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牛逼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生活在世上的人們,每個都是艱難的,沒有誰是輕而易舉地生簡簡單單地活,如果每個人都活得很簡單,那么萬事萬物就都成人了。
于是電影里的每個人都為了一個生活而拼著命:主播為了搶一個頭條甚至不惜不報警;局長為了得到升值的機會視部下手下的生命如草芥;警察們為了政府的形象(說白了還是為了自己能夠在政府里更好地生活)不顧民眾的死活;記者們為了第一時間的新聞不舍離開新聞現場的第一線;至于總統,這個一國最為重要的人物,更是為了所謂國家的形象和自己在民眾之中的形象,不顧及一切地去竭力辯駁自己的身份,最好這一天當中最后的一個表演。相比而言,恐怖分子顯然生活得更純粹一些。而我們最后所能記住的,也只是除了那個按下按鈕的主播之外的恐怖分子罷了。
每個人都想高人一等,每個人都想出眾,對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活在這世上的唯一目的不就是將來爭取出個名,留個號,讓以后的子子孫孫以自己為驕傲,讓世人都高看自己一眼,在歷史的功名錄上留下自己的名號嗎?那么,從這樣一部電影來看,似乎只有那個恐怖分子做到了,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能不能給我們一點什么樣的啟示呢?
首先,小樸同學的愿望簡單,目的單純,因為他想要一個道歉,而且他只想要一個道歉,目的如此單純,明確,怎么會干不成事情呢?再看看他所做的:首先,從宏觀上來看,小樸同學一定熟讀了犯罪心理學,因為他了解一整件犯罪事件之中,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人們在處理這一事件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從一開始給主播電話開始,到最后相信主播結束;其次,這孩子為了這次事件已經積攢了無數的資金,包括財力物力人力各種各樣的資源,僅僅一個耳機炸彈就不知道研究多久,無論從技術層面怎樣往耳機里放炸彈,到怎樣讓耳機炸彈不受信號干擾且只聽從一個控制器的指揮,還有怎樣買通電臺人員,讓耳機戴到應該戴的人的身上;再次,該孩子還有充分的科學技術知識,至少一點是力學的知識極其豐富的,怎么炸樓,怎么炸橋,都是充分的力學知識,這些,沒有長時間的學習是不夠的。只有這樣,有知識有文化,有計謀還有錢,才能成大事。看來也不是很容易的。
影片結尾,在奄奄一息的大樓上,特警隊員再一次向手無寸鐵的主播同學開著槍讓我們看到了整個事件的結局。總統還是那個總統,電視臺還是那個電視臺,大樓還是那個大樓。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樣子,什么也不會變。但是這就是生活,因為人們至少會記住一個恐怖分子還有一個小主播,然后,繼續生活在每天狗一樣的日子里。
2 ) 要句道歉那么難
這部電影看過兩遍,每次看完每次看完心里都會非常的難受,對政府的失望,對總統的失望,我想大部分觀眾都是這樣的心理吧!
在電影剛開場的時候,主角接到電話聽到恐嚇說有炸彈的反映其實正是反映出了正常人的心理,試問任何人,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不相信,誰會相信突然有一天一個恐怖分子打電話到廣播臺說要炸橋呢?
而后橋真的炸了,但是主角這時候所想的并不是立刻報警,而是利用這次的事件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想恢復自己的職位,說白了是自私,但是,這又何不是任何人的心理呢?每個人都會自私,沒有人會大氣凌然的去為別人考慮,總統不也一樣嗎?
隨后主角和恐怖分子一直保持通話,現場直播,過程中橋又面臨了第二次的爆炸,將退路完全堵死,利用人質脅迫總統道歉,這點上有人可能會說,這個人其實并不善良,為了一個道歉竟然去用其他人的生命去威脅,不值得同情,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小男孩的爸爸在當時因為政府的工作而死,而政府卻沒有任何的道歉以及慰問,小男孩要有多難受呢?多失望呢?一個國家的法律,又怎能讓國家的元首去道歉去面對呢?所以脅迫或許是最佳的辦法,雖然我個人也并不贊同這種做法,但我理解!
可是不管是警察還是總統,從頭到尾都沒有一絲道歉的意思,小孩也說的很直接,只需要一句道歉,說白了就是三個字,對不起!但是就因為這三個字,總統不能說導致了人質以及大批警察的死亡,尤其是警署,在直播中威脅男孩,讓對方投降,態度非常堅決,他覺得一個人的恐怖襲擊根本撼動不了國家,但是他卻小看了這個男孩以至于最后被耳機炸彈炸死。
在影片的最后,主角被秘書長打電話告知他會被起訴,貪污受賄,而且還將這次的恐怖襲擊定在主角的身上,讓主角去承擔責任,在這點上,主角被微微激怒了,但為了求生的本能,他還是選擇了對抗男孩,也就是恐怖分子,在最后男孩告知主角他的爸爸一直看他的新聞聯播,說主角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的時候,主角醒悟了,在這個國家,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會相信他了,而這個小男孩卻依然相信著他,并且耳機炸彈也是假的,之前的秘書長通話中,秘書長說了這么一句話。“你覺得現在還會有人相信你嗎?”正是這句話,讓主角知道了這個社會的黑暗,即使為國家做的再多,之前再多的努力,也換不來一點點的回報,反而國家要將他拋棄,如果說,僅僅是因為貪污受賄被起訴,被定罪,我想主角并不會怎么樣,正是因為秘書長說要他頂罪,沒有人會相信他,才導致了他徹底的絕望,對國家的失望,再加上小男孩對主角說的話,在回想小男孩的種種故事,主角終于明白了,政府,永遠不會支持自己,不管自己做的再出色,也無用,想起對講機中那名女警說立即擊斃的時候,主角想通了,也是在這時候,特警上來了,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擊斃主角的,而且在小男孩被擊斃的同時,狙擊手也在尋找主角執行擊斃,所以在影片最后,主角按下了小男孩最后的籌碼,整座樓坍塌了。
當總統義正言辭說匪徒被擊斃的時候,在總統得意忘形說事情已經得到控制的時候,他永遠不會想到,一直在幫他的主持人,已然對他失望,對政府失望,成為了第二個“恐怖分子”,實行了最終恐怖襲擊!
總得來說,這部電影反映出了社會,政府,人情,心理,人性等等因素,是真實的,是值得讓所有觀眾深思熟慮的,但是,就電影而言,如果現實真的出了一樣的事情,我想,劇情一定和電影中出入不大,因為這就是社會,就是真實的世界!
3 ) 逆天的韓國電影
這么牛逼閃閃的片子現在才看,跑來吭哧吭哧寫評論,對自詡為資深影迷的我,特別是一直對韓國電影保持關注并發自肺腑尊敬的我,實在是件很羞愧的事。許多感慨其他人也已經說了,這里速記幾筆剛看完的感受。
1 懸疑和反諷,最極致的商業性和最深刻的社會批判,誰說不能做到完美的結合?用社會犯罪題材做社會批判,金秉祐不是第一個,但操作過程中難免偏向某一方:對商業性的考量多了,社會批判性就會減弱,太注重社會批判了,好看性上常常要打折扣。這部片子可謂難得的在哪一方都不遜色。站著把錢賺了。
2 決絕的、徹底的、甚至激進的社會態度。主流渠道上映的商業片,因為要顧及最大范圍的市場,即使對社會有所批判(某種程度上也是討好觀眾),仍不能偏離主流價值觀太遠,所謂“扇一耳光再溫柔地撫摸”,個別警察、法官是腐敗的,但整個公檢法系統還是好的,個別政客是壞的,整個國家還是會給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以公道的……因此如《恐怖直播》這般決絕、徹底的反機構的片子還真是少見,別說天朝了,美國也是少。官方審查倒還在其次,很好奇制片人、投資方是如何被說服的。但不管怎樣,最后呈現的東西是很牛逼地宣誓:電影人也是有屌的!
這里順便說遠一點,韓國電影里對“機構”的不信任似乎是一以貫之的,如《殺人回憶》、《老男孩》等很多好片都彌漫著無政府主義的色彩。個人想到兩個原因,一是東亞國家機構確實普遍操蛋,有權有勢者把持一切,屁民備受壓抑,即使是名義上已民主化了;二是民族性格,高麗人向來以剛烈、暴躁、愛走極端聞名。
3 全片到處都在提“總統”,但自始至終一個總統的鏡頭都沒有,很有深意的布置;
4 絕大部分鏡頭在一個小小的攝影棚內完成,但牽扯到的棚外的世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卻波瀾壯闊,足見導演功底;
5 幾乎所有戲碼吃重在一個主角身上,可謂是逆天的賭注。所幸主演沒讓人失望,人物的求勝心、自負、猥瑣、怯懦、同情心,直至最后的悲憤、絕望,全在臉上了,這樣一個形象在現代社會中是如此典型,許多觀眾都可心有戚戚;更厲害的我覺得是編劇,在和“恐怖分子”糾纏的主線之外,還不忘加入主角和上司、和前妻、和政府反恐專家的各種較量,因此觀眾可以看到主角是在一個如此復雜、多層次的“力場“中做出每一個決定的。我常說優秀影片和爛片最大的一個區別在人物動機,爛片里的人物的行動常常都是缺乏合理解釋的,只是編劇為了劇情發展想讓他這樣做他就這樣做了。真的別!別!別!以為這點有那么容易做到,一般電影人物的行動,有80%放在現實世界中合理,我都覺得相當不錯了,而這片子我還真沒找到主角哪個地方的行動不合理。
6 這部片子在很多方面讓我想到多年前的,可載入史冊的《電視臺風云》,現代性對人的蠶食、異化,最后以瘋狂的、歇斯底里的方式呈現,大學里偏左翼的、搞社會文化批評的教授力薦——當然批判歸批判,走出影院暗廳歌照舞,馬照跳,影院的好處是給了現代人暫時脫離那一套,適當發泄的渠道罷了,但別忘了電影也正是這”現代性“的產物——扯遠了。anyway,每個電影人應該都會為此生拍出這樣的影片而無憾,但這恰也印證了現實世界幾乎不給這樣的電影土壤的——韓國近年來這樣的片子一茬茬出來說明了其整個電影工業(注意不是單個的影片)的成熟,已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我不懷疑從中國貧瘠的土壤中偶爾會冒出那么幾例異苗,沖進國際電影節去拿個獎,但論整個工業、生態、文化,呵呵,韓國已然在天上飛了,我們還匍匐在莊稼地里刨食。
4 ) 讓炸彈說話
《恐怖直播》是一部商業電影,很多人對商業電影有偏見,要么一桶爆米花,要么是東西往觀眾臉上砸。但如果據此認為,商業電影營養不高又不值一提的話,這樣的判斷也是錯誤。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觀眾陷入到看電影的誤區,看藝術電影的認為自己比看商業電影的高端,看商業電影的又認為看藝術電影的裝叉。實際上,一部電影只有好與壞,根本不需要區分商業和藝術,無所謂主流和獨立。單就看電影這回事,學會“藝術地看電影”才是重中之重。
扯這么多,它當然和《恐怖直播》有關,這部電影不僅有話題和現象,更有創作者的藝術追求。除了開場不久的短暫離開和一些城市大全景,這部電影幾乎把空間場景完全壓縮和限制在演播室內,極其罕見。就連結尾爆炸的驚人一幕,主人公都沒有離開過房間,而是帶著一種平靜的笑容。絕大多數商業電影都不敢這么玩,一來觀眾容易視覺疲憊,二來對劇作和演員的要求都很高。結果,《恐怖直播》做到了,用電視直播的鏡頭切換來完成銜接,用特寫和聲音來制造緊張矛盾,在有限的時間內,爆發出最大的戲劇能量。
《恐怖直播》令日常生活變成一片空白,更沒有出現好奇又驚恐的街頭看客。從廣播節目開始,它就處于極端緊湊和忙亂不安的戲劇狀態。對主播尹英華來說,這就相當于屏蔽了他所有過往,并且他最終也沒有離開過鏡頭。他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正常人,他是中間調停方,需要和恐怖分子對話,個人私事也會被翻出來直播,哪怕只是充當陰謀論的一部分。但換話說,只有在鏡頭前面,一個媒體人才是真實、生動跟鮮活的。電影也告訴觀眾,媒體和媒體人無非是被后期加工編造出來的虛構形象,它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過濾后的集體意見反映,一個標簽和符號。表面上,媒體擁有足夠多的話語空間,有批判曝光的自由,可面對國家機器,它終歸是太過無力,任人玩弄。
很多韓國電影都翻出過陳年往事和無頭懸案,借此來鞭撻政府,批判其專斷獨裁,草菅人命。罵政府、對官僚體制感到失望,這些確實已經不新鮮了,但像《恐怖直播》這么抽筋剝皮,恨之入骨的,那還真是少見。當走到恐怖襲擊的地步,實際上,弱勢一方已經放棄了對話的可能。《恐怖直播》偏偏苦等一個象征性的總統道歉,不禁讓人想到臺北街頭的洪仲丘案件,再不然還有英劇《黑鏡》里面對政客的挖苦嘲笑。
影片并沒有一味的反體制,更不是一上來就追求無政府主義的沖突暴亂。很長一段時間內,尹英華都在努力嘗試——哪怕這種努力是虛偽的,抱有媒體的天然嗅覺和功利心理,他還是希望能救下橋上的無辜人員(里頭有他的前妻)。他也拋出過健全法律、改變體制之類的苦口婆心,無奈并不奏效。接連的挫敗以及恐怖襲擊和血腥場面的上演讓他陷入心理崩潰,從而瓦解了他在一開始的固有人格,恢復到正常人的本性,同情、恐懼、機智、焦慮,五味雜陳,最后只能為自己說話。甚至,他代替總統說了道歉,但這些都沒有阻礙他也化身成一名恐怖分子。就像楊德昌在1986年《恐怖分子》里說的,再正常的社會人,無論其外貌再沒有危害性,他都可能會變成一名恐怖分子。因為你實在不知道,災難和厄運哪天會向你砸來。不同在于,楊德昌是對中產階級和臺北生活失望,而《恐怖直播》是對整個社會,并沒有具體實指。
當高樓大廈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壓向韓國國會,置身其中的人們恐怕都無法脫離干系。這也是周圍現實常常上演的慘劇,所有人都坐在一趟疾行的列車,置身于一個火藥桶,同時也面對一座即將坍塌的高樓。或許就像賈樟柯說的,這是天注定。你可知罪?【mangazine|名牌】
5 ) 苦大仇深的韓國人
沒覺得該片能承受起8.6分的高分。但題材偏偏討了苦大仇深的中國人的巧,便能從豆瓣贏得了無數好評。
類似本片批判社會和政府黑暗面的電影不少,但看來多少令人遺憾的地方,在于此類電影多僅僅表達了民眾單方面的訴求,卻少了政府的訴求。如果民眾和政府是對立的雙方,現實應該是兩方面相互摩擦和相互妥協的結果,現狀并非絕對的黑暗,亦非完全的光明,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妥協。人民得到的不是理想的公平,也并非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政府不是沒有革新的愿望,而革新的意愿被有權階級的劣根性中和,久而久之到達的動態平衡。這種平衡才令人絕望,因為固若堅冰,難以打破。絕大多數電影無法描繪出精英階級的掙扎,而只發泄民眾單方面的訴求,因此很難真正意義上引導人們理性且精細地思考,所以我很難承認這些影片深刻。最終這些片也只能煽起人們感性上簡單粗暴的“絕望”。而本片很不幸的屬于濫觴之一。例如,本片多次強調“總統不會道歉”,意圖說明政府是冷漠、不近人情的,這就是一種很感性的論調。“為什么總統連簡單的道歉都做不到?”若站在總統的角度考慮,不道歉肯定是有苦衷的。電影如果進一步剖析“總統的苦衷是什么”之類的問題,引導人們思考這些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有權階級和普通民眾之間互相不理解的對策,這個社會或許能增添更多的暖意。若要兼顧電影的娛樂性,不要過多的說教。那導演不剖析“其中總統的苦衷”也好,但至少影片要反映出來吧!導演想反映的就是政府和勞動階級的矛盾,為何二分之一的主角——政府卻不發聲呢!那又談什么深刻呢?連客觀都算不上吧!
第二點我覺得欠佳之處,在于故事夸張,而矛盾突出得并不尖銳。為了取得戲劇化的效果,夸張劇情激化矛盾可以讓觀眾看得更過癮,但感染力是不及平鋪直敘的現實主義風格的。我不明白為何樸魯圭的兒子要用如此極端的方式找回自己的尊嚴。社會從來都分有階級,人人生來就有差別,絕對公平是不能做到的。社會的責任不是保證人人收入一樣,保證人人擁有一樣的權利。社會該保證給你提供向上的通道。既然樸魯圭的兒子是個技術帝,若用于正道,最終會受到他人尊重,也能為家族掙得榮光,那又何苦做一名恐怖分子,爭取一句毫無實際意義的道歉呢?總統即便向你道歉了,整個社會體制就因此而改變了嗎?從此就不會出現樸魯圭第二、樸魯圭第三了嗎?編劇應該加強“為何樸魯圭的兒子一定要求總統道歉”,是其他的途徑已經不能走了嗎?是非得走極端路線才能維護普通人尊嚴了嗎?這些點都很弱,經不起推敲。
總之,批判政府總顯得快意,卻只是一時的意淫。導演貌似“深刻批判”,實則是在宣泄感情;想毀滅什么給你看,但又沒什么建設性。有些網民采用多重標準評價政府的言論屢見不鮮。其實就是政府干什么都不對,管是不對的,不管也是不對的,管多管少都是不對。中國人自古就是感情動物,邏輯思維能力差。精辟的論證分析未必有多少人欣賞,煽情的電影、文學作品總特別容易被接受。
6 ) 《恐怖直播》:小空間大格局,一個人的獨角戲
《恐怖直播》跟奉俊昊的《雪國列車》上映日期撞車,《雪國列車》以61.7%的觀影預售率領先僅有11.1%的《恐怖直播》,這個結果并不意外,前者是國際大作,后者只是小成本電影,且劇情從前期看是吸引力較少的,除了主演河正宇也再沒有亮點。但從電影主題上看,看完的觀眾應該都會承認這部電影帶來的精神沖擊力確實足夠強大,目前票房持續走高,35億韓元(約人民幣2000萬)的投入制作,上映6天就已經突破200萬人次的觀影,證明口碑才是硬道理。
河正宇作為唯一的主演,在一間新聞直播室里給觀眾帶來了一次完美的表演。一間屋,小空間拍出了大格局,CG精致,驚險逼真;一個人,河正宇撐起了整臺戲,多機位拍攝主角臉部情緒,密閉空間不無趣。恰如其分的音樂配合出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讓小小的直播間充滿驚嚇與變數,但這并不是一部單純的犯罪片,主播尹英華跟炸彈匪徒思維清晰的對話下隱藏了太多的反社會情緒。
拒不道歉的冷漠總統,利用獨家新聞上位的受賄主播,漠視生命只要收視率的冷血上司,囂張無能最后被爆頭的警察局長,除了那個拼在前線報道的尹英華前妻外,這部電影里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短短一個半小時把每個人的權欲人性展示的淋漓盡致,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立場和職位上極盡自私。但是尹英華這個角色有過渡型的改變,他最后的舉動是意料之外,一開始為了上位,他也是漠視人質的生命,以事不關己的心態面對這件事,但是后面經歷了上司的絕情拋棄,同事的背叛爆料,政府的人身威脅,前妻的悲情喪命,他從一個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最后變成了一名抗爭者,最后那奮力一按,確實又在情理之中。
作為韓國實力派演員的河正宇,從最初認識他的《追擊者》到這部《恐怖直播》,他的演技一再的帶給人驚喜,這次新聞主播一角,完全是靠外觀形象和臉部表情來傳遞給觀眾情緒,從一開始的墨鏡裝酷,不修邊幅,到希望利用獨家新聞重回事業巔峰后的傲氣自負,油頭粉面,再到后面失控抓狂,眼紅撓頭,以致網友們吐槽道“河正宇已經神到可以用頭發來演戲了”,這三個外形上的變化讓觀眾深刻體會到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也帶動著后段劇情發展的緊張驚險。
自1984年開始,韓國政府開始廢除電影事前審查制度,電影內容的政治鉗制大為減少,韓影繼《熔爐》《假日》之后,《恐怖直播》再次把自己黑出翔,它在大熒幕上赤裸裸的對官僚冷漠的控訴,對人性黑暗的解讀讓人羨慕,結合國內最近的幾起社會事件,這部電影讓中國中槍無數,反看那些要炸機場要炸居委會的,他們要的只是自己應得的權益和保障而已,連一句“對不起”都沒奢望過,《熔爐》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法律,可是我們連拍這樣電影的資格都沒有,這樣一對比,真的是一把心酸,感慨萬千。還是那句臺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天朝刀客楊之韓國炸藥版——任何事情,你要給我一個說法,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
韓國人要逆天了,即使一聽就知道那不是50歲男人的聲音,即使任誰也安裝不了如此犀利的炸彈
底層無法發聲。全網下架的原因:“這個國家像對待狗一樣對待我。”
《狙擊電話亭》的空間,《搏擊俱樂部》的格局。天朝是改編電影的國家,韓棒卻有改變國家的電影,甚愧!
大失所望,就這水準也入豆瓣電影Top250,難怪豆瓣這些年都沒落了。
夠狠哪!象征層面有國會旁的媒體大廈、橋梁、未完工的大樓、逐漸被剝去神性的演播間,情節層面,把恐怖襲擊題材從美式中產階級的虛偽道德綁架中解放了出來,失意主播不是官復原職奪回原配,而是被逼到了藍領無產者一邊,最后與官僚同歸于盡。有種日本老電影的血氣。
過于主題先行,細節和邏輯安排上都太粗糙,意圖一眼看透,全沒什么空間。
有緊張刺激的故事情節,有導演想傳達出來的比恐怖炸彈還要嚴重的媒體、政治頑疾,還有河正宇超棒的表演(大勢所趨,成影帝)。超喜歡最后一幕,河正宇摁下按鈕,媒體大廈砸向國會議堂!!
一部戾氣如此深重的影片,注定能在我朝獲取廣泛共鳴。
總統道個歉真難呀
今年最好的韓國電影出現了,《恐怖直播》恐怖直播,絕對五星。韓國人再次一人之力對抗政府,在幾十平方的演播室內,閃展騰挪,河正宇一個人撐起一部戲,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宛如911直播,懸念繃緊緊張到手心捏汗。韓國電影人用小成本好故事,再次告訴我們故事為王,其余是浮云,好萊塢快去買改編權吧!
韓國電影中一直有一種東西,合適的時候叫『熱血』,過量了就是『狗血』。但從來沒見過不足的時候是什么樣子。
小人物,大成功。低成本,高票房。熱電影,冷導演。舊模式,新包裝。雅追求,俗定位。內棚襯,外景托。熟表演,生情境。遠特效,近手持。慢推入,快剪輯。有利益,無朋友。左警察,右悍匪。正勢力,惡交鋒。假道德,真和諧。恩未報,怨已結。問有主,答無解。單兵戰,雙人橋。哭鄰國,笑天朝。
放中國肯定是犯罪分子被感化自首了,不對,中國壓根就沒有恐怖襲擊。
爽,國內不可能有的劇情
一想到有生之年都無法參與這樣的電影,忍不住嗚嗚哭了起來
有點明白為什么全智賢說上午的理想型是河正宇了。尤其是臉上還爛,太有親切感了。
只有在所有人質被殺光,歹徒被擊斃后,總統才會帶著“為了這個國家的自由和正義”這句鬼話而出現,片中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行動,自始至終,政府對待民眾特別是恐怖分子都是藐視的態度,會加劇社會矛盾而不是緩和,最終受害的還是無辜民眾,頂層人并不會收到影響。
一個演播室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人性的丑惡、傳媒的勢利、政治的可怕,美國都不敢這么拍。
這種題材的電影有漏洞在所難免,但韓國電影能做到這一步值得稱贊,幾乎是一間房子中的故事,格局卻相當大,節奏緊張,劇情張力太強,輿論、媒體與政治的黑洞令人反思,結尾比搏擊俱樂部還激進,美國估計都不敢拍,但韓國敢拍能拍。河正宇的獨角戲太強大,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