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取其糟粕,去其精華——《騎劫地下鐵》
當年昆汀罵雷德利斯科特這個弟弟不過是個“電影混子”的時候,我想昆汀一定是作《真實羅曼史》編劇的時候吃夠了這個笨蛋的苦頭,也讓昆汀一步到位領略了好萊塢的真實面孔。
沒錯,托尼斯科特就是好萊塢工業化流程生產者、擁護者和典型代表,他炮制的產品一定充滿花里胡哨的噱頭,但絕對沒有靈魂。資本需要的就是這個,可以保證最大的商業化和遇到最小的麻煩,至于這種產品有沒有嚼頭和營養,吃多了會不會變成“超碼的我”,誰在乎呢?
《騎劫地下鐵》正是這種思路下的新產品,托尼斯科特充分發揮了自己取其糟粕、去其精華的特長,硬生生的把一部七十年代的警匪電影改編成了電子游戲《俠盜獵車手》的電影版外傳。
在七十年代那一版中的所有生活質感(昏聵而滿腹牢騷的地鐵調度員、專業的劫匪和恐慌的地鐵人群)都被托尼斯科特MTV化的剪輯所取代,節約下來的時段填滿的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如果不是丹澤爾華盛頓和特拉沃爾塔,我相信這部電影比現在還會難看上十倍,雖然現在已經足夠難看,而原來那版故事中的壓抑和冷峻氣質早已經蕩然無存,那些照搬原版的尖酸對白在一個游戲化的環境中顯得突兀而沒有依靠,特拉沃爾塔的角色僅僅是游戲中要打敗的對象,而且輕而易舉就被打敗了,這樣的成功還真他媽的廉價。
作為資本的寵兒,托尼斯科特肯定還會有下一部作品,但從電影發展來講,托尼斯科特早已經洗洗睡下了。
2 ) 中美人民是一家
設想一下,把<騎劫地下鐵>換在北京而不是紐約,其他很多東西甚至不用變化,男演員換成陳道明和孫紅雷,一樣的暴堵的城市,一樣沒譜兒的股市.結尾加一些主旋律的東西和諧一下就差不多了,哦,對,人質一定要多,要擠滿車廂,這才像北京.
這片子驚喜還真不少,導演用電影人特有的方式發泄著對紐約的牢騷.最精華的莫過于影片結尾,借丹澤爾的嘴說出的兩句話:
1.他拒絕市長讓他開有警(和諧)報的專車回家的建議時說:你的車?有警報?不,我想我還是坐捷運吧,那是我的命脈.
我忽然想起我們下班時,路上的車都各自因為不同的目的交織著堵在一起.偏偏有一些白牌的,帶O的,拉著警(和諧)報的,晃著暴閃的,牛X轟轟的橫沖(和諧)直撞.你說在社會上潛(和諧)規則也就算了,挨大馬路上您也潛(和諧)規則,還潛的這么理直氣壯.
2.丹澤爾臨走時候問市長是不是洋基隊球迷,市長說:不是,哦,不,當然是.丹澤爾一笑了之.
我又忽然想起我們偉大的cca(和諧)v,滿世界的放全運,恨不得全運會彈球比賽都要直播,每逢這類比賽什么天下足球啦,冠軍歐洲啦,NBA啦,反正能看的基本全歇了,花多少錢買的海外轉播權都可以白扔,反正花的是納稅(和諧)人的錢.你們根本不知道老百姓最原始的快樂是什么?也許cca(和諧)v看了我的話該說了,中國足球可以有.
反正看完這片,我特理解紐約的朋友們,全世界在你們那兒炒股票,把你們那兒給堵了,一金融(和諧)危機了,把你們弄窮了,一恐怖(和諧)襲擊了,撞倒你們倆座樓,這倒霉事怎么都讓你們趕上了.沒事,我們多看看你們的盜(和諧)版電影,你們多來來北京旅游旅游,咱們就都心理平衡了,北京歡迎你!
3 ) 兩個的老戲骨的力作
片子很帶勁,導演Tony Scott在一開篇用的rap真的很帶勁,一下就將NYC的屌樣的帶出來了。John Travolta的反派演的很到位,Denzel是老戲骨了,中規中矩。幾點想法不吐不快:
1. 感覺本片充滿了政治嘲諷。首先看片中紐約市長裝模作樣地做地鐵上班,年薪只有1美元,不就是對現實中的紐約市長Bloomberg的嘲諷嗎?我們知道金融危機之后,Bloomberg的民調支持率一路下滑,紐約市民越來越討厭這個自以為是的市長。透過影評后來的陳述,我們知道片中的市長還有未證實的婚外情,穿著3000美刀的西服,肥頭大耳…總之,這回Tony Scott是把Bloomberg作弄夠了。
2. 非常喜歡Travolta飾演的劫匪頭目Ryder。這個人很有頭腦,Garber透過和他寥寥數語的對話,推斷出他曾經供職于wall street。后來警方的調查表明,Ryder曾是一家私募基金的交易員,因為交易失敗,導致本市一家養老基金破產。他主動認罪,但仍被判入獄十年。他因此懷恨政府。政府當年你追回了大部分款項,但是仍有200萬美刀失蹤,而這就是Ryder東山再起的資本。他將200萬美刀投入黃金交易。而他精心導演的劫匪局,就是為了讓股市暴跌。果然三大股指全數下跌,美元也下跌,而黃金則暴漲890%,最后200萬的成本變成了3億美刀。不得不佩服Ryder的頭腦嚴密。911之后,只要和恐怖襲擊相關,股市必然暴跌,Ryder抓住了這條規律,賺了一筆。
3. 和宗教有關。看到有網友說,Ryder一幫人的逃跑路線似乎設計的并不高明,一下就讓警察抓住了。有沒有想過Ryder其實是想死的呢?他反復說過一句話we all owe the God one death,只不過他想在死之前好好捉弄這個可笑的官僚體系一把。根據Garber推斷,Ryder是Catholic,天主教徒。我們知道天主教徒是不能自殺的,所以結局導演安排Garber殺了Ryder。在Ryder看來,Garber是他的soul-mate,他們都是這個迂腐陳舊的官僚體系的犧牲者。Garber因為莫須有的受賄指控被降職(雖然后來在Ryder的生死相逼下Garber承認了自己的受賄事實),而Ryder已經認罪,且在贓款基本被追回的情況下卻仍被判入獄十年。如果說Garber會因幫助捉拿Ryder而戴罪立功,那么死在Garber的手中就是Ryder最好的結局了。
4. 對政府無情的嘲弄:愚蠢的警察(連送給贖金都送不好,翻車了幾次,為什么不用chopper呢);愚蠢的談判專家(一上來就死了一個人質);Garber的愚蠢上司(在劫匪逃離車廂之后,堅持認為劫匪還在車上);總之除了G和R,其他人都是蠢貨。
4 ) 丹澤爾華盛頓演技 贊!!
原來演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還是需要大咖們互飆演技。
約翰屈伏塔好久沒有見,
喜歡他和地鐵調度員之間對話的部分,在一個不正常的場景像網友一般在聊著似真非真的心情和故事,讓人感覺繁華都市下人的空虛和無力。
5 ) 意料之外的好片啊
完全誤會了這個片,以為是個大制作呢,卻是完全地小成本,大部分的戲都在兩個景完成,不過據說地鐵的部分是紐約地鐵的實景,每次都是深夜拍攝,還真動真格啊.
看到John Travolta很驚喜,多年不見,真是變化太大了,老了也瘦了,只是那一說話的神情,就是當年的他嘛!他的氣勢弱了好多,好可惜啊.Denzel Washington也有點認不出來,胡子拉茬的,也老了好多.
因為小成本的落差和老去的演員,所以這片在douban的分這么低嗎?竟然才6.6,其實還是可以一看的.
片拍得很特別,一個特別的劫匪,于是有了一場特別的劫案.對話是最大的看點,起初有點悶,但很快就進入狀態了,在無聊和詼諧中表現了不同人的性格,偏執而又善良的,落魄而又正直的,自負的,懦弱的,愚蠢的,惹得全場笑聲不斷,順帶諷刺了一把zf.
除此之外也覺得是個很紐約的電影,光鮮紐約的另一面,我們看到了很紐約的交通,很紐約的地鐵,很紐約的人們,不知道是不是很紐約的那位市長.
6 ) 最后一槍的司法解釋
懂法律的給我解釋解釋,在那種情形下,蓋博崩了瑞德,要不要負法律責任呢,即蓋博是否行使了正當防衛的權力,還是防衛過當?
美國 都是拿真錢的啊····
4星給2位巨星
二刷之后感覺故事還是太流于表面了,主題上想黑政府,不過從人物的塑造上來說不算具有說服力,很典型的好萊塢敘事,可以深化的地方都戛然而止。場面上的掌控較之以前更成熟了,第二遍比第一遍看的要更流暢先
其實本意是看電鋸驚魂的,點錯了賊,不過有Denzel Washington也挺值
John.Travolta 老了 已經不是斷箭里的悍匪了。
過濾掉其余廢渣,這片子就是部不錯的溫情片。今天我也要去買一加侖牛奶。
中規中矩,人畜無害
粗陋的電影,整體差不多可以得0分,2分都是給華盛頓的。
其實這個好萊塢片子里面穿插的一些很小的細節是挺有意思的,尤其是關于市長的一切,比如記者對市長的訪問,還有市長對自己造型的關注,等等。
虎頭蛇尾。
丹澤爾華盛頓本來就很弱的氣場如今已消失殆盡了~
多看點書有必要,免到用時方恨少。
走投無路我覺得這調度員太卑鄙了
鋪的太大,造成虎頭蛇尾
夠爛的了
what kind of people would take an ass model to iceland? Wall street guy!
多么基情四射的片子啊~~兩個人碰出的火花都那么大~~~~He's got a sexy voice.He'd be my bitch in prison
特拉沃爾塔的演技絕對“一流”,不過··東西真的還可以··
JB電影
紐約沒有不靠譜的傷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