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國內知名女設計師袁元(俞飛鴻 飾),日本留學歸國,氣質出眾,事業成功,多年的合伙人雷鳴也對她照顧有加。然而,看似人生贏家的袁元,內心深處卻始終隱藏著一個難以放下的心結。在遇到事業瓶頸時,一位日本女孩(木下彩音 飾)的突然出現打破了袁元原本風平浪靜的生活,一段關于北海道的神秘往事也隨之展開……
在全民對女演員如此苛刻的時代,我們很難聽到一個48歲的女演員獲得的評價幾乎一致是——“現在是她最好的樣子”。
俞飛鴻就是這個例外。
4月12日,中日合拍片《在乎你》上映,俞飛鴻飾演女主角袁元,這一次亮相,距上一次她擔任電影女主角已經過去10年。
但事實上,翻看俞飛鴻的作品表,從1993年開始,除了2011-2014年期間的空檔,她每一年都有影視作品面世。
只不過,她將自己活得太過出彩,以至于人們總是關注她個人大于關注她的作品,甚至可以原諒她拍的很多“匹配”不上她的影視作品,似乎演員俞飛鴻的作為并不影響俞飛鴻本身的魅力。
這些年,俞飛鴻一直是一個曝光不多,但存在感很強的獨特存在,當人們想起“美”“端莊”“獨立女性”時,一定不會漏掉她。她不會強勢地占據觀眾們的記憶,但總會在某個合適的瞬間被記起,并且鮮有人能替代。
與此同時,她身上的標簽與日俱增,她是童年時的“驚鴻仙子”,是如今的“凍齡女神”,也是后來的“中年油膩男的照妖鏡”。
8歲開始“觸電”到今天,她幾乎零緋聞,卻總被問起私生活;沒有結婚生子,卻總被咨詢婚姻和情感話題。
標簽加身,幾乎都無關作品,或者說,在公眾眼里,她最好的作品就是她自己。
但需要提醒的是,不管外界如何定義俞飛鴻,她仍是一名演員、導演、制片人,她一直將自己納入“電影人”的職業規范中,即便是一個沒什么野心的電影人,那她也并非是什么情感專家。沒野心不等于不熱愛。
01
戲
俞飛鴻的父親畢業于清華大學,媽媽畢業于浙江化工學院,都是理工科高材生,與文藝無關。
兒時的俞飛鴻長得可愛,8歲就出演了電影《竹》,劇組人打趣說,當時她歸道具組管,到她的戲份就抱過去演,演完再抱回來。就這樣,在懵懂中初識電影,結下緣分。
1987年,16歲的她飾演《兇手與懦夫》中的女主角陳小芬,才算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表演處女作。
《兇手與懦夫》
陳小芬是一名導游,在婚前遭遇流氓強奸,未婚夫為其報仇,以此引發了一場兇案。可以看出,16歲的俞飛鴻挑戰了一個超越年齡,并極具戲劇沖突的角色。
而真正為她帶來關注的,是1993年王穎導演的《喜福會》,這部影片可以稱為她職業生涯中最重要最優質的作品,也是她演員身份得到關注的重要跳點。
《喜福會》
《喜福會》改編自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同名長篇小說,被稱為1993年最令人難忘的電影之一。
而美籍華人導演王穎正是以此闖入好萊塢,后來他還憑借《煙》和《中國匣》分別入圍過柏林和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喜福會》是一個群像戲,講述4個不同經歷的中國女人移居美國結婚生子后,與她們的美國女兒之間的代際關系。
影片深刻剖析了母女之間復雜的情感羈絆及無法拒絕的基因繼承,同時展示了解放前夕中國的面貌,以及在中美兩種文化中碰撞出的對自我身份的艱難探尋。
影片中林林總總算下來一共有13位女演員參演,在戲份上來說,旗鼓相當,其中還有我們熟悉的鄔君梅和奚美娟,也因此,亞裔女演員的演技在當時的好萊塢受到極大的認可。
俞飛鴻在其中飾演的是其中一名母親鶯鶯的年輕時候。
當年20歲出頭的俞飛鴻飾演的鶯鶯只有16歲,但卻是一個被誘惑結婚,隨后慘遭拋棄,最終心如死灰溺死自己孩子的女人。
鶯鶯的經歷起伏巨大,面對花花公子的引誘、丈夫明目張膽的出軌和侮辱,俞飛鴻要演出欲望、嫉妒、仇恨、絕望等多個層次的心理過程。
影片中有一個經典片段,鶯鶯故作矜持和閨蜜們喝茶,她后來的丈夫林肖為了吸引她的注意,用刀破開一個大西瓜,隨后用手挖出一大塊瓜瓤,西瓜的汁水順手而流,男人大口吃起來。
這個性意味極其明顯的鏡頭,需要女演員的反應來配合才能更加出彩。
當鏡頭對準俞飛鴻的臉時,從聽到開瓜時的心驚肉跳,到汁水流下時反應過來的羞恥,再到瓜被吃掉時享受被調戲的感覺,翻著白眼說出一句“狗屁”的扭捏,三兩鏡頭,雖然略顯青澀,但她把握住了不同的層次感。
《喜福會》后,她曾有機會在好萊塢發展,彼時陳沖、鄔君梅已經是頗有名氣的華人演員,但俞飛鴻并沒有選擇這樣的道路。后來的采訪中,她對此有清晰的認識:在國外發展的局限性太大,而在國內有更多的選擇。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在俞飛鴻的后續作品中,我們能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角色。
《北京雜種》中她飾演毛毛,戲份雖不多,但她的出現令人感到一絲驚訝;
《天與地》中,與劉德華、劉松仁一起合作,她飾演的鄔君性格剛烈,最后死得非常慘烈。港片時代,一個不一樣的俞飛鴻被紀錄了下來。
拍攝《喜福會》時,俞飛鴻正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大三,而在進入電影學院之前,她已考入杭州大學,但不久就退了學,因為之前三部電影的經歷,她確認了要將自己推向電影。
大學畢業后,她留校擔任助教一年,隨后就辭職去了美國留學,一去就是三年。
1998年回國后,她開始大量接拍電視劇。
這一時期,是她整個國民認知度的爆發期。
1999年,她迎來了兩個重要的角色,一個是《牽手》中的王純,一個是《小李飛刀》中的“驚鴻仙子”楊艷。
《牽手》幾乎是國內最早正面探討婚外戀的電視劇,在當時十分轟動。演員陣容也備受好評,男女主分別是吳若甫和蔣雯麗,而俞飛鴻飾演的王純正是插足兩人婚姻的第三者。
或許我們應該慶幸當時的網絡并未發達,否則難以想象俞飛鴻將會遭到怎么的口誅筆伐,也正因此,這部劇留給70和80后的深刻印象里,并不包含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俞飛鴻的審判,而對于很多90后來說,這或許是他們人生中見到的第一個出現的“小三”。
好在沒過幾個月,“驚鴻仙子”登場了,這才是90后對俞飛鴻真正的打開方式。
真正的美目流盼
楊艷這個角色在古龍的原著小說中是沒有的,電視劇改編出了這個角色,在有著和當時名副其實的“臺灣第一美女”蕭薔和25歲的賈靜雯同臺的情況下,俞飛鴻最終成了壓軸女神。
《牽手》之后,俞飛鴻一夜爆紅,劇組邀約猛增。從2000年到2006年期間,她一共拍了14部劇。
而這一階段,她幾乎停滯了電影方面的所有工作,只有2001年的《新十字街頭》和《北京的樂與路》兩部作品。
或許感覺到自己重心的偏移,2006年-2011年她再也沒有電視劇作品,開始回歸電影。
2007年,她再次與王穎導演合作,拍攝了《千年敬祈》,在片中她飾演一個在美國生活的離婚女人,面對闊別12年從中國來看望他的父親,兩人之間產生的疏離與文化差異。
這是導演王穎擅長的題材,而俞飛鴻流利的英文能力也讓她在飾演這個角色時更加得心應手。
兩年之后,俞飛鴻的導演處女作《愛有來生》上映了。
雖然直到今天她依然只有一部導演作品,但她的導齡卻有10年。《愛有來生》從2003年開始拍攝,但前前后后卻歷經了十年。
這十年中,遭遇了各種不順。拍攝時恰逢雨季,24小時不間斷的雨連下了3天,后來,劇組又面臨人員變動、資金斷裂等情況。
同時,在那幾年間,中國電影正式迎來大片時代,張藝謀上映了《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市場正被資本裹挾著向無法預估的明天奔涌而去。
等到《愛有來生》上映,四千萬的投資,只得到200萬的票房,從市場情況來說,無疑是一次慘敗。但對俞飛鴻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戰和成長。
在《愛有來生》中,她身兼導演、制片人、演員等多重身份,影片改編自小說《銀杏,銀杏》,講述了一個“人鬼情未了”的故事,而家族仇恨和永恒愛情的宏大主題,不禁讓人看到很多經典愛情片的影子。
從28歲到38歲,俞飛鴻講述了這樣一個“執拗到動人”的故事。
后來的十年,她一直以一種不疾不徐地節奏拍戲和生活。電視劇方面,她演正劇,也接通俗劇,演過“最美宋美齡”,也演過心狠手辣的女特務;電影作品上,一兩年接一部商業片的配角。直到最近的《在乎你》。
02
美
俞飛鴻生在傳統而“正確”的家庭中,所以她崇尚自由,從一開始的退學,再到辭職去留學,都是在不斷拓展自由的邊界,即遠離。
她年輕時的夢想是,一本護照、一張信用卡、一門外語,走遍世界。
但她并不放縱,她依然充滿著“秩序感”,她不斷突破自己的軟肋,從不會憤怒到飆臟話罵人,這是她的成長進階之路,于是才有了她今天的“鎮定之美”——并不咄咄逼人,但你知道她明察秋毫。
選擇表演也是她尋求自由的方式,在這一方面,她評價自己有悟性,但天賦如何她不清楚。看完《梵高傳》,她只感慨:感謝上帝賜我平庸。
她是活在潮流之外的人,長相大方英氣,并不符合這個時代慣常的審美,從角色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她似乎從未演過少女。
《父親的身份》飾女特務
但在某種程度上她保留了人們對舊時美人的幻想,她自稱老舊派,但她也知道老舊也是堅定的另一種表達。
但她又是某種先鋒的代表,她不是不婚主義,也不是獨身主義,她坦言26歲后就不期待婚姻了,但她有自己的情感生活。
但每次被問起不結婚的原因時,這些問題都像是這個時代迂腐的暗箭,總是試圖從她的語氣或微表情中捕捉到她悲哀的佐證,以此達到主流審美價值觀的高潮。
俞飛鴻活得通透,人們又羨慕,又嫉妒,但她從未想過要標新立異,只按自己舒適的狀態生活,她足夠自信和篤定,一切都正好。
希望當面對每個獨特的個體時,這個時代也可以真正自信起來。
-END-
公眾號:導演幫(daoyanbangwx)
網上偶然發現這樣一個片子,開頭不是很抓人,但是隨著女兒的到來,女主的故事娓娓道來。
導演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回顧了袁元,作為幾乎傾家蕩產到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因為愛情涉世未深就定下終身。但是世事難料,丈夫的父親病故,只能放棄東京大城市的尋夢之旅,隨著丈夫來到北方小鎮繼承家店。文化差異,小地方的封閉,日益加深的婆媳裂縫,昔日朋友的飛黃騰達,這讓yuanyuan喘不過氣。雖幸丈夫理解,但是同是重壓下的他根本無法支撐女主的夢想。
導演的敘事能力蠻強的,通過幾個旁人的敘述,幾個鏡頭就很容易把觀眾帶入到女主的情緒中。一邊是愛人和未出世的孩子,一邊是對家庭傾家蕩產培養自己,但是自己卻過著還見不到盡頭的主婦生活。這似乎都要到了女人要做抉擇的永恒話題...
虛實兩條線的手法,到了后半段才引爆情緒點,說實話后半段真的蠻感人的。特別是大澤隆夫 出場后和俞飛鴻的戲,不太明白這么低的分對得起他們的演技嗎。
特別是重逢那段特寫,從錯愕,苦澀,酸楚,再到相逢后歡欣的回甘,眼角泛起的淚光。
那令人掛記到鼻酸的聲音,似曾相識的笑。 中年人的感情戲完全不輸滿屏網紅臉 x演技查得掉渣的小鮮肉。
//movie.douban.com/subject/27185558/discussion/616275538/
這篇影評寫得蠻好的,如果不是這部電影,我可能也無法關注到墮胎的這個群體的女性。大多數從新聞或者生活組看來的茶余飯后的故事不過是唏噓這些女性遇人不淑(年少無知的, 懷孕后丈夫偷吃打胎離婚的,,,,,)。但是誰會關注到她們呢,男人們看后就輕飄飄地留下一句“空洞,矯情....”,所以低分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有那些,專門打女胎,求男寶的女人,多年后會不會夢到自己未出世的女兒呢。當然大多數的底層女性也被生活消磨得不剩什么了,還有不成器的兒子和甩手掌柜的丈夫要她們操心。
還有啊,給我的感觸還是女主反復問女兒那些“你想清楚了” "你還年輕..." 很多時候年輕人尚未經濟完全獨立,能承擔生活重任的時候還是謹慎選擇結婚生子, 大部分時候都是雙方家庭夾逼之下做的不情愿湊合之事。
為什么會稱之為第一層救贖,以看到影片袁元回到日本要參加惠子的成人禮為前提,在河邊和惠子的對話,惠子大聲的問著袁元:“為什么要在當初生下我?”錯愕的袁元呆立在那,而影片畫面飛速倒轉。畫面中婆婆拿出了那個反復出現在袁元夢境中火車站的那個紙袋,袁元隱藏多年的秘密終被揭開。而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影片一直重復著年輕時袁元在火車站反復向垃圾桶扔紙袋的畫面,又為什么袁元每次的夢境都會反復出現小女孩的問題:“你去哪了?”這些困惑和不解終于知曉,這個被袁元臆想出來的女兒——惠子,從未出現在現實的生活中,那些和惠子相處的畫面都是袁元在內心和腦海甚至夢境里,無數次想象的畫面。這讓我明白了為什么當一切回歸現實,當袁元面對富哉坦白隱藏了多年的密秘后,袁元會選擇跳進冰冷的湖里結束自己的生命。(小編覺得像是自殺。) 這不得不讓小編聯想到高亞麟老師在一期節目中說的一段話。 “當父母還健在的時候,無論你是三十歲還是六十歲,你都不會意識到死亡離你這么近,因為你有父母,父母就是你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將死神擋在外面,可當父母老去了、逝去了,你就直面死亡,這個時候父母就是要尋找下一個繼續活下去的動力,而子女就是他們人生下半程的全部所在。”由此小編聯想到了袁元在母親去世后,為何會選擇將秘密告訴給母親,又為何會臆想出惠子這個女兒。因為在面對了母親的離世,那份孤獨和活下去的動力是需要靠“女兒”來支撐來給予的。她一定總是在無數個深夜反復的臆想著,自己和“女兒”重逢的畫面,如何和她交流,如何和她相處,如何彌補“女兒”這么多年缺失的母愛。 “我要告訴全世界的人你是我的女兒!” 袁元面對惠子大聲的懺悔著,可是現實往往更加殘酷,換來的是女兒的不告而別,尤其在面對惠子的質問和指責的時候,殘酷的現實將袁元徹底打入谷底跌入黑暗讓她直面死亡。這也是我對袁元第一層救贖的理解。
入冬后貓的叫聲像嬰兒在哭。我在沙發上烤火,它也在烤。它烤起來很累的,一會兒就跳到地上散熱,散得差不多了,又跳上來烤。它是黑貓,但黑得不均勻,吸熱也不均勻,總有地方烤不到,有的地方又快焦了。一直拿濕鼻子對著我出氣,才會夢到一直是在親誰。 夢里貼著冰涼的鼻子,我還在搶,搶鼻子里呼出來的最后一絲熱氣,好像這樣就可以留住她。當我反應過來,抱住的只是一具尸體,她也在看著,看著自己被輕薄的模樣。當發現我也正看她,盯住我抱的,就只像是盯脫下來的一件舊衣裳。 說,人死了都看不見臉的,不要了。 說完笑了,人在笑里融化。抱著的就只像是一捆干柴,一把火點了,記憶里就只有那捧灰的樣子。連那聲不要了,也只像是過往的風在說話。 這聲音跟我媽說話的聲音很像,突然就聽醒了。 想起了很久前的那個夢,夢里坐在馬車上,背后是顏色不一樣的天空。覺得很稀奇打電話告訴我媽,用《一百年很長嗎》里邊旁白的聲音拖著嗓子念,你一定想象不到這兩片顏色不一樣的天空是怎樣的交接在一起,你坐過這個季節傍晚的馬車嗎?即使你腳下堆著的是顛沛的行李,但當你像我一樣,是被這蕭瑟帶動,就像是秋風刮過了一個世紀。醒來簡直覺得活色生香,驚于自己記憶力的同時又覺得十分不值,醞釀了一整個白天的睡眠,現在直接把自己嚇醒。 小時候也總是被嚇醒。我媽安慰我說,因為她懷我的時候總想把我打掉,所以我生出來膽子才這么小。這樣的解釋很牽強,到現在也沒想明白她怎么會以為這樣的解釋可以安慰到小孩。 說到出生就要說那場雪。 我出生那年趕上了盆地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場雪。不是零星的,而是簇成了真正的雪花,從山邊擁到城里最后落在我常活動的廠區公園。貨真價實地鋪滿了,能踩出腳印,堆起的雪人齊腰高。之后就再也沒有那樣大的雪,回憶起來也好像是不真實的。那段不真實便形成了我成長過程中最深刻的質疑。可能潛意識里就有一段放不下。 每聽說哪里又下雪了,就想起那個掛滿積雪的廠門。想起它同那天的余暉一起落在銹鐵欄桿上,玩鬧的人稀奇夠了,它便獨自承接著那天的黑夜,樣子很肅穆。又想起廠門口那個沒有結冰的小池塘,我繞它一圈一圈跑著,跑高跑大了,跑成了指針樣的影子,便被推動著離開了那里。有二十年,我去到南方,見到那面湖,見到橋搭在它的身上也是指針的樣子,太陽將它拖長,光影變化。湖是灰的,橋是灰的,影子也是灰的。只有一點點光斑,像極了雪化過后的欄桿上的銹跡,過去的便開始回放起來。回放又容易騙人,畫面里的人都倒著走,鳥也倒著飛。但人已經走了,鳥也沒再飛回來。 當記憶是以這樣的形式展開,就都不可信了。 我也只能確定我媽當時并沒有把我打掉,我才生了出來。至于她為什么會動這樣的心思,她也不會回答,回答了也不一定是真的。她那天問我,她和我爸離婚我是不是很難過。我問,有沒有二十年。她說,你現在肯定理解了。我說,沒什么印象。并不想理解,當時的理解才是理解,我想說我不能站在現在去對過去做理解。我曾這樣做過,比如站在現在回想過去,但年齡、經驗,見識,包括我這個人都是不同的,當時的問題已經隨時間一起過去,但它們也只是過去,只度過了時間,什么都沒有發生。這種感覺又只是一個瞬間,人生很長,過去是屎堆,在屎堆里打滾并不能使我們變得干凈。 年初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電影沒結束就去豆瓣給它打了一星。那時候正在敦煌,四月,還很冷。買了晚上九點左右的電影票,因為沒有第二個人看,電影院不給播。我問,是不是我再買一張就能播了。對方說,是。看完的感受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除了我沒有別人。提著馕餅和羊肉串走回酒店已經快十二點,吃著全涼透了。那感覺和這有點像,說不上難吃但是也不想吃了。躺床上想著這是在敦煌啊,不管有多少人來到這里只是一次觀光,但它仍舊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部電影,也終于在這里看到了。 電影里講的是一個女人的選擇。講她在異國求學結婚、懷孕,然后有了一個機會,平靜的生活撕開一道裂口。那她是選事業還是家庭?又講時間過去,不管她當時選的是什么,選擇們都已經開花結果。這些結果在她面前展開,家庭、事業一一呈現,不管是家庭的美滿,還是事業的光輝,一旦是發生在她的身上都顯得十分牽強。當她和她女兒坐在地毯上,看起來就像是要亂倫。然后她從堆滿畫稿的桌子邊站起來,聲望呼之欲出,這一切圓滿得就像是紙糊的。 如果你能提前預知選擇的結果。預知那些懸而未決的,哪一個生長起來,都不會好。會不會明白,需要看見的只是選擇本身。那么多的選擇,卻只能看見一條路。人只能看見自己愿意看見的,就像我看這部電影,看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說的也和電影沒什么關系。其實大可不必渲染你們曾共用過一個身體,血脈相連或者福禍相依。也不必渲染女人對于孩子的情感是從一個胚胎開始,遠比任何人更早。不過情欲發耳,置物瓶中。出則離矣。 但是生化循環,又是過命的交情。于是她會想,會在看到別人孩子出生的時候想,過幾年會跑會跳上幼兒園了會想 ,甚至是看到同時期出生的孩子們成年了,長得比她還高還大,需要她仰頭去看的時候更會想。會想它們的差距,就像提前測量到生與死的距離。但是如果她真選了,那她的一生都會在追溯。追溯到她的下一代,她下一代的下一代,她的一生都會因為沒有先成人,而成了母親所抱憾。隨著時間過去,抱憾年紀一樣增長,就像延展的皺紋。這樣的抱憾是不可逆的,和老去一樣。從觸目驚心到習以為常,成為一種慣性,慣性到每一次做選擇的時候去選擇遺憾,選擇一段放不下,選擇遠望愿望本身。就有了未了的愿望,根本不敢讓它實現。 忌諱到和死亡一樣不可說。 聽說北京下雪了。想起雪,想起我出生的時候也是下雪,想起我愛的地方也年年下雪,想起這部電影里也下著雪,想起它也是這樣飄落,這樣的情景就很容易讓人聯想。 想了這么多,它仍舊是一部爛片。
以前因為俞老師的“驚鴻仙子”也略微知道俞飛鴻老師的存在,后面因為俞飛鴻老師在微博上的言論和《十三邀》中的談吐讓我越來越關注她,我感覺影片中袁元這個角色和她有相像之處,都是比較獨立做自己,我想年輕時候的俞老師肯定也有過這樣的掙扎時期,人生的選擇非常重要,女性對于事業和家庭的選擇尤其關鍵,惠子存在的情節,是在陳述當代女性選擇的艱難,這個時代處于女性獨立意識進程中意識覺醒的初期,所以女性無論做何種選擇,都不可能走得順利和過得圓滿,總要經歷一個不被理解到理解最后原諒的過程。
電影呈現了袁元生下惠子和不生下惠子的兩種結局,袁元最后都得到了原諒,救贖了自己。電影的結局總是美好的,我覺得生活中倒未必能這么圓滿,各人有各人的執念,生活里臨終還未被原諒和救贖的大有人在。突然蕭伯納說的那一句:“要結婚的就結婚去吧,要單身的就單身去吧,反正最后你們都會后悔的。”
人生總會有或大或小的遺憾,總是會向往沒有經歷過的生活,痛苦與歡樂是成對出現,看似分離又互相聯結的,所以看開些吧,放過自己,就像李誕說的“開心點吧,人間不值得。” 說個題外話,可能是因為是中日合拍的緣故,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總能回想起石黑一雄的作品《遠山淡影》中的情節,很多讀者看完這部作品的反應,和看完這部電影的反應一樣,也表示看不懂,情節隱晦克制而平淡,對情節捋不清,真假難辨,這也是作者故意而為之。為了自己更好的發展,故事里的女主人公悅子不斷的變更住所,對女兒景子的身心毫不關心,即便后面移居英國過上了更好的生活,童年的經歷未得到疏解導致了景子的自殺,悅子也是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選擇了說謊,把自己當成了過往生活中的自己和女兒生活的旁觀者,還添加了許多對小時候景子的關心愛護,或許這樣她心里才能好受點,不過《遠山淡影》的主題更加宏大,還探討到了二戰和移民問題對于女性的影響,說白了,個人的命運放到整個人類歷史上看,都是有跡可循的。
憑心而論,建議大家,這部電影真的不要看。這部電影無從掌控好其自身的節奏,溫吞的推進卻并沒能勾勒出電影情感的真摯,相反不少對劇情推進無用的廢戲使電影由舒緩逐漸變成了冗長,而俞飛鴻飾演的女主袁元,她的每一步選擇其實都在于她自己,而由此來看不僅是電影對跨國家庭關系矛盾的著點蒼白無力,也使人物所衍生的情感變的莫名其妙了起來,在電影所欲的悲傷下,只有一片空無。
獨立女性與找尋自身出路的困境,于是電影也拍成了一場困境。
墮胎后十八年念念不忘,甚至精神失常,反墮胎宣傳片?!沒想到,在這個年代,還有人寫婆媳恩怨逼走兒媳婦的故事,故事的反轉級別簡直就是低能水平……比起俞飛鴻年輕時艷壓群芳的美貌,演她年輕時的演員只達到了五官端正的標準吧。
十分佩服跟著路演場看了五遍的粉絲團成員們,這么臭的裹腳布都受得下來。
國產片里確實比較少這種,像是有錢性冷淡的中老年男同性戀拍的故事,精致漂亮冷冰冰。本來還以為是愛情片,結果大澤隆夫的戲份差不多只有二十分鐘!氣死
前半段也太尷尬了…中文日文雞同鴨講的對話,導演時常放空卻又沒有任何信息量的特寫鏡頭,一望即知卻故作懸疑的人物關系,莫名其妙的行為動機…靠后半段稍微救回來點。大澤隆夫真是太柔軟生動和羞澀可愛了!找不出第二個同樣氣質的男演員。贊嘆一下俞女神的素顏特寫也超能打,真人像個小女孩,完全不像奔五十的人,驚到我了,但女神演技和日文發音都略生硬。最后,導演,你要是啥都讓觀眾自己思考,那請問映后交流的意義在哪里?
日系文藝的底色間,北海道的雪國風光無疑又為《在乎你》增添了唯美的一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樣一副浪漫的畫卷之下,作為一部中日合拍片,電影即沒能深入展現兩種文化間的碰撞,也沒能勾勒出細膩動人的情愫,空乏的劇情使其藝術的體現僅只在于電影的風光。
美術和攝影很日式 光打得好濾鏡調得好 俞飛鴻日語發音不錯 大澤隆夫中規中矩 傻逼片方和宣發翻譯配備都不到位還搞什么中日合作 也不怪幾場映后見面兩位主演都不太營業
這是鄧麗君被侮辱得最慘的一次,趕緊去聽兩張左小詛咒壓壓驚。有一種夢想叫時尚,日本麻麻一連用了好幾個形容詞夸她:高貴、高雅、華麗。愛從哪里來?愛從比人高的用剩布料來~
聽說《第一爐香》定了俞飛鴻演姑媽梁太太,感覺會砸。她身上有一種強烈的生人勿近氣質,外表總是一絲不茍眼神里卻寫滿了倦怠,感覺對世界看得太通透以至于欲望盡失斗志全無,所以看她的表演,無論喜怒哀樂,都毫無說服力。
4/11@LCM百麗宮 導演+主演見面,求求直男導演別碰女性題材了真的,毀了多好一題材。
和過去和解的故事被拍成了旅游宣傳片加視頻剪輯素材大全……如坐針氈啊……大澤桑戲份不多還來跑宣傳,太敬業惹想哭
一星半,小清新味兒的狗血,陳舊的心理建構,最后與后果、結果的所謂和解建立在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前提上,這個前提沒有矛盾的第三方施加,只是主角自己的選擇,并非情非得已。文本非常薄弱,全然靠心理外化和想象空間包裝,鋪的太滿。情感和跨國文化的碰撞也很空洞,中間一度以為要拍《知日之清酒》。下水的替身剪輯也是再明顯不過了。
故事狗血敷衍,臺詞裝腔作勢,節奏又臭又長,表演無力回天。
很久沒有看一部電影如此心不在焉了,中間因為走神錯過的每一分鐘都毫不后悔。空洞、矯情、過時、無趣,文本極弱,敘事陳舊,表演乏善可陳。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評價俞飛鴻,或許作為個體她是一個優雅的榜樣吧,但作為一個演員,真的沒有作品啊……無論上進心還是眼光,都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為自己的走神補加一星吧,但真的,看這片子還真不如好好放空。
單曲循環兩小時我只在乎你都比這強
本以為只是部溫情文藝片,后來竟還漸漸看出了懸疑感~P.S.第一次在大屏幕以及現場見到俞美人,顏控表示非常滿足~~
大澤隆夫的顏值和演技在后面一個小時使得這部不知所云的片子有了一絲絲看點
評論里有人說反墮胎是不是瞎了。明明是一個很清晰的決定,痛,但是是毅然決然的選擇。哪怕重來,一樣會這樣選擇。身為女性,要割棄原本屬于自己的一部分,還是有愛的一部分,本就是個艱難的決定。她一直在逃避,自然會有心結。我覺得還是可以看看的,比很多國產片好多了。
這部寫真映畫唯一的意義就是讓我見到了十年前的男神(之一)的大澤隆夫。
很多細微深邃的人間意義都有了 夢境比現實看著更真實 男演員的演技好細膩好準確 尤其亮相那一瞬間眼角盈眶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