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滄海》里的八六海戰與歷史之差別
1,劇中顯示是人民海軍指戰員當機立斷,斷定國軍前往5號海域,遂無視預案里的4號海域,提前前往攔截。這體現了我軍指戰員高明的戰場判斷力。然而,歷史上卻是我方提前得知國軍計劃,預先以大量魚雷艇在海域設伏。因此,這場勝利實際上仍要歸功于預案。
2,劇中顯示,人民海軍護衛艇編隊在黑夜中發現不明船只,打出燈光信號詢問敵友。國軍指揮官看見燈光信號之后,竟然稱“這是他們的秘密武器,我們以靜制動“,不開炮也不打探照燈,實在是愚蠢至極。海軍國際慣例:夜戰通訊手段有兩種-信號燈與電臺。夜間戰斗狀態,如遇不明船只發來燈光信號,只要不是我方的暗號,一律開炮還擊。參考日德蘭海戰德國驅逐艦的做法。劇中卻讓國軍指揮官成了一個愚蠢的小丑。那么歷史上呢?如下:
” 7日 0000,兩艦按計畫已轉向正北,劍門軍艦減速並準備放小艇及下卸特種部隊人員,即喬裝人民解放軍者。船位約在兄弟嶼東南方三浬半。分別混雜在漁船群中的中 共快速砲艇隊與魚雷艇隊,因受本身電子偵測裝備限制,多數快艇沒有雷達裝置,即使領導艇有雷達,也因艇身低矮,效用不大。艇隊接敵運動,統由岸上指揮所指揮。0030, 中共岸上指揮所沒有察覺劍門軍艦與章江軍艦已轉向北,下達接敵命令,引導兩個艇隊向外海迂迴攔截,彼此背道而馳,原先雙方
距離 4 浬,竟被拉遠到 14 浬,中共魚雷快艇隊被拋開更遠,中共海軍幾乎空忙一場。等到發現錯誤,快速砲艇隊指揮員已失去魚雷快艇隊的接觸,他決定單獨接受岸上指揮所引導,回頭追擊。當兩個艇隊快速運動時,劍門軍艦的雷達屏幕上清晰可見,分辨得出那些是快艇,那些是漁船。“
雖然國軍這兩艘船很垃圾,但好歹裝備了雷達,并沒有出現什么認為人民海軍有秘密武器的情況。
3,劇中人民海軍以區區幾艘護衛艇,擊敗了有三艘”驅逐艦“的國軍艦隊,真是以弱勝強,所向無敵。可惜的是,歷史上卻并非如此。且看歷史上雙方的戰斗力量對比:
人民海軍:
“會議還決定:以護衛艇41大隊的4艘高速護衛艇、魚雷快艇11大隊的6艘魚雷快艇組成海上突擊編隊,以161號炮艇和另5艘魚雷艇為支援兵力;由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孔照年和參謀長王錦擔負此次海上作戰指揮。 ”
可見,實際參加戰斗的有4艘護衛艇與6艘魚雷艇。4艘護衛艇為上海級(062),合計火力為:16門37毫米炮,16門25毫米炮。6艘魚雷艇為P-6型,合計火力為:12門25毫米炮,12具533毫米魚雷管。總計:16門37毫米炮,28門25毫米炮,12具魚雷管。
再來看看國軍:
“劍門”號,大型獵潛艦。標準排水量890噸,全載1250噸,航速每小時18海里,艦上裝備有1門76.2毫米炮、4門40毫米炮和1部雷達。這艘軍艦原名“巨嘴鳥”號,為美國海軍艦艇,3個多月前才由美國駛抵臺灣。
“章江”號,小型獵潛艦。標準排水量280噸,全載450噸,航速每小時14海里,最大航速可達每小時20海里,艦上裝備有1門76.2毫米炮、1門40毫米炮、5門20毫米炮、1座76.2毫米火箭(組)、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及1部雷達。這艘軍艦原系美國海軍獵潛艦,1954年6月由美國駛抵臺灣后編入國民黨海軍,作為巡防第2艦隊的旗艦。
可見,國軍的力量并不是什么三艘“驅逐艦”,而是兩艘反潛艦。劍門號890噸的標排及1門76.2毫米炮還說是“驅逐艦”就是個笑話...一戰英國的K級驅逐艦都比這個強,更不用說那可憐的18節航速,據我所知還沒有哪個國家把如此低航速的船定義為“驅逐艦”的。章江則更差,不提也罷。
下面來看看火力,國軍兩艘船合計,火力是:2門76.2毫米炮,2門40毫米炮,10門25毫米炮。
除了2門76.2毫米炮有射程優勢外,國軍對比人民海軍在實力上處于全面下風。而由于國軍炮術太垃圾,這個優勢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劇中人民海軍護衛艇冒著國軍火力拼死前進,歷史上確有其事。這可以說是十分英勇的的戰斗精神。然而,這也得益于國軍的炮力不足。劇中人民海軍護衛艇連續中彈,但卻沒有一艘被擊沉。換作是真正的驅逐艦,如美國的弗萊徹級,以5英寸艦炮射擊,護衛艇也好魚雷艇也好恐怕都要沉入海底。
4,歷史上八六海戰勝利主要得益于情報偵查工作出色,以及派遣優勢力量伏擊殲滅敵人的正確決策。戰術上并沒有什么高明之處。劇中的所謂的從毛主席那里學來的“海上拼刺刀”之新型戰法,純屬有意夸張歌頌。自南北戰爭,甲午戰爭以來海戰史上就不缺乏以快速艦艇奇襲主力艦的戰例。
2 ) 將新中國海軍的發展濃縮在兩代人的記憶中
《滄海》以王山魁、李山魁、馬建成、盧信泉4個主要人物及其家庭人物命運為線索,通過對這四個海軍家庭出來的兩代軍人的描寫,小中見大,反映出中國海軍發展的60年歷史進程。導演在前半部分著重表現了老一輩革命軍人在海軍建設進程中的心理歷程和生命歷程;后半部分則著重刻畫了年輕一代海軍戰士如何在現代科技的洗禮下建設新海軍,具有成長和勵志的色彩。通過對這兩代人戰爭、生活和工作狀態的呈現,將新中國海軍的發展濃縮在兩代人的記憶中。
3 ) 揭秘《滄海》四大歷史原型
揭秘《滄海》四大歷史原型
劇中:
“金馬海戰”
《滄海》開始便是金馬海戰。獨立師紅六團三營營長王本利和政委李山魁將國民黨追擊到金馬島。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進攻金馬島,最終全軍覆沒。這場慘烈的戰事,給因急病住院而未參加作戰的王本利帶來了強烈的震動,從此也讓他堅定了發展海軍的決心。
原型:
金門登陸戰
金馬海戰的原型便是金門登陸戰。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二十八軍下屬三個團打響了金門戰役,但因不懂海戰規律,登陸了金門10小時后,被敵人炸沉艦艇,切斷所有退路。頑強的解放軍奮勇殺敵,無奈敵眾我寡,最后全軍覆沒。如此整建制被敵人摧毀,在解放軍歷史上是頭一次。但就是這次失敗的戰役,為中國海軍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金門之戰”的失利,中國海軍的建設和發展或許還要晚幾年。
國民黨老兵投誠
劇中:
王山魁召集國民黨投誠水兵
《滄海》第六集,王山魁被調到水警區后勤部門工作,卻因此認識了起義歸來的國民黨投誠水兵劉衛國,并借此機會召集了一批同樣有著豐富海軍經驗的原國民黨水兵,給解放軍海軍隊伍帶來了新的生機。
原型:
張愛萍招募原國民黨海軍官兵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成立,由張愛萍將軍任司令兼政委。當時,起義的原國民黨海軍官兵就加入了這支隊伍。隨后,張愛萍司令員又刊登通告,廣招原國民黨海軍官兵,得到積極響應。到9月份,招募到4000多人,組建我海軍歷史上第一支大部隊。
“螞蟻啃骨頭”的經典海戰
劇中:
黑石礁戰役
在第七、八集中,國民黨三艘重量級敵艦出動騷擾。王山魁帶船迎擊。從裝備上比,解放軍處于劣勢,但王山魁帶領艦隊主動貼近敵艦“拼刺刀”,擊沉敵艦“荊門號”和“龍海號”。天亮后,敵艦發現我軍的實力只是“小螞蟻”,立即反撲,王山魁作出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姿態,敵艦不敢戀戰,倉皇逃走。
原型:
東山八六海戰
1965年8月,國民黨大型獵潛艦“劍門”號及小型獵潛艦“章江”號,偷偷駛入東山海島附近,準備向大陸運送特務,被發現。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孔照年率艦隊冒死貼近敵艦,擊沉“章江”號后又成功追擊“劍門”號,將其擊沉。
從無到有的長波臺
劇中:
馬建成與長波臺
中國決定不依賴外國人自己建造長波臺,留洋雙料博士馬建成冒著被高壓電擊中的危險進入工程臺,完成建臺工程。
原型:
周建畏和袁翊二合一
馬建成主要原型是長波臺總工程師周建畏,另一個就是長波臺工程師袁翊。真實故事中,長波臺建設也不是一帆風順。機器在輸電時卻出現火球袁翊親自進入絕緣籠,冒著生命危險,在萬伏高壓下找到了長波臺機器問題所在。
4 ) 評滄海
體現了海軍的發展歷史,劇情很煽情。情節也不錯,就是劇中主要歷史事件的時間不對。如黑石礁戰役應在1965年,長波臺建設就是60年代初。劇中王海軍等年齡不對。事件的時間應該是滄海最大的敗筆。
5 ) 王小東: 《滄海》:中國唯一一部體現了正確軍事思想的軍旅片
王小東/文
朋友托我寫一篇描述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海軍建軍以來的歷史的電視連續劇《滄海》的評倫。說實在的,寫這類評論,作者往往根本用不著把幾十集連續劇全都看完,甚至一集都不看都可以,到網上找些資料,湊合一、兩千字就交差了。我的習慣是還要對讀者負一點責任,怎么都得看幾集,有個感覺。所以,拿到朋友給的《滄海》44集碟片后,我準備看它個四、五集,然后寫一篇2000左右的文字交差。沒想到,一看我就喜歡上了這部電視劇,一連三天時間,我把44集連續劇從頭看到尾全部看完,我覺得很有話要說,不是交差,而是真有話要說。
一、 《滄海》是中國新時期唯一一部體現了正確軍事思想的軍旅片
《滄海》像其他軍旅片一樣,里面有大量的男子漢精神、戰友情、男女情。這些東西它當然也拍得不錯,很有看頭,但如果只是這些東西,我是決不會認為它有什么特殊的優點的:這些東西,好萊塢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模式,你編劇和導演,只要把好萊塢的模式研究、琢磨透了,就一定能拍出可以把廣大人民群眾的頭腦按摩舒服的影片來。中國新時期那些最膾炙人口的軍旅片,也不過就是把這一點做好了,我認為無任何可記述、評論之處。但《滄海》不一樣,它除了有這些東西之外,還有自己的軍事思想,我認為是一種處于少數地位,但卻是正確的軍事思想。
這三十年,中國的軍事思想有兩大派別,而這兩大派別都是嚴重錯誤的,如果沒有人出來糾正,則沒有戰爭則已,一旦開戰,我們非得吃大虧不可,甚至是打敗仗。和在其它領域一樣,這兩派大致可以成為“自由派”和“左派”。
所謂“自由派”的軍事思想,就是否定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以前,即朝鮮戰爭等重的優良傳統,否定軍人的英勇精神、嚴明紀律。舉個最近的例子,一群“自由派”嘲笑甚至謾罵國慶閱兵中軍隊的嚴整隊列,說是“恐怖”、“愚昧”,將其與“專制”,與北朝鮮聯系起來,說什么:“你看看人家美國西點軍校,就不排這種僵死的隊列,人家的隊列隨隨便便,體現了美國的自由精神”。我說:西點軍校的師生是沒聽到你們這群自以為有獨立見解,實則是白癡奴青的話,人家要是聽到了,非扇你們耳光不行。要知道,嚴整的隊列訓練,是西方自古希臘以來的最重要的軍事傳統。凡是文明國家有效率的軍隊都是十分強調嚴整的隊列的,西方古代如此,中國古代也如此,但古代西方比中國更強調保持嚴整的隊列。古代中國還是比較強調單兵斬獲敵人首級的,而西方的傳統是強調保持隊列,不提倡單兵殺敵。也就是說,中國的軍事傳統要比西方的更“自由”、“獨立”、“個人主義”一些。在現代化戰爭中,古代的步兵方陣當然失去了意義,但嚴整的隊列塑造了軍人的嚴守紀律、集體主義習慣,仍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西點軍校的學生吃個午飯也是要列隊進入食堂的。如果西點軍校的隊列比不過中國軍人,他們的師生肯定會認為是一種恥辱,而不是什么體現了“自由精神”的“光榮”。昨天吃飯,張小波在席間說起:臺灣也有那么一幫白癡,嘲笑大陸國慶閱兵,士兵的眼睛為著領導人轉,認為是“專制國家”的“白癡人民”被洗了腦的結果,最后,一個當過兵的臺灣“立法委員”實在聽不下去了,說:你們怎么就不知道,全世界的閱兵都是這個樣子的,這叫“注目禮”,你們都不懂,還在這里說什么!
“自由派”的軍事思想嘲笑軍人的英勇精神和嚴明紀律,那么,他們是否強調我國發展軍事科技呢?他們也不!他們一方面膜拜美國的精良軍事科技,一方面反對中國把錢花在這上面。他們的基本思想就是自廢武功,說是只要我們自廢武功,人家就感不到威脅,就不會來打我們,要來打我們,他們本國的老百姓就會感到自己國家不正義,就會起來推翻自己的政府,所以,只要我們自廢武功,這世界就和平了。照著“自由派”的軍事思想走,中國一定會亡國滅種。不要以為“自由派”的軍事思想只局限于“自由派”知識分子,這種思想在軍隊里面也不是沒有影響。自廢武功論最早就出自軍隊自身的專家。
“自由派”的軍事思想,我們只要不被他們的那套西方意識形態至上所迷惑,還是十分容易看穿其荒謬絕倫的。不容易看穿的,是“左派”軍事思想的害處。“左派”的軍事思想,就是認為回到毛的那個時代就可以了,否定軍事科技的重要性,否定經濟發展對于國防的重要性,無限夸大毛那個時代我們取得的戰果,無限夸大毛那個時代我軍的實際戰斗能力,不懂得毛那個時代的很多戰略、戰術是出于無奈,是沒辦法的辦法,不承認在那個時代,我軍的實際戰斗能力與世界軍事強國相距甚遠,如果不是處于國際冷戰格局中,我們是取得不了那些戰果的。軍人出身的我友劉力群就對這種“左派”軍事思想嗤之以鼻。他說:軍隊的問題比地方更大,因為地方對于那個時代是有反思的,而軍隊的很多人對于那個時代毫無反思,說我軍在毛時代是戰無不勝的,所以只要回到毛時代就行了,這樣,我們的軍隊就不可能有進步,在將來的戰爭中會一敗涂地。這種與“自由派”軍事思想一樣誤國害民毀軍的“左派”軍事思想,無論是在地方和軍隊,還很有市場。順便說一句,相當一部分“左派”自稱自己是“毛派”,但他們根本不懂毛,他們跟毛差得太遠了。
《滄海》的正確之處,就是一方面一如既往地堅持了我軍英勇頑強、紀律嚴明的軍事思想,另一方面也用濃墨重彩批駁了“左派”軍事思想。電視劇中通過我海軍擊沉蔣海軍樟江號和荊門號(在實戰中是章江號和劍門號)的戰例,非常形象地為我們描述了我軍應有的反思。電視劇通過主角王山魁之口,明確地反駁了所謂我軍“勝利的必然性”,明確指出,所謂的小艇打大艦,英勇精神當然值得贊嘆,但絕沒有什么“勝利的必然性”,小艇打大艦,只能是僥幸,而這種僥幸很難復制。影片以許多篇幅明確地告訴我們:英勇頑強的傳統值得發揚,但同時必須在軍事科技上趕上去;單純的“革命化”是不可能戰勝“機械化”的;人的耳朵再怎么苦練,就是贏不了電腦對于波形的分析;小舢板不可能打得贏航空母艦;單純強調“革命化”,是對我國軍人的生命不負責任,對我們的國家不負責任;再這么下去,離我們在戰爭中失敗的日子不遠了。這些思想,對于我和我的朋友們來說,當然不是什么“創見”,但面對我們社會中如此洶涌澎湃的錯誤認識,他們無疑是振聾發聵的。
二、 《滄海》突破了我們在外交問題上,不分國家大小,一律磕頭作揖,不敢得罪的禁區
《滄海》的后半部,表現了我國在南海與其它國家的沖突,還有一段描述了我國海軍與“某國”海軍的對峙,這里的“某國”,以電視劇對其軍力的描述,應該不是東南亞國家,也不是日、韓、印之類,應該就是美國。這一段好像是虛構的(這我拿不準,也許發生過,就是沒公布呢)。但不管是不是虛構,肯定讓很多崇美、媚美分子坐不住、睡不著了。
《滄海》也詮釋了我們在《中國不高興》中所提出的“持劍經商”的思想,并且把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也編制了進去。我認為這一段在藝術處理上比較幼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我們確實還沒有像樣的“持劍經商”的實踐、戰例,硬編肯定會顯得幼稚。等到有一天,我們真正有了這方面的經典戰例之后,文藝作品當然就會表現得更好了。
據朋友介紹:《滄海》的上映很不容易,原本想在4月份的海軍節前后播放,被推遲,又想在八一建軍節前后播放,又被推遲,直到海軍最高層找了我國最高層,才在10月份得以首播。他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猜想,可能是因為上述這些情節突破了中國的文宣在外交問題上設置的禁區吧?這個突破也非常重要。
三、 幾點遺憾
兩彈一星,其實應該是兩彈一星一艇。在那個艱難的時代,正是這個兩彈一星一艇,讓我們絕處逢生,保障了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安全。今天,那些“自由派”對此嘲笑和謾罵,但如果當時的中國人沒有排除萬難搞出這些東西,他們這些人自己恐怕也沒有在這個地球上生存的機會。《滄海》講述了我國核潛艇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建設我們自己的長波臺。當時的蘇聯不給我們這個東西,而沒有這個東西,我們的核潛艇就是瞎子、聾子,搞出來也沒有用。所以,長波臺是核潛艇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無論如何還是希望看到對于研制核潛艇本身的描述。也許是出于保密原因吧,電視劇用長波臺代替了核潛艇本身。
另外,是我軍所存在的腐敗問題。其實,我軍所存在的腐敗,并不局限于后來入伍的人,比電視劇中官最大的“首長”資格更老的,就沒有腐敗現象?這些人的腐敗,嚴重的削弱了我軍的戰斗能力,危及到我軍、我國,我們民族,而電視劇中沒有表現,電視劇無疑是做了極大的美化的。嚴格地說,這不算是《滄海》這部電視連續劇的遺憾:軍旅片主要表現正面的東西很正常,難道好萊塢不是這樣做的嗎?真正的遺憾是針對我軍真正的腐敗問題。就拿我們的海軍來說,它的副司令員前幾年剛剛鋃鐺入獄。我在這里提出來這個問題,是提醒我們自己不要忘記這個大問題。
6 ) 實在不能不吐槽
今早看到電視臺播第一集,于是就看了一下,心想最近這么多類似題材的電視劇,好奇到底是個什么樣子。(最后一次看國產電視劇是N年前的《還珠格格》囧)
一上來就是不明的戰爭場面,鏡頭來來去去根本分不清敵我。看那場景大概就是劃出片空地炸點煙火,再從影視城的半條街上竄悠幾下就拍完了吧,倒是節省經費哦。
接著火力那么猛說沖就沖出去了,還真是不怕犧牲。而且我軍果然勝利在前,倆領導直接在戰場上聊女人,有閑情。果然沒多久女人便出現了,女軍醫哦,要小心流彈,而且還被男主救了,嘖嘖~~編劇為倆人堅定的革命友情埋下了明顯到閃光的伏筆(好吧,不是伏筆,人家就是讓男女主角見個面嘛)。
這場仗暫時打完了,倆領導和小兵N個去見識大海啥樣,剛剛還在戰場上因為發燒趴倒的男主似乎健康到不行,連喊帶叫加吹牛的,大自然的懷抱果然有無窮的治愈力 = =+ ,果然,剛要離開海邊時男豬就不行了,敢情發燒也是有間歇性的啊。于是送去醫務室,女豬再度出場。
看到這里俺就去倒水喝順便轉臺,再看下去恐怕會積累太多想要吐槽的話而爆炸,安全第一。
嗯,俺就看了這么點而已,所以其中的深刻內涵、愛國主義、人物魅力啥啥的完全沒看到。其實俺是很想知道這類片子看進去是什么感覺,但是看不進去啊………………
人物那說話語氣看得人很不爽,可能是為了塑造個豪爽的性格吧,可完全是自大嘛,雖說是打國民黨吧,不過中國人打中國人,貌似打的很爽哦。
看著別扭,一個字,太假了~~~~
哎喲有44集啊,他喵的,看完會死人的。
7 ) 人民海軍向前進
從1949到2009,時間輪回了整整一個甲子。
六十年,人民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六十年的奮斗歷程,一代又一代的海軍人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有聲有色的壯劇。
六十年,憑著一股發憤圖強的精氣神,人民海軍在戰斗中成長。歷經大小千余次戰斗,初生的人民海軍就像一個懵懂的孩童,完成了從陸軍到海軍的轉變;歷經幾代海軍人不懈的奮斗,人民海軍從簡單的幾艘小艇發展到今天的現代化編隊;歷經時代變遷,人民海軍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思想逐漸走向成熟。六十年的奮斗,見證的是一支軍隊的發展,襯托的是一個國家的強盛。
六十年,人民海軍從黃水走向藍水,從近海走向大洋。伴隨著共和國的發展,人民海軍必將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從輝煌走向新的輝煌!
8 ) 《滄海》是海軍版的《亮劍》
海軍題材大劇《滄海》是一部將軍人個體命運與海軍成長融合一體,全方位展示新中國海軍60年發展歷程的獻禮巨作。海潤作為國內最有實力的電視劇生產商之一,曾經推出過燴炙人口的《亮劍》,而《滄海》則是海潤軍隊史詩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不少評論很自然地將《滄海》稱為海軍版的《亮劍》。在我看來,由原班人馬拍攝的《滄海》在表現英雄主義這方面是有《亮劍》的影子,但是作為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它在許多方面實際上比《亮劍》更加豐富。
首先,兩部作品的容量大不相同。《亮劍》只講述了我軍將領李云龍個人的傳奇軍事生涯,且主要的故事情節集中在抗日戰爭時期。而《滄海》時間跨度長達六十年,反映了新中國海軍從無到有,有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落后到奮起直追的整個歷史過程。劇中以四個海軍家庭的故事為線索,塑造了兩代海軍官兵和海軍科技人員的英雄群像。正因為時間跨度長,《滄海》中的故事更加曲折動人,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人物命運和時代變化也更具滄桑感。
第二,《滄海》是數千萬元投入的大制作,史詩氣質更濃,劇中的戰爭場面比《亮劍》更加氣勢恢宏。《亮劍》中的戰斗場面多為連排級規模,氣勢上有點小兒科,李云龍作為師團級指揮員在很多場合看上去更象一個連長。片中日軍、國軍的作戰場景顯現出來的兵力規模同樣也只是連排級水平(這倒符合抗戰中敵后作戰的一般真實,抗戰中八路軍最大規模的對日作戰殲敵也僅千人而已)。而《滄海》中無論是金門登陸,還是八六海戰的場面都極為壯觀,完全接近戰場的真實。劇中出現的護衛艦、魚雷快艇、導彈驅逐艦、潛艇、核潛艇都是海軍使用的真家伙,看起來感覺當然不一樣。
第三,《滄海》的軍事科技含量更高。《亮劍》中的戰斗主要是輕武器較量,大量出現單兵作戰,拼刺刀、打冷槍的鏡頭,多少有點冷兵器時代的特征。而海軍本身就是一個高技術的軍種,軍艦的使用、航行和海戰中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和戰法都更加復雜,科技含量高得多,核潛艇這樣的裝備更是尖端科技的集成。如果說《亮劍》中的英雄主義更多地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帶著一股濃濃的黃土味和綠林氣,那么《滄海》中的英雄主義則有著更多的團隊精神和科技理性。
第四,《滄海》在反映我軍戰史中的失敗和弱點時更加真實和大膽。《亮劍》中的李云龍完全是憑個人的天才和膽氣左右戰局,幾乎是百戰百勝的戰神。迎戰坂田聯隊、痛殲山崎大隊、伏擊日本華北戰地參觀團、圍攻安平縣城全殲日本特種部隊這些戰役雖然精彩過癮,但是稍有軍史常識的人就知道其中具有明顯的夸大成分,因為它幾乎相當于將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在八年抗戰當中戰績最大的幾次戰役的功勞全都放在李云龍一個團身上,還有些戰斗則完全是虛構的(如虛構的日本特種部隊更像模仿近二十年美軍的作戰模式)。而《滄海》反映的海戰史要真實得多,也更實戰,最典型的就是對金門登陸和八六海戰的再現,敢于直面我軍的失敗和弱點,卻絲毫無損于其英勇無畏的品質,一勝一敗都充滿悲壯色彩且盡力忠于歷史的真實。如果說《亮劍》是一部精彩的戰神傳奇,而《滄海》則更多了某種揭密的真實色彩。
第五,《滄海》中的人物群像塑造層次更加豐滿。《亮劍》中通過對李云龍這個形象的塑造,主要突出的是一個“兩軍相逢勇者勝”的“勇”字,是一種革命英雄主義和尚武精神的結合。劇中除了李云龍之外,其他角色無論是政委、營長王大彪、魏和尚還是其他師團將領和國軍的楚云飛,都有一股一個比一個牛的勁頭。雖說物以類聚,但是這樣的表現手法多少還是有些簡單和重復。而《滄海》中的人物群像則要豐富許多。比如四位主要人物,性格就各不相同。尤勇扮演的王山魁是陸軍出身的我第一代海軍將領,在他身上有一種軍人特有的勇猛剛烈和質樸,類似于李云龍的角色(但少了幾分李云龍的狡黠和匪氣)。李幼斌在劇中扮演王山魁的戰友李山魁,是一位失敗的英雄,由于是金門戰役中唯一的生還者,受到不公平對待,一輩子隱姓埋名,忍辱負重,但對黨和軍隊卻忠誠不改,臨死都希望見到獨子加入海軍,他代表的是海軍成長過程中無數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何政軍扮演的海軍研究所總工,身上有錢學森、鄧稼先這些早年從海外歸來的科學報國者的影子,他代表的是海軍科技強軍過程中無私奉獻的知識分子。杜志國扮演的政委盧信泉則是我軍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典型,他有情有義,正直無私,堅持原則,對于領袖、對軍隊那份深厚的情感和至死不渝的忠誠,對于李山魁一家兩代的無私關愛,體現了在這支軍隊中一直存在的凝聚人心的軍魂和歷經時代風雨始終如一的浩然正氣。我認為這個政委的形象是本劇中一個意外的亮點和收獲。除此之外,劇中還塑造了形形色色各具性格的人物形象,有革命意志衰退的部隊家屬,有部隊中善于鉆營的小人,有無法與時俱進的戰斗英雄,有急功近利的科技干部,有頭腦僵化教條的大領導,有世俗的基層小人物,每個人物都可圈可點,有血有肉。
和《亮劍》相比,《滄海》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之處,最突出的是全劇時間跨度長達60年,但為了劇情緊湊的需要卻硬將本該在三代人身上發生的故事壓縮到兩代人的身上,當然從年齡感和時代感上就會有問題,比如老的一直不太老,小的也一直長不大。劇中的第二代人物王海軍應該是五十年代末生人,但到索馬里護航時還是一副年輕新秀的樣子顯得有些夸張,雖然說革命軍人是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但也不是吃了不老藥,可以長得永遠年輕。
還有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尤勇扮演的王山魁與李幼斌塑造的李云龍相比,在爆發力上似乎稍遜一籌。也許《滄海》的故事并不完全以王山魁為中心,分散了刻畫的力度和人們的關注度,使得王山魁的形象似乎不如李云龍來得那么鮮明,給人的印象那么深刻。特別是在劇的后半部,戲份少了很多。不過即便如此,對尤勇來說,王山魁這樣的一個軍人形象的塑造也算是演藝生涯中難得一見的高峰,足以成為他個人的代表作之一,和王心剛塑造的《海鷹》艦長,《南海風云》中唐國強塑造的西沙之戰英雄于化龍等一起列入影視經典海軍形象畫廊中。
亮劍、血色浪漫好多人物都齊了,但好像很冷門,09年還沒有什么播放量,從抖音上過來的。
老戲骨的演技很棒,尤其喜歡馬建成的人物設計和演員的精彩演繹,這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
尤勇杜志國何政軍的表演真好
算是海軍發展歷程的劇了,很喜歡這種類型的電視劇
責任制與,職業重于生命。
閑扯淡的生活情節太多,細節錯誤太多,唱頌歌傾向很強。
youtube上碰見的 劇情還行 特效一般
中國海軍發展的簡單介紹,里面有司令的無知,刻意壓制年輕人的科技創新,反對海軍艦艇的現代化。政委的善良和敢于擔當。年輕人和科技工作者為海軍發展的貢獻和堅守。只不過感覺時間上不真對。
前面比較好看……
海軍成長史
原來和平年代也可以那么雄壯。
海軍成長史。(馬總萌死個人……王司令進攻了一輩子)
09年大學畢業剛上班,有一次周末中午去對面一個冷清餐廳買飯,餐廳老板和朋友在餐廳布置了一個投影,專門放這部劇,我點了一碗面,老板抽支煙吩咐后廚做,然后我跟他倆一起看來著。就我們仨。飯店現在估計早就不存在了。但我一直記得這一刻。
看了解說,感覺挺不錯的,比較熱血,但是缺一些深度的內容,不過我就喜歡這種熱血的東西。
經典宏篇巨制,有幽默也有感動,看完全劇感觸頗深。順便說下,最喜歡的三個人物:小媳婦李美花、鼻涕妹孫遠征、御姐副教授馬玉。。(/ω\)
劇很好,在抖音看的,最讓我疑惑的是劇中好幾十年前有人不相信計算機就罷了,抖音評論區現在竟然還有一堆人不相信計算機
老李應該演紅軍啊!!!角色互換就好了。
尤勇把“王瘋子”王司令演繹的很到位,馬建成品格過于完美,確實是我們科研工作者的榜樣,但是太多的突出略顯不真實。
感慨。。十年陸軍 百年海軍
還是好喜歡葉靜,比亮劍是差點吧,但是很燃很正很好看,當年特別喜歡這種劇。還有劇情有點套路,但是依然看的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