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觀影展之--《扎賚諾爾》隨筆
還是帶著筆記去獨立影社看的影展。感謝三叔之前的傾情講述。
這是一部可以忽略人物長相的片子,因為故事里的人物平凡到看了30分鐘還還沒有看清或者記不清楚他們的長相。
畫面以大片大片或白或暗的煙霧為背景,顯得畫面異常的美麗。無論是長鏡頭帶來的美感,還是短鏡頭帶來的焦距感。蒼涼的大地,微藍的天空。
當看到車廂里出現一頭豬時,我就在想,會不會出現一群人在追逐豬的荒誕鏡頭。鏡頭果然如我所料的出現了。但是仍然是一幅唯美的要死的畫面。天空是墨蘭與寶藍相接,黏在地平線上。
情節是不緊湊的,以至于大段美景描述后,我常常在回憶剛剛發生過什么。
線索感也不是很好,從頭到尾都是零散的畫面,但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就像應亮在推薦這部電影時說:“把現實的空氣抽離到稀薄。”這就是一種新的抒情方式。就算是一首斷續的情詩,還是一樣有動人的故事。
2 ) 在窮鄉僻壤間談談情,找找美——《扎賚諾爾》
昨天參加了《扎賚諾爾》的放映會暨導演交流會,很滿足地看完全片,很滿足地與導演交流,而后很滿足地合影留念然后離開。
雖然影片本身因為收攬了N項國際大獎而在業內或許有一定名氣,而對我等普通觀眾來講,《扎來諾爾》只是一個相當拗口而陌生的名字。
往往能收獲國際大獎的華語影片要么是古裝或近代戲,要么就是場景設在窮困潦倒接近原生態的偏遠地區或者以社會最底層邊緣人群為主體的寫實戲,例如《臥虎藏龍》,例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例如《圖雅的婚事》、《三峽好人》。這部影片也不例外。
只不過與純粹寫實不同,導演趙曄北影動畫專業出身,自然對美有著敏銳的觸覺與追求。全片除了敘事,更多表現地是一幅幅頗富美感的畫面,消融在無限詩意的揮灑里。更何況這樣的美來自于荒涼貧瘠的滿洲里草原。浪漫細致的美時刻閃爍在粗陋鄙俗的窮鄉僻壤間,讓人邊唏噓邊賞心悅目。一種接近原始與殘酷的美,或許更接近美的本真。
不善表達的兩個底層勞動男人,加上一段欲說還休的醇厚情感,這本身已經足夠引起大部分文藝愛好者內心深處最柔弱的情感。而且導演選擇了一個很特別的切入點——送別。如果說吳宇森鏡下的男人是在槍火劍影間爆發感情,李安的《斷背山》是一次意外的情感碰撞而后產生的隱忍與沖動,王家衛的《春光乍現》是一場華麗的雙人舞,那么這里的兩個男人顯得太土太沒噱頭。一起走過鐵路,走過草原,走過荒漠,沒有過多言語交流,最多只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神交”。但還是不爭氣地看哭了多次。那份最簡單最純粹的情感,沒有華麗的包裝與展示,反而有種直入人心的力量。
觀影的時候,腦海里不自然地聯想起自己種種的送別與被送別場景,想起了有一次媽媽送我時的眼淚,想起了很多次送別了爸媽后暗自的哭泣,想起了和他那么次短暫相聚后的離別。然后便不斷涌起想哭的沖動。片里兩個大老爺們還是都哭了。男人也有脆弱的時候。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男人只會變老不會成熟”。
人類的情感總是共通的吧,無關性別。
只不過,國際電影節上過多反映中國社會邊緣底層的影片,總有滿足西方社會獵奇心態的嫌疑。心里還是希望能有展現中國現代都市生活狀態或是精神文明的影片獲得西方評委的認可而影響社會主流,真正開啟中國文化輸出的一環,而不再倚賴邊緣性奇觀性的題材來迎合西方。雖然很多導演的確有著關懷底層憂生憂民的情懷。
拿這個話題問趙曄導演,趙導也表示了無奈,他說中國的都市文化還沒有強大到一定程度,所以很難用電影來突出它的影響力,而且西方主流還是對古代近代中國或者不為人所知的現代中國更感興趣,有的導演的確是關心民生,但也有導演不乏功利心態。或許那樣才符合西方對“神秘東方”的期待,滿足他們對“奇觀”的需求。
電影藝術在一點點貼近我的生活,一點點走下神壇,但也讓我更關注藝術所傳達的精髓本身。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享受。
3 ) 去“先鋒電影”展看的……
看完后的導演見面上,有觀眾問這部電影除了講“送君千里,終需一別”的主題外,是否還有“送君千里,不訴離傷”?導演說沒有標準答案,每個觀眾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而我,也和上面這位觀眾有同感。
導演說,選擇在內蒙古的礦區講這樣一個“小說話,多做事”的“送君千里”的故事,是因為那里的人感情樸實,人際關系單純,若在廣州等大城市講同樣的故事,就顯得沒那么容易讓人信服。贊同……
見面會的女主持人,勇氣也很可嘉。居然把自己的想法老實講出來逗大家笑,她說以為老師傅下車扔了徒弟送的餅在地上,是為了給徒弟標記,好讓徒弟找到他……話音未落,全場開懷大笑了,哈哈哈……
4 ) 4.5先鋒光芒導演見面會問題記錄
攝影是沒得說的了,學美術出身的導演大多有這個傾向;不過我覺得最喜歡的還是里面處理得很淡泊的濃烈情感,以及放映后導演所闡釋的拍攝理念。比如那個地上用透明塑料袋裝著的餅的特寫鏡頭,趙導說:其實就是當時治中買的(我們都看到治中在小吃檔口的表情),然后他在分手時偷偷塞給了朱老頭,然后可能是壓扁了什么的他就扔了。其實這一點大家沒察覺到也沒關系,(雖然確實有這個考慮)因為雖然對于劇情片來說,細節確實是精雕細琢的,那并不一定每一個物品以及每一個鏡頭都有它的喻意…(導演回答了為什么有那個鐵絲網上老鷹的問題大意也是如此意思)。還有一個比較好的問答就是,為什么最后的鏡頭是礦區的人在領包子上班。趙導說:因為我始終想表現的是礦區與人的關系,所以沒有把最后鏡頭落在他們兩個人身上。以及當時寫劇本最初有考慮讓這兩人先起沖突,后來覺得不應該用這樣的,過于戲劇性的安排…我還有一個問題當時想問就是為什么他們在火車車廂上沒有在一起坐,后來自己恍然大悟到原來是治中自己去退票后又買了跟朱老頭一樣的車次,因為知道他就在車上所以很放心,就沒有必要非得跟他在同一車廂。(這樣的敘事省略也是我比較喜歡的)
5 ) 《扎賚諾爾》好
這是部出乎意料的好電影,撕掉“文藝片”、“中國獨立電影”之類的標簽,把它放在世界電影的海洋里,也能獨樹一幟。
頭兩個鏡頭,足以見出攝影的底蘊。朱師傅的頭幾句對白,就顯出表演的功力。第一個場景,幾句斷斷續續寒暄,啃雞爪子,喝啤酒,小李演得有點過,不太成熟,反襯了老朱的老道。慢慢的,小李的演技也跟上了,兩個人相得益彰。
一個緩慢的故事,似乎在一點一點朝漩渦中心推進。構圖精致如一是優點,實景攝影的眩光是缺點。過度失真的色彩,無邊長鏡頭,瑣碎的細節,“等待戈多”式的對白,如夢如幻的場景(比如小李光著膀子在沙漠上和軍人們打籃球),我開始擔憂,無論怎樣的情節都無法恰當地嵌入這樣的形式,都會留下“過度文藝”疤痕。
小李一直在找老朱,在他退休前的日子里,想和他說些什么,老朱總是回避。老朱離去的那天,怎么也攆不走如影隨形的小李,小李一路跟著回到老朱家鄉的火車站,直到老朱讓他上女兒女婿接站的吉普車,小李卻掉過頭,回到了扎賚諾爾的煤礦。那里,寒冷的煙塵中,鏡頭升起,黑黝黝的煤礦工人正在排隊領白乎乎的饅頭。
漩渦在哪里?觀眾們始終在等待,等待有路牌把他們引入習以為常的情感。電影竟在這里結束了。
我一下明白了,這是一個多么與眾不同的故事。自兩個主角啃完雞爪、喝完啤酒,他們就開始告別。這部電影沒有觀眾設想的一切,卻有拍出了一場古詩里的離別和紀錄片般的扎賚諾爾。
6 ) 此去盡荒漠,欲入莫回頭
離開滿洲里20來公里,我們將車頭往北調向了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去往計劃中的額爾古納。轉向處,這條內蒙東部大通道的路牌中央,赫然印著“扎賚諾爾”。
“那個字怎么讀?”
在追問那字前,我已經想起這么一部屢次錯過的電影了。
沒想,回來一周后,有幸看上了。
我必須承認,由于上了年紀休息不好,影片開始不久后,當我在這悠揚漫長的逆光鏡頭里仿佛觸摸到索科諾夫畫面后,我睡著了——我看索科諾夫的片子也經常睡著——還反復幾次,直至朱師傅坐上治中的單車,“帶我去你磕破嘴那一站。”
這是父子還是工友?如果這樣的綿綿情意發生在城市,那我們將先入為主地斷定,這是斷臂。索科諾夫不也在柔美到扭曲的影像里,讓圣彼得堡的海軍父子斷臂了嗎(《父與子》)?
可是,正如導演堅持地要把這個情節幾乎為零的故事,除了向最后的蒸汽機車告別外,擱在扎賚諾爾,荒蕪空曠的塞外,也能讓剛剛燃起的刻薄和膚淺陰謀早被激烈的北風吹散。男性間的友情,也隨著無限拉大的視野,變得曖昧不再,而無比高大。
和地點一樣,季節也是讓這種友情得以可信蔓延地重要因素。我國最北部的這塊地方,無論是黑龍江的扎龍(《考試》)、額爾古納的室韋(《麥田》)、還是此片,都無比依賴于季節以及季節決定的光線和質感。
塞外的冬天,是適合告別的季節,此去盡荒漠,欲入莫回頭。相濡以沫,依依惜別,30年礦上的情感,始終會被凝結成不便多言的記憶;塞外的冬天,也是適合蒸汽機吐氣的時令,干嗖嗖的凌冽寒風中,無邊無際的藍天下,蒸汽被賦予了初夏秋所不能具備的具象形狀。在員工與時代雙重告別的意義下,這幾抹幾乎摸得到的蒸汽,更顯得像是它們來源之處的機器怪物的最后殘喘。
導演趙曄說:“今年有朋友去過扎賚諾爾,那些蒸汽機車全部被大卡取代了。”
一個工業時代的象征結束,一群耕耘于礦山的人群離開,一場告別的宴會散席。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攝影超級偏愛逆光,人臉都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見。本來就只有短片的體量,加了很多無用的湊時長的戲份。前面50分鐘內,能多花一句臺詞或者一場戲,交代一下主人公要干嘛嗎?要不是看劇情介紹,根本就不知道朱師傅要退休了去找女兒,只知道在渲染倆人關系好之后,徒弟跟了20分鐘了,什么都沒交代,還碰到很多熟人……不看劇情介紹,坐火車前的劇情都像是自家門口跟一路的倆人忘年“基情”。劇情應該在片子里,而不應該是在劇情介紹里。
二重唱
默默無言,光芒萬丈。
節制而充沛的情感
我在上海看了三場,都睡著了......我的睡點太低了.......
送君傻帽,不訴離傷。
老師規定看的,與其說講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展示一種狀態,傳遞一種情緒,畫面的效果不錯,李治中表演挺自然的。
詩意+鄉愁
情很濃,意很淡,景很廣,言不盡
畫面美得咧,都有點失真了。至于劇情…呃…詩不需要劇情…
畫面和音樂很美,調子很深沉,與君一別,何時再相逢?
鐵道人的生存狀態
你把它當成攝影作品 你覺得真的還不錯
用離別寫離別,告別一個時代的情懷。。。那些說不出的淡淡的感懷也就隨風飄散開了
亭臺樓閣
前面大半部分被旁邊兩個一直聊天的人騷擾著.幸虧在看了1小時后他們終于走了.我得以安靜地把這部電影看完.觀感很舒服.無需多言.幾個表情.幾個動作.幾個鏡頭.就能體會所有.場景很漂亮.雖然導演是學畫畫出身,也說是故意去除細節加強對比來製造視覺衝擊.我也從這樣的色彩中讀出了些自己理解的
一種依靠,一次別離。一種再難看到的送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與友誼情感的告別,與30年工作的告別,與一個地方的告別。一切寄托像白色蒸汽撲面而來又隨風飄散。"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襯著荒涼破敗的蒙東煤礦,這種離別愁緒和情誼表達令人淚下,尤其結尾剪影中的歌聲。畫面真美。7.5/10.
情緒與美術都濃郁地貼靠著東方美學,片尾迸發的感情跳躍輔以大廣角手持,劇烈搖晃中看到時間與空間的非現實性。片尾導演映后談了許多拍攝過程中的趣味,更確認了這部電影對情緒的特殊關照。新亞洲影志中泰影像之旅@UCCA
等電影院里那堆像煤一樣的電影被無數觀眾挖空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一部才是金子。
導演顯然是老塔看多了……片子前半小時很有王兵的范兒,后面則用力過猛地渲染影像。但是大光比下出來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剪影拍得很好,一般段落就有點晃眼了,整體調色有點過,有幾個鏡頭光不接。兩個主演,一個像趙本山,一個像王寶強,情緒很難處理,因為我怎么看倆人都有那么點曖昧,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