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算是忠實的歷史流水賬
算是忠誠的再現了紅白戰爭的那段歷史。那段歷史本來就是一段糊涂賬,能講清楚也是不容易。
至于評論里那些說不如甄嬛傳的我就無語了,一個是大媽的臆想,一個是真實歷史改變,竟然說權謀對比?!而且,真要說的話,里面的甄嬛應該是瑪格麗特,一路經營將自己的兒子推上王位,而主角伊麗莎白應該是王后的角色,失去了孩子和丈夫,但最終下一任的皇后依然是她們家的。更別提一個是小女人過家家版大皇權的家常里短,另一個是非死即活的刀劍相向。而抨擊巫術的更是無理取鬧,當時的巫術就像中國的神一樣,人們認為是確實存在的。單純的想現代人一樣靠科技取勝才叫不尊重歷史。就好像權利的游戲還不該有龍,也不該有活死人一樣,也不見你們噴,反而厚臉皮的去打高分。至于教堂,也是同樣是因為當時處于中世紀的歷史背景,神權遠大于皇權,沒有哪個貴族會傻到同當時最大的羅馬教皇系統對抗。同樣,這也是為什么有些敵對勢力沒有被斬草除根的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看到短評里的一面倒真的是深深的覺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但是唯一覺得不是很滿意的劇中對瑪格麗特和安妮的刻畫。紅白戰爭雖說是兩大家族的戰爭,但是對于充滿八卦基因的我們,背后的這三位女性無疑是最令人好奇的。伊麗莎白身為這部劇的主角濃墨淡彩無可厚非,但把瑪格麗特塑造成神神叨叨邋里邋遢的大媽就讓人無語了,要知道,這位可算得上最富有,最權謀,最隱忍的一位了。那些打一星的注意了,這位才是你們非要和中國幾百年后歷史對比的甄嬛。安妮更是從頭到尾存在感薄弱,還不如腦補權游三傻家的小姑娘,要知道,安妮才是原型正主啊!
2 ) 我們都是歷史的塵埃
陸啟宏老師在世界史課上推薦的劇。適合對歐洲史感興趣的觀眾。玫瑰戰爭期間的歷史是非常混亂的,光看書或聽別人講很難理清楚,這部劇有助于理解這段歷史。
King Edward,從不吝嗇于寬恕,所以他的忠臣越來越多。戰勝沃里克,打敗安茹,殺死了亨利,最終奪得皇位。
沃里克死的時候竟然有點心疼他……,還有安茹王后的兒子死的時候也是。
Queen Elizabeth,斤斤計較,小肚雞腸,不喜歡她。
Lady Margaret,聽到母親生命垂危后感謝上帝的女人。可怕。(“只有你原諒我,才能安心死去。”母親語。)
Margaret的丈夫,總說“for peace”,懦弱嗎?只是想要和平而已啊…,死前還說著:你回來了真好…唉…,Margeret好無情呢。
看歷史劇,知道每個角色的結局,看他們在歷史的大洋中浮浮沉沉,看似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實則都是垂死掙扎。忽然覺得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悲哀的,我們吶喊,我們掙扎,我們堅守,我們背叛,…最終卻都成為歷史的塵埃。
3 ) 女王短暫而絢麗的一生
1483年,愛德華四世突然離世,伊麗莎白的世界完全改變了。她12歲的兒子被宣布為愛德華五世,孩子的叔叔理查被指定為護國公。然而野心勃勃的理查奪取了王位,愛德華五世被拘禁于倫敦塔,后來9歲的約克公爵理查也被送到那里。控制了兩個男孩之后,理查宣稱愛德華四世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的婚姻非法兩個孩子是私生子。國會表示同意并啟動王室權利法案,正式任命格洛斯特為理查三世。受關押的兩個男孩,也被稱為“塔里的王子”,此后再也沒有出現過,可能是失蹤了,也可能被謀殺了;被誰謀殺以及誰下的命令至今仍是英格蘭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主題之一,歷史學家至今對于他們的結局還沒有統一的說法。
伊麗莎白和她的女兒們回到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避難,被迫接受了現狀,喪夫的女王一籌莫展,直到蘭開斯特家族的一位舊盟友瑪格麗特·博福特,提出她自己的兒子,被驅逐的亨利.多鐸和伊麗莎白的大女兒伊麗莎白·約克聯姻。由于兩個兄弟的失蹤,伊麗莎白·約克被認為是第一合法繼承人,她最終成為了多鐸的妻子,也成為了亨利在1485年的博斯沃思戰役中擊敗她叔叔理查三世后成立的多鐸王朝的第一位皇后。
此后不久,“白王后”淡出了公眾的視線,將她女兒“白公主”推上了歷史舞臺。1492年,在伯蒙德莊園,她安詳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伊莉莎白·伍德維爾一直被描述成一個浪漫的傳奇角色,靠美貌俘獲了愛德華四世,被后世稱為不列顛島最美的女人。然而,生活在15世紀,她的生活與美好的童話根本沾不上邊。雖然她能嫁給自己心愛的人,但是作為英格蘭的女王,她必須面對各種各樣危險,甚至橡樹下許諾一生的愛人,也在之后的婚姻生活中多次背叛了最初的誓言。伊麗莎白的一生短暫但絢麗,她活在英國歷史中最為錯綜復雜的紅白玫瑰戰爭時期,在這場較量中雙方各有勝負,也都傷亡慘重。
玫瑰戰爭的影響對英國來說是相當的大的,且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多次內戰,使得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兩個家族的貴族人員幾乎都死傷殆盡,還有大批的封建舊貴族因為相互殘殺或者卷入戰爭而傷亡慘重,這些就促使了更新換代的到來,即新的貴族和資產階級取代舊的貴族和封建諸侯成為政治發展的中堅力量。
4 ) 一點小小的體會罷了
中途一度要棄劇了
感覺宮廷里的關系非常混亂
Sons of York
團結才能勝利
分裂必將失敗
應該沒有很全面的講到Edward IV 成為KING之后如何治理國家
從這里面看 我只看到了 他整天沉迷于趴體
白王后 應該是從前到后 Elizabeth,Isabel, Anne三個人的故事
但我覺得 他們到最后 都沒有很想當queen 了 這意味著太多失去 live with peace才是每個人希望擁有的
我一點都不覺得他們三個人獲得了愛情。政治婚姻哪有幸福可言。
Elizabeth 和 Edward 是我最開始以為擁有愛情的人 可是Edward成為king之后 生活糜亂?? 還跟Elizabeth解釋 那些女人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替代你 你是我前進的動力 是我永遠的家人 我當時看到這個地方 真的想棄劇
Isabel的婚姻只是為了政治,而且她從來沒有感受到過家庭的幸福
Anne和Richard 我也是沒有感受到 更何況最后 Richard 直接和自己的侄女搞在一起了 說他是為了羞辱Henry Tutor也好 還是因為愛也好 我都覺得 難以接受
還有一個點 讓我覺得很難想象的是女巫這個元素 仿佛詛咒真的有效。
在整個故事里 能鮮明的感受到 女性地位的卑微 婚姻是政治的工具 財富是結合的先決條件 站位隨時會改變 一切以利益至上 大多數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5 ) (BACKGROUND INFO) 愛德華四世的王后伊麗莎白.伍德維爾
據說愛德華四世向伍德維爾求婚是依靠一把匕首,國王用兇器威逼弱女子結婚,這說起來不那么讓人相信。我認為,所謂的用匕首逼迫可能只是為這個傳奇婚姻添加一些色彩而已。這個女子本來只是一個寡婦(漂亮的寡婦),她出身低微,其父不過是貝德福公爵的管家,而她原先嫁的丈夫是蘭開斯特派的一個騎士。在玫瑰戰爭中,她的丈夫戰死,丟下她與兩個兒子,守著微薄地產度日。根據頒布《沒收財產法》,作為逆黨遺屬,她的地產也在沒收之列。正巧,愛德華四世打獵到她叔父的古堡休息,遇見了這個女子,這樣的機會作為一個聰明的女子,當然是不會放過。因此,到底是愛德華四世逼迫伍德維爾,還是這個漂亮的寡婦耍了什么手段,都不好說,但是,我更相信伊麗莎白采取了“欲取之必先舍之”的戰術,最終,這個出身低賤的年輕寡婦將國王勾引到手(這個勾引,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她和國王秘密結婚,成為了英格蘭王后。他們夫妻非常和諧恩愛(即便國王 有些沾花惹草,對王后的尊重和愛永遠都沒有改變),王后給愛德華四世生下6 個兒女:長子愛德華、次子理查以及長女伊麗莎白等4 個女兒,她的家族雞犬升天。她的一大群親戚——父親、五個兄弟、七個姐妹,外加前夫的兩個兒子全都住進宮中,愛德華四世還給這伙人封了8 個爵位!須知當時整個英國一共才有60名勛爵!祖宗的規矩:封爵者應為龍子龍孫,或是對國家有特別貢獻和立下功勛的人。而這伙人一無戰功,二無貢獻,三出身低賤,卻僅憑國王對伊麗莎白的寵愛,就同家世顯赫、戰功卓著的舊貴族們比肩?更過分的是,國王為提高伍家社會地位,親自為他們安排與名門望族聯姻,王后的三個妹妹高攀侯門,她的前夫之子竟娶了原已許配給沃里克之侄的埃克塞特公爵之女!(沃里克不恨這個家族才怪!)王后之弟約翰年僅二十,卻同八十高齡的諾福克女公爵結下姻緣!(愛德華四世對伊麗莎白的寵愛快趕上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寵愛了。)
愛德華四世確實是喜愛伍德維爾小姐,但是,和國王和她結婚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要急于擺脫權臣沃里克伯爵的控制。沃里克伯爵是愛德華四世的表兄。此人在十年內戰中是約克方面第一大功臣,玫瑰戰爭初期,這個權臣名利雙收,其領地和附庸的數量超過所有貴族。他盛氣凌人,驕揚跋扈,恨不能讓國王完全聽他擺布。他霸道到竟擅自安排國王的婚事,愛德華四世又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豈能甘當傀儡,于是二人間矛盾激化。國王在沃里克伯爵前往法國為自己求親的時候,果斷的和伍德維爾成婚。并開始打壓這個權臣的勢力,所有這些最終導致了愛德華與沃里克的公開決裂。此后,沃里克伯爵與逃回法國的亨利六世王后聯手(這個安茹的公主很不簡單。曾經的兩個死敵,在法國國王的努力撮合下成功聯盟),玫瑰戰爭戰端再起。
榮華富貴背后是死亡的威脅,皇權的底座堆砌著白骨和血淚。王后的父兄被沃里克殺死,她和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被理查三世殺害。
父兄成為皇權的犧牲品:1469年,沃里克和愛德華四世的弟弟克拉倫斯公爵喬治結成了同盟。他們組織了一支軍隊在Edgecote荒原戰役擊敗國王,愛德華四世遣散軍隊親自去議和,被沃里克扣在約克郡的Middelham城堡。隨后沃里克派大隊人馬直奔倫敦,處決了王后的父親Rivers第一伯爵Richar Woodville。
兩個兒子命喪倫敦塔:過分的恩寵會遭人嫉恨,這么一個大家族,魚龍混雜,什么人都有,突如其來的富貴讓他們忘乎所以,這必然為他們樹立越來越多的敵人,特別是那些老貴族。貴族們的不滿被早就謀劃要奪取王位的理查三世(愛德華四世的弟弟)充分利用。他四處散布王后和國王是秘密結婚,婚姻完全不合法。愛德華四世死后,年幼的愛德華五世和約克公爵就被殺死在倫敦塔(他們是王后和國王的兩個兒子。愛德華五世先被拘禁于倫敦塔,后來他的弟弟9歲的約克公爵理查也被送到那里。兩個小孩被理查三世殺害后,尸體封進了倫敦塔的墻里面,因此被稱作“塔里的王子”。兩百年后(1674年),工人在整修倫敦塔時發現一個裝有兩具小骸骨的盒子。法國畫家德拉羅什用這個題材創作了一幅畫,生動地再現了被囚困在倫敦塔內兩兄弟面臨死亡時的恐懼與無奈的心情。理查三世在解決了兩個男孩之后,授意教會宣稱愛德華四世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的婚姻非法,兩個孩子是私生子。國會選他為國王。
殺死王后父親和兄弟的權臣沃里克后來在巴恩特戰役中被殺死,他最終還是死在愛德華四世的手中。而篡位的理查三世也沒有得到好下場,他戰戰兢兢的在王位上過了幾年,被都鐸王朝的開國者亨利七世打敗,連同自己的兒子在戰斗中被殺死。(不知道國王這個位子為什么就如此吸引人,當初斯蒂芬國王原本是一個無憂無慮的貴族,登上王位后,我覺得他反而不幸福,他的兒子親眼看見父親在王位上戰戰兢兢的度日,堅決不染指王位,其實是明智之舉,否則亨利二世決不會讓他活下去)。
亨利七世的老婆就是伍德維爾王后的女兒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亨利.都鐸(蘭開斯特的領袖)是王后的女婿。
亨利七世繼位,玫瑰戰爭終于結束。(玫瑰戰爭是英國貴族自殺式的內戰,對英國的王室自然是個無可挽回的災難,但是,它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為將來英國實施憲政創造了基礎,對老百姓是一個好事!)
亨利七世非常愛他的老婆伊麗莎白,盡管他們分屬蘭開斯特和約克家族,但是他們之間的恩愛已經傳為佳話!。他們有兩個男孩一個女孩,大兒子死后,二兒子成為王儲,就是那個有六個老婆的亨利八世,亨利七世的那個女兒成為蘇格蘭王后,其后代詹姆斯一世在伊麗莎白女王死后,開創斯圖亞特王朝。
王后為后世留下一個讓人們永遠懷念的地方——劍橋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它坐落在國王學院南側,學院由1448年亨利四世的王后瑪格麗特和1465年愛德華四世的皇后伍德維爾共同捐資建立,所以學院名稱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這兩位皇后。
原文地址:
http://hi.baidu.com/cocored/item/67c8d19b36a02ff0291647d9(向攝魂妖和吸血妖致敬~)
(2017年再看一眼這個鏈接,好吧,已經不存在了)
6 ) 巫術的情節并非bug
本來不想寫評論,因為對這段歷史也是在看了劇后才慢慢了解。但看到有人噴說劇情瑪麗蘇弱智,還是想替這部劇澄清一下。
原作者Philippa Gregory有愛丁堡大學18世紀文學研究博士學位,而在白王后播出后,她還領銜制作了一個關于這段歷史的紀錄片
白王后和對手的真實故事 只要看過這個記錄片就知道作者的創作比較忠實于歷史。劇中所有大事件都與信史所載若合一契,幾乎沒有抵牾的地方。作者還采用了一些野史補為血肉使之豐富。比如愛德華四世和伊麗莎白相遇這一段,據史官記載伊麗莎白在一開始并不相從,還拿出匕首相逼。而他們相遇在一棵大柳樹下則是當時的傳說,這在劇里都得到了還原。
至于最大的bug巫術,作者之所以這樣處理有兩個原因。
第一,伊麗莎白的母親杰奎塔是盧森堡伯爵之女,而在歐洲民間傳說,尤其是低地國家的傳說中,水妖 Melusine曾做過 盧森堡首位開創伯爵Siegfried的妻子。(以下是維基百科中“ Melusine”的一段,大意是盧森堡家族自稱流著Melusine的血。而Melusine在和Siegfried后新婚后的第二天變出了盧森堡城堡,她要求每周有一天獨處,但是好奇的伯爵偷窺她,發現她在澡盆里變成了人魚,然后伯爵嚇哭了,Melusine見此情景就乘著澡盆里的波濤走了。。)
The Luxembourg family also claimed descent from Melusine through their ancestor Siegfried.When in 963 A.D. Count Siegfried of the Ardennes (Sigefroi in French; Sigfrid in Luxembourgish) bought the feudal rights to the territory on which he founded his capital city of Luxembourg, his name became connected with the local version of Melusine. This Melusina had essentially the same magic gifts as the ancestress of the Lusignans, magically making the Castle of Luxembourg on the Bock rock (the historical center point of Luxembourg City) appear the morning after their wedding. On her terms of marriage, she too required one day of absolute privacy each week. Alas, Sigfrid, as the Luxem-bourgish call him, "could not resist temptation, and on one of the forbidden days he spied on her in her bath and discovered her to be a mermaid. When he let out a surprised cry, Melusina caught sight of him, and her bath immediately sank into the solid rock, carrying her with it. Melusina surfaces briefly every seven years as a beautiful woman or as a serpent, holding a small golden key in her mouth. Whoever takes the key from her will set her free and may claim her as his bride." In 1997 Luxembourg issued a postage stamp commemorating her.
在玫瑰戰爭系列中杰奎塔的設定是Melusine后人,因而具有一些巫術,而巫術的能力也隨著杰奎塔的血脈傳給白王后和白公主。《白王后》第一集杰奎塔就和白王后說她們有Melusine的血統。在《白公主》中,白王后反復和白公主說她們是 Melusine的后人,在臨終前還說Now Melusine sings to me (第六集43分26秒,上圖總是失敗)。而白王后和白公主一起下的那個詛咒——詛咒殺了她長子的人其長子夭折并最終無后——這個詛咒是對著河下的,她們所呼喚的大河之母就是Melusine。(當然這個詛咒符合亨利七世的子孫狀況,而伊麗莎白嫁給了亨利七世,竟然詛咒了自己的后代,這就很具戲劇性)
第二,關于王后母女會巫術這一點也是當時很多人的看法。因為伊麗莎白以一個平民拖油瓶寡婦的身份一躍成為愛德華四世王后,這在當時很多人看來都極不可思議,當時沒有因為love或者lust而結合的婚姻,婚姻都是business,尤其是國王的婚姻更應該是生意。所以在當時人心中王后母女會巫術是唯一合理的解釋。而Warwick起訴王后母親使用巫術促成愛德華四世和伊麗莎白的婚姻,以及有兩個小人纏在一起的物證,這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白王后》整個劇情中大事件和歷史記載是完全吻合的,如果了解這些歷史記載的話就會發現作者的發揮演繹還是很具匠心的。
在Philippa Gregory的玫瑰戰爭系列中,“Fortune's wheel”(“命運之輪”)是貫穿前后的一個詞,在《河流之女》中貞德就告訴杰奎塔“Fortune's wheel will never stop turning”,在劇中安茹的瑪格麗特和杰奎塔都說過這句話。而玫瑰戰爭的歷史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世事與命運無常。政權倏爾興起又忽爾敗亡,敗亡后可能奇跡般死灰復燃,輝煌時也會卻出人意料的崩潰。昨天的敵人因為共同利益可以放下血海深仇握手言和,昔日的朋友因為利益沖突也可以拔刀相向。一會還在王座,一會就成了階下囚,或許接下來又能絕處逢生。這就是“Fortune's wheel will never stop turning”
巫術和預言的情節更增加了這種深刻的宿命感。白王后預言到一個紅衣女子手上沾滿她的鮮血。(瑪格麗特殺掉塔中的王子),但瑪格麗特在當時的處境似乎是永世不能翻身。安茹的瑪格麗特和KingmakerWarwick、喬治是死敵,后兩者把她的丈夫趕下王位,逼她流亡,而她曾把喬治的父親約克公爵的頭砍下來吊在城堡前,但他們為了反對愛德華四世又結盟在一起,Warwick還和她結為兒女親家。
巫術和預言的情節還造成全劇最有戲劇性的一幕,白王后和白公主向Melusine請求幫助復仇,讓害白王后長子愛德華五世的人家世世代代長子都死亡,但是白公主的命運竟然是必須要嫁給仇家,而她后來的長子竟然死在了自己和自己母親下的詛咒之下。
雖然巫術和預言的情節荒誕不經,但無疑增強了全劇戲劇性的宿命氛圍,而且有當時人的看法和歷史傳說為其背書,其實是很出彩的一個元素。
7 ) 還不錯的英劇,白王后真美
先說直觀感受:
英劇太有那味兒了!哎呀!這不是沙丘保羅的媽嘛!太美了!
再談一些細節:
劇中人物還是著重刻畫男性角色,愛德華皇帝、他的兩個臣弟、各方權貴、教會。
中間派史丹利尤其刻畫得好,這種人在歷史潮流中也比比皆是。
在眾人博弈中,他不贏也不輸,在最終時刻成為關鍵角色,能屈能伸,是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
但劇名是《白皇后》,里面的女性角色似乎都是多愁善感、善妒護犢、圍著男人轉。
唯一不同的兩個瑪格麗特,一個強勢一個虔誠,兩者都用不同方式來表達野心。
不過畢竟是歷史,今人眼光去看舊人難免會落差。那個時代,貴族女性最大的作用就是繁衍生育,讓皇室血脈繼承。
里面涉及的巫術其實并不是憑空捏造,英國伊麗莎白時期(也就是莎士比亞在的時代)人們是相信巫術的存在,就跟中國信仙知鬼一樣。
最后再說說看完之后對戰爭的看法:
白玫瑰和紅玫瑰的戰爭,冷兵器時代的殘酷,在最后一集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以劇中白皇后的話來收個尾:“vengeance brings only more vengeance,and battle brings death. ”冤冤相報何時了,一將功成萬骨枯。
還是不錯的劇,值得一看,背景知識就要線下來補充了。
8 ) 終于有了一部關于玫瑰戰爭的劇集
繼霍恩布洛爾、都鐸王朝之后的又一部我喜歡的英國歷史劇。
這種喜歡是源自我對15世紀以來英國歷史的強烈興趣,玫瑰戰爭是其中之一。這場戰爭有個浪漫的名稱,其實是英國史上最殘酷的內戰,個人覺得甚至遠超后來的英國革命。英格蘭老貴族差不多自相殘殺絕了,英國革命只需殺掉一個國王和他的幾個死忠就夠了,無須法國那樣讓斷頭臺在短時間里連軸轉。
19世紀以來的英國給人一個紳士之國的印象,但它的強大是被一連串血淋淋的歷史所塑造的,玫瑰戰爭中貴族的自相殘殺,圈地運動中的羊吃人,弒君的英國革命,人殺得差不多了,報復得也累了,大家坐下來光榮妥協對外擴張。大英帝國就始自15世紀后半葉的這場內戰。
所以,這劇不管有啥毛病我一事實上要看下去。
有些宮斗劇是寫一群超級聰明的人互相算計,看誰算計的過誰;有些宮斗劇是寫一幫傻叉互相算計,看誰先出錯,看誰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本劇屬于后者。
還不錯
Gorgeous
玫瑰戰爭是一鍋不足稱道的亂粥,歷史記載也同樣模糊不清、充滿矛盾。若不是英劇制作精良,此劇就不值一看。
kingmaker的兩個女兒被權力折磨又無能為力的順從忍耐,白皇后實在弱氣,依靠美色引誘國王,之后用巫術河邊施法,各種詛咒。二女兒anne和richard的雪中表白很美麗,救于水火也因姑娘百般波折后的過人勇敢和膽識,這才是伴侶完美的契合。margeret從上帝仆人到權力奴隸的轉變,not lady sister just you
回去補歷史去。。。
制作精良.由于我一直在聽這部的有聲書,對劇情太熟悉了就少了新鮮感,也不再苛求劇情(原著本就一歷史瑪麗蘇的文要如何苛求? 不過作者的文筆非常漂亮)。只為顏打滿分!鐵叔的兒子非常符合我的審美標準!女主角的顏典型的英格蘭美人:tall, fair hair,porcelian skin,a bit of freckle.
這兩年愛上了英國古典劇 THE WHITE QUEEN講述紅白玫瑰之爭 王權斗爭下女人的力量不容小覷 越看越愛red queen
這跟我想象中的BBC古典劇不一樣啊。。。說它是歷史劇吧老有巫術,是魔幻劇吧還有政治,是陰謀劇吧可光看見男女上床了ORZ。。。英版甄嬛你“圖樣圖森破”啊!
說是玫瑰戰爭其實是講述了約克王朝。。據說把三本小說合在一起拍了。。怪不得情節各種快進的感覺。。最后居然這么就算劇終了!!但是真的好好看。。不停的在和冰與火之歌做比較。。哪個家族對應哪個。。馬上準備去看原著的。。特別的理查三世和安妮的結局把我虐壞了。。哭的內傷了!!!!!
玫瑰戰爭。《權游》相關觀影。
劇情跟wiki百科的Richard III以及Princes in Tower介紹幾乎沒有出入!有第二季么?
注定不會有第二季的劇目,歷史沒有再給這位有著鍍金般秀發、完美無瑕的美女多一次翻身的機會。兩位塔中小王子的失蹤沒有冤在理查三世頭上,糾出真兇的詛咒令人印象深刻。較為公道地突出了理查三世上佳的判斷力,對親情和榮譽的忠誠,是正面而教人尊敬喜愛的形象,與鐵伊的推論契合。
非得說號稱英國甄嬛啥的,其實一號女主的戰斗力頂多是英國夏冬春好么。固有技是“向國王告狀”,特殊技能為“遠距離施放詛咒”,奧義是“終極詛咒:咒你代代死長子”!不過話說回來,小說得連著讀,有的事情才能明白,比如那個死長子的詛咒,之后的都鐸王朝啊,嘖嘖……
開篇衣柜即視感。Philippa在The other Boleyn girl后已經寫脫了……
看了一集,巫術的情節有點玄,更prefer真實的歷史劇。
我很喜歡這部劇。對比東方的宮斗劇。很有意思,也很感慨。共性是都充斥著欲望、陰謀和暴力,而顯著的區別是,這部劇里的人物都沒有發自靈魂的奴性和真正的卑躬屈膝。他們承認人的地位有尊卑,所以不擇手段爭奪尊貴的地位,但似乎并不承認人格尊嚴有尊卑。
看的有點腦子抽經……
嚴肅的歷史劇居然看上癮了
又重溫了一遍,伊麗莎白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