只是因為拉丁人占據了一些原來屬于白人們的地盤而已,拉丁人并沒有招惹白人們。就因為這樣小的事情,使得兩伙人彼此對抗,從兩方進行籃球比賽、兵刃相見,一直到雙方的首領在沖突中被殺害,他們的行為實在是太幼稚了。他們所作所為可以用很多詞來形容,沖動、幼稚、單純、盲目、不負責任、不理性等等,用一個詞來概括的則是——不成熟。對于他們在在殺人前所犯出的錯誤,就不一一列舉了,因為實在太多,多得數不勝數。總之,還是那句老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本片故事還涉及到種族沖突,這方面反映了現實。回想到電影上映的年代,那個時期美國的種族矛盾要比現在大很多,所以才會出現電影中的悲劇。本片所展現這個悲劇在情感上非常震撼,觀眾們在看過之后會反思種族主義所帶來的危害,而且還會給那些種族主義者們敲響警鐘。告訴他們,沖突不僅僅會傷害對方,還會傷害到自己。這是本片的一大優點,編導沒有強行的灌輸種族主義的對與錯、好與壞,而是通過一個悲劇性的故事,讓觀眾們自己思考,這正是本片編導的聰明之處。
電影除了描述兩伙人之間的沖突與種族矛盾之外,另一個主線則是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他們的愛情故事很美好、很浪漫,就是不太現實。他們在一次舞會中對上了眼,就愛的死去活來,而且女主角在自己愛的男人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后,還能與這個男人上床,實在違背人類情感生活的基本規律。不過這是一部歌舞片,是一部高度舞臺化、藝術化的類型片,在這樣的類型片中角色們既然可以想唱就唱、想跳就跳,那么兩個男女想愛就愛也是很正常的。愛情嘛,怎么來都有道理。
最后,來說說這部電影的歌舞。剛才已經說過,本片不符合我的口味。原因有二,一是電影的故事我不喜歡,太沉重了,二是本片的歌曲、舞蹈感覺一般,即沒有瑯瑯上口的歌曲,也沒有眼花繚亂的舞蹈。不過,我不喜歡,不證明這部電影不好,平心而論,電影中歌曲、舞蹈同劇情結合的還是非常緊密的,而且也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人物的情緒。電影中歌舞的場景不多,但適時的出現,表達著人物的情緒以及劇情。電影中的歌曲有著一個特點,在很多場景用同一個旋律更換歌詞來表達不同人物的情緒,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Tonight”這首歌,在電影中不只出現四、五次。對“Tonight”印象深刻,還有一個原因是Glee翻唱過,Tina在劇中哼唱過幾句。舞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拉丁人在舞會結束后,在屋頂上上跳舞與歌唱的段落,很具有拉丁風情,那首歌曲叫做“America”。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的歌舞因為電影年代久遠,片中的歌曲與舞蹈已經不太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但從故事、歌曲、舞蹈以及人物的情感表達上來說,本片的歌舞還是非常出色的。
本片還有一點不能不提,電影里假景太多,實景太少。電影中發生故事的場景雖然非常集中,而且情節大部分是與舞臺劇近似的歌舞,但是電影中的假景運用的太多了。室內景用假景可以,大街上的假景就沒有必要了吧!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還不如說是一部用電影攝像機拍攝的舞臺劇。看這樣的電影,不如去看舞臺劇的現場。
寫到這里,不禁讓我想到這部電影的演員們現在大概都已經去世或者年歲已高,當他們看到自己年輕時百蹦蹦跳跳的樣子,會有什么感受呢?女主角扮演者Natalie Wood竟然不是拉丁人,是俄羅斯人,真奇怪。但她扮演的拉丁女人很有風情,尤其是那拉丁口音的英語,很有趣。男主角扮演者Richard Beymer很面熟,查完資料才知道他在《雙峰》里演出過壞爸爸,現在才知道《雙峰》里有著許多的知名演員。另一個女演員、拉丁人首領的老婆扮演者Rita Moreno,她是純正的波多黎各人,怪不得舞蹈跳得那么好。
總的來說,一部現在來看不好“看”、不好聽的歌舞片,但悲劇性的故事發人深省,在美國電影里確實具代表性。
Natalie Wood
Natalie Wood
Rita Moreno
Rita Moreno
序列:0545
西區故事.West.Side.Story.1961.HDTV.MiniSD-TLF
2011-09-10
6 ) 小感小發
這部《西區故事》榮膺最佳影片獎等10項奧斯卡獎,成為繼《賓虛》之后又一部獲得多數獎項的影片,開始的半個小時多次讓我想看不下去,雖然開場一群男孩邊跑邊唱邊跳,另一群男孩也邊唱邊跑過來,很歡快的感覺,十多分鐘沒有臺詞只有音樂,有些沉悶。但慢慢看下去,越來越好看。
首先這是我喜歡的類型,看似輕松的歌舞片,卻是很有內涵,反映了很多社會問題的影片。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多處劇情都暗示或直接揭示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現實社會問題,如種族歧視、黑幫、代溝、青少年犯罪等問題,這些社會現實問題用電影的方式,融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典莎翁劇的愛情元素將這些問題展現出來,這些探討社會問題和社會意義的方面,我想也是它獲得多項大獎的因素之一。這也是文化作品轉化的教育和警示意義。
他們也不過都是青少年,矛盾的起因是波多黎各人來到美國,占了一塊地,而美國本地的白人覺得被搶了地盤,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嘛,白人青年要給教訓好好看看,兩波都是年輕氣盛,于是決定開戰。其實他們并沒有要真的動真格,他們在一定程度不那么能豁得出去,之前的解決方案是打籃球,后來提議扔石頭群毆,而這樣一直糾纏事情總是不會解決的,必須要一場真正能解決的爭斗,輸贏決定一切。所有人都期待著這一晚,都認為這一晚是具劃時代意義的。可是結局并不如大家所期待的,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仇恨增強,報仇情緒滋長。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仇恨,而這點仇恨并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是這個文化背景導致的,是這個社會潛意識引導的。
而那些想解決問題的人,看起來一片好心,比如警官,卻方法不對,治標不治本,比如他們歌中唱到的律師法官醫生,卻一直沒有行動,沒有望頭。他們在歌中唱的就是揭示了他們成為混混的原因,有外在也有自身原因。
街頭兩個幫派的對立,這讓我想起香港古惑仔繁盛時代的電影中的古惑仔,相比之下,古惑仔更大膽,豁得出去,或許也是文化的不同,中國的各種幫派都以關二爺為尊,一切以義為先。出賣、背叛、謀殺是大忌,在這個圈子里也不會有任何容身之處了。
再之這部歌舞片也不同于之前看過的所有的歌舞片,可以看到歌舞片的不斷發展和在奧斯卡中所占的地位,30年代的歌舞片《百老匯的旋律》還是比較簡單,元素單一,之后《歌舞大王齊格飛》更加繁榮,舞臺豪華有氣派,50時代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和《金粉世界》從舞臺走向普通生活,說著說著就唱起來跳起來,比較輕松隨性,但主角范圍也是藝術家和上流社會,而60年代的《西區故事》從舞臺走向街頭,走向貧民區,底層人民用歌舞來表達情感,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這是慢慢發展變化的過程,更接地氣了。這是看這幾部歌舞片有的自己的感受。歌舞片本就是輕松的題材,但一旦元素增多,每個元素之間的分寸把握就比較難,覺得這部處理得不錯,愛情、青年之間的問題、種族之間的問題,都能夠引起關注。
另一個是電影中的愛情元素,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典愛情故事為原本。放在幫派下,也是兩大幫派矛盾激化的一個原因。這一愛情故事經久不衰,無論是這部黑幫歌舞片中,還是古惑仔港片中,還是現在商業化的影視劇中,總能看到這樣的勢不兩立的兩派中滋生出的意想不到的愛情,大多都以悲劇結場。其實有可能不是悲劇,但是總是有各種原因讓彼此錯過,一個為另一個而死,或是為了家族利益而放棄自我。無論怎樣,這樣的愛情還是會讓人動容,讓人遺憾,讓人噓噤。
7 ) 死亡涅磐
歌舞劇以悲劇結尾被搬上熒幕并獲殊榮無限的其實并沒幾部。柏楊說中國人有大團圓情結,朱光潛老先生在《悲劇心理學》里又說真正讓人難忘和給人啟發的不是嘻嘻哈哈的笑聲,而是悲情的結局。載歌載舞的音樂劇本來歡快,卻偏偏來個瓊瑤式的哭哭啼啼,不以為然者不以為然,卻也讓沉迷者沉迷。瓊瑤我一點都不迷,看她我只犯迷糊,我迷的是《西區故事》。
電影講述的內容我不贅述,不過看一下就有印象,它出于傳統,卻有別于傳統,有人將它比羅密歐與朱麗葉,不能說不妥,但卻不準確,因為西區故事的題材顯然更人文,更宏闊,也更“鄭智化”,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發生在兩個恩怨家族,主線是愛情,這里的愛情火花燒到了兩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幫派,愛情是引子,是穿線的針眼,是醉翁之意。在我看來,它的主題完全可以有一種理解:美國本土與外來移民文化的沖突,以及美國夢對移民人群的排斥與融合。
說得太懸太大,不過沒關系,我寫給自己看的,您就權當是沒事看著玩,或者不看去玩。
說到美國夢,不得不捎帶提一下美國開國之父,本杰明富蘭克林,他作為美國夢的典范,將美國文化的核心部分,自由,自主,自助觀念植入到每個美國民眾的心里。他的自傳甚至可以簡略到一個核心,即是對他自己言語的驗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自助者上帝必助之)。受美國夢的刺激,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第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聚集到這個欣欣向榮的繁華貴地,掘金淘寶,但羹少人多,必然爭食,就像電影里兩個捍衛“地盤”的小混混幫。再舉一例,美國歷史上至今為社會學家歷史學家說道不休的Sacco Vanzetti一案,細看來不無“本土階層”對移民人士的無端抵賴和誣蔑。20世紀初期的美國也不是像如今這般”三民主義“,它也有很多問題,不過不成熟時期的問題暴露永遠不是壞事,革新不是靠幾個捧著書本作數字統計的人就可以大功告成的,沒有呼喊哪來的傾聽,沒有傾聽談何變革。至今人家還在We Need Change,就因為人家有一個不怕折騰的美國式夢想。
移民造就了美國,因為它本身就是個移民國家,移民成就了它的政治,經濟,文化。那片大陸原始的印第安文化自1620年第一批移民客到來之后已漸漸被破壞殆盡,現在的美國文化是各民族各種族碰撞融合過后達成的統一文化。但一如開始所說,任何文化和群體一旦形成利益團體,就會自然排斥外來人群和文化,就像19 世紀末美國出現的移民排斥,雖然最終回歸理性了,但移民政策卻實行了像經濟上的配額限額,或完全管制。這不是包容不包容的問題,而是像有人揮拳假裝打你臉你會下意識偏頭或遮擋一樣出于本能的維護。電影里兩幫混混爭做地盤老大,從惡語相向,最后拳腳相加,刀槍相見,鬧出人命了,才幡然悔悟,老大不老大有什么要緊,四海之內皆一家,波多黎各人和美國人可以完婚,美國人和波多黎各人自然可以和平共處。電影形象化生動化的語言恰如其分地展示了這一文化碰撞的過程以及導演的美好期望,雖然從美國后面攻打阿富汗伊拉克來看,導演期望好像泡湯了,我們拋開政治利益不談,單一個國家,一個知識分子,藝術人,一電影導演,如若連期許的勇氣都沒有,還能成其為國家嗎?
一個普遍而極具諷刺意味的現象是居然要靠死亡才能化解對立,盡釋前嫌。想來矛盾激化時,活著非要斗得你死我活,但真的魚死或網破了,才發現原來什么所謂老大,尊嚴,利益,龍頭,全是雞毛蒜皮,就是爭強好勝,好勇斗狠鬧騰的。
但不是任何死亡都是有益的,Sacco和Vanzetti死了,促成了美國法律的日趨公開公正,電影里的Tony涅磐了,卻促成兩派和解,想我泱泱大國即折騰了一加六又折騰了六加一卻何時才能折騰出點不用讓人再折騰的?
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9_01_01_archive.html#7728422925056991008 8 ) 為莎士比亞配上歌舞
這是一篇《影視欣賞》課程的課程論文,文字比較書面化。。。
人間的悲歡離合幾乎已經被寫盡,可以說莎士比亞之后再無新的故事。所以無論是當代文學創作還是戲劇影視創作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都是故事的匱乏。故事的內容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只是在不斷地重復。就戲劇影視作品而言,為了能夠突破這種沒有新故事的局限,逐漸發展出了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嘗試用新的表現方式來講述那些古老的故事。因為值得慶幸的是相比故事本身的匱乏,故事的表現形式卻從未停止推陳出新的步伐。另一種方法就是結合不同的時代背景為相同的故事賦予不同的時代意義,也就是“舊瓶裝新酒”。可以說《西區故事》就是一部成功做到了以上兩點的舞臺劇。
《西區故事》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發生的場景由16世紀的英國轉換至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紐約西區,《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結有世仇的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大家族變成了《西區故事》中兩個勢不兩立的分別由當地白人和波多黎各移民組成的少年流氓集團。而男女主人公則由莎翁筆下來自敵對家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變成了與兩大幫派各有淵源的托尼和瑪利亞。同樣火熱的愛情遇到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巨大阻力,雖然在戲劇作品中,脆弱的愛情又一次夭折于殘酷的現實,但同樣的悲劇結局絲毫不影響愛情在觀眾心中取得的又一次巨大勝利。永恒的愛情故事結合深刻的移民問題,再用音樂劇的藝術形式加以表現,《西區故事》這部1961年的作品能夠在當年的奧斯卡上奪得11座小金人,并且一直被廣大影迷奉為舞臺劇的經典之作,所憑借的并非全是運氣。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一方面吸納世界各地的人才為己所用是美國能夠稱霸世界的重要優勢,另一方面復雜的移民問題一直是美國社會最大的問題之一。尤其是本土文化與移民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幾乎貫穿了整個美國國史。也許今天看來,奧巴馬能夠成功當選美國總統這一事實足以證明美國社會對移民的態度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移民以及移民的后代得以步入美國社會的核心,但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正處于移民問題的高發期,“移民”一詞還是一個帶有強烈貶義的詞匯。《西區故事》正是發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劇中波多黎各移民“鯊魚”幫的頭領貝爾納爾和他的女友阿米達集中體現了移民內心的矛盾,并通過一段兩人之間精彩的對手戲加以呈現。移民們一方面為能夠成為一個自由的美國人而感到自豪,對融入美國生活實現美國夢充滿了期待,所以很多人會像阿米達一樣自豪地高喊自己“已經是一個美國女孩了”。另一方面又對美國本土文化保持著警惕甚至是抗拒的心態,就像貝爾納爾一樣不信任任何當地白人。這種矛盾也許是造成美國移民問題如此復雜的原因之一吧。
藝術創作總是伴隨著對現實的批判,《西區故事》也不例外。影片開頭就是一組紐約城的航拍鏡頭,鏡頭在掠過繁華的中心地區之后,停留拉近至西區的一個球場。這里是紐約的貧民區,聚集著移民和社會底層的人士。他們不被主流社會所接納,這個社會對待他們的態度就像當地警官對待他們的態度一樣粗暴蠻橫,從來沒有試圖去理解或者傾聽他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造成這一社會悲劇的就是社會本身。片中有一段當地白人幫派頭領李弗的精彩而深刻的內心獨白,“我們只是在成長,我們自己也無法控制。母親吸毒,父親酗酒,我只好出來當混混。我們也很憂慮,我們沒有得到應有的愛,我們沒有過錯,我們只是被誤解。”這種心酸與無奈雖然是通過輕松的方式吟唱出來,但對生活有所了解的觀眾都不難體會到背后的那份沉重。這無疑是對社會現狀的強烈控訴,加深了全劇的思想內涵。
與《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西區故事》本質上是一部悲劇。男主角深陷兄弟情義與愛情的兩難選擇之中,悲劇命運早已注定,就像兩股力道往反方向拉扯,最后除了被撕裂已是別無選擇。相比純粹的悲劇性的描述手法,歌舞劇的表現形式更顯生動有趣,尤其是前半部分不乏喜劇色彩,舞蹈動作更是充滿活力。這種情緒的轉換減輕了作品主題的沉重感,同時擴大了作品的情感張力。由于藝術欣賞能力有限,對一部音樂片的音樂和舞蹈不能做詳細的分析,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但即使是一個門外漢也會被這部電影所吸引。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片中多段群舞。兩個幫派之間的正面沖突都是用獨特的舞蹈來表現,配上伯恩斯坦的音樂之后,用強烈的節奏感和動作感來表現緊張激烈的斗爭氣氛,雙方之間劍撥弩張針鋒相對的氣氛表現得淋漓盡致,舞蹈音樂與表演的巧妙配合所達到的效果不亞于如今用特效拍攝的動作場面,這就是藝術的效果也是舞臺劇的魅力所在。
【B-】一般般,歌不好聽,劇情弱(我看了評論才知道是改編的羅密歐朱麗葉ORZ),不過還是比窈窕淑女那個大爛片好。至少有娜塔莉伍德和漂亮的布景
女主和男主一共見了三面,就要結婚,男主把女主的哥哥殺了,女主還要跟男主去私奔。傻騷傻騷的。
關于社會問題的探討相當厲害,六十年代的言論開放度竟然如此之高,問題展現如此深刻,波多黎各人的舞蹈真的大美,讓人瞠目。不過這片子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主要是歌舞的出現把節奏基本拖垮,這也證明歌舞部分發展出敘事功能的必要性。
如此突出而優美的愛情刻畫讓對移民和社會底層的現實主義反映變得微不足道:寥寥數語勝過千言萬語的一見鐘情、相逢真愛后的獨行高歌、婚禮中十字架下的金色圣光、糾纏在幫派歌曲里的愛情宣言和血色預兆,以及最后唱不完的半個音符.經典莎劇在好萊塢歌舞片中實現了一次華麗的奇峰突變,個人Musical最佳之一.
那些爛俗的老套的莎士比亞變奏曲的愛情故事就是從這種片子里發揚光大的。所以我真的不好說它什么。不過就像看《Rent》一樣,對于全部的百老匯電影我都在腦子里自動過濾掉感情戲。他的音樂不咋樣,舞蹈卻跳得真好。尤其是片子開始沒有多久的兩段,一個是講移民問題的,一個是講不良少年的,特贊。那么歡快的移民那段我居然看哭了。
流光溢彩,沉郁悲愴,好幾段歌舞看得人下巴都掉了,可看性和批判性上都是“神片”一樣的存在。
7分。名氣很響的片子,看下來感覺一般。歌舞片并不是說不要劇情,而是要在劇情上加上歌舞。本片借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殼這沒有問題,但舞臺劇和電影對邏輯的要求不一樣。男豬剛殺了女豬的哥哥,一首歌還沒唱完女豬就投懷送抱了,這尼瑪也太假了吧?還好《AMERICAN》很好聽~~
舞臺味太重,看著鬧眼
這么給氣爆棚的色彩、布景、舞蹈和演員,竟然演了一出如此中二直男氣質的戲碼,實屬暴殄天物;通過一場幫派斗爭引出美國彼時移民、教育、治安的重重問題,然而都蒙上了一層歡快的濾鏡,歌舞片可能不太適合表現悲劇;Tonight一場,愛情的告白在挑釁的宣戰聲中引吭高歌,竟有一絲悲情壯美。
論音畫結合,還是雨中曲強悍。但是。。。但是。。。。這五十多前的膠片畫質也太牛逼了吧!!!還有michael jackson的beat it原來真的是從這片子中而來!!!
藍光畫質嗲爆,《西部往事》口琴和亨利方達巷戰那段的“自然聲”運用感覺是借用了這里的伯恩斯坦;兩位好友三十年后一起演了雙峰,真有意思
【B-】開場的城市俯拍就已經讓我沉醉,隨后的幫派斗爭中又通過舞蹈化的肢體沖突帶領觀眾深入街道,觸及城市的肌理。哪怕是棚拍場景,也同樣彌漫著熾熱的城市氣質。作為歌舞片當然在視聽方面做到了最好,但故事自然也是腐朽到家了。哪怕注入移民群體和幫派斗爭的社會話題也不足以消解生硬尷尬的觀感,反倒充分體現出好萊塢是如何排除話題本身的嚴肅性從而將其轉化為另一種可供消費的思考與眼淚。
What an experience! Genius choreography! All the songs and dances are integral to the narrative and done splendidly; keep you intrigued and leave you wanting more! The most fun and interesting modern Shakespeare adaptation for sure. Left me in awe of its creativity and originality, which still holds up after nearly 60 years!
女主Maria好牛逼,親哥死了還有心情跟男主滾床單,可見愛情的力量好神奇╮(╯▽╰)╭
真是熱烈又絢爛,很多段落(包括開場)都給人印象很深。"You'll never see people dance like this",好想看舞臺劇,從電影就能想象舞臺劇會多好看了。伯恩斯坦的音樂真是太精彩了。
現代歌舞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演員非常出色,從音樂劇改編為電影后,舞臺表現力和戲劇張力依舊強大,即使知道最終的故事走向也還是對黑色的結尾唏噓不已。仇恨,是最強大的力量,也是最虛無的。
7/10。使用了許多當時就落伍的視聽語言,例如男女主角在舞會對上眼的片段,采用了明顯模糊化配角、突出主角的紅藍兩大原色燈光。片頭航拍渡輪、立交橋和摩天大廈的鏡頭滿眼盡是大工業化的產物,而幫派頭目決斗先后喪命的場景警鈴大作,小流氓們翻越鐵絲網或鉆入地下管道慌忙逃竄,頭頂大面積的紅色鋼筋橋身再一次控訴工業化的社會病。暴力動作的舞蹈化流暢感十足,序幕籃球場的對質與互嘲毫無做作地表現出貧民窟的混亂和危險。改編最好的兩幕:裁縫店中男女主角模擬婚禮,十字架的天窗投射下一道金黃色光束,瑪利亞臥室里五彩繽紛的花窗和圣母像是宗教的藉慰,結尾代表老一輩的店鋪老板和警官未能及時制止青年人羞辱女性和沖突發生,瑪利亞在情人死后也產生憤怒一度拿槍指著所有小流氓,理性戰勝情感包上黑頭巾離開,莎劇中偶然化的悲劇被賦予理性色彩。
雖然得了奧斯卡,雖然是經典中的經典,可是我還是覺得這部電影我不喜歡,腦殘的女主愛上了殺死哥哥的家伙,在明知道這廝殺了她哥還跟他上床,這是有多傻逼呢。里面女主的哥哥衣冠楚楚,是唯一干干凈凈的男生,為什么所有男生都看起來那么臟?好吧,我承認我有潔癖,看見那么臟臟的人,啥興趣都木有了
歌舞總體不錯 特別是舞蹈 有著60年代特有的夸張表現力 配樂也很難忘 Tonight Tonight 可惜故事本身不好 羅密歐與朱麗葉系列的 打了折扣
很享受的觀影過程,有些歌不太對口味,但是舞絕對可以補足,就是無法不被拉丁系的舞蹈conquer吧。臺詞和歌舞的過渡還有情節和歌舞的結合堪稱天衣無縫。劇情本身比較狗血,最囧的是倆人被小刀捅一下即刻斃命,有人中槍后還示了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