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一開始就心動的人,會心動一輩子。
電影講述了郭小魯(王傳君 飾)與蘇凌芳(王珞丹 飾)這對青梅竹馬的一生故事,因小時候的一場變故被迫分開,未曾抵達的書信讓兩人踏上不同的人生軌跡。校園中的久別重逢,青春的激情讓分別許久的愛情再度重燃,之后的人生里這對戀人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愛而不得的錯過。學醫的郭小魯在絕望之間發現了青春不老的秘密,但隨著身邊的愛人老去,青春時留下的默許承諾,卻成為他奇幻人生的難舍遺憾,就讓時間來證明,我有多愛你。
《不老奇事》是一部讓我感動到哭的片子,因為這部片子直面了一個永恒的問題。
買票的時候,我看到只有一個預定的座位,我有點擔心,恐怕又是一個叫好不叫作的片子。等到我坐下來,看到一對對情侶進場我終于不再擔心。
在買票的時候我猜到這是一個講述愛情的故事,卻沒料到是一個關于永恒的追問-死亡的故事。
片頭的長鏡頭已經暗示了這是一個關于時間的故事,鏡頭從北京二零一幾年的北京穿越到一九八二年青島大學的鐘樓來到郭小魯的童年。那是郭小魯第一次見到蘇凌芳的那一天,那也是郭小魯第一次面對死亡。從死亡穿越回來的郭小魯太小了,小到了他無法理解什么是死亡。
送蘇凌芳去尋找父母的車上裝滿了易燃易爆炸的化學物資,卻是蘇凌芳和郭小魯人生中最好的記憶,那是睡臥在死亡之上的旅途。
當成年的郭小魯送走了母親,他終于撕心裂肺的明白了什么叫失去至親有多么痛。成年人的世界向郭小魯鋪面而來。
在送酒醉的蘇凌芳回去的那一夜,他也知道了自己的未來里沒有蘇凌芳。這是死亡嗎,是的。這是童年的死亡,郭小魯的童年顯然結束的比蘇凌芳要遲的多。
當郭小魯摔斷右手,他再也不能做手術只是一個合理的理由,讓郭小魯不去循環老師的命運。那時候的郭小魯只會用反抗的方式去面對他不能接受的事。
在布拉格十年的時間里,郭小魯告別了老師,見證了一個擺渡人的死亡,是理解,是尊敬。
這十年里,是郭小魯自我封閉的十年,是郭小魯對抗死亡尋找永生的十年,也是萌萌陪伴郭小魯的十年。最終萌萌讓郭小魯明白,愛情有很多種。和萌萌的愛讓郭小魯明白,有一種愛是當你愛上她的時候也是和她分別的時候。
此時,郭小魯已經面臨了父親、母親、愛情、老師、愛人的死亡,他不知道他是不是戰勝了死亡,但是他絕對已經被死亡擊敗了。在非洲的的八年里,當郭小魯每天都在送走生命,面對死亡的八年里,他終于和死亡和解了,從此之后,郭小魯再也沒有反抗過死亡。在沙漠里,郭小魯經歷了重生,他再次回到了生者的世界,接納了一切人、一切關系和過去。
后面的故事無論是癱瘓在床的郭小魯還是健康的郭小魯,其實都沒那么重要,因為那是愛的延續,是回憶的延續,也是生命的延續。
其實,最后郭小魯和蘇凌芳凌芳的告別不是記憶的死亡,是對過去那段感情的感謝,是來自銀幕背后的某個人向某個人的告白。
片子中密密麻麻的細節在告訴觀眾,這是一個講述死亡的故事。如果你已經看完了片子,那你一定會看到一個熱愛運動的丁院長,謝頂的頭上有一頂假發。王老雖然住在太平間隔壁,但是他的床上貼滿了美女照片。已經身患癌癥的萌萌在生日狂歡。一直到老都喜歡吃糖的蘇凌芳。老去的王青偉喜歡睡年輕漂亮的女演員。他們都在用著自己的方式拒絕死亡,對抗死亡。
如果你點開豆瓣頁面,拉到編劇一欄看到王朔的名字的時候,我想你也會明白為什么蘇凌芳是一位女演員。
在這個童年標志逐漸離世的時代,一個我小時候看過他寫過《過把癮就死》《動物兇猛》《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人,這些名字隨著他的名字洶涌浮現回來的時刻,我明白了。
二零一零年的時候,他用李香山說了死亡,二零二一年他用郭小魯的一生在講述死亡。
如果看到這里的你,看過《千年女優》《秒速五厘米》,那么我猜你也會喜歡這部片子。
由王朔編劇、徐超導演的電影《不老奇事》,我想一定有不少觀眾看完會蒙圈。
如果認為它是愛情片,那么郭小魯與蘇凌芳的愛情不急不慢,可有可無,苦隱若現,欲言又止,愛而不得,得而不膩,似乎總缺少了在一起的向往和激情,彼此也未曾直接表達過“愛”,更像是一種兒時美好的情感。
其實,郭小魯從兒時起一直尋找蘇凌芳,長大后,又在北京醫學院求學期間屢次與蘇相遇,當郭小魯在北京第三次遇見蘇凌芳,并且送醉酒的蘇回家后,雨中奔跑的郭小魯,說完“蘇的味道變了,已不是下雨天的草腥味了…”,郭小魯的內心,顯然已經發生了變化。
而郭小魯與丁萌萌之間,由于丁萌萌父親丁教授的緣故結識,在丁萌萌柬尾炎手術時近距離交集,以及一起在捷克安格拉干細胞研究所做研究,長期居住一屋,郭小魯始終恪守著對丁萌萌兄妹之間的情誼,并不涉及愛情。直到最后,丁萌萌由于注射了轉錄的干細胞倒致基因突變,全身致癌,瀕臨死亡之際,兩人才產生了生死離別的愛情,淡淡的,似乎是對生命的回饋。
所以,如果把《不老奇事》僅當作愛情片,顯然是蒼白的,觀眾一定很失望。我認為,《不老奇事》顯然是一部講述有關死亡的倫理片,死亡貫穿了整個影片。
從頭到尾,影片涉及了太多人的死亡。開篇不久,郭小魯的父親就因為化學實驗室的爆炸而當場死亡,郭小魯也因此受傷,留下了“慢速視覺”的后遺癥。
接著,又是蘇凌芳父親為國捐軀,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在遙遠的大興安嶺,從歸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早早地變成了倆墓碑,悄然無聲。
上了北京醫學院的郭小魯,在太平間里,看到了許多或主動或被動死亡的陌生人,捐獻遺體的前輩們還有許許多多被疾病奪走生命的人。
正因為看見了太多的死亡,郭小魯于是開始懷疑自己手術的價值,發出“再好的手術也是走在疾病后面”的喟嘆。當郭小魯正在醫學上取得成績之際,他的母親卻溘然長逝。丁教授常說,“父母是擋在我們和生死之間的一堵墻。”,當父母都已逝去,郭小魯的這堵墻終于倒了。他知道了,這個世界上,生命終將終結。
遠赴捷克求學的郭小魯,在苦苦追求人生不老的路上,又先后遭遇了丁教授老去和丁萌萌因為為醫學獻身而提早謝世。爾后,郭小魯在非洲戰場上,目睹了因為戰爭和疾病的死亡,死亡在那個特殊的地方,屬于習空見慣。郭小魯遭遇了一場嚴重的車禍,與死神擦肩而過。
他說,只有經歷了地獄,才會真正懂得天堂。整個影片,濃郁地書寫和演繹了死亡這一主題,作為渺小的人類,無力逃脫死亡、回避死亡,郭小魯一生都在與死亡并行。
從影片的創作角度出發,以郭小魯與蘇凌芳之間的感情發展作為一種邏輯關系、鋪設關系,讓郭小魯不斷地面對死亡,思考死亡,以及如何走上追求人類永生的探索之旅,成為一種合理的選擇。但影片里醫學知識點很多,干貨很多,特別是醫學干細胞研究方面的,把人類到目前為止在干細胞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通過影片的故事、講述、對話,很充分地傳遞給了觀眾。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老奇事》更像是一部生物意義上的醫學電影,具體細節我不作贅述,但電影的繁雜也正因為如此,濃妝重彩地表達了醫學意義上的不老。丁學農教授,充滿期待地向郭小魯描繪了干細胞帶給人類美好的未來,“干細胞,將改變醫學;癌癥將得到根治;癱瘓的人,能夠站起來,人,永遠年輕地活著;除了自殺,沒人會死,孫子八千多歲…”;出國前的郭小魯,也對害怕衰老的蘇凌芳說,“如果干細胞研究成功的話,你真的可以一輩子不會變老,也不會長皺紋…”;而康妮卡特教授,臨終時也對干細胞充滿憧憬,“我沒有時間了,去不了新的世界,但你們可以,一旦試驗成功,就改寫了整個人類的命運。”;丁萌萌更不用說,“我且活,我活千秋萬代”,她對于干細胞的斗志日漸高昂,像虔誠的信徒一樣,篤信干細胞萬能,可以讓人類永生不死。”……
如果編劇和導演,想通過影片講述干細胞技術可以讓人類不老、永生的話,那無疑是膚淺的、失敗的。事實上,影片沒有止步于此,在已有目前已有的科學面前,對于死亡和永生的話題,必然需要仰仗宗教,也只有宗教意義上的死亡,才能讓觀眾看完電影后有所收獲:了悟和體悟。
不老奇事,“不老”是表面的,奇事只是為了讓故事可以合理發生、演繹。
丁萌萌和康妮卡特教授是干細胞的信徒,科學的信徒,而丁學農教授和郭小魯,在探索醫學的路上,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意識和意義的思考,他們之間有一段關于天堂的對話,正是說明了一切。“醫生也是渡人,不能和尚知道菩薩不知道”,當郭小魯坐在丁老床前,就像在公共汽車站,等待末班車,丁老已經坐上了車,但郭小魯顯然還在等下一班車,“雖然我還有力量,但是,心里卻是拔涼拔涼的……”。他們來到白茫茫的世界,郭小魯在問,“丁老,這是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不過在這個地方,沒有疾病,也感受不到時間;沒有恐懼,也沒有欲望……”,這應該就是天堂的模樣吧,而生命的意義不在于肉體的永生,而是精神的傳承。
影片最后,郭小魯自述中說到,“我一直認為,在我的世界里,時間很長,畫畫可以慢放,但是我忘了,那所謂的時光,不過是一眨眼工夫。”“以前我總在想,到底怎樣才能和他們永遠在一起,離別才是真正的永遠,就算容顏不變,身體不老,記憶也無法永存,他們終究無法永遠留在我們生命的記憶里……”
我想,影片的這些對話和獨白,才是真正的精華,體現了影片的價值所在,無論醫學如何發展,無論干細胞技術如何讓人年輕不老,死亡和永生的意義不在于肉體,而在于我們的意識,從而讓永生上升到了信仰的層面,我認為這是一部追求生命終極意義的靈性電影。
最后,由于這部影片知識點很多,“慢性視覺”;伏筆也很多,高粱飴、小提琴;梗也很多,太平天團樂隊,作者電影;幽默風趣的語言,郭小魯媽媽眼睛受傷,“不知為什么,她抬頭望了一眼天,一個雹子正中她的右眼,從此,她吃著碗面看著鍋里”,六姑給蘇凌芳介紹的對象“天庭飽滿、地闊天圓”,丁教授的假發和詼諧,丁萌萌的調皮可愛,王小莫調侃太平間,玩世不恭,康妮教授的笑話,蘇凌芳鐘情于聲色犬馬,等等。
編劇和導演為了讓觀眾面對死亡的話題時,可以更加輕松,甚至于有意淡化和稀釋了愛情方面的著墨,蜻蜓點水,影影綽綽,語焉不詳,以犧牲了愛情的深入表達換起觀眾對生死的關注。同時,影片也通過對高梁飴細節的描述和對仗,對于異型珍珠的點綴等等,試圖通過更多文藝的表現方式呈現出與商業影片不同的風格,打上“作者電影”的烙印。
但我認為,該影片硬傷不少,表現手法略顯牽強和生硬,主次不分明,在一部電影中塞入了太多的東西不一定是好事,鋪設太滿必外溢,試問,層層疊疊的褶皺,又有幾個觀眾有能力俯瞰呢?
我認為,靈性電影一定要流暢、簡潔,因為靈魂之美乃是宇宙之大美,正如王小莫給郭小魯立的墓碑,無題先生提寫的“不受福德,向死而生”,這才是真正的永生。
2021年12月18日
蘇:
你好,這已經是寫給你的第89封信了,不知道你一切還好嗎?今天我們這里下來好大的雪,漫天的雪花把世界全部都遮蔽了,甚至大氣中都夾雜著細碎的雪絨花。
今天早上沒有出門,告訴你一個秘密,前些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特別像你的人,連走路的姿態的一模一樣,我幾乎都確信是你回來了,可是那個人卻說我認錯人了,我不知道最近是不是出現了幻覺,是不是也把夢和現實混淆了。容顏不老其實一點都不好玩,現在身邊一個朋友都沒有了,只有回憶陪著我。要是我們永遠都不長大該多好啊!
坐在窗外我又翻開了小時候你寫給我的信,我想你寫給我第一封信的時候,心里一定很孤獨吧?你說那時的六姑家的冬天格外冷,晚上也沒有電,早上起來得咬牙。如果那個時候我收到你的信,我一定會開心的要死。
對了一直沒告訴你,其實你的那件藍色外套不是我故意藏起來的,是你忘記在我家的衣柜底下的,這些年我一直也忘了問你是不是你故意放在那的。后來我給你的信也問過兩次,當然也沒收到回音。
我比對了那時候我的日記,那個時候給你寫信時提到過如果有一天你出了車禍不幸坐上輪椅的話,我會照顧你一輩子。沒想到這些玩笑話后來竟然成了真,只是后來是你來照顧我。在醫院里躺著的那些年,我其實什么都知道,只是不能說。看著你在身旁,可就像我們生死相隔。
你可能猜不到現在有一種軟件可以模擬我們幾十年后的容貌,雖然我還不習慣用智能手機,但是試過了一次,還挺符合細胞分化演變的。但是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不懂得愛,以為永生、容顏不老就會獲得無限的人生,他們其實好蠢。
我們其實都該該好好對待我們的人生,等他們也到了我這個年紀時,就會想明白了吧。人生中許多美好或殘酷的回憶,對我們都是一種不枉來人世的欣愉。
原諒我沒有聽你的話,放下你再去重新愛另一個人,其實你還不明白嗎?愛情的本質就是連綿不斷的疼痛,治愈它的解藥就是一直愛,足夠愛。離開你那么久,我終于學會了如何駕馭這種內心的痛,我以前不懂,總是逃,總是躲避,錯過了那么多本該屬于我們的時光,現在總算用漫長的等待懂得了愛的真諦。
長生不老,長相廝守不過是愛情欺騙世人的障眼法,愛情最珍貴的就是就讓每一刻不再回首的瞬間變成現實,即使如飛蛾撲火般短暫,哪怕那樣的結局會是一起去赴死,我也會義無反顧的飛奔而去,因為我早已厭倦了塵世冰冷的一切,為了那一瞬間的美好我愿放棄一切,只因為有你的存在,讓我不再感到孤獨,有你的存在我才會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麥克阿瑟回憶錄》中一句話:“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外面的天快黑了,雪還在下,我在雪落下的瞬間,捕捉到了漫天的沙畫,是你的笑容的模樣,那是你的回應嗎?
郭小魯
2021/11/7冬至
證明花錢了,可以比比。
我一般來說 對于文藝片愛情片是沒啥感覺,通常也不在我的選片范圍之內的。第一就是他們所表達的愛情 我實在是缺乏代入感,甚至也很難有概念,畢竟單身多年。第二就是和我所處的現實割裂的太嚴重。比如壞學生和校花的青春愛情。我是既不認識那種學生,也沒和校花有任何交集,聽他們的八卦和聽明星的八卦一樣的遙遠。而文藝片,比較冷門,倒不是不感興趣,只不過就是,覺得沒必要花這個錢,因為好多文藝片,表達的很含蓄很隱晦,當然適合我一個人,比如昨天那樣的大雪夜,暖烘烘的臥室,沏杯咖啡,裹著毯子,攤在床上看,然后一邊看一邊思考。今天之所以去看,第一是因為最近陸陸續續上映的,我大概都看過了。第二是早上刷抖音,看大幾個吐槽。說是亂,無聊,沒意思。后來大概看了看,是王朔編劇哎。不吹牛逼,真不咋熟,但是巧的是,前一陣在某呼讀了幾個文章,《海馬歌舞廳》,那些編劇作家,一起玩票的一個東西。感覺寫的很棒。所以,尋思著,以他和他們一群文青的水平,大概不會差。也想看看到底是多亂???
嗯,看完了,剛逛完超市,回來。咋說呢?先說評價,我認為,很棒的一部片子。可以看我其他影響,其實我對一部片子,一般來說都要從好壞兩方面來比比幾句,很少上來就定基調的。這部片子,當然也有缺點,比如那種蓄意矯情的文青勁兒,但是真的只有一點點。優點呢。。讓我三度落淚。一個是父母是 隔在人生里的一堵墻。一個是和丁萌萌死別。一個是丁老離世。最讓我 流眼淚的是,最后幾個片段,那些已經離世的人,都快快樂樂的從記憶里 始終存在。比如郭母讓小魯給王叔送吃的。比如蘇家在一起打麻將。比如。。。
我覺得他好,就是很主觀,因為我是抱著惡意來看的,但是沒讓我有任何不好的偏見,反而戳到我奇奇怪怪的淚點。一個二百斤的大老爺們,淚流滿面。好在是放映廳暗。
其實不必全篇看完,我覺得這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就是愛情外衣下的關于生死 和永恒的思考。與其說是玄之又玄的“不老”不如說是 執念 不絕。 當真是文藝到了極點。
隔了三四個小時,一時不知道從哪提起了。
兩個人因為命運和家庭的環境,走向各自的人生軌跡。郭小魯堅持著蘇兒時的想法去考了醫學院。蘇在一邊抗爭一邊妥協種不斷成長。二者再相見,愛的都太過克制了。但凡有一方愿意妥協。這里有一個關于王傳君演技的問題,全程面癱臉,但是我不覺得這是演技不好,我覺得他恰恰是走進了郭小魯這個角色,木訥,反應慢,感情表達含蓄委婉,但是內蘊的情感熾烈而執著。從小到大保留的小提琴,幾年如一日穿的衣服,全程他唯一的感情爆發,就是母親去世,他在屋子里放聲大哭。剩下面對丁老離世,甚至在非洲面對死亡,都沒有那么大的波動。也正是如此,那句念白出來的時候,我第一次流淚。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
第二可惜了丁萌萌,誰也沒能想到,那年在手術臺上,郭小魯給她打下的那個中國結,其實是個纏繞一輩子的死結。
后來我用生命證明了我愛你。倆人話別時這里,眼淚一下子就溢出眼眶了。我當時想的是,陳二狗沒能陪曹蒹葭看江山如畫,但是始終不曾負她。可他就記不得還有個小妖么?郭小魯最后和蘇的結果,我不知道,但是你欠丁萌萌的怎么還?我在看復聯這種片子的時候,都要較真下時空悖論和科幻邏輯,唯獨在這里的時候,我根本不想考慮倫理這個事兒。如果將來我們有個孩子,叫她郭萌。她是你,她不是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刻,我也愛你。 這要是放言情小說里,干吧給我整一句,我愛你如命。你說矯情不矯情。但放這,以我的理解,肯定不合適,但是看片子,我就覺得本該如此。郭小魯,你要是最后也不回應,對于你不愛的人,到底何其殘忍啊。
第三丁老離世。我在疫情期間在家刷了個劇,具體的忘了。就是里面有個醫生,他提早立下的遺囑,大概意思是,他受過的教育和從事的職業,有很豁達的生死觀,但她無法接受以一個活人的身份但是卻毫無尊嚴的活著,他是一個體面精致的人,她無法接受自己給他人帶來麻煩和大小便不能自理的屈辱。所以,一旦他成為植物人,他希望他的繼承人能夠然他安樂死或者停止救治。 在看到丁老的時候,丁老的老婆所述的,跟之前我看的那個份遺囑,如出一轍,所以最后,郭小魯阻止了心肺復蘇,給他戴上了假發。丁老留下遺囑捐贈自己的遺體,指定郭做解剖。你的弟子,送完你最后一程。
故事里,最開始的相逢,起于郭小魯送了蘇一顆高粱飴。故事的最后,蘇已經年邁,皺紋爬滿了臉,可還是始終帶著一顆高粱飴。蘇最后還是忘記了郭小魯。但是,不老的郭小魯始終記得她。
那段對白,我記得不清楚了。是一段互相自我介紹。
你好啊,蘇凌芳。
最后我想用我昨天讀書的一句古文做尾。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其實還有很多細節,比如里面充斥著很多的嘲諷。比如女主角的上位史,比如她回到家,臥室里,老公在和別的女人在做運動。比如王小莫的成功。。。。很多關于生死的思考,其實不適合我這種三十歲的老男人,他的觀眾年齡層還要在拔高一些。我在看的時候,身后有一個家庭帶著孩子來看,那個孩子就一直在問,永生是不是就能如何如何了。。。。。
缺點。。其實我蠻不想談。畢竟感動到我了。。。。。。。。。。但是。。。雖然是主觀看法,但是客觀存在的。。缺點確實有。
文藝片仍然沒逃出前面我說的那種隱晦委婉的表達。第二就是好像是力求全面,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太雜了,反而有點詳略不得當的意思。還有就是思考邏輯和現實發生的可行性,會有點不那么真實。真好,要是早知道能得到這樣的評價,我就在劇本里在加入一些玄學元素解釋咱們古老樸素的哲學生死觀。比如,光溜溜的來,光溜溜的去。比如郭萌的存在,繞過倫理,稱為輪回。比如最后旁白所述,這個漫長的故事里,那些離去的人,都其樂融融的在一起了。是為天堂。。。反正都亂了。。再亂些唄。。。
就這樣。。。。我有空 其實還想在刷一遍。
噫,忘了,取這個標題的原因。就是,這個故事里,郭小魯愛蘇,但是到最后,也沒表達出來,雖然我猜,那會也不用表達了。在丁萌萌臨終之際,他終于正視自己對其的喜歡,但是好像也沒宣之于口。所以我突然想到了,我做視頻的時候用的這個BGM。 只是還沒告訴你,對不起,我愛你。。。。。。。。。。。
太可怕了,這電影不像中國人的電影,直插內心,觸及靈魂,一部好的電影就是看完之后只剩下沉默……說看不懂的是不是都是小孩兒?每一部電影都會有一部分真正面對的人,這電影太可怕了,看過《遺愿清單》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很有深意很讓人思考的,而這個就是讓你沉默,最好腦袋都不要動,就這么,呆著,離別才是永恒,這句話涵蓋了多少思念,多少無奈,多少絕望
作為一部愛情片來說,《不老奇事》的上映周期有些尷尬。剛好和《沙丘》《天書奇譚》這兩部重磅作品擠在一起,這么個偏小的體量看上去還真不起眼。
如果硬要找個理由去觀看這部作品,王傳君恐怕是唯一理由。就沖當初他把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拿捏的極其到位,從此王傳君就成了值得關注的代名詞。
如果光看片名,它恐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本杰明·巴頓奇事》,盡管兩部作品的水準和體量均沒有太多可比性,《不老奇事》還是狠狠搞了把事情。
主人公郭小魯,原本是個平平無奇的木訥少年。
本該和同齡人擁有相同經歷的他,卻在同一天內經歷了兩件讓他畢生難忘的事——與小伙伴蘇凌芳的邂逅和父親的意外去世。
起因是家里來了重要客人,著名華僑化學家夫婦帶著女兒回國,心情格外激動的郭母便讓郭小魯去實驗室叫爸爸回家吃飯。
而木訥的郭小魯冒冒失失闖入實驗室,隨著一聲巨響他的父親不幸離世,而他則被送進了醫院。
等到他再次醒來已經是秋季,很快家里人便發現這孩子有了變化:視神經反應變慢,做任何事還都不能太急;譬如走路和跑步,如果急了就會摔倒。
別看開片這么勁爆,它的上限卻注定不會太高。原因其實并不陌生,拍得太雜缺乏取舍。
01
設定
簡單來說這個故事涵蓋了主人公郭小魯頗為奇幻的人生,從他孩提時代與蘇凌芳結緣到讀大學,其后則是實習和出國參與研究干細胞的經歷。
乍看之下還挺科學一設定,實際觀感卻注定很奇幻,而且還眾口難調。
先來看看郭小魯先后接觸的小伙伴吧,親梅竹馬蘇凌芳,剛一出場就用石子扔了郭小魯的頭,干過讓郭小魯帶著自己坐火車找爸媽的傻事,離別時將小提琴給了郭小魯。
小伙伴王青偉,兒時老欺負郭小魯,長大后成了好哥們,先當兵后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在和蘇凌芳愛情糾葛的同時和郭小魯逐漸疏遠。
王小莫,郭小魯就讀大學的師兄,丁教授養子,平時負責看太平間,業余時間愛搞搖滾,還組了個和他一樣具有混不吝氣質的搖滾樂隊。
丁萌萌,丁教授女兒,和郭小魯一起在捷克研究干細胞,非常有個性的酷girl,對郭小魯感情逐漸升溫。
就這人設和情感脈絡,還真讓人看出了一種醫學版《致青春》的味道呢。
然而隨著情節推進,這種觀感很快被刷新。木訥的郭小魯盡管先后認識了這些性格迥異的小伙伴,卻始終呈現出一種游離的感覺。
步入大學后的他,在與王小莫的交流中始終處于一種半生不熟和半推半就的狀態,王小莫用他的自來熟吃定這個木訥的小老弟,郭小魯則始終刻意回避。
同樣是兄弟,顯然是童年就熟識的王青偉更為熟絡。
當他再度邂逅蘇凌芳時,又被蘇凌芳那熱情奔放的性格弄得手足無措,原本是親梅竹馬的兩人,愣是演變成了現代版的唐僧和女兒國國王。
人際關系雖不很復雜,卻足以將郭小魯搞得焦頭爛額。他所表現出來的除了與生俱來的木訥,還多了一份隱藏在逆來順受中的抗拒。
這簡直有種低配版《幸福的拉扎羅》的味道,一個游離在諸多人際關系之外的老實人,和誰都認識卻又都不太熟。
02
取舍
之所以《不老奇事》會呈現出奇怪的觀感,最大的問題在于劇本主次不分。
從主角到配角的區分甚至是影片內核的確立都存在這一問題。
主角配角定位模糊的問題集中體現在蘇凌芳和丁萌萌身上,影片前半段以蘇凌芳和郭小魯的朦朧曖昧為主,王小莫和戲份有限的王青偉顯然是配角,戲份分配尚算合理。
影片后半段以郭小魯和丁萌萌的研究為主,期間穿插丁萌萌有一搭沒一搭的感情線。
其實加條副線并無不可,但丁萌萌的戲份和蘇凌芳相差無幾,到底誰是女一誰是女二?這筆賬真心算得不太明白。
一部電影如果要拍出值得反復思索的內核,顯然需要一套經得起推敲的設定。換言之影片的內核應該和設定相匹配。
而這正是本片另一大問題,影片前半段著重講述郭小魯和蘇凌芳的感情糾葛,這與愛情片的定義合拍。
然而后半段以郭小魯和丁萌萌在捷克研究干細胞為主,并且在這段情節中感情不是重點,研究過程和對人生定義的探討才是主旨。
這樣一來影片前半段與后半段是相悖存在的,我不否認愛情片里可以有醫學元素,但兩者絕不能出現二元對立的狀態。
03
卡司
如果非要在這部令人遺憾的作品里挑出那么點值得玩味的存在,恐怕還是前半段王小莫拉著郭小魯玩搖滾的戲份。
兩個選秀出身的人,一個用演技詮釋老實人對搖滾的一知半解和對陌生群體的輕微排斥,外加一份互不干擾的保守處世哲學;
一個盡管演技不算太好,倒是用歌手的瘋狂勁和倔強態度來了把日常展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王嘯坤的演技雖然和王傳君沒有太多可比性,放在整套卡司里也比較靠后。
但王嘯坤的草根隨性搭配王傳君的低調氣質,這個化學反應即便少了一抹升斗愣青的痞氣,整體效果也還能夠自洽。
結合老實人的特質再來對比下《我不是藥神》和《不老奇事》,王傳君的演技雖沒有迎來一次升級,倒也沒有什么大毛病。
郭小魯這個同樣個性低調的老實人比起白血病患者呂受益來,少了一抹升斗小民的僥幸,多了一份低調沉默。
或是來自回憶或是來自受傷后的障礙,這類角色總體來說值得玩味,即便多接幾次也無大礙。
然而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那句老話:戲不能隨便接,與其在拉胯的劇本里困獸猶斗,何不挑幾個好本子雕琢一番?
就這么說吧編劇你把婁燁的電影看了幾遍?開頭一句如果我走了,我以為下句要接你會不會像馬達那樣找我?80年代大學校園,放著同樣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和7little girls setting in the backseat ,你再掰扯下到底是借鑒還是復刻噠?中間干細胞你沒那科研造詣就真的別寫,又去戈壁灘干什么??合著男主角當了一輩子處男還有閨女了?高粱怡給你們下重金了???
影片前半部份,含朔量太高了。以至于直到郭小魯去布拉格時的轉場設計才讓我想起來從影片里找導演,找呀找。費勁,想著,中國電影需要王朔。文藝青年的圣地還得是北京……這是京圈的自我實現預言,多巴胺的運行機制,當人特別自信時擋在前面的人會下意識讓步。但整部影片說白了、就一個大寫的“刻奇”……
要講的東西太多,結果都沒講清楚,主題混亂,內容與片名的關系也不大。旁白從頭到尾不停,導致觀眾沒法沉浸到劇情中。最后半小時塞了太多東西,堪稱災難。
救命,怕講不完故事嗎節奏這么快?
3.5。帶著最低的希望“入場”,獲得了期待已久的驚喜。看前半部分以為要糾結于二人的愛情,后半部分完全斷裂后,才發現是男主的獨角戲。它的劇作完整體現了王朔的心境,這是關于一個從童年起就在內心最期待的情感意識上始終徘徊不前的人的內心恐懼和悔恨,他不斷被動和主動的失去,也因此一直躲閃著站在所有事情的外圍憂疑審視,之所以要貪婪又悲觀地無限延長生命,就是為了等待那個可以真正行動的時機而已。正是有了這個內在橫貫的主題,他才有“膽量”把劇作內容切成上下兩個互不關聯的部分。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它看作是《非誠勿擾2》的續集。如果導演層面上在多點想象力和整體美學考量,后半部分不像百米沖刺一樣草率地講完所有劇情,這片會是今年國產院線片里情感態度最嚴肅真誠的一部。
這啥呀這是?啊?有人嗎?有人嗎?兩星給王珞丹,一星給沒表達出來的立意。還我血汗錢68塊,吃一頓串串不香嗎?
王珞丹王傳君王朔…三王基本是文藝界的標榜了。王老可以好好講故事么?青梅竹馬、意外分合、國外求學、錯愛、車禍、破鏡重圓、借腹生女…都全了。王老可以好好講情懷么?柏拉圖、看破生死、植物人不離不棄、容顏不老卻永遠愛戀…也都足。王珞丹的幾個年代扮相都可,明艷青春、中年疲憊…王傳君也沒有脫離兒童期的呆萌,始終如一的憨厚。but元素太多情懷太滿,應接不暇…王老可能真的是老了
之前和英國朋友聊起青梅竹馬,她不明白人為什么會對playmates一生難忘。現在我才明白,“青梅竹馬”不是childhiood playmates,而是childhood crash.
(《郭先生奇事》——這是它的英文片名,我可不是在暗指《本杰明·巴頓奇事》)??總體評價:一度恢宏,如此寬廣。(這個月的驚喜來得這么早,這個季度的驚喜來得這么晚)??故事題材:“慢速視覺”作為一個引子,把話題接入醫學,醫學的氛圍埋下淡化生死的基調,最終駛向時間與生命的探討。不乏詼諧的瞬間調味,深沉時情感悠長,發酵起來遠非愛情,更多的是愛、是情。??主題主旨:生命開始的時候,我們哭著迎來自己;生命結束的時候,我們又哭著送走別人,在人生路上,我們是孤獨的無助者。什么是永遠?離別,才是永遠。??演員表現:夸張點說,有一半是由王傳君的旁白構建的,引人入勝、娓娓道來。“丁萌萌”給我留下相當深的印象。
有巖井俊二的感覺了
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取了一個不貼合的片名,到了沒能拍成一部好電影。前兩幕尚且算在及格之上,讓人開始期待的時候,第三幕便開始崩壞,而且越崩越壞,尤其是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時間在其中的至關重要,偏偏角色年齡感的塑造卻是錯位的,有演員狀態的問題,也是妝髮粗糙的問題,更是導演對故事理解和把控的問題。
你是火車里運送的危險品,是標本上偷走的骨骼,是寄出卻收不到的回信,是流轉回手里的高粱飴。有人比外科醫生不能傷到的手重要,有人比實驗室里不能缺少的糖稀有。若年少不曾聽到對面小提琴鳴奏,不曾在闌尾處被他縫線,怎會活著有了墓碑,死了只余空冢,怎會眼速變慢,永生不老,終身承受這別離之苦。
你以為他是一部劇情片 其實他是一部科幻片 你以為它是一部科幻片 其實它是一部紀錄片
確實有點怪,四股概念的結合,有前人的童年經歷,京圈的樣子,留學的生活,再加科幻的想法,這片子喜歡的和討厭的會一樣多
前半部分是青春疼痛片,后半部分是醫療奇幻片。《不老奇事》套的是《本杰明·巴頓奇事》的外衣,講的是回不去的過往:人可以延緩衰老,視覺可以比動作慢半拍,但該死的不會存活,該忘的也不會記住,該跌倒的也不會躲過去。結尾的長鏡頭是中年男性對過往的幻夢,可惜最終等來的不過是愛人的遺忘。文藝范兒是有的,但割裂感和匠氣還是很難讓人打起精神。有時候真的在想:人老了,就該去死啊,活著,懷念過往,自己不覺痛苦嗎?所以,不老才是可怕的:想死死不了,想活又活得不如以往滋潤。好難呀!
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前后簡直兩部電影,本來是個年代感愛情故事,然后變成了干細胞廣告,這種轉換之突然,已經達到讓人看不懂但大為震撼的地步。但我真的還是挺喜歡王傳君的了。
說它爛也說不出口,說它好也說不出口……中間干細胞廣告看得我直接摳出了一座地下城。以及為什么又又又又又給我在電影院看到代孕???
作為《不老奇事》主人公的王傳君和王珞丹貢獻出了令人驚喜的演技,在王傳君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奉獻與犧牲,這一切都出于一顆不求回報的真心;而在王珞丹的眼里,你又會深切看到一種凜冽與迫切,仿佛當下的生命就是一場華燈初上,再不做些什么就真的來不及了,因此沒有辦法停留。
說不出那里不好,但也沒有說的那么驚艷。把演藝圈灰暗的一面和開放式夫妻的病態和無奈從演藝圈的電影人表達出,我覺得挺反諷。
給科研的時間太長了…(王珞丹演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