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掙扎在虛假中的男人和女人們
可以說三部電影成就了David Russell這個導演。1999年他拍了Three King (《奪金三王》),雖說電影沒有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但也用到George Clooney和Mark Wahlberg;十一年以后,他拍出了Fighter(《斗士》),可謂一鳴驚人。這回男主Mark Wahlberg卻讓配角Christine Bale搶去了風光。
我認為現今最強的演技派男星Christine Bale最好的演出,不是《蝙蝠俠》,更不是《金陵十三釵》,應該是之前的《機械師》和這部《斗士》。這部片里他把自已餓成一瘦干狼,奉獻了intensive到神經質的演出。這部片讓我確信,只要是此人演的電影,必看。
說回導演David Russel。2012年他拍的小成本電影《烏云后面的幸福線》可謂橫空出世。兩個心靈經受創傷的男女,分別由Bradley Cooper和Jennifer Lawrance出演。電影敘事流暢,深刻的人性洞察中不乏善意和樂觀的幽默。但畢竟還是兩名演員撐起了場面。
Bradley Cooper,其實人挺帥的,之前跑過好多龍套,成名于一部喜劇Handover. 但這哥們不甘于娛樂一下大家,《烏云》里的郁燥癥角色有相當的張力,而到了《松林外》則有含蓄克制的表演。此人必有前途。
而JL,Jennifer Lawrence, 可以說她是年輕女演員里最富才情的一位嗎?最喜歡的,是她2010的《冬天的骨頭》,一個在生活的冰冷和絕境里淡定而堅強的女子。這部片讓她得到各種提名,到《烏云》一片她就已經是奧斯卡的影后了,時年應該才22歲。
三部電影為David Russell奠定了影壇地位。他的電影不容易歸類,既飽含能量又有一種灑脫率性,既不太商業也不太文藝。但有一點,他的電影里的人物都非常飽滿,都有來自人性深處的閃光。用他自已的話說,他沒有那么關心情節,“I'm all about characters."
現在,上面這些成就了一個個豐滿人物的演員們齊聚Russell的新片American Hutsle (《美國騙局》),再次成就兩個多小時令人驚嘆的爆棚演出。
《美國騙局》這部電影,屬于罪案類,但金球獎將它劃成“喜劇”。情節說起來簡單:兩個騙子幫助一個瘋狂的FBI去騙更多的人,揭開史上有名的政客貪腐案。但導演沒有把精力太多放在說故事上,不像《Argo》一樣拍的好看而易看。所有的情節幾乎都是在對話中完成的,而對話又是在群戲中展開。至少有五個重要的角色被刻畫得相當生動,而五位演員也給出他們最好的表現。
帥哥Christine Bale,當他出現在片頭的五分鐘特寫中,在鏡前在自已的禿頭上粘假發時,你幾乎認不出他。整個電影里肥胖的他,一直一副凄惶焦慮的狀態,夾在兩個女人之間不知所終,一路這樣顫顫危危地行走在鋼絲繩之上。一個心理弱勢的騙子和情種,被Bale演活,而他,在電影里幾乎沒有摘下過有色眼鏡。表演,沒有了眼神這一工具,依然鮮活。
與衰人搭戲的,是狂野神經的FBI探員,Bradley Cooper. 此人高尚的動機中夾雜著危險而極端的沖動,各種釣魚執法完全是暗黑無底線。真假騙局中又攙雜著情欲,在與Amy Adam意亂情迷時的那種內心掙扎,Cooper用他的喘息作了完美的演繹。其中一場戲是Cooper在家里滿頭的卷發器,據說是他給導演出的主意,不得不說此人是一名聰明而有想法的演員。
女騙子Amy Adams的出現可謂驚艷。她長得漂亮姣好,曾演過純情的迪士尼電影里的公主,而這一次,她一直坦胸露乳,卻保持著眼神中的沉靜,透著一名來自脫衣舞娘背景的女騙子的意志。而在男人面前,她又是多情而脆弱的小女人,及至遭遇情人的老婆(Jennifer Lawrence),她內心里那種無法排解的糾結,在眼神里爍爍發光。
然而Amy Adams的光彩,及至Jennifer Lawrence出場就開始褪色了。90后的JL,這次挑戰一個被遺棄的怨婦角色。她直接、率性而粗鄙,她對她的男人一往情深,同時又有一種刻骨的水性楊花。夜總會是幾場戲是完全不同的少婦JL。對這樣的演員,只能跪服。
(PS,上面兩們女演員,應該在71屆金球獎里都拿到獎了。名至實歸。)
電影里還有大佬德尼羅的打醬油一場戲,老哥多年不扮黑社會,這次爆發出強大的黑幫氣場。但他只不過是打了下醬油,還有一位讓人驚喜的角色,是扮演市長的Jeremy Renner. 這位來自《折彈部隊》的長相平庸的男演員,后來被歸為動作一派,屬于“外表普通內心堅強的男人”的定位,而這一次,他頂著一個大泡頭,演一個游走于黑社會和參議員中間的政客。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動機也許將他自已也麻醉了吧?但他浮腫的臉和暗淡的眼神,還是透露著,此人并非善茬。Renner在這部文戲里,應該能證明自已的能力嗎?
這是一部絮叨但又每有高潮和戲劇場面的電影。其實電影只是用一個個“騙局”構成的情節,制造了一個讓人物內心無比緊張而焦慮的氛圍。戲劇沖突不在情節,而在人物。電影里Cooper和Amy在迪廳的廁所里差點XO的時候,他們氣喘噓噓中其實說出了電影的主旨:No more fake shit! 正如電影的標語所說:Everyone hustle to survive.貪欲讓人去制造騙局,讓人終日焦慮忙碌奔命。他們生活在騙局后面的虛假之中,而這種虛假其實將這些制造騙局的人異化了。最需要真實的,其實是他們自已。
所以我認為電影名字里的Hustle這個詞,還不單單是指“騙局”,它的另外一層意義,焦慮緊張忙碌亂七八糟,才是真正切題的意義。用中國話說,就是“喧囂紅塵”之類。
當然如果不能享受這些人的演出,《美國騙局》則只是一部無聊的悶片。但我認為,這部電影是David Russell在以人物為中心的電影哲學的一次更好的嘗試,情節只是一個context,目的只為人物的塑造。而人物,在電影拍了一兩百年的今天,已經太程式化,甚至已經沒有什么再出彩的空間。而Russell做到了。因為對人物的傾情,演員才有再造自我的空間。我想這才是為什么這么多老中青三代一線演技派要跟定他的原因,而這幫人,不僅成就了自已,也成就了這部演出爆棚的電影。
(PS,電影的音樂是又一亮點,所選曲目完美地配合影片和人物的情緒,有一點動情而有一點玩世不恭。一定要去找OST來聽才行。)
============================
歡迎關注我的自媒體公眾號“李驥-Josh"
努力隔三差五寫一些影評、書評、商評、時評或者其他管他什么的心得。
請在“訂閱號”中搜索“李驥-Josh" 或微信號"joshli0805", 或掃碼如下:
舉報
2 ) 英式英語在美國到底有多好用?
這個電影大致描繪了我們生活中的三種人:懂得偽裝或改造自己而達到目的的人,單純毫無保留的人,吃藥也沒用的蠢人。
我們遇到比較多的一般是第一種,因為第二種太容易被第一種人利用(比如說想把賭博合法化的市長),而第三種無論怎么折騰也成不了什么事兒。
因為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聰明和自我保護機制,所以我們很難以自己真實的面目去面對別人,甚至面對自己。而真實往往是難以讓人或自己接受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FBI小探員發現了女忽悠居然不是真的英國人,而是在他面前裝倫敦腔的美國人。小探員以為再怎么不順利身邊還有“佳人”相伴。兩人在夜店廁所隔間里山盟海誓地說著要一定要真真實實地愛才會開始做愛,結果發現“佳人”一直在騙人,而且騙到了他心底去了,因為他是多么想要相信佳人是出身更高貴的英國佳麗,而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佳麗。
其實就像主角大忽悠Irving說的,每個人都想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小探員沒有一次是認真聽完了上司的冰釣故事,他的人生就是他理解能力的寫照:只相信自己的推斷,沒想過要搞清楚實際情況。
我認識一個美國黑人,小時候東非移民過來的。剛開始見他,他告訴我是倫敦牛津人,說著一口濃重的英式英語。我半信半疑,畢竟我這鬼地方很少出現大不列顛的交換生。后來得知,原來自從幾年前開始他就用這種倫敦腔說話,讓所有的人都相信他是英國來的黑人,而不是美國黑人。他注重穿著打扮,走的是歐陸風,不是嘻哈或運動風。他說美國人太好騙了,只要亮出英國腔并且舉止有禮,在哪里人們都為他開綠燈。他說太多美國女生為他的口音瘋狂,主動送逼,教授聽到他的口音會在課堂上無緣無故說起自己的倫敦之旅,連英國的朋友都以為他們是自己人。從一個容易被人誤解的美國黑人到一個倫敦中高產知識分子黑人,他比較先后得到的桃花運和財運發現有天壤之別。
Rosalyn(Jennifer Lawrence)和倒霉市長的老婆第一次碰面談論指甲油的那一段,簡直就是神了。兩個“重要人物”的老婆在老公旁邊談論指甲油,各種拿老公的事情開些小玩笑,最后兩個初次見面的女人就情同姐妹。如果Rosalyn沒有想要被認重視的需要,如果市長老婆沒有想要輔助老公的需要,這兩個身份背景如此不同的女人可能這么一見如故嗎?
所謂的Hustle,就是忽悠、混、不擇手段的存活下去。我的黑人朋友和Irving的成功不是他們的騙術有多么的高明,而是他們懂得抓住人的弱點,他們展現的正是別人想看的想聽的。有時候即使想坦白,別人都不愿意相信。就好像Sydney坦白后,探員Richie瞠目結舌最后還是自欺欺人地說,先操了再說。
當女忽悠Sydney被揭穿后,很聳地為自己辯解,我們誰不會為了活下去或者活出點名堂而偽裝自己呢?你(小探員)要非要把直發燙卷,你不承認自己家里有個虎媽和未婚妻,你裝出煞有介事,義憤填膺地說自己這個任務那個任務,不都是偽裝嗎,不都是想要忽悠別人覺得你不是好欺負的,不就是為了升官發財,脫離現在的窘境嘛。
片中的主角都沒有李剛那樣的爸爸,從渣渣到大boss這個過程是需要無數種忽悠手段的。生活中的我們雖然沒有嚴重到去騙人錢財,把墨西哥人說成阿拉伯人,但我們從小都學會了不同的手段。
這種自我改造,是迎合著身邊所有人的欲望的改造,隨了自己又隨了別人的心意,怪不得和Roslyn的過期指甲油一樣——明明艷麗無比,香氣撲鼻,但香味中帶著一點點腐味,可無論如何舍不得丟掉。那就是我們自己啊。濃妝艷抹也好,裝腔作勢也好,因為奏效所以才每日使用,即便再怎么不堪終究是自己的一部分。
經過小心的經營,也就是所謂的“城府深”,“通事故”,這種面具可能一直都會有效。因為騙的背面是貪。若你不是虛榮想要一個倫敦女朋友,若你不是貪財想要那幾十幾百倍的暴利,若你州長不是妄想名垂千古流芳百世,若你不是因為野心想要掌握大西洋城賭場的建設經營權,若你不是貪圖一步登天成為世界著名的FBI名探……你都不會那么容易被人框進去。
所以,如果你感覺自己被生活欺騙了,不如先問問自己貪圖生活什么了。
另,關于改變或自我改造。
改變自己絕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可能是上進,也可能是偽裝。看書充實自己是一種改變,開始學會察顏閱色是一種改變。除了涉及犯罪,好壞不在于改變的手段而在于改變的動機。比如說想要換來別人羨慕的眼光,或為了取悅別人再加以利用達到自己的目的,恐怕就不是有多高尚的動機。若害怕失敗或因為懶惰而規避改變,這不能美其名曰保持自我或純真。
Rosalyn看的那篇文章說的不錯,意圖的力量(the power of intention)是很強大的,找到正確的動機就會有很好的改變。Irving最后一次發揮自己的忽悠技術是因為他實在不忍心看著這個天真爛漫的,這一生唯一會送給他一個微波爐的好哥們市長,栽在一個急功近利的菜鳥探員的手里。一個正義善意的意圖讓一切都迎刃而解。
很多時候我們潛移默化地將那些依附著別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動機催眠給自己聽,告訴我們自己這些就是工作或求偶的目標。我們的心逐漸分辨不出到底什么能讓自己感到幸福,當目標達到后卻還有無窮無盡的欲壑難填。若你有這樣的感覺,或許你的動機并不是單純的“更好的物質條件”或“一個愛我的男人”或“一份穩定的工作”。
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檢驗標準是,若干年后回首往事并沒有“這輩子沒為自己活過”的感覺,就算不錯了。
真正的好心是不會辦壞事的,辦壞事的好心多半是假好心或不明就里的好心。想要去支教的時候先搞清楚自己是喜歡表現無私奉獻的形象還是想要“拯救可憐的孩子”,想要改變世界先搞清楚自己是想要被人仰視還是想讓99%的人聽你的指揮。我們的動機可能是參雜著不同比例的無私正義和急功近利,及早發現有益自己和他人。“腳踏實地地活著”,“平凡”并非是要鼓勵你放棄理想和變得憤世嫉俗。認清自己的面目和動機,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誰都沒有任何損失。
不小心寫的有點凝重。不過我給此片5星的原因是,這部電影讓我從頭笑到尾,用詼諧幽默的方式把做人的道理解釋出來是很難得的。
最最后,城府深的人要小心蠢得沒藥醫的人,比如說Rosalyn。她的傻是赤裸的,她過于拙劣的掩飾手法(比如說在類似讀者文摘一類的雜志里找到科學真理或至理名言來“充實”自己)只有她自己以為天衣無縫。但是往往這種人的不按常理出牌會讓你功虧一簣不忍直視。這種人最好別怠慢著,但也最好不要利用他們,不然偷雞不成蝕把米。
01/21/14 更新:我想了一下,為什么這個片子里對話那么仔細冗長。我想編劇或導演是希望我們注重平時生活中和別人的談話吧,有多少談話我們是真心的去贊美,誠摯地想要了解,不帶強烈目的性的套近乎或給人留下我們想要呈現的的印象。很多片中的具體對話我回憶不起來了,但有心人可以重新看并去品味吧。
2/8/14更新:有很多人反應聽不出Amy Adams的英式口音。其實我覺得她裝的口音雖然不是很濃,但腔調還是比較明顯的,在美國日常生活中這個程度的足以用來賣弄玄虛。雖然這樣說有可能會被人噴的可能,但是我覺得必須是口語基本上達到native水平(英式或美式)的同學才會對口音的差別又最敏感的分別能力。就好像老外可能分不清你說的是帶有湖南腔還是臺灣腔的普通話,但對我們自己人來說差別卻是很大的。
3 ) 冷眼旁觀 Rosalyn眼中的美國騙局
Dear Diary
我是 Rosalyn Rosenfield, 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
和許多結婚如同喪偶的女同胞一樣,我的婚姻不幸運,因為它一開始就是個錯誤---我并不真心想給自己找老公,只是想給兒子找個爹。所以,不管我和 Ivring 有沒有感情,我都要掌握著他,沒辦法,為了孩子,女人不得不犧牲。
說實在的,我和 Irving 的婚姻一開始還算比較有愛,床頭打架床尾和。交流不夠,房事來湊。可我越發覺得和他沒有共同語言了,他這人有一個壞毛病,不愛說實話,我一直懷疑他在外面干些不光彩的生意,連累我們娘倆,他也從不正面回應我,于是我們的爭吵多了,感情也虛了……拜他所賜,我竟然變得愛看書,《意念的力量》成了我的心靈圣地,在此強推給大家看看。可最近,不得了的事情發生了,我看到就連床笫之歡也栓不住他的褲腰帶了---他在外面有了別的女人!
那個狐貍精好像叫 Edith,聽說一嘴的英國倫敦腔。
我說這英國口音啊!你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多大的能耐,把我老公一個大活人從我娘倆身邊跟出家一樣卷走,幾個星期才還俗一次!我天天想他啊,睡覺時想,逛街時想,做飯時也想,這不,今天一不留神,做著飯把廚房不小心給燒了……誰成想,大忙人偏趕今天回來,進門就開始給我進行思想教育,就為這一把火跟我掰扯半天物理常識及人生哲學……可我說大哥啊,火已經被我滅了你看不到啊!我天天等你回家你看不到啊!我這么誘人的 body和姿勢你看不到啊…………
后來我想明白了,他就是看不起我,嫌我是個中產家庭的窮養女兒,沒見過世面,所以越來越愛跟外面的惡鬼們瞎胡混,聽說最近有一個警察拿了他的把柄,強迫他和那女的替 FBI辦事兒…………身為妻子,身為母親,我還是得想辦法融進他的圈子,紆尊降貴地,呵呵。終于,在我強大的意念驅使下,機會送上門了,我要陪老公去談生意。
Carmine 是個好人,新澤西州城市的市長,好像還挺受人愛戴,我都不知道人家怎么會和 Irving 這樣的無賴有交往……他的老婆特別逗,雖然有點裝,但是沒我年輕,第一次見面就送了我一袋子指甲油,那股子味兒好聞又詭異,就像是垃圾桶里的一捧鮮花。酒過三巡,我們聊成了親姐妹兒,真沒想到,我一個家庭婦女也能和官太太混的那么熟,書里寫的真對,沒事兒多出去走走就會有意外收獲!
轉天,Carmine 送給 Irving 一臺烹飪機器,叫什么“微波爐”,聽電視里提過,說這東西容易破壞營養,但好歹是個寶貝總得用一用。Irving 這個老東西又拿我當傻子,一個勁兒囑咐我“別把錫紙放進去” “咱家經不起第二次燒了” ……呵呵,我就不!誰讓這玩意兒破壞我們家營養了。
他又開始跟我吵,說我笨,不讓他省心,為了孩子這些話我都聽慣了……就這時電話響了,我一把接起來,聽見個老爺們在那頭粗聲大氣地發號施令……緊接著又來了一通電話,是老朋友 Carmine,好像是又一場宴會,規模看樣子小不了,在我的一再奮力爭取下,Irving 投了降,開車帶我去出席晚宴,今兒晚上又能見到官太太了,棒極了!
爛透了!那個狐貍精怎么來了?她也好意思出門丟人現眼!要不是看在我朋友們的份上,老娘早沖出去給她倆耳刮子,再踹的她滿地找門牙……不行,我得忍,真服了 Irving 這個混蛋,什么都不跟我說,就樂意家里一個賢惠的,外頭一個風騷的是吧?!行,看咱誰玩的過誰,那邊幾個人你們害怕是吧?我可不,咱都是人誰怕誰啊!我瞅著留希特勒小胡子那男的就不錯,大爺過來給小妞笑一個……
……“哈哈哈”……“”吼吼吼”……“你這人真逗”……
“你拽我干嘛?老碧池你放開我!別拿你的臟手摸我!”
“你……你說什么?!你……住口!聽見沒有……給我……住口!”
“我……真沒有!你……住口啊!我……求求你了……”
惡人先告狀,她居然敢罵我,我當時喝多了居然還親她,啊呸!
回到家里我痛定思痛,仔細想想,我也沒有她說的那么糟吧……畢竟,家庭婦女花丈夫的錢是天經地義,她愿意幫 Irving賣命那是她自己賤的慌!對,結論就是“賤人才矯情”,這不能怪我,我是個熱愛生活,相信愛情的勞動人民,老娘比在座的都要光榮!有了這股強大的信念,老娘連干家務活都自帶重金屬BGM上線了,哼!
春天,是北極熊交配的日子。老娘,終于迎來了生命中這幾年的第二春,上次那個小胡子 Pete對我還不錯,特別體貼,還帶我去講究的西餐廳,旁邊就是大湖。為了加快對彼此的了解,我們開始互相交換秘密,他說了一下他的大學、工作單位,我講了我丈夫最近身邊這一伙同事,有的是市長,有的是警察,有的是碧池,就他是個無賴……說著說著他因為有工作就急著走了,不僅給了我打車錢還留給我一個吻,我好像已經愛上他了。
我得趕緊想辦法讓 Irving 跟我離婚,正想找個機會和他談談,他自己一腳蹬進臥室,把我破口大罵,說我跟男朋友亂講話害了他……我哪有!當時 Danny 還在屋里呢,他就這樣口無遮攔,話說我跟我男朋友聊天你管得著嗎!你就不能替我高興一回啊!你自己還在外面養女人呢!都不是啥好東西見什么外啊!到現在想起來我還氣的發抖呢……說著半截,他心臟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也算是看透了他了,Pete愛我但他不愛,他心里根本就沒有我,尤其等那個不知真假的英國女的一出現……不過我還那么年輕,我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啊,Pete不就是我意念帶來的禮物嗎!所以,作為兩個人里比較成熟的那一位,我決定頂著壓力向他提出離婚,孩子一人帶一禮拜,省了他的事,圓了他的夢,不用謝。
后來,聽說東窗事發,好多他們的合伙人蹲了大獄,妻離子散,連 Carmine也未能免俗……唉,到底是一群扶不上墻的爛泥,幸虧當初也沒走的太近,Carmine他老婆上次邀我去參加個啥啥 party被我用扭傷脖子的緣由擋了,當時挺掃興,現在是萬幸,呵呵,趕緊扔了那幾瓶指甲油……不想這些了,現在我要和愛我的 Pete開始新的生活了!
說實在的,我和 Pete的戀情一開始還算比較有愛,床頭打架床尾和。交流不夠,房事來湊。可我越發覺得和他沒有共同語言了,他這人有一個壞毛病……
4 ) 花絮
1.Christian Bale 和 Jennifer Lawrence 在臥室發生的打斗場面完全是兩人的即興演出。因為兩人對于原本的劇本的表演總是感覺有些問題,所以導演 David O. Russell索性決定讓他們自由發揮。
2.Christian Bale 說本片很多地方是即興發揮。所有他在拍攝期間曾問導演David O. Russell,“你意識到這樣會對劇情有很大的改變嗎?”導演回他,“我不在乎劇情,我在乎的是角色,就這樣。”
3.導演David O. Russell說,Robert De Niro根本沒認出Christian Bale,即便是在導演介紹之后。De Niro曾經將Russell拉到一旁,指著Bale問這是誰。他的第一反應根本就沒意識到這是Bale,直到Russell跟他確認。De Niro才表示說“他看起來完全不同了。”并點頭稱贊。Russell不得不重新介紹他倆。
4.Christian Bale為了符合角色性格增重40磅。
5.Christian Bale說由于他在電影中的體型像一尊佛像,因此很多同事會揉他的肚子,說這樣會帶來好運,甚至很多并不熟識的同事也會如此。
6.片中有一個Jeremy Renner在Camden市街道上親吻一個被人抱在懷里的嬰兒的手的鏡頭。這個嬰兒是Renner的新生女兒Ava Berlin Renner,她出生于影片制作期間。那個抱著Ava的女子,就是Ava的媽媽,Renner的女朋友Sonni Pacheco。導演David O. Russell 曾讓Renner的媽媽也出現在鏡頭中,但被她婉拒。
7.Christian Bale曾因為檔期沖突退出了劇組,而后劇組決定由Bradley Cooper代替他,又找來Jeremy Renner來出演Cooper劇中的角色。但后來解決了檔期沖突的Bale重回劇組,Cooper也重新回到他的角色,David O. Russell為了Renner特地寫了Carmine Polito的角色給他。
8.電影有超過200個特效鏡頭,其中大部分是用來移除那些不應該出現在1978-1980年期間的汽車和建筑。
9.本片根據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名為Abscam(阿拉伯騙局)的丑聞改編。是FBI原本調查的一樁銷贓案件,卻最后牽扯出來了政治腐敗。
10.Richie DiMaso的燙發造型,以及在自己公寓里帶著小卷發器,都是Bradley Cooper自己的主意。
11.和2002年的《紐約黑幫》及2010年的《大地驚雷》一起成為影史第二高的10項入圍奧斯卡卻空手而歸的影片。在他們之上的是1977年《轉折點》和1985年的《紫色》11項入圍卻一無所獲。
12.一些Angelo Errichetti(劇中Carmine Polito的原型)的同事和朋友,特別稱贊了 Jeremy Renner的細致表演,稱他幾乎“克隆”了Errichetti的外表和舉止。特別是一些戲劇性的場面,Renner的表現,讓他們感覺到Errichetti在銀幕中又重新活了過來。
13.Jeremy Renner飾演的角色Carmine Polito的原型是原新澤西州Camden市的市長Angelo Errichetti,他在Abscam丑聞中因受賄指控被判處3年監禁。在2013年本片上映前幾個月,他去世了,享年84歲。
14,.影片開頭Bale梳頭和粘假發的場景原本不在劇本中,這是本片的首席發型師Kathrine Gordon的主意。導演David O. Russell很喜歡這個想法,就把它加了進去。
15.這是Christian Bale第四次展現他不可思議的身體重塑,其中兩次是在David O. Russell的影片里。第一次是2010年的《斗士》(減重30磅)。此外,他在2004年的《機械師》(減重63磅)和2006年的《重見天日》(減重55磅),也有過這種自虐現象。
16.劇本最初名為"American Bullshit",是2010年好萊塢黑劇本第八名。黑劇本是指還沒有被制作的劇本。
17.導演David O. Russell稱他很高興讓Jeremy Renner扮演Carmine的角色。他說Renner在《周六夜現場》中幽默和賦予冒險精神的表現讓他印象深刻,他有信心Renner可以突破動作明星的定型。
18.影片在13年4月19日被推遲拍攝,是時正是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 Bradley Cooper, Jeremy Renner, Christian Bale 和 Amy Adams 都去大波士頓地區的醫院看望爆炸案的受害者。
19.服裝設計師Michael Wilkinson為Amy Adams設計了一個具體的服裝風格,來展示他情感和身體上的脆弱性。他故意設計她服裝為貼身,并不要胸衣。在一些需要展現Sydney在詐騙上極度自信的場合里,他大量使用Diane Von Furstenberg的服裝。另外Halston在70年代的服裝,也被大量使用。
20.所有的五個主要演員都在扮演漫畫中的超級英雄。Christian Bale在黑暗騎士三部曲里是蝙蝠俠,Amy Adams在《超人:鋼鐵之軀》中飾演Lois Lane,Jeremy Renner是復聯的鷹眼,Jennifer Lawrence是X戰警的魔形女,Bradley Cooper給《銀河護衛隊》的火箭浣熊配音。
21.這是David O. Russell連續第二次導演的影片入圍奧斯卡全部4大表演獎和5大主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最佳劇本),第一部是《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并且兩次都有Jennifer Lawrence 和 Bradley Cooper,上一部他倆提名最佳男女主,這次是最佳男女配。
22.David O. Russell特別為Jennifer Lawrence擴展了Rosalyn這個角色,其靈感主要來源于09年的真人秀節目《新澤西貴婦的真實生活》。Rosalyn的原型是Melvin Weinberg(Bale飾演的Irving Rosenfeld的原型)的妻子Cynthia Marie Weinberg。
23.早在上世紀80年代,法國導演Louis Malle就曾經準備拍攝一部關于Abscam丑聞的電影,定名為"Moon Over Miami",由他和John Guare一起撰寫劇本,John Belushi飾演一個騙子,Dan Aykroyd飾演FBI特工。但1982年3月Belushi的去世擱淺了這個計劃。
24.David O. Russell與大部分主演都不是第一次合作,Christian Bale 和 Amy Adams曾在2010年的《斗士》中和他有過合作。Bradley Cooper, Jennifer Lawrence, Paul Herman 和 Robert De Niro 都在2012年的《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和他有過合作。
25.Christian Bale因本片而增加的體重,差點影響他下一部影片《法老與眾神》的拍攝,好在他努力及時減掉了體重。
26."Irving Rosenfeld"這個角色僅是大略的基于金融詐騙犯Melvin Weinberg的真實人生。他的故事在Bob Greene寫的書"The Sting Man"中有描述。
27.Ben Affleck曾被考慮執導本片,但他最后退出,去導演一部叫"The Stand"的電影。不過最后那部電影,他也退出了。
28.本片是三部被提名奧斯卡所有四個表演獎項卻沒贏得任何一個的影片之一。另外兩部是1936年的《我的高德弗里》和1950年的《日落大道》。
29.Irving的兒子Danny,也只是大略的基于Melvin Weinberg (Irving) 和Cynthia Marie Weinberg(Rosalyn)的兒子J.R. Weinberg而創作。因為當Abscam丑聞結束的時候,J.R. Weinberg已經16歲了,而不是片中演的僅是個小孩。
30.本片是2013年北美票房第17位。
31.本片的演員陣容包括三個奧斯卡得主: Christian Bale, Robert De Niro, Jennifer Lawrence;和三個奧斯卡提名者:Amy Adams, Bradley Cooper, Jeremy Renner。
32.這是Bradley Cooper 和 Robert De Niro的第三次合作,前兩次是2011年的《永無止境》和2012年的《烏云背后的幸福線》。
33.Jennifer Lawrence在廁所親吻Amy Adams的情節,是Amy Adams自己的主意。
34.據Louis C.K.說,他飾演的角色所說的關于冰釣的故事是即興發揮,結尾也是虛構的,而且還被電影剪掉了。他在《杰·雷諾深夜秀》節目中說了這個故事的結尾,是他(角色)的哥哥正在冰上大便。
5 ) 一場無關騙局本身的年代秀
“我經歷過七十年代,真是太可怕了,諷刺的是,現在回頭去看,那是一個音樂與時尚的金礦。”——大衛·O·拉塞爾
《美國騙局》的故事發生在1981年的美國,七十年代剛過去不久,那時歐美國家的經濟處于滯脹期。貿易逆差,黃金外匯儲備大幅下降。就是在這樣的“刺激”環境下,出現了一大批投機者,其中也不乏一些“江湖騙子”。“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美國佬總是最喜歡遵循這條定律。
當片頭挺著個大肚子的貝爾登場時,我分明能看到他臉上寫著“$”。《美國騙局》的故事比較簡單,講的就是一對騙子搭檔“幫助”FBI擒拿腐敗官員。大衛·O·拉塞爾只不過是用他最拿手的“劇情服務于人物”,做了一個可口的“美國派”。
《美國騙局》里的主要人物都屬于自欺欺人的典型。雖然電影里也提到,他們行騙只不過是為了生存,但很顯然他們完全有能力去做不違法犯罪的事來養活自己,甚至變得富裕,因為他們很聰明。但在那個浮躁年代,人人都想變富有,都想實現那老套的“美國夢”,急功近利、不擇手段,都說金錢總是摻雜著罪惡,《美國騙局》里有許多場戲的色調都是陰暗的,就好似在代表那個年代陽光找不到的那些地方。
如果你只是想看一場燒腦的精彩騙局,那你一定會失望。本片不僅是講述騙人的過程,還涉及了不少對人情倫理的思考。五個主要角色的關系被身兼編導的大衛·O·拉塞爾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先不談話嘮式的爭吵糾紛,略夸張的表演模式讓主角們的互動戲充滿趣味——同時體現在肢體語言和妙語連珠上。這樣使本片顯得有點“浮夸”,但不帶一點貶義地說,“浮夸”正是這個故事所需要的風格,拉塞爾這次將他最喜歡的神經質的自嘲因子完美融入這場年代秀里。
首先必須知道拉塞爾不是像保羅·托馬斯·安德森那種講究電影美學的嚴肅導演。他的電影,融合了嗑藥般的快感和肥皂劇的話嘮特色。看他以為幾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奪金三王》、《斗士》、《烏云背后的幸福線》,主角們都是一副沒心沒肺樣,有點神經質,讓你討厭的同時又會覺得可愛。到了《美國騙局》里,故事情節依然被人物刻畫壓至次要位置。可以說,“人物關系推動情節”這一手法在本片里起到了顯著成效。如果說《斗士》過多描繪家庭瑣事,《幸福線》有點廉價的感動這些他作品里的缺憾不討你喜歡,那到了《美國騙局》里,你不是習慣了,就是開始對他佩服了,我的選擇是后者。
《美國騙局》上映后許多媒體都評論道拉塞爾的這部新作有著馬丁·斯科塞斯電影的影子。帶著半信半疑看了這部電影,結論是:還真TM像!最像的是《好家伙》和《賭場風云》。同樣有著懷舊氛圍的質感,從電影的節奏、故事推進和畫面風格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拉塞爾深受老馬的影響,就連使用配樂的品味都很像——六七十年代的搖滾和經典爵士樂。對此,拉塞爾自己說的很直接:“馬丁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導師,我們不會去學他,但沒法不受他的啟發。《憤怒的公牛》里德尼羅第一次帶他老婆會公寓時,墻上掛的是十字架,有種非常特別的感覺。我希望《美國騙局》也能這樣。”
大衛·O·拉塞爾是個喜歡拍群戲的導演,這是影迷都知道的事。《美國騙局》的一眾卡司顛覆形象,對戲火花四濺,仿佛除了詹妮弗·勞倫斯和貝爾,其他三個演員都在宣泄:看看我這表演,奧斯卡你還等什么?!
Irving(克里斯蒂安·貝爾飾)
影片的第一場戲是貝爾飾演的男一號一副大腹便便樣,對著鏡子自言自語,讓我想到《憤怒的公牛》里的德尼羅。影片中貝爾有很多地方都有著年輕時的羅伯特·德尼羅的影子(德尼羅也在本片里客串出演一個黑幫老大),特別是他講話的風格:雙眼認真地盯著對方,手勢動作很多。另外,第一次覺得貝爾的聲音那么像德尼羅......不得不承認,貝爾真是橡皮身體,演起戲來永遠那么敬業。Irving的形象可以說是糟蹋不堪,但他還是幸運地被兩個女人深愛著,并且三角關系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
Sydney(艾米·亞當斯飾)
在這五個主要角色中,Sydney是最復雜的且被刻畫得最豐滿的一個角色,艾米·亞當斯本身就是演技高手,雖然沒有像貝爾那樣顛覆形象,依然一副美國甜心樣,但她將這個女人的精明、對戀愛的搖擺不定和一心想要躋身上流社會的心理演活了出來。是時候給她奧斯卡了。
Richie(布萊德利·庫伯飾)
Richie說白了就是一個被玩弄感情的備胎+被耍的團團轉的笨警察。庫伯的爆炸頭很有迪斯科年代的感覺。電影里面話最多的就是他,他之所以被耍還是因為他的單純,話多。
Rosalyn(詹妮弗·勞倫斯飾)
詹妮弗·勞倫斯是電影里戲份最少但戲味很重的一個。Rosalyn是一個粗俗愚蠢的家庭主婦,她是電影里唯一一個無關乎這場騙局本身的人。她要的很簡單,就是一個能讓她過上好生活的丈夫。她是真的愛自己的丈夫Irving,但一次次的欺騙讓她最終崩潰了,放小三Sydney一條生路。詹妞的演出充滿激情,雖然才剛剛封過影后,但14年的奧斯卡再給個最佳女配也絕對說得過去。
Carmine(杰瑞米·雷納飾)
Carmine這個人物比較平面,他太信任Irving了,但后者還是將他的貪污腐敗揭示給了大眾。PS:這個市長從形象上看也太可愛了(和杰瑞米·雷納的外貌有點關系)。
《美國騙局》的懷舊風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大量使用的爵士配樂和經典搖滾歌曲,還有服裝布景給予的強烈代入感。別看這伙人的打扮以現在來看有多土,就一“美國洗剪吹”樣,但在當時他們絕對是走在時尚前沿的潮人一族。本片通過各方面強調了復古風格,還原那個年代的社會風俗才是拉塞爾最看重的,騙局本身已不再那么重要。
6 ) 水至清則無魚
美國騙局確實是一部被低估的好片子,不同人生閱歷的人看,感覺是不同的。
舉個例子,幾年前讀到一篇報道:某大學畢業生進入稅務局工作,發現當地在完成征稅任務指標后,就主動幫企業減稅,于是實名舉報,免稅被取消,政府當年稅收增加,本人則下崗了,四處伸冤,然并卵。
雖然該大學畢業生滿腔熱血,一身正氣,認為按照法律,該怎樣就怎樣,自己是正義的。但在實際執行中,既然已經達成征稅目標,過多的征稅并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只要是公平合理的減免,可以藏富于民,擴大民間投資與消費,是利國利民的,然而本來的潛規則,被愣頭青破壞了,政府不感激他,民眾也不感激他,同事更不待見他。
美國騙局真正反映的,其實是這種所謂民主政治,三權分立的一種困局。比如我們是否會奇怪,美國、日本、臺灣、香港,這些比較發達的地方,為什么現在發展停滯,呆呆的等著被我們追上、超越呢?就是因為做事太難了,辦實事更難。
比如要重開大西洋賭城,需要拉投資,需要議員幫忙特事特辦,需要黑道幫忙辦手續,還需要宣傳造勢,市長只有一顆善良的心就能成功嗎?肯定需要各種黑箱操作,燙平方方面面的,然而,不管是落入釣魚執法中,還是被媒體曝光,還是分贓不均被出賣,都會落個悲慘下場。
在美國,檢查官是選舉出來的,而且一般是做為更進一步,選市長、州長、參眾議員的階梯,所以迫切想出名,想搞掉原來的市長,就不難理解了。華為孟女士為啥會被通緝?其實只要有個檢查官想出名,就能把美國、加拿大、中國搞得很尷尬;特朗普也恨呀,想出名的檢察官咬死通俄門,搞不死你但惡心死你。所以司法獨立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執行起來,還是有很多問題的。
聯邦調查局當地的領導是明白事理的,卻無法控制愣頭青手下和想出名的檢察官一個鼻孔出氣;年輕有為的市長卻落入法網;黑手黨懂阿拉伯語,處事明快,有理有利有節;貪污的議員,其實也只是按照潛規則行事,未必沒有振興家鄉的真誠;騙子雙人組,卻有一些真正的同情心和真感情。
雖然這是個虛構的投資,但即使是真正的投資也可能遭遇同樣的下場,近年來很多國內企業到海外投資碰壁的,一般總說不要把國內的一套手段搬到國外去,要尊重當地法律等,但其實,本來就難度太高了,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卡住你,讓你血本無歸,不然發展怎會停滯?
在一般的好萊塢電影中,敢和領導唱反調的孤膽探員都是正義的,政客都是腐敗的,美國騙局卻給我們展現了另外一面,所以很多人看不習慣,給一星,但其實這部電影的真正內涵卻是更深沉的——“美國騙局”,美國的那套體制、價值觀,其實在很多方面已經窒礙難行了,卻還在繼續輸出,伊拉克、烏克蘭、敘利亞、利比亞、委內瑞拉,一個接一個的落入“美國騙局”。
7 ) 領略一個騙徒橫行的時代
每年的奧斯卡頒獎過后,總有幾部獲獎影片引入國內公映,這已成為影迷習以為常的一種慣例。雖然在商業大片爭鋒的市場里,這些上映滯后又往往缺少大賣座元素的批片總是表現不佳,但能沾一回學院的光,陶冶一下觀眾的藝術情操,賠本賺吆喝的買賣仍是值當的。不過今年引進的《美國騙局》與往年有所不同,該片雖在提名階段領跑全場,卻在頒獎典禮顆粒無收,徒有奧斯卡之名,并無其實,正如影片從內容到形式,與同臺爭寵的那些種子選手有很大區別一樣。
有別于《貧民百萬富翁》、《一次別離》、《藝術家》那些頭頂奧斯卡光環前來的先輩,奧斯卡對《美國騙局》來說只是個幌子,反正觀眾哪管你批片還是分賬,得了幾尊小金人,奧斯卡只是錦山添花、叫大多數人不明覺厲的噱頭而已。《美國騙局》本身具有的商業看點,更具作為批片引進的原因。其五名主演,個個都是我國影迷如雷貫耳的好萊塢一線大咖,海報上一字排開,輝映著年代秀風格,精致考究的著裝,走在70年代時代前沿的復古發型,大可叫板去年《蓋茨比》的華麗。主打的騙術題材也十分討巧,令人想起計中計、局中局的貓鼠游戲,利益的算計和隱匿的動機,以及最后一秒鐘的逆轉;加上騙術電影產量極低,記得去年《驚天魔盜團》受到的追捧嗎?此外,從預告片到海報的基調,影片還隱約暗示這是一部《十一羅漢》那樣妙趣不斷的輕喜劇,輕松詼諧,誰人不喜呢。
打住!再這么寫下去,都要叫人懷疑這是一篇宣傳新聞稿了。我不厭其煩列舉了多項賣點,似乎每一條都足夠引發一次撈金潮。但看過影片就會發現,其實一條也站不住腳。比如,片中五大明星確實不打醬油,個個渾身是戲,熠熠生輝,也確實裝扮得時髦無比,但仔細一看,全都是以懷舊之名自毀形象,保準嚇壞一大批腦殘粉:“蝙蝠俠”貝爾成了大肚腩中年胡渣男,頂著一個禿到慘不忍睹的頭頂;大帥哥庫柏那一頭小卷發風騷入骨;“公主”亞當斯穿著深V滿街跑,還大跳艷舞;“鷹眼”雷納的飛機頭總令人忍俊不禁,角色也蠢萌得可愛;唯一沒有遭造型師抹黑的勞倫斯,演的卻是有胸無腦,粗俗暴躁的家庭主婦。至于喜劇和騙術元素,更與套路相去甚遠。當然,這并不是說影片不好看,但它的優秀之處,與尋常眾星云集、炫耀智商的偷盜片大有不同。
《美國騙局》與本片導演大衛·歐·拉塞爾的《斗士》、《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可以構成“沖奧話嘮三部曲”。雖然影片里有很多夸張嬉鬧的言行舉止,但這些情節之所以好笑,不在于它們是那種經過精心編排的巧合、誤會、機關效應形成的段子,反而像極了現實中見到旁人失態、出糗的真實情境。很多人觀念中的喜劇,要像卓別林、周星馳電影那樣,讓人一看到就笑得彎下腰去,但《美國騙局》追求一種余韻深長的tough in cheek的效果,你也許一時琢磨不到好笑在哪里,卻在不知不覺間被逗到了。客觀來看,拉塞爾的風格,注定了在國內商業市場不會獲贊。由于文化差異、翻譯對藝術效果的損耗等等,他擅長的話嘮幽默處處制肘,精雕細琢的精彩對白,可能會讓人觀眾覺得冗長且莫名其妙,只有多次觀看才看悟出其中巧妙。
拉塞爾的電影有一種打了雞血的爆發力和肥皂劇般的喋喋不休,看看他此前幾部代表作,《奪金三王》、《斗士》、《烏云背后的幸福線》,主角們都是沒心沒肺,神經大條,天塌下來當被蓋的無限樂觀。他曾經的作品很通俗搞笑,以《奪金三王》為例,三個大兵也愛扯人性,但無厘頭的情節和刺激的戰爭場面會讓你放松下來。因家庭問題陷入一段時間的事業低谷后,拉塞爾最近的幾部片開始丟掉嬉皮笑臉,注重起人物的表達來,從《斗士》開始,他鏡頭下的角色越來越真實,他們有出眾的品質,更有一大堆毛病,但影片不會做出任何主觀評判,而是把這些人真實地置于銀幕上,讓他們的可愛之處發光,供觀眾品奪。
因此,拉塞爾電影的一大特征是,角色塑造非常出色,而故事情節則相應被擠壓至次要位置。《美國騙局》延續了用人物關系推動情節、用演員飚戲來撐滿敘事的傳統,這一手法收到了比前兩部作品更顯著的成效。拉塞爾給演員預留出充足的發揮空間,通過大量的中景鏡頭賦予他們充分的飚戲機會。五個主要角色的關系是影片最重要的張力來源,他們妙語如珠的爭吵糾紛,夸張的肢體語言,使故事充滿生動的趣味,甚至有點卡通式的浮夸,比如亞當斯首度扮成英國貴族亮相,那優雅撩人、旖旎性感的姿態,簡直是迪士尼動畫片里那些夜總會交際花的翻版。如果你喜歡琢磨、品味演員的表演,那么本片的群戲絕對不容錯過。五個主要角色之間兩兩的對手戲,隨便截取一段,都閃爍著耀眼的演技火花。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騙術片,觀眾愛欣賞妙賊瞞天過海的精彩布局,奧斯卡也青睞過《騙中騙》那樣的高智商絕活。這些影片都能讓你嘴巴開成O型,拍案叫絕。但既然《美國騙局》的特色是表演大于情節,那么騙局本身如何精妙,反而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騙局折射出的社會型態和人性真相。其實Hustle一詞被翻譯成騙局,多少會引起誤解。片中的Hustle,指的是一種忽悠人、不擇手段利己的處世智慧,就像旁白所說,這是一個生存的故事。影片的主線是一對鴛鴦騙子從被脅迫反敗為勝,在同樣名為《Hustle》(飛天大盜)的英劇里時常見到,但故事的重心顯然不在騙術的高明。行騙高手歐文謹慎持重,名義上是為聯邦調查局戴罪立功,但在整個誘捕過程中一直牢握行動的命脈,與女伴西德尼配合無間,將每一步經營地精確無誤,如果是尋常偷盜片,結尾不外乎雌雄大盜逃脫法網,趁機狠撈一筆,但這兩位只想在這場博弈中生存下去,全身而退。與之相反,年輕的探員里奇就像一個頭腦發熱的賭徒,神氣活現,趾高氣揚,其實滿腹的急躁冒進,從他用一頭小卷來掩飾正常的發型就可以看出,此人外強中干,心理承受力差,職業素養不達標,一方面雄心萬丈,不斷給行動加碼,從抓幾個騙子一路升級到想扳倒政客和黑幫大佬,一方面無力掌控全局,被騙子牽著鼻子走,訴諸暴力解決問題,且不斷犯各種業余錯誤,差點被歐文的撒潑妻子壞了大計。
其實,歐文和西德尼的騙術大行其道也好,誘捕行動中反客為主也罷,不是因為他們的騙術有多么的犀利,而是他們懂得利用人的弱點,他們展覽的正是別人需要的。所以能愿者上鉤,一釣一個準。甚至想坦白,別人都不肯信。全片最核心的臺詞由歐文說出“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這是一切騙局成功的前提,也是一切悲劇的源頭效應。在影片呈現的那個爾虞我詐的世界里,這簡直是達成任何目的的點金魔咒。舉個例子,艾米·亞當斯的英國口音完全不正宗,卻照樣騙到了一大批見多識廣的探員、政客和黑幫分子(那個老家伙連阿拉伯語都會說呢),無非是因為他們“愿意相信”她就是所聲稱的身份。其中最悲劇的莫過于小探員里奇,滿心以為這個英國貴族佳人對他傾心不已,驚聞真相后幾近崩潰。上司三次講起冰釣故事,小探員都沒有耐心聽完,勾勒出他人生的寫照:永遠自以為是,妄下結論,從不想著搞清真實狀況。所以在這場智慧博弈中,他輸得極慘,腸子都悔青了。
騙術是如此的稱手好用,偽裝是如此的無往不利,所以歐文要一絲不茍地打理他那稀疏的毛發,西德尼要躲在英國口音和愛爾蘭出生地的身份背后,似乎這樣才能使他們保持自信。他們給自己找借口,費盡力氣自欺欺人,無非是為了生存。但影片的結局表明,他們這樣有頭腦有門路有行動力的人,完全能夠不違法就養活自己,甚至活得滋潤。然而,在那個浮躁的年代,人人都急功近利,夢想一夜暴富,不擇手段地尋找通往財富金字塔頂端的捷徑,而財富總是與罪惡相伴相生。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透過錦衣華服、舊式汽車、古董微波爐等視覺表象,展現了這場年代秀的真正魅力和價值所在:它讓我們身臨其境領略了一個時代。
影片中另一條重要的支線是西德尼的愛情,有趣的是,關于愛情的價值觀也通過欺騙來表達。西德尼先后愛上了兩個男人,小探員迷戀于她英國身份的偽裝,一旦偽裝撕下,雙方的愛意頓時蕩然無存。而西德尼與歐文一開始就互相袒露最真實的一面,她舞女的出身,他禿發大肚腩的不揚外貌和不光彩的職業。所以即便被歐文的妻子一再羞辱,對歐文的某些舉止搞得堵心不已,西德尼依然能毫無保留的愛他,并在最后愉快的與他組成家庭。就像歐文在旁白所說的,他們倆在一起,可以坦誠,不必掩飾,沒有尷尬,沒有秘密。能找到一個如此自在相處的伴侶,對行騙為生的靈魂來說,該是一種極致的奢侈吧。(文/方聿南)
我說一開始怎么對方那么蠢,原來……反轉相當帶勁,同時劇本和群戲都非常棒,拉塞爾迄今為止最好調度,JL的角色相當不討喜但又絕對搶鏡。其實仍然是孤獨的神經質者們的故事,只是用非常喧鬧的手法表現了出來,看完悵然若失……【對的,就是你們都不喜歡我就更加喜歡的感覺
要能把小金人騙到手,才算是真正的“美國騙局”。
這幾年的奧選片越來越陷入同質化的模式當中,幾乎都是社會事件新聞人物改編,加之工整的敘事,純熟的技法,伴以偽煽情式的表現手法,再拉出華麗的卡司陣容,總之就是專為奧斯卡大爺大媽們專門訂制,一副獻媚的嘴臉。但又不得不承認,個個都是流水線加人文關懷的好作品,不過經典的概率也隨之小了
【B】很好看哇,真的有些不理解評分怎么會這么低,劇本很有趣,黑色幽默很好玩,大量的快速推拉鏡也很有意思。庫伯掀假發和表姐抽風跳舞那兩處把我笑死了。結尾居然這么正能量,要是能再離經叛道一些多好。
拉塞爾一貫的特點:神經人物的喜劇(愛情)+大團圓結局+娛樂至上深度他媽見鬼去吧。所以把這個很普通的騙中騙拍得還是挺好玩的。但連續三部里,這部絕不是最好。。對斯科塞斯的模仿(致敬?)太嚴重啦尤其德尼羅出來那段。。演員們非常賣力但估計除了JL其他的都要頒獎季炮灰了,今年競爭太激烈
本該是一個緊張刺激的犯罪驚悚題材,卻拍成了一部荒誕惡搞的諷刺喜劇。這也是大衛歐拉塞爾一貫的風格。影片的重心不是那個案件,而是一些稀奇有趣的人物。仍是一部捧演員的片子,大家都可以瘋著演。邋遢的貝爾、性感的艾米·亞當斯以及全程搶戲的詹妮弗勞倫斯(一位頭腦簡單、舉止夸張的女人)
節奏掌握得不錯,人物與劇情發展之間的緊張度達到高潮,娛樂效果十足。但人物缺乏深度,依然停留在情節電影的層面,沒后勁。
那種拍給學院派看的命題作文,以致于電影的每一道流程都很用力,也都不錯,特別是配樂,那股子復古的勁兒瞬間就能將人俘虜。導演想著讓節奏行云流水,編劇想著寫點古怪有趣的旁白段子,演員變著法自毀為自己找戲,犯罪故事變得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拼命凹出來的喜劇風格夠不夠醒目有趣。★★★
camera movement.... Armazing. Audience is dancing with the characters.
金球喜劇音樂類最佳影片呵呵后,奧斯卡十項提名呵呵后(笑看收零蛋)。真心爛到無語。導演大衛.歐.拉塞爾一點控制意識都沒有,就是飚啊,煽啊,拽啊……這是小孩子活泥巴的邏輯。仔細想想,許多毛病其實《烏云的幸福線》和《斗士》里就已作下。真是白瞎了一群金光閃閃的好演員。
David O. Russell用癲狂戲虐的方式詮釋了一個80年代的真實事件,自科恩兄弟之后還沒有一個導演可以對這類題材把握得如此游刃有余。和《烏云背后的幸福線》一樣,David再一次把自己偏執狂個性融入了電影之中,使得影片在性感的同時夾雜著神經質,而幾位主演都玩得很high~
哈哈哈哈哈Louis C.K.才是純粹的亮點好嗎!? 拿這出戲來描摹"American"實在是太不著邊際了啦.
配樂太討厭了,一副馬上要有什么聰明的情節發生了的樣子,等了130分鐘都沒有!David O Russel導的所有電影都是一個風格,J Law演的角色只是造型和臺詞不一樣,神態氣質完全一模一樣好嗎而且痕跡很重沒有說服力這樣怎么能拿女配?!
我騙你,你騙他,他騙她,她騙她...8.0
十項陪跑,其實跟[八月奧色治郡]問題一樣,就剩所謂演技了,每個演員都憋著一口氣演可不把人嗆死么……劇作也真心一般。可憐貝爾白吃那么肥。
這應該是Amy Adams最接近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一次。她倆接吻了。
終于在電影院看了,體驗了一把“跟隨DOR流動的鏡頭在角色間舞蹈的快感”,整場觀眾從頭笑到尾,這癲狂神經的犯罪喜劇應該是近年來最不奧斯卡的大熱門了吧,可惜總歸是喜劇,難以挖得更深。JLaw太搶戲。
如果小李子是女的,在Jennifer Lawrence面前奧斯卡一輩子也沒戲了,除非他有Amy Adams的胸。
沒看懂......你看懂了嗎........
難道演的crazy就是演的好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