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無言以對
此電影的主題是背叛婚姻、友情、國家。
不理解這種歌頌自私自利,生命中只有情欲的電影,怎么會被眾人喜歡?難道大家都喜歡被背叛嗎?婚姻中誰都會遇到比配偶更優秀的人,難道都要去留情,都要去交配嗎?說明無腦的人是多!明明是骯臟丑陋的東西,給個特寫,配個樂,就會有本質的區別嗎?
電影價值觀道德觀混亂,原只能一星,但是圖畫很漂亮,加一星。
2 ) 測繪是有前途的專業
這片子我高中的時候反復看了三遍,還都是趁爸媽不在家的時候看的。如此反復回味的片子還有《美國美人》和《大開眼戒》。對于高中生的我,男主角實在是太完美太有范了,尤其是在沙漠中都不怎么說話,隨身帶一本“歷史”這個致命的細節。加上片子里倆人飛機上測繪風成地貌的詩一般情節,直接奠定了我對地理學家這一職業的無限意淫。
后來我上大學了,念的地理專業,一幫人去山西實習,研究黃土地貌并火山地貌。和我住一個屋的女生帶了本大乘入門,于是平時我們爬上山頭畫素描,閑暇時聽她給我詳細的講六道輪回,關于八部的正確知識也是我頭一次習得。當時我就覺得地理真奇妙阿,我這日子過得好文藝好英國病人啊。但后來書講完了,我們也出去每晚和人拱豬了。
后來前一陣子我收到一封自摩洛哥寄出來的情書,頓時覺得人生還是很《英國病人》的。我沒去過非洲,所以印象中的摩洛哥就是豪華賓館,除了賓館就是漫天的風沙,然后在賓館里和心上人泡浴缸里互相洗頭。實際上據說是某人在空無一人的賓館大堂里邊聽中國民樂邊給我寫情書,據說場面很超現實主義。
總之這片子告訴我們,測繪是有前途的浪漫高發專業,不想讀文科的文學青年的最佳選擇。
3 ) 治療失眠的方法
怎么也不會想到,我迎接2009年的方式竟然是失眠,可能是晚上和弟弟喝的一點普洱,讓我在2009年1月1號的凌晨4點58分仍舊痛苦的清醒不已。
與其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折磨自己,不如起來寫點東西,雖然已有五個小時這樣被我浪費過去。
每次跟別人說到我的失眠,他們總是會暗笑地問“是在想心事吧?”,雖然每每都以裝傻過去,但實際我明白,這里的“心事”所指逃不過的那個字,就是“愛”字。
今天晚上腦子里翻來覆去都是《英國病人》的影子,午夜的思路跟白天完全不同。據說人在失眠的時候大都容易做出反常行為,那就借這個萬籟俱靜的夜晚把這篇從來沒想過會寫的文章寫出來吧。
無論外界的評價有多高,我本人看完本片時確實是被鎮住了。原因在于明格拉的拍法不是將愛情局限于男女雙方互動的行為中,這個電影的獨一無二在于,愛情成為當事者內心的弱點和心魔。從這個點出發,《英國病人》這個純譯名的另一層涵義便得成理:
那段愛情成為了艾馬殊伯爵的絕癥。
所有的人都會說一句話,“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戰勝自己的意思為克服自己的缺陷,幾乎人人可以理解,心理的缺陷是人一生中最難跨越的。幾乎所有好的電影涉及到的深層涵義都是在于討論如何實現自我的釋放,或者說,一個人是否可能跨過自我筑建的鴻溝。
英國病人的兩段愛情,其中艾馬殊與凱瑟琳的主線愛情本身的建立是存在于 出軌 這個基礎上的(雖然這讓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也感到很意外),因為出軌不符合常人所能認同的愛情模式,并且俗套。出軌與不忠是《英國病人》整個形成的基礎,或者說病根的一部分。通過電影不難看出艾馬殊和凱瑟琳都是人上一等的人物,他們對世間的事有著自我七分認醒,即使沒經過,也該知道婚外戀在放縱后所帶來的折磨。按理說像他們這樣的高端人群不會飛蛾撲火,可為什么結果是這樣呢?
這里表現出明格拉內核的最外層:即再有知識,再高端先進的人類,都克服不了感性欲的驅動。愛情的萌芽或者可以稱之為美好,即使在整個背叛的大前提下單獨拿出來看仍舊是美好的。理性與感性之爭就如人類與自然之爭,百分之百的戰勝自然跟百分百理性主導思想的結論是一樣的,就是不可能。要充分理解本片,首先必須接受的事實是,人性根部的弱點是無法被清除的。人類與機器人的不同在于,即使人類再提高或精確技術,都沒辦法完全避免誤差的存在。
兩個有著高等學歷看似理性不凡的人,只要一個合適的環境,一些基本的所謂巧合,完全可以做出被社會所不能容忍的行為。
愛情沒辦法用語言解釋,自然更不能用電影說明,英國病人作為愛情片的出色,也不過在于某種程度上它比較真實的表現了愛情的其中一根枝。
艾馬殊與凱瑟琳在做出錯誤的行為后,從他們在浴缸里談話的內容來看,第一次偷情后他們希望可以用自己所有的理性去控制這段愛情。這很自然地符合人類想當然自大的心理。這種沒有力量的控制帶來的反而是圣誕節上瘋狂的縱欲。雖然明格拉在起初對凱瑟琳老公的描寫有部分丑化,但當科林菲爾斯看到自己老婆與別人魚水之歡后汗濕肌膚的樣子時,還緊張的問“你的身體不舒服嗎?”,我對這段美好的婚外情也開始產生了動搖。
愛情是人類的課題,我們用一生去證明這個課題的一個公認結論。往往很多人在中途會作弊退出,或者干脆不強求于結論。
人在得到愛情的時候沖動而粗暴,陷入愛情后便更復雜,就像被蛛網纏住的小蟲。即使雙眼能看到事情的本質,行為也無法保證做出正確的選擇,被弱點限制,被欲望驅使,達不到,回不了,怒火中燒,自漸墮落。凱瑟琳在電影院的退縮,艾馬殊在宴會上的發癲,都是很經典地表現了這一特質。
因為艾馬殊愛得放縱與用力,這種沉溺的關系已經不需要出現凱瑟琳的丈夫,即使一個清白的舞伴都能成為糾結的根源。于此下去,必是毀于一旦。
電影在這里峰回路轉,由客觀情節來主導雙方的軌跡,這是明格拉的聰明之處,實則也屬無奈之舉。因為花朵盛開之后接上的必然是枯萎。他只能用戰爭來阻隔了開花的時機,讓他們出于亂世,讓他們身不由己。
當然人性的弱點不僅僅屬于做了虧心事的人,那個被背叛的人內心的黑暗面同樣泛濫得一發不可收拾。杰佛儒弱的性格致使他無法將此事直面艾馬殊或者自己的愛妻,盡管他確實是情理上的受害者。激惡與膽小的碰撞最后導致他做出心理異于常態的行為:帶著自己的妻子去撞死艾馬殊。
當然,站在電影本身的基點,也就是以艾馬殊與凱瑟琳的立場來看,這出悲劇反而成為兩個本來墮落于愛溺的人得到升華的機會,也讓電影不用以讓人絕望的形式結束。
至于艾馬殊為凱瑟琳而跟德軍合作,個人認為其實對當時的他而言這個選擇已經根本不需要思考。在那時那刻,他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到為了保住她的機會而犧牲自己,或者殺死別人,政治在此時早已對他沒有意義。
很多人都說這個電影太散,第一次看很難看懂。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也是如此,可能是開竅晚,也或許因為當年一起共賞的友人,我那時竟連一半都沒看完就放棄了,這也將我幾年后第二次與它耐心的重逢顯得過于富有涵義。其實現在看來這部電影幾乎可以成為是否能夠對悶片免疫的準則,有些電影就是這樣,它跟你的相遇需要看時間與緣分的:你理解不了的,稱之為悶片;你理解了,它就變成了你的最愛。
他們起初的愛是人類最純潔的本能,卻在洶涌的過程之后失去結果。無法被控制的愛成為病毒,鉆入所有被牽連的人的骨髓。
這是一場能讓愛神哭干眼淚的悲劇,兩個主角先被觀眾指責然后多的是同情,若不是副線上朱麗葉比諾什與印度軍官的插曲,整個電影會黑暗絕望得多。畢竟人性是共通的,理性是人類永遠到達不了的目標,我們寧愿用人文關懷來做傷疤的撫慰,這是習慣。因為沒有死,生活就得繼續;沒有死,就永遠沒有最后的結局。
雖然沒有主線唯美,朱麗葉比諾什的愛情卻是承擔整部電影陽光的部分,在色彩上也比前者的沙漠黃趨向更多的綠和燦爛。她和印度人表現了人類可以做到的:通過錯誤的事例來修正自我,斗不過心魔就揚長避短,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里控制感性欲。雖然顯得未必奏效但是真實,畢竟她和她愛的人在電影結尾沒有死去。
愛情不能被定義和限制,沒有死,就仍有機會。
至于說到副線里的愛情,不知下一次失眠是什么時候了。
4 ) 該死!
這部影片再次證明了拐走別人的老婆終會害人害己特別悲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那位印度扒雷專家。歐美總會歌頌他們自己的戰爭英雄,就算影片里出現極個別的印度阿三,也總是沿街玩蛇或在餐桌旁站著的侍者形象,而在這樣一個精心設計的大片里,放一個正面的印度阿三簡直是他媽的太有氣魄了!
5 ) 貪欲還是愛情?
該電影獲得了奧斯卡九項大獎,有人說這是一部偉大的love story。我可以在豆瓣的評論里找到大量的溢美之詞。但是,為何我的感受確實完全地不同?
我發誓,我要說的這些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大多數評論誤導了大家。在戰爭中,Almacy愛上了朋友的妻子Key。如果像Titanic那樣,女主角的未婚夫是個俗不可耐的人,我們會為后來的愛情故事鼓掌。但在本片中,導演并未把Key的丈夫表現為一個“活該”的角色。Almacy和Key看似自然而然地陷入了愛情,看上去卻像是貪欲,我希望不是演員誤導了我。電影畢竟有別于小說,我們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看到主角在精神上的溝通,看到的只是身體上的交流。影評也只能根據電影的表現方式來寫。
也許電影中只有最后一段讓我們感受到了Almacy對“愛情”的執著,為了救Key,他執著地在沙漠里走了三天三夜。愛可以超越道德、超越國籍、超越國家的榮譽和安全。不過,這并不是圣潔的愛,不是純然的愛,而是戰爭中的錯愛。如果不是戰爭,Alamcy也許會擁有更美好的愛情。這一切悲劇源于戰爭,只因為戰爭。戰爭讓愛情發生地突如其來,又莫名其妙,戰爭讓愛情變得脆弱。
總體來看,Almacy與朋友的妻子通奸,傷害了他的朋友杰佛,杰佛因此撞機死去,他出賣了盟軍的地圖,一個隱藏的間諜被抓而失去手指,而另一個好友聽說他是間諜而選擇了吞槍自盡。雖然,看起來他是那么地執著于愛,但是這一切也并不是我們要謳歌的完美的愛情。愛情不是自私的。有一點我倒是可以理解,就是為了救自己愛的人而出賣國家,這是出自人性本能的,每個人心底的無奈、是最真實的人性。無論是錯位,無論是孽緣,這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選擇。
人從來都是復雜的個體,我印象中的英美文學,也一向以反映復雜的人性著稱。Almacy和Key都不是絕對完美的形象,也許作者并未刻意地去塑造什么偉大的愛情,而導演亦忠實了小說,為什么我們這些電影解讀者非要努力地去詮釋一段偉大的愛情呢,甚至有的評論人不惜隱去了杰弗與第三者同歸于盡的情節,而粗描淡寫為飛機降落中出了事故?我再次表示深切地佩服。
當然,這部電影并不是很糟,它有它的閃光點,比如戰爭中人們建立起來的友情,印度拆雷工對工作的敬業,對愛情的浪漫,護士安娜對英國病人無微不至地關懷,戰爭中的陰差陽錯和啼笑皆非,演員的出色演技。這些都是電影成功的一面。
最后,我要說,這部電影和我的評論一樣 ---- 真他媽的長。
6 ) 愛情的超越
愛情的力量有多大?它很大,它可以讓人們為之瘋狂,為之竭盡全力,為之至死不渝;它很小,地位的鴻溝可以將其阻隔,謊言的毒液可以將其毒害,社會的動蕩可以將其毀滅。所以,愛情,對于個人,它很大;對于世界,它很小。正如《英國病人》中的艾馬什與嘉芙蓮的愛情,那樣美好,那樣瘋狂,那樣炫目,但是在戰爭中,和很多愛情一樣,于燦爛中戛然而止,留下的是一個個“病人”的呻吟。
影片于現實和過去之間交錯,今日奄奄一息,體無完膚的“英國病人”和過去為愛激昂的艾馬什交替出現,他們是同一個人,又那么的不同。一個人,艱難的張合著殘缺的嘴發出讓人心酸的聲音,用殘缺的雙手捧起那本歷史之父的著作卻勾起不愿回憶的記憶。一個人,面對同事兼好友的妻子無法壓抑心中的愛意,激情的表達著不顧世俗的最純正的愛情。從艾馬什到“英國病人”,中間是愛情之花的綻放與凋零。這個過程是個充滿了一次又一次抉擇的過程,當艾馬什遇見嘉芙蓮時,他要抉擇,愛還是不愛他好友的愛人,嘉芙蓮要抉擇,愛情與道德她該何去何從,當兩人終于拋開一切相愛時他們要抉擇,是將短暫的激情還是相愛一生,當嘉芙蓮在山洞里苦苦等待著艾馬什的救援時,艾馬什要抉擇,在政治立場中抉擇,是否該為了愛人的生存導向自己祖國的敵人――德國。他們抉擇,一次次的抉擇讓他們越愛越深,卻又陷入下一次更痛苦的抉擇。而在現實中同樣如此,漢娜要抉擇是否為奄奄一息的“英國病人”留下,多次失去了她所愛的人,她要抉擇是否和印度籍的拆彈手基普相戀,那位被削去手指的間諜終于找到“仇人”時也要抉擇是否殺死“英國病人”,特別在他聽了那凄楚的愛情故事后。
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次次抉擇本源上都是因愛而起,而最終,對于抉擇的個體,愛情都壓倒了一切,壓倒了道德,政治,種族,地位,仇恨,當艾馬什為了救嘉芙蓮而將非洲地圖給了德軍,駕駛著裝滿了德國汽油的英國飛機前去救愛人時,這種愛情與道德的沖突特別令人為難。艾馬什駕機來到了山洞,但是太晚了,嘉芙蓮已經死去,他唯有痛苦,惟有載著愛人的尸體駕機起航,直至墜落成為“英國病人”。在本片中,愛情就是這樣,贏了個人,輸給了世界,當艾馬什向嘉芙蓮承諾將回來救她時,他便踏上了為了個人的愛情向世界,向命運對抗的過程,他盡力了,但是他“輸”了,最后他的痛哭令人震撼,悲劇性的愛情總是能夠動人心魄。在動蕩的年代,戀愛是危險的,就如現實中漢娜和基普的愛情也要面對生死考驗一樣,然而這一切約束都難不住人們繼續著一段段動人的愛情。在這部影片中,更多的是展現,而非對道德的探討,它展現著在動蕩的年代里人們為了出于人性的愛情可以拋去多少人性以外的束縛,這些愛,美而傷感,就如故事的背景,那壯麗的沙漠,赤裸裸的,一望無際的浩大,沙漠凄涼,充滿艱險,但是它沒有那么多的“荊棘”,可以讓人自由的奔走,在沙漠中,艾馬什抱著嘉芙蓮的尸體走向飛機,顯得沉重而超脫,他們的愛超越了他所繪制的地圖上的一條條國界線。
“我已別無所求了,只想跟著你漫步天國,帶上一些朋友,去一個沒有地圖的樂土”,在死前,嘉芙蓮這樣寫到。愛情于個人的意義正在與此,正如已經成為“英國病人”的艾馬什向試圖復仇殺死他的間諜所說的,“你不能殺死我,我的心已經死了”。艾馬什別無所求了,愛情已去,他也該走了,所以末尾當漢娜準備為他注射藥物時,他再次伸出殘缺的手將藥盒打翻,將一管管藥物推到漢娜面前,當漢娜知曉了他的意思,逐一打開藥物準備將“英國病人”送入天國時,艾馬什弱弱的說了一句,“Thank you”,那一刻,漢娜痛哭,我也流淚了,聽著嘉芙蓮的絕筆,他安然的離去。在天國,他一定遇到了等待他的嘉芙蓮,他們已經等的太久,他們終于可以在一個沒有地圖的樂土相知相愛,對于他們,愛情超越了生死。而活著的人們仍在繼續生活,漢娜坐上了前往佛羅倫薩,她能再遇見基普嗎?我希望她能,他們也等的太久了。
《英國病人》是部充滿了人文關懷的電影,它表現的人類最純真的感情,它展示著為了人類最本真的愛,人們可以多么的不顧一切,拋去人類為自身制造的種種枷鎖。我想也正是它展現的這些感情盡管與道德有那么多令人為難的沖突,但是依然打動很多人的原因,在1996年的奧斯卡獎上它也獲得諸多大獎,或許這也是對它表達的理念的肯定。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45136.html 7 ) 舊世界之死
或許是古典學的教育所帶來的偏心,《英國病人》中的古典元素對我是無法回避的。曾經,Almásy和Katharine隨身攜帶的是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著作,然而到戰爭結束后的護士Hana已經對其一無所知(I don’t know anything)。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交替之時,藝術人文同科學一樣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歐洲舊世界(Concert of Europe)在戰火中粉身碎骨,第二次世界大戰定義了世界的新秩序(cf. mapping)。與此同時,文藝復興后希臘羅馬經典所搭建的spiritual repertoire也逐漸崩塌。古典教育從曾經個人教育的基石,類似數學這樣的基礎學科,逐漸讓位給新興的領域,退居嚴格意義上學術學科。
《英國病人》是一個屬于現代的愛情故事,卻處處不舍得與舊貴族那個希臘與羅馬經典交織的精神世界割離。
影片開始,Katharine便從希羅多德的歷史中講述了Candaules的故事,定下了基調Candaules對妻子美貌的自夸為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在Almásy的希羅多德中Katharine寫道,
New lovers are nervous and tender, but smash everything.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或許對維吉爾稍有了解的觀眾能立刻想起其最著名的詩句,
omnia vincit amor et nos cedamus amori.
— Georgics Book X
Love conquers all and we all yield to love.
然而每一位老師在講解這句詩詞時都會提醒,維吉爾的詩句從來不能簡單純粹地當做一種鼓勵。維吉爾的用詞(vincit, cedamus)是militant的,有勝者的破壞,與敗者的屈從,有戰爭的侵略性,自然也有戰爭的毀滅性。戰爭中的愛情,同戰爭一樣,自我毀滅如古希臘悲劇對天道的解讀,好像命運算計了一下。
Almásy發現的洞穴成了Almásy與Katharine永別的地方,在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中,Aeneas與Dido,在充滿寓意的洞穴(子宮)中成為夫妻。Dido自焚的結局不再贅述,而Almásy將Katharine安置進洞穴之后向英軍士兵求援,至片頭的在意大利海灘清點傷病員的美國士兵都以我的妻子my wife稱Katharine。 也或許,Almásy將Katharine救出飛機的這一幕Katharine裹著降落傘猶如身著婚紗并非是我個人的臆測。
最后,Almásy對Katharine說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更是讓人想起越界(transgression)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的懲罰。而天火火種又在暗暗呼應Katharine的詩句“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和墜機后吞噬Almásy的熊熊烈火。
這樣看來,自毀似乎是這些古典元素共同的主題。仔細觀察,遵守的誓言,擊落墜毀的飛機,半殘的驅殼,這種自毀的傾向不僅體現在不僅僅是兩名主人公上,影片中無處不在。
因為結婚紀念日想要給妻子驚喜的Geoffrey發現婚外情后,并沒有選擇與妻子對峙,而是選擇開飛機三人同歸于盡;女護士Mary等人因為想要趕往前方的城鎮,興奮地超車后被地雷炸死;Bermann嬉鬧玩耍導致翻車,眾人被困沙漠;Caravaggio叫來了割掉自己大拇指的護士;Madox以為Almásy是德國間諜開槍自殺;Hardy因為掛旗子被炸身亡。
而在現在的時間線中,兩名配角Hana和Kip同樣值得玩味。Hana自認為與自己親近的人會死,一度不顧滿街的地雷,想要撿回好友的首飾。而Kip則是拆彈兵,一不小心就會被炸的灰飛煙滅。但是 Hana 彈鋼琴引來了Kip救了自己一命,而Kip有驚無險的拆彈也沒有因為Hana騎車的到來失敗。如果說Almásy和Katharine展現的是維吉爾詩句 悲觀的那一面,那么Kip和Hana的相愛或許就是這句詩積極的解讀和對比。
影片最后一個Act,墜機后Almásy試圖救Katharine的部分,充滿了一種fateful的情感,看的是很揪心的。前文所提到“命運算計了一下”以后,是逆水行舟在滾滾的洪流中奔向災難的命數。
表面上,形成這種fatefulness本身的有顯而易見的兩層,也是Almásy自己解釋的:
She died because of me. Because I loved her. Because I had the wrong name.
一是卷入洪流之中的人主動選擇,看似有自由意志的直接結果。二是不能選擇的出身和姓名。 這一點影片前半部分聰明地灑下蛛絲馬跡,但直到Almásy碰到英軍這里才徹底交代清楚 。(命名,身份,也是本片的一個主題之一)
但這一個Act并不是簡單地把雙方陷入不可能的境地,寬泛的等待與拯救,和時空和命運賽跑。(比如Titanic在大災難下用較為直截簡單的敘事技巧吸引觀眾共情的愛情故事;比如臥虎藏龍細膩真摯的感情爆發。都不同。)
Minghella做到的獨特之處在于,這種fatefulness是深深扎根于人對大自然的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mysticism)上的。在這一幕中,人類感情和大自然一同呼吸,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沙漠不僅僅是一個悲劇愛情美麗或者絕情的背景和阻隔,觀眾或許意識到,從始至終,沙漠本身都是這個故事不可分離的一個角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多強烈,大漠與黃沙就有多應景。人的感情超越(transcend)大自然的廣袤的空間性(Nature’s expanse and spatiality),反過來大自然又放大(amplify)了人的情感。
影片結尾和開始呼應,但基調已然不同。Almásy載著Katharine的尸體駕駛飛機在大漠中翱翔,但是沙漠不再是分隔愛人的Villain,而是Palace of Winds風的宮殿。Almásy在這一刻活過,永遠活在了這一刻,他好像可以永遠這么飛下去,和心愛的人一起飛向彼岸。這一刻稍縱即逝,帶著僅存的尊嚴和希望,Almásy也隨之死去了。
我記得那個名為Almasy Bosphorus的鎖骨,我無須記得那宏大如詩篇的敘事。
這就是那種本質說不上有多好,但就是會代入、共情,然后有回味的電影,因為每個剪輯點、每個人的眼神和談吐、每個靈動起止的音符都很恰如其分。依照這種配置和套路,美國至少有十年在量產這樣的片子了,但就是折騰不出那種微妙的觸覺。投機的不算,有些真摯也不是有誠意就拍得出,是可遇不可求啊。
婚外戀上了格調也是很偉大
他和她在閣樓頂的浴池里相擁纏綿,遠處是伊斯蘭教堂的頂尖。“你最恨的是什么?”“謊言。你呢?”“占有。”
In memory, love lives forever... 一直以來最愛的電影,沒有之一。-“你一直戴著它?” -“是的,我一直戴著它。傻瓜,我一直愛著你。”
我看的很沒勁,不知道是不是當時心態的原因。
柯叔是老公,拉叔是情人,托馬斯姨很幸福啊有木有!?
毀三觀,抱歉!只能給這樣的分數了
看Patient真的需要足夠的patient
時隔很久以后看第二遍,好像才有些懂。凄美的愛情總是多發于戰爭當中,因為戰爭而短暫悲慟,因為戰爭而耐人尋味。ps,拉爾夫被燒焦以后的樣貌,倒是為后來出演伏地魔作了鋪墊…… ★★★★
我第一次覺得愛情可以蓋過道德,但我說不出理由。
喜歡這段臺詞:"I once traveled with a guide who was taking me to Faya.He didn't speak for nine hours.At the end of it ,he pointed at the horizon and said,"Faya".That was a good day."
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cold, horribly cold. I really want
喜歡在教堂看畫那一段,真美好
1遍,即使被譴責有違道德倫理,還是感動心痛到不行,最后生死離別間的對話和情緒表達不禁令人紅了眼眶。2遍,壯闊的沙漠+絕佳的配樂+被一票大神們的精湛演技和散發的迷人魅力所折服傾倒。3遍,沒有過多對戰爭的渲染和刻畫,但依舊能體會到其中的殘忍和傷痛。4遍,一部很難用單薄的言語形容的經典。
今天你出軌了么?
我能三天長出 Ralph的胡子,卻及其可能一輩子遇不上Catherine
沒看明白愛情是怎么發生的。。當作一個身份電影還行。比諾什讓我看到別扭。
即使我喜歡法國電影,也無法忍受這樣庸長沉悶的電影.所謂的奧斯卡.
毀容前后都有不同的絕世美女相伴,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