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正在播放:神秘約會-HD中字

    神秘約會

    喜劇片/美國/1985
    當前位置:首頁 喜劇片 神秘約會

    猜你喜歡

    • HD

      地下忍者

    • HD

      關于約會的一切

    • HD

      科琳娜

    • HD中字

      巴哈旺大飯店

    • 大場面

    • HD中字

      陳翔六點半之鐵頭無敵

    • HD國語

      一頁臺北

    • HD中字

      雙狼

     劇照

    神秘約會 劇照 NO.1神秘約會 劇照 NO.2神秘約會 劇照 NO.3神秘約會 劇照 NO.4神秘約會 劇照 NO.5神秘約會 劇照 NO.6神秘約會 劇照 NO.16神秘約會 劇照 NO.17神秘約會 劇照 NO.18神秘約會 劇照 NO.19神秘約會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一名生活平常受丈夫冷落的女子因一則報上尋人啟事,一時突發奇想,而和一名到處惹禍的新潮龐克女郎卷入一場陰錯陽差的風波中,又因意外喪失記憶力而展開一連串驚險、緊張、趣味的奇遇。本片聲學、制版均系女性,加上二位美麗動人的女主角,是部美國新女性英雄神話式喜劇。

     長篇影評

     1 ) 很Madonna的女性電影

    因為聽了Madonna的“Into the groove”這首歌而看了這部電影;電影里面Susan大概就是為Madonna量身定制的角色,說這個角色就是Madonna本色出演不為過。那些無法理解為什么Madonna之所以對女性身份認同地位具有劃時代影響力的人,真應該好好看一下這部電影。
    主角Roberta是那個時代典型美國婦女的代表人物,從她身上看得出來在男權當道的社會下,女性的需求往往被壓抑。已婚女性婚后無條件服從丈夫,依隨丈夫意愿做事;而一開始Roberta問丈夫關于夢想的事,便看得出男權意識很重的丈夫,一直只顧著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沒有對Roberta給予應有的尊重,而且沒有顧及到她也有實現自己的權利。不理Roberta意愿就把燈關掉、著她不要吃光蛋糕等細節,也顯露出丈夫相當自我和不體貼的一面。
    Susan的出現,無疑勾起了Roberta內心深處壓抑已久、想要表現自己的欲望。盡管失憶這梗真的略嫌棄cliché, 但只有這樣Roberta才可以隨心所欲參與到Susan的生活當中,設身處地理解Susan這個人。而這和后來Susan到Roberta家中作客而了解到Roberta這個人的情節也有所呼應,是兩個人逐漸理解到與自己相反的對方的契機,對于突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很有幫助。
    Dez對Roberta跟原先丈夫對Roberta的方式也有很大差異,Dez無疑對Roberta有更多尊重和包容。不過我更想談論的是Dez的說話:他向朋友表達了之所以喜歡Roberta,是因為她“不按理出牌”,她的“無法觸摸”。這里表達了女性不需要屈從或刻意做些什么去討好男性,令男人喜歡上自己;反而Roberta忠于自己內心、沒有包袱去做自己的時候,她成為了像Susan一樣充滿魅力的女性。盡管她的個性和Susan完全不一樣,但那樣隨性生活的她是誘人的。
    Susan是個true inspiration, 她間接介入到Roberta的人生,為她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Madonna的違世精神、對男權主導社會的不妥協,也間接影響了多少女性為自己捍衛。Madonna自身與Susan角色地位緊密銜接了,她的motto and attitude,完全與Susan吻合。個人認為電影的名字也起得很好——“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女性們都渴望活出像Susan一樣為自己一人而精彩的人生。這種想要實現自我價值的渴望是如此迫切,以致我們都盼望生活上能出現一個Susan,為我們引領、為我們生活帶來置諸死地而后生的爽快一擊。

     2 ) 一個幕后:關于制片人Sarah Pillsbury、胡金銓遺作和電影中的武俠片海報

    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 的制片人Sarah Pillsbury,曾在80年代擔任電影The Battle of Ono的制片,而這部電影的中文名為《華工血淚史》,也就是胡金銓未完成的遺作。

    胡金銓

    《華工血淚史》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90年代,中國勞工被帶到美國造鐵路,之后被遺棄在美國,沒有錢生活也無法回家,因此投入了當時美國的淘金熱。他們找到一處金礦卻被白人占領,而當再次定位了一處金礦,面對又來侵占的白人,他們決定用炸藥埋伏,設計一個陷阱予以反擊。(大致的時代背景可以參考shanghai一詞的詞源)

    The Battle of Ono原名Igo Ono,Igo和Ono正是加州Shasta的兩個小鎮,胡金銓從70年代開始也反復前往加州。如果要推究《華工血淚史》的靈感來源,可能是1968年,在完成《龍門客棧》后,胡金銓來到費城舉辦了一次強調電影藝術獨立性的講座,這一年,全球范圍內掀起革命高潮。4月,馬丁·路德·金被殺,在伯克利的胡金銓看到了天翻地覆的社運變化(‘I was in Berkeley in personwhen the students turned the town upside down’)。席卷美國的黑權運動,或許給了胡金銓另一個角度的敘事靈感。

    1976年,他再次來到美國,并受邀到哈佛、哥大等學校講學,這次他的演講題目是《好萊塢電影中被扭曲的華人形象》(‘The distorted image of Chinese people in Hollywoodmovies’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胡金銓認識了妻子鐘玲,也就是后來《山中傳奇》的編劇,由于鐘玲在紐約大學任教的緣故,胡金銓也更方便居留美國。

    1977年,在旅美劇作家白先勇的家中吃完飯回洛杉磯的途中,胡金銓和導演楊敦平被白人警察攔下并被貼了罰單,拒楊回憶,當時胡金銓非常氣憤,并對著警察大聲說到:“如果司機是個白人,你們還會這么做嗎?”胡金銓對于《Ono》的創作決心也更加堅定。

    80年代初,胡金銓被他的助手介紹給了Sarah Pillsbury,后者曾參與大衛·林奇《橡皮頭》的制作。1976年Sarah曾與他人共同創立自由山基金會(Liberty Hill Foundation),Liberty Hill致力于支持平權運動并推動社會平等。在和胡金銓交流之后,Sarah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個從未被講述過的故事,還是一個如何誠實地講述華裔美國人的機會。1982年8月,Sarah Pillsbury和 Midge Sanford 正式成為《Ono》的制片人。

    Sarah Pillsbury

    之后,Sarah Pillsbury邀請了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擔任編劇,并向他預付了工資,后者同意在三個月內完成劇本。

    黃哲倫

    黃哲倫此時正在百老匯嶄露頭角,他的“美籍華裔三部曲”的第一部《新移民》( Fresh off the boat )贏得了百老匯的奧比獎,剛上映的美華第二部《舞蹈與鐵路》( The dance and the railroad )也獲得成功,而《Ono》是他接到的第一個電影劇本工作。

    胡金銓在看過初稿后,曾就影片主題提出過幾個想法:

    Against racial discrimination.(反對種族歧視)
    America is a promise land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rich and powerful country like it is now based on the contribution of all pioneers no matter their race, religion, profession and where they came from.
    (美國是希望之地,這個國家的富強發展依靠的是先驅者的力量,無論這些先驅者是何種族、信仰為何、專于何道、來往何處。)
    We must avoid the distorted images which appeared in Hollywoodpicture, and many other medias like books, T.V […].
    (我們要避免曾在好萊塢電影或其他媒介,如書本與電視中曾出現過的不實形象。)

    黃哲倫也多次前往臺灣香港和胡金銓討論故事和劇本,兩人的合作持續了五六年。

    1983年,胡金銓的電影《天下第一》票房慘淡,同年他還和導演李行、白景瑞合拍了電影《大輪回》。與此同時,胡金銓還著手了另外兩個電影項目,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的傳記片和改編自傳統神話的動畫電影《張羽煮海》,他為前者奔赴舊金山和洛杉磯搜尋資料,為后者設計人物形象和動畫細節,當然,最后這兩個項目和《華工血淚史》一樣都沒有完成。

    在此之后,《Ono》一直推進緩慢。1986年,翻譯家、演員英若誠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在他的任期內,他大力推動了藝術文化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進入故宮拍攝的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而他也在電影中出演監獄長一角。《Ono》這個講述在美華裔的影片,其實最應該受此蔭庇,甚至胡金銓和英若誠之間也有著聯系。1975年胡金銓在哈佛大學進行了關于“老舍”的研究講學,而英若誠在1979年將《茶館》翻譯成了英文并出版。1985年,英若誠任職前一年,胡金銓還曾寫信給當時擔任中國國際電視臺藝術顧問的英若誠,“《華工血淚史》講述的是上個世紀來到美國的中國工人的生活,他們對國家建設的貢獻,他們遭受的苦難,他們為生存奮斗和取得的勝利......這是一部對全世界華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的電影。"并希望由此獲得官方的宣傳與資助。但是《Ono》顯然沒有《末代皇帝》 那般的好運,次年,《末代皇帝》在奧斯卡上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九項大獎。

    英若誠在《末代皇帝》中

    在紫禁城的故事流暢地創作時,胡金銓返回臺灣參與了林兆華的話劇《蝴蝶夢》的編劇,而此時,黃哲倫也放下《Ono》投入另一只蝴蝶的創作。兩年后,《蝴蝶君》登上紐約百老匯舞臺大獲成功,一舉奪得托尼獎,黃哲倫也因此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亞裔。

    蝴蝶君

    那一年,張藝謀的《紅高粱》拿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也是亞洲電影首次獲得金熊。“中國電影”在世界范圍內被看到,胡金銓覺得趁著這股“China Fever”,《Ono》如果完成,加以宣傳也能夠得到西方的注意。在項目摘要中,胡金銓這樣更新到:

    影片計劃1990年春季開拍,預算約為750萬美元,其中包括150萬美元的線上預算和卡司片酬。電影的90%將在美國拍攝。剩下的10%將在中國大陸或臺灣完成。后期制作將在美國進行。

    相比于四年前250萬美元的預算,這次的資金籌措需要更大的努力。香港制片人岑建勛表示愿意出資250萬,胡金銓又聯系了制作《羅生門》的日本制片廠大映,并透露尊龍有興趣出演主要角色“Lum”。在這之前,黃哲倫的成名作《新移民》和《鐵路與舞蹈》中,在包括之后改編成電影的《蝴蝶君》,尊龍都擔綱出演男主角,所以這次合作原本是水到渠成的。而之后的一次事件中,由于岑建勛對學生的支持,被列入了黑名單,職業生涯收到了打壓,他也因此撤回了那三分之一的預算,胡金銓和大映的合作也不了了之。

    1990年,胡金銓受徐克邀請導演《笑傲江湖》,由于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在創作初期退出了這部電影。之后他又擔任許鞍華電影《客途秋恨》的執行制片。那一年,他和鐘玲的婚姻也走到盡頭。

    1992年,他獲香港電影導演會頒贈“終身榮譽大獎”,并完成了最后一部電影——《畫皮之陰陽法王》的拍攝。1993年9月,《畫皮之陰陽法王》在香港公映,票房不佳,僅為當年香港電影票房第117位,隨后定居美國。 此后的三四年間,胡金銓不斷地為《Ono》籌集資金,并數度修改劇本,此時胡金銓的身體也每況愈下。

    92年,張藝謀獲金獅獎,《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3年,李安導演的《喜宴》和謝飛導演的《香魂女》拿下那一年的柏林金熊雙黃蛋。同年,徐楓制片、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拿下戛納電影節最高獎。年末,曾在胡金銓的《大地兒女》中跑龍套的吳宇森,在好萊塢的第一部導演作品《終極標靶》獲得成功,吳宇森也成為當時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華人導演。

    胡金銓導演、徐楓主演的《俠女》是第一部在三大電影節獲獎的華語電影

    胡金銓在1993年12月22日的回憶錄中寫道:

    中國電影業在逐漸積累起資本,并且名聲高漲:來自臺灣,香港和海外的投資為少數杰出的作品提供了新的支持。電影導演,前景光明。

    1996年,終于傳來好消息,英國Goldcrest公司愿意投資一半,另外張家振、吳宇森的美國公司則參與制作并找到另一半的制作費,準備數月內開鏡。在1993年預設的卡司中,男主角“Lum”考慮了梁朝偉,尊龍等人。而到了1994年8月的修訂版本里,則納入了劉德華,李連杰,姜文和吳大維等人。兩年后,1996年的名單上,按照Goldcrest所要求的,只剩下了一個周潤發的名字。而此時周潤發尚未同意加入。為了保證項目的推進,1996年11月18日,Sarah Pillsbury和 Midge Sanford寫信給周潤發,希望對方加入《Ono》。

    12月17日,臺灣傳來消息,李翰祥導演因心臟病去世。1997年1月,胡金銓赴臺參加追悼會。1月13日,到臺北榮民醫院作心臟檢查,為了盡快恢復投入創作,胡金銓在醫生勸告下決定做心臟導管氣球擴張手術。由于1986年和1993年曾在同一家醫院進行過兩次成功的手術,胡金銓認為并無大礙,并準備19日回美繼續籌備新片。14日上午,入院動手術,下午出現心律不整,傍晚六時廿五分去世,享年65歲。

    Sarah Pillsbury回憶說,在胡金銓離開洛杉磯前往李翰祥的追悼會之前,他還在為失去了一代大師而痛惜。盡管如此,他仍然相信自己有機會親自導演更多的電影。


    回到《神秘約會》這部電影,作為一部愛情喜劇片,其中出現的醒目的武俠電影海報,或許可以從Sarah Pillsbury與胡金銓的合作淵源上找到一點線索。

    圖片中,景深處是一張大的招貼畫,左邊則貼著兩張小海報,左上角是臺灣武俠片《金粉游龍》

    金粉游龍

    左下角寫著“Jacky Chan”的則是電影《龍騰虎躍》,這部電影正在日本的譯名為“醒拳”。

    龍騰虎躍

    而最大的那幅畫,則是臺灣武俠片《少林寺傳奇》(1981)。

    最惹眼的就是這個兩扇門后糊上的人物照,從上面也可以看到“張徹導演杰作”的字樣,根據上面出現的“少林”等字可以推斷出是電影《少林子弟》(1974)的畫報。


    胡金銓去世之后,吳宇森曾堅持推進《Ono》,最終未果。

    胡金銓領先于世界和時代,企圖講出的那個反對種族歧視的故事,也隨著他的離開而封印。

    參考: King Hu in Hollywood: Making the Battle of Ono , by George Chun Han Wang

     短評

     一名生活平常受丈夫冷落的女子因一則報上尋人啟事,一時突發奇想,而和一名到處惹禍的新潮龐克女郎卷入一場陰錯陽差的風波中,又因意外喪失記憶力而展開一連串驚險、緊張、趣味的奇遇。本片聲學、制版均系女性,加上二位美麗動人的女主角,是部美國新女性英雄神話式喜劇。

    5分鐘前
    • 傲慢與偏見
    • 推薦

    故事其實蠻有趣 但呈現實在太差了 就覺得有很多細節導演都沒想清楚為什么 拍成這樣有種“盡力了”的感覺

    8分鐘前
    • 還行

    笑死啦!大愛!匪夷所思的劇情因為巧妙的對話和古靈精怪的表演變得一點都不突兀,羅珊阿奎特太可愛了!誰不迷戀麥姐呢?主角是生活無聊丈夫混蛋的絕望主婦,看見報紙上的浪漫尋人,做夢都想變成這樣,過冒險的生活。沒想到還真的敲到頭失憶變成了她哈哈。不行,說著說著感覺像穆赫蘭道了,這部電影真不僅僅是個女孩之間的神經喜劇那么簡單。另外本片最大的謊言可能是,麥當娜往體重秤上一站,說,我跟她(阿奎特)體型差不多!??

    12分鐘前
    • 米粒
    • 推薦

    第一次快進看片,第一次加“流行”標簽真的太流行了,boring my god《西女史》觀影打卡導演說靈感來自《雛菊》,瞎搞

    16分鐘前
    • 兩頭燒蠟燭??
    • 較差

    Susan! What are you doing? ??

    18分鐘前
    • MovieManic
    • 力薦

    不太好的電影,比較無聊,可預料性極強。誰tm說麥當娜不會演戲,人家演的多好啊,比羅珊娜阿奎特錢多了,阿奎特演的傻了吧唧的,一輩子沒火起來真不能怪別人,但是我們還是很喜歡她的臉龐,非常可愛,非常性感。而麥當娜的性感是別樣的,精彩紛呈。里面很多眼熟的面孔,什么未老先衰的比爾帕頓啊,欲哭無淚的艾丹奎因啊,還有電影里麥當娜神經質的男朋友,還有打醬油的約翰特托羅。這部電影和女性意識覺醒沒什么關系,只是一個關于小廣告的笑話和關于身份互換的trope而已,大家別太認真了

    20分鐘前
    • 不良嗜好
    • 還行

    挺好玩的喜劇愛情片,配樂好聽。因為《孿生陌生人》里的三胞胎兄弟參拍這部Madonna 的電影,所以找來看看。循規蹈矩的家庭主婦,陰差陽錯和朋克女郎交換人生的一小段體驗,雖然這劇情本身就很出乎意料,但撞到頭就失憶和恢復記憶還是顯得十分扯淡,幸好有古靈精怪的Madonna和美麗動人的Rosanna,讓人可以忽略掉一些不合理的劇情。這部電影讓人能充分體會到Madonna的魅力,非常能理解乖乖女們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的原因。好些轉場都銜接得很巧妙,扔報紙到下一張報紙,寫字場景到另一張字條,明信片上club到實體club,雙腳打拍子到架子鼓,警車到男主私家車,正在播放的電影到放映室等等。兩位女主身材都太好了!(⊙v⊙)

    22分鐘前
    • 張朔之
    • 推薦

    情人節和kate一起看的 大概能懂你為什么喜歡madonna了

    27分鐘前
    • amiko
    • 推薦

    For a film said to be inspired by Celine and Julie this script is really rather stupid and certainly not qualified enough to make a ‘feminist film’ either (yeah sure it’s written by women but c’mon), nevertheless I’d still say it’s a good watch (under mainstream romcom standards), not sure about the wardrobe choices tho.

    29分鐘前
    • dashayu
    • 推薦

    不錯耶,歡樂版的Persona,不乏味的Romantic Comedy

    34分鐘前
    • Cherry
    • 力薦

    前面其實挺有意思的,最后結局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吧,對女性意識覺醒的展現也似乎缺少點什么。或許是兩位女主角分別的兩條線索交匯得不太好。雖然能夠很明顯的感到這部影片要傳達些什么,不過還是有它的可愛之處。Aidan Quinn和Rosanna Arquette帥哥和美女啊!!

    38分鐘前
    • Marty McFly
    • 還行

    What a pair!(不禁想站真Susan和假Susan這對CP)非常喜歡老師在關于女性主義電影課上選擇的這部影片。關于劇情,有趣在于靠著報紙上“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的尋人啟事開展了一場關于identity的游戲(竟有一點像《天使愛美麗》)。關于主題,我看到了家庭主婦想尋找真我的心;愛情對女人的意義;女性對男性的不自主吸引;以及朋克女孩(麥當娜女士)是多么有魅力。吸煙喝酒只是一種灑脫,結婚后的女人靠乖巧掩飾對自由的向往——從兩個女人在監獄里的不同表現可以看出二人性格的大不相同。

    42分鐘前
    • 仍安
    • 力薦

    Meh. It’s always nice to see Rosanna tho.

    45分鐘前
    • 鐸奇
    • 還行

    就因為制作演員什么的都是女性所以竟敢大言不慚的稱之為“美國新女性電影”?!完全沒看出女性主義。

    48分鐘前
    • 門兒包
    • 較差

    -"Leslie told me lots of prostitutes are lesbians." -"Gary, you're not listening to me. I'm not a prostitute or a lesbian!" 哈哈笨得太可愛了~~Jimi Hendrix、Elvis Presley、Alan Parker、Aretha Franklin、Madonna、張徹...光這些已經值回票價~~

    53分鐘前
    • Connie
    • 推薦

    你說不知道為什么當年要把破布綁在頭像。我也不知道。Material Girl╮( ̄▽ ̄")╭ 喜歡into the groove~~~~

    56分鐘前
    • Dita
    • 還行

    好的我是為了男主Aidan Quinn看的。。。。

    60分鐘前
    • *OMG42*
    • 還行

    麥當娜的妹妹是麥當勞

    1小時前
    • 領導
    • 還行

    Desperately seeking stranger!

    1小時前
    • monomania
    • 力薦

    至少是麥姨的首次觸電,還是值得一看的。電影本身好不好都沒關系了。

    1小時前
    • Luckey
    • 推薦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