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故事講述玻璃先生(塞繆爾·杰克遜 飾)發現大衛·杜恩(布魯斯·威利斯 飾)正在追捕凱文·溫德爾·克魯伯(詹姆斯·麥卡沃伊 飾)的人格分裂化身之一“野獸”,而他手中則掌握對二者來說至關重要的秘密......
3.1 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 3.2 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
3.3 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
3.4 此三者形成靜坐冥想。 3.5 由掌握靜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3.6 這種掌握是通過不同的階段。 3.7 此三者比以前討論的更為內在。 3.8 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于無種子的境界。 3.9 那種控制的狀態是心靈聯系上控制的活動,使那些習性消減下來。 3.10 這流通因不斷練習而穩定下來。 3.11 當心靈放在一物之上,對其他的興趣便減退,便能達到入定。 3.12 在此境界,過去和將起的心象成為一樣。 3.13 由此感官上的變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質各方面。 3.14 事物的性質是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原理。 3.15 進化是由這三個原理不斷的轉化造成。 3.16 對這三種轉化作冥想,便可得到過去和未來的知識。 3.17 平凡字句與意義的知識是混亂的。通過靜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聲音的知識。 3.18 對過去的習性作冥想,便能得知過去生命的知識。
3.19 對他人的身體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
3.20 不是知道思想的內容,而是它的內在狀態。
3.21 對身體的形狀作冥想,對形相的知覺便被阻閉,對眼睛的顯現便被分離,那個瑜伽士的身體便不被看見。 3.22 行為的后果有快有慢,從內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時間。
3.23 對不同的氣力,例如大象的氣力作冥想,便產生大象的氣力。
3.24 對內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隱和遠處的知識。 3.25 對太陽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識。 3.26 對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識。 3.27 對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運動的知識。 3.28 對臍輪作冥想,便得到身體運作的知識。 3.29 對喉嚨作冥想,便能中止饑渴。 3.30 對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體穩定。 3.31 對頭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擁有超覺的視力。 >3.32 由于直覺的力量,產生所有知識。 3.33 對心臟作冥想,便能得到有關意識的知識。
3.34 喜樂是從靈魂與智慧的無分別而來。通過對真我的冥想,便會得到真我的知識。 3.35 由此便達到超覺的聽力、視力、味覺和嗅覺。 3.36 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礙。
3.37 當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縛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識可以進入另一個人的身體之中。 3.38 控制了這個靈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荊棘的傷害。他能克服死亡。 3.39 通過對生命能量的控制,身體發出光明。 3.40 對以太及聽覺作冥想,便能聽見上天的聲音。 3.41 對以太及身體的關系作冥想,瑜伽士的身體便能變得很輕,能夠在空中飛行。 3.42 對心靈作冥想,便能離開身體,那時無明便會去除。
3.43 對物質的精微和物理形狀、狀態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質。 3.44 由此可使身體變得極小、極大,以及不可被損。 3.45 這個身體變得美麗、有力及強壯。
3.46 通過對器官生命力和它們性質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這些感官。 3.47 這樣身體便能像思想般飛快移動,控制超覺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 3.48 通過對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間關系的冥想,便能做到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3.49 以無欲無求來毀滅束縛的種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縛,達到自在。 3.50 瑜伽士不要因這些靈力而驕傲起來,因為這樣便會使他產生障礙及下墮。 3.51 對時間的運動,之前及之后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識。 3.52 這種冥想可以分辨兩樣極相似的事情,就算它們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樣。 3.53 那直覺的知識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質。 3.54 當真我變得與生命能量同樣純潔,便達到完美與自在。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謂的“超能力”,事情會怎么發展?這就是沙馬蘭想要探討的過程。超能力并不代表某種好或者壞的品質,但這種超出常人的本領會帶來忌憚和恐慌,所以自然有一群反對超能力的人,以掩蓋超能力的存在為已任。超能力者中有低調義警,也有肆意使用能力完成自己道德標準(受過傷害才是“純潔”)的野獸,還有玻璃先生這種制造災難只為篩選出超能力者的人。然而少數人不擇手段地掌握著向公眾隱瞞的真相是對還是錯,是維護了社會穩定還是反而加劇了玻璃先生這類人的偏執?無論如何,結尾真相還是泄漏了,對此導演態度曖昧,這也就是一個探討的開口。
沙馬蘭試圖探討的主題和表達方式都非常接近2000年時代的超級英雄片,主題嚴肅言之有物。在超級英雄電影一味裝瘋賣傻只會搞笑扮酷的現在,不能不說是難得。
24個人格的Kevin和曾被他綁架后又放走的少女Casey,一個矛盾的怪物,和整個世界都隔了一層距離的少女,這個設定真的太戳中我了。雖然很多小說都沿用過這個模式,但表達的好壞之間的差距就在于,怪物是否自卑。怪物是相對于常人的標準而言,但以怪物的標準他好得很,一旦有了自卑,怪物就會陷入被拯救的爛俗。除此之外,性格決定他們之間的相處仍有距離,但某種時刻,他們性靈相通。偶然誕生的脆弱連接才使其永恒存在。愛情在這種關系中并不是很適用,正是和不尋常的人生出了不同尋常的感情,這種感情才愈發微妙溫柔。
Glass不能說是爛片,但也絕對稱不上好片,全片節奏偏慢,敘事倒也還算穩妥,角色的張力不錯,可惜一切都毀在了故事的收尾,或者說是影片在前半段許下了太多的承諾卻無法在第三幕兌現,這讓人不免惱火。你可以想象,復仇者聯盟4里,剩下的英雄們集結在了一起,并終于找到了打敗滅霸的方法,雄心壯志地踏上去外星的征途,結果走到一半,驚聞滅霸因長時間坐在椅子上,消化系統發生了問題,所以便秘而亡,這種期待與落差,無疑會讓本片成色大打折扣,當然,我們也要理解這部片子算是超級貧窮版的超英電影,所以才出此下策,要是婦聯4拍得還沒有海王陣仗大的話,羅素兄弟是要給全美人民謝罪的。
當然,本片也算是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下面細細道來。
劇透預警!!
1.前半段的自我認知之路
本片的前半段,其實觀感還是不錯的,從布魯斯飾演的大衛與一美扮演的野獸短兵相接開始,一方面先用短篇幅再一次介紹了大衛的能力和他身為義警的職責(給沒看過《不死劫》的觀眾一個大致的印象),另一面又延續了《分裂》的劇情,交代以野獸人格領導的精神分裂的凱文繼續著自己降罪于純潔之人的行為。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他倆被警察抓住,送去了由sarah paulson扮演的staple教授所管轄的精神病院中。當然病棟之中,玻璃先生早就被抓了進去。
而下面,就是前半段的主要矛盾。staple教授試圖說明他們并不是漫畫書中的超能力者,當然三人都認為自己擁有著超能力。期間一美繼續奉上了一堆精神分裂的好戲,全片他一個人幾乎搶走了所有他人的光芒,我覺得這片子叫做《野獸》也未嘗不可。
而這段矛盾的高潮,出現在了staple教授與三人針鋒相對解釋他們內心質疑的橋段之中。staple教授先是陳述了他給大衛腦部做的CT,指出其中的陰影部分可能是他自認為是超級英雄的病根,而他可以做的不過是力氣很大,怕水是因為小時候溺過水,而他所臆想的預知能力,則是他通過各種觀察的腦補。對于凱文,staple教授同樣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諸如掰彎鋼筋是因為那是100多年前生銹嚴重的鋼筋,而中霰彈槍不死是因為槍管嚴重受潮老化,所以大部分彈粒都在槍管中發生碰撞未造成傷害,至于爬墻,凱文家里有很多攀巖的書,可能是他自學而來的。
這一段相當精彩,因為我在某一瞬間也意識到了這種可能,因為確乎他們所展現的能力并未超出我們的理解范疇且都有物理層面的解釋,這讓我想起了《艾米麗羅絲的驅魔》之中,同樣用科學與宗教二元并進地解釋那次附身與驅魔事件,似乎都有其道理,而真相留給觀眾自己揣測。
這種理論自然也讓野獸和大衛感到了困惑(玻璃先生倒是一言不發),而在接下來的越獄準備中,玻璃先生完成了對兩人自我認知的引導。
確乎,這不是漫畫書,所以他們沒有射線意念之類神乎其神的能力,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也似乎都可以被解釋,然而,大衛依舊是可以使出常人無法匹敵的力量與堅韌,而野獸掰彎鋼筋,在槍口下活命,也都是事實,能完成這些事情,本來就是非同尋常的,于是三個人都堅定了各自的信念,在大衛重新披上雨衣的那一刻,他走完了自我認知的道路。
2.后半段尋求他人認知之途
而玻璃先生的信念便是,他們是漫畫書中人物的原型,他們需要站出來,讓世界知曉這些有著常人無法匹敵能力者的存在,于是他選擇了一棟新建成的高樓,與大衛約戰并攜著野獸逃出病棟。
大衛在病棟門口阻止了他們,幾人爆發了小規模的肉體接觸,最終發覺staple教授原來是阻止超能力者出現協會的成員(excuse me?),幾人最終遺憾地被殺死,超能力者的存在再一次被她掩藏下來。
然而,IQ奇高的玻璃先生正是利用這個事件,讓監控鏡頭拍攝下了這個畫面,并且上傳到了網上,于是如他所愿,他們的存在被人得知,可惜三人都未能幸存。
從自我認知到被他人認可,這種主線的轉折倒也算精妙,然而為何劇情讓我們無法滿意的原因就是在前半程如此緩敘鋪墊之后,它如此倉促的草草收場。
3.畫餅大師沙馬蘭
沙馬蘭給觀眾畫了一張誰也吃不到的大餅,那就是野獸將和大衛在摩天大樓上來一場萬眾矚目的對決,囿于成本,這場戰斗提前爆發,草草收場,本來野獸和大衛的爭斗暫告一段落,觀眾以為兩人會轉換戰場,沒想到一切都來得這么突然。
玻璃先生炸火車的時候原來殃及了凱文父親,于是野獸一巴掌把玻璃先生打死了。
凱西沖上來抱住了要走的野獸,把他變成凱文,于是凱文被子彈打死了。
大衛呢,被一個特警按死在了小水坑里。
......沙馬蘭畫了一張大餅,觀眾湊過來發現其實只有一張小餅,沙馬蘭自己把大部分都吃了,給觀眾們剩下了些餅渣。
大概就是這樣。電影給人許下了太大的承諾以至于當三個人都如此憋屈地死掉時所有人心里產生了極大的落差。當然,當老布淹死在比他臉只大了一圈的小水洼里的時候,不知道導演是不是覺得這其實是一部喜劇電影。
同樣的,staple教授身處那個所謂的制止超能力者會社,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說有,那就是為和玻璃先生讓世人知道他們存在的理念背道而馳罷了,然而這本來就是荒謬的,你可以說他這個會社其實交代了還有別的超能者的存在,拓寬了宇宙,可是,大概沒有人會讓沙馬蘭繼續導演了吧,畢竟五分鐘寫死三名重量級演員和角色,除了婦聯3我還真沒見過(婦聯3也是假死)。
4.蝙蝠俠和羅賓
影片里,在凱西和大衛兒子約瑟夫逛漫畫店時,出現了蝙蝠俠和羅賓的電視劇(當然還有x戰警和蜘蛛俠甚至有提到超人作為彩蛋),而電影的設置,和蝙蝠俠配一個助手一樣,三位主演,每個人都配了一位形同羅賓的存在。
玻璃先生是他的母親,他母親最終肯定了他是獨特的。
野獸凱文是《分裂》里的凱西,凱西一直有事沒事探望野獸,最后讓野獸轉化后被槍打死,死在了凱西懷中。
而大衛的同伴,則是兒子,他的兒子,還是《不死劫》里面那個兒子的演員飾演的,講真,還是很驚喜的,然而他的兒子的設置成謎,前期像是個輔助大衛的后勤人員,后面自己也在反復糾結父親是否是超級英雄,最后看著自己爸爸被反復按在小水洼里淹死,淹死之后才姍姍然地跑過去。
這三個人,都沒有發揮自己的作用,或者說,太過于單薄與功能性,尤其是凱西,浪費了安雅的盛世美顏。
5.安雅 泰勒-喬伊
之所以不待見這部片子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導演一點也不上道,給安雅的鏡頭真的太太太太太少了,猶記得《分裂》之中,導演的鏡頭時不時就在安雅漂亮的臉蛋和她的酥胸之間來回切換,雖然嘴上說著不要不要不過我還是基本補完了安雅所有還算能看的電影,結果這一部里面,一來人物形象單薄得可怕,感覺像是受害者對加害人萌生了情愫一樣變成了傻白甜,另一方面,在動不動就爆衣變身野獸的一美的映襯下,安雅穿得也忒多了點,一件不夠又加一件,把整個人都裹成了粽子還有什么美感可言!氣煞我也,要知道,旁邊的黑人小哥在安雅出場時可是興奮得直叫的,結果就給我看這個?
我懷疑沙馬蘭拍電影其實就是為了圓一下他各種客串的心愿,然而他缺乏對于劇情走向把控的能力,就像是把劇情鋪展得太開,卻無心無力也無錢去搞一個好的收尾,以至于前戲做足,卻發現硬不起來,好不容易把氣球吹鼓,卻漏了個孔慢慢把氣都給撒了,準備良久,一跤摔到結局,也不知道究竟是滅霸腸胃不好,還是導演的野心太大?
最后,繼續舔安雅。
如果說這片有什么問題,應該是人們對沙馬蘭的期待過高導致的。畢竟,之前的Unbreakable和Split結局都有讓大家大吃一驚。但這次,雖然結尾也是設了幾個轉折,但大伙兒似乎沒有很吃驚,反而對最終結局的設計有爭議。我聽到大部分人都其實很喜歡本片的前半部分,但一些人覺得結局是敗筆。沒人否認的是,“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James Mcavoy )每一次出現在銀幕上,都會帶來歡愉和享受,他的表演絕對是本片最大看點。
在我看來,影片的缺點是沒有能實現三個主要角色在一起的高潮。大部分人期盼的應該是三個主要角色的較量,但最終,你會發現影片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三人以外的角色上,有一個新的角色才是影片的核心人物。然而這個新的角色塑造得并不出色。也就是說,這個新角色本來應該在結尾大放異彩,就像一美在Split中那樣,但最終,導演選擇沒有給這人機會。我看完不禁想,如果把影片末尾的兩分鐘剪掉,會不會反響更好些。
詹姆斯·麥卡沃伊大概出現在影片一半的戲份里,就算對影片整體評價有爭議的,也不否認那一半真的精彩。這次他的“看我十八變”轉換得更為頻繁和自然,幾乎每分鐘都在變化,簡直是大秀演技,給影片創造了很多笑點。更何況,每次一美的角色要“發威”都得脫上衣,就算你不是此系列粉絲,看點也是很多的
相對塑造得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的是布魯斯威利斯的角色David Dunn.這個穿雨衣的大俠除了力氣大些外,沒有任何看點。不僅臺詞少,角色也缺乏個性。其實大部分惹人喜愛的超級英雄都不是因為他們的超能力,而是因為他們獨特的個性,比如鋼鐵俠、星爵。塞繆爾·杰克遜的角色Glass先生戲份也比想象的少,影片倒是給了他足夠的空間去展示他的“才華”和狠毒。
我非常喜歡本片的配樂,營造出了很棒的驚悚恐怖氣氛。依然是2019年第一部喜歡的電影! 片尾無彩蛋,但感覺會有續集。
Glass一刷完成,有劇透
先拋個彩蛋,Glass最后結局所披露的陰謀暗線,在Split里是有鋪墊過的彩蛋的,就是下面這張圖
片名Glass其實并不是指Mr Glass。沙馬蘭應該是又玩了一個distraction的花招,但很有效。
看完以后才明白過來沙馬蘭想說什么,其實電影的點睛就在于全片正片結束之后打出片名的那一幕,這一幕是先打出片名Glass,然后出現了碎掉的裂痕。但如果聯想一下剛剛的那個結尾,就知道這才是電影主題。這是關于這個超英宇宙中一直存在著的看不見卻無法穿透的玻璃鐵幕,最后被砸出裂隙的這件事。真的不止在指Elijah Price這個人那么簡單,我大意了。
玻璃的重點不是玻璃本身,而是它碎掉的這個過程。
這個碎裂的意向在電影的其他部分也有反復出現,比如1.開頭的打斗David為了脫困帶著The Beast破窗而出,玻璃碎片和窗外的大雨揮灑在一起;2. Elijah砸碎鏡框拿起碎掉的玻璃行兇;3. 最后一戰David在水塔里從里向外的敲擊直到把塔壁敲碎。當然還有延續了三部的電影海報所隱含的意向,Unbreakable 和 Split都沒有拿玻璃作為片名,但它們的海報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玻璃裂痕為元素,到了Glass的海報則全部都是玻璃碎片。
Glass的確完成了這個超英故事的三部曲。
首先得轉變視角理解這個三部曲究竟是想解決什么問題,是像其他超英電影那樣僅僅為了展示超能力來無限挖坑圈錢嗎?顯然不是。三部曲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最后對玻璃鐵幕的致命一擊,Unbreakable誕生David Dunn成為要素一,Split誕生The Beast成為要素二,在Glass中Elijah將自身作為催化劑將這兩個要素捏在一起,Boom!玻璃碎了。故事說完了。
這是對Glass天馬行空的映前展望,上映以后根據實際情況會再作更新
*Unbreakable大量劇透警告*
起因是看見剛出爐的Total Film雜志封底:
山寨感很強吧,但這圖給我一種異常莫名的既視感。想了一下應該是這個:
玻璃先生那發型和裝束簡直就是唐金再現有沒有?而The Beast的裸上身造型和David Dunn的兜帽造型都與拳手上拳臺時的常見裝束非常相似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不著邊際的聯想,但再往這個方向深入思索一下,好像很多問題都有了答案。
玻璃先生的定位問題。Glass作為三部曲的終章,已經有了一個超能力正義伙伴和一個超能力危險怪物,這倆旗鼓相當難分難解,互扛就打的差不多了。玻璃先生并沒有超能力,不能親手參與打架,他在電影里所起的作用,其實是為了促成這場沖突。
玻璃先生并不是一個典型的超級反派,他的行為在大眾眼里是惡行,但他的動機并非為了作惡,再進一步說,他對超英并沒有惡意,他不想傷害David Dunn,也從未把David Dunn當做眼中釘肉中刺想除之后快。典型的超反都是仇恨超英想干掉超英的,玻璃先生完全沒有,恰恰相反他的出發點是為了幫助超英,他做出令人發指的惡行,其目的是為了把隱藏著的David Dunn推上前臺成為超英。
看上去很難理解,但如果轉換成這樣的視角呢?玻璃先生其實是一個經紀人一樣的角色,David是他一手帶出來的talent。而Unbreakable整部電影其實是玻璃先生用了上千條人命的代價來做海選,最終找到了David Dunn,并一路提攜指點,幫助他出道成為超英的故事。
然而David Dunn是個異常低調的和平主義者,即使在接受自己的命運轉折之后,他也沒有像漫畫里的典型超英那樣成為公眾眼里光芒四射的明星和萬眾敬仰的英雄,所以他并沒有達到玻璃先生對他的期待。這就是為什么在Glass里玻璃先生又有了新的動力,就是給David找到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逼迫David走上拳臺和野獸來一場精彩的大戰。
It has begun, David. I've found someone who require your full attention. You shouldn't be hiding in the shadows. You might want to try and stop us.
這是Glass第二版預告里玻璃先生對David說的臺詞。“我找到了一個需要你全力以赴的人。你不應該躲在影子里,你可以試著來阻止我們。”
我敢說這才是玻璃先生的真正目的。這就是他從小在漫畫中找到的夢想,夢想是把漫畫變成現實。
這里又要說到沙馬蘭的配色了,他電影一大特點就是會給配色賦予深層次的意義。Unbreakable里的這一楨畫面的象征意義不能更明顯了。David Dunn - 綠色 - 超英; The Beast - 黃色 - 超反;Mr Glass - 紫色 - ???。。紫色是stage!!漫畫內超英超反在紫色環境色的街道上戰斗,漫畫外承載這本漫畫的禮盒襯紙是紫色。玻璃先生想做的,已做的,將做的,都是為了給這一場漫畫中的大戰能在現實中上演而竭盡所能的搭建舞臺。
當然沙馬蘭的電影決計不會這么簡單,我也已經做好了被他翻盤打臉的準備。
但不管玻璃先生最終迎來什么樣的結局,我都想說:Bravo! Elijah. The show must go on.
打五分是為了挽回那些根本沒看過前作就亂打出的低分。 今天一口氣看完了三部,說說我的觀影感受。
其實,我一開始是找多重人格的電影,誤打誤撞看了Split,一氣呵成,一美的演技也是炸裂!最后的彩蛋提到Mr. Glass,所以就去搜了一下。于是開始看Unbreakable,實話說,如果不是知道這是鋪梗前傳,真的很難在2020年(Unbreakable出街20年,超級英雄滿天飛的年代)吞下節奏如此慢的超英“文藝”片。終于熬完Unbreakable,進入Glass后,簡直欲罷不能!!前面所有埋的梗,在這一部一一被解開!
不得不感嘆沙馬蘭太鬼才了!
你以為Unbreakable是一部極度無聊軟趴趴的文藝版超英?No!!他是在給自己后面的超英宇宙鋪梗埋線!!!
你以為Split是講精神分裂?No!是講超英反派的誕生!
你以為Glass是正反派英雄大戰??No!!真正對K的是Ordinary普通人集團vs超級英雄集團!!
你以為三部曲是為了建立沙馬蘭自己的超英宇宙?No!!!他是探討超級英雄的自我探索、世界認同!我甚至認為他是花了20年diss漫威和DC!
看Glass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所謂的超級英雄到底是什么?他們又能給人類帶來什么?想要消滅他們的Ordinary集團難道就是“惡”嗎?正派超英和反派超英的界限又在哪里?當他們最終向世人宣告他們的存在,帶來的究竟是光明還是黑暗?
如果對這些問題都沒有思考,卻給電影打一個“不知所謂”的低分,我覺得未免太冤枉沙馬蘭了!
ps:在我看來,連劇名都是沙馬蘭在埋梗。Unbreakable Glass堅不可摧的玻璃 VS Split Glass 分裂的玻璃,暗指正派超英vs反派超英
為什么都給他們加上Glass,因為Unbreakable David和Split Beast如果沒有Mr. Glass,都無法成為超級英雄。
而最終,Unbreakable David、Split Beast、Mr. Glass所構成的超英集團,卻如同Glass玻璃一般被普通人集團擊碎!
但與此同時,破碎的玻璃又刺破了普通人集團千年以來編織的人人平等的謊言!!!
妙哉妙哉!!!跪拜鬼才!!!
————————————————
以上影評絕對原創,禁止自行轉載!!
一、平衡
英雄主義(玻璃先生、野獸和監督者)和反英雄主義(思黛普醫生所屬神秘團隊),兩邊作為兩種極端思想的具象性對話。不論是哪一邊,本著的都是同一個英雄題材的世界觀。
另其實將玻璃先生等人稱為英雄主義,我覺得其實不怎么妥當。因他們并非以拯救世界或以人道主義的方式,而是以殘戾的方式證明自己。然玻璃先生所策劃,是以生命犧牲作為代價,英雄主義自我的一部分,其實也有這么樣的極端性的特質。
二、問題處理
基于以上的思維爭辯,電影里也以各種黑暗且不理智的手段來解決和平衡人性問題。尤其思黛普醫生(Dr. Staple)所屬組織以“保持世界平衡”為目的,對玻璃先生等人的強迫性療程和意識的擊垮。
三、存在和恐懼
電影里玻璃先生、野獸和監督者(Overseer)無疑是超越常人的強者,可是由始至終屬于被動的形式存在。重點在于“少”,孤證不例是現當代資訊爆炸時代“證明”的難題之一。對于真相認知的人,如思黛普醫生,作為秉持反對這些擁有異于常人的三個人,以改造和機器凌駕的方法掩飾這些社會不安的潛伏。不過這恰好也只是反映了,人總是害怕異于自己的人事物的事實。
四、主觀鏡頭
以玻璃先生作為故事的核心牽引— 主腦(Mastermind),出現許多玻璃先生的主觀鏡頭。
五、諷刺
結局處凱西等人把三個被定義為“自以為超人”的斗爭事跡公諸于世,對應開頭兩個年輕人的“超人拳”視頻上傳,以博人眼球的每目的證明“超能力”。于是結局作為澄清和證明一項真理的視頻,它的可信度會成為何種性質的資訊,這似乎是很值得作思考的。
本片的可貴之處在于在全球漫畫超級英雄熱潮下,抱著一種冷靜思考、哲學思辨的態度,顛覆了超英簡單、浪漫、熱血的表象,把他們拉回到現實生活的真實意義中,如果是我思故我在,我希望拯救世界的是真真正正的普通人,他們只是與我們稍有不同,但絕不是穿著鐵殼的男人。
劇情酷似“Superman: Secret Identity”(2004年出版,”Unbreakable”則2001年上映,誰致敬誰?)漫畫成了聖經,被現代文明(羅馬)刻意屏除卻猶存,讀者(使徒)因信稱義而顯神蹟,反派(守惡序的法利賽人)則因只讀舊約未知新約(超級反派的類型故事)而遭受新時代的制裁;在這個超英搬上銀幕才夠威風的年代,如此高抬漫畫文本的豐富性權威性,可說是同流的逆流。唯一漏洞就是時間線,劇本實在該把19年換成19天,制暴多年的超能力者怎可能給陌生人講幾句話就被說服自己能抬起汽車只是錯覺?
這不是個原創的(original)故事,而是起源(origin)的故事,留下一串起始碼——是希望也可能是失望的火種。比較世故感傷的諸神末日,魔法/英雄/神祇......信者零落的世界,帶著自省自疑的最後一搏:強者都是基於某種大大欠缺,超凡源於虧損,一切因果都鏈合。形式與故事之間之中有極強的對立,信/不信——何況電影是如此關於相信(眼所見耳所聞)的媒介,像是《夙怨》裡很分明工整的對立主題與電影原本「致妄想」。但這部電影又是如此自由地穿梭在辯證中,把(像是《一屍到底)的)結構的扭轉:信念的重要,到疑心的必要,到最終信念的力量與感染。......讓傅柯式的政治、後設的漫畫英雄故事設定變得無比流動如《登堂入室》的辯證方式,但更刻意、更堂皇、更滑稽成為一種屬於(複雜如)此時此刻的(又簡單如)神話。
壞人未能毀滅世界,英雄未能拯救世界。甘願成為起源,不是作為生命,而是死亡和代謝。誰說特異的宇宙裡沒有傾軋?只有對殘破者的深愛。讓你看那畢直巨大的東西只是為了讓你明白你錯過的是甚麼。像無法抵達帝國大廈的金剛。對反派情話綿綿的一部作品,令人非常傷感。
《不死劫》(是的,不包括《分裂》)的可貴之處在于嘗試嚴肅思考超級英雄真正的現實生存樣貌與社會學存在肌理,以及虛構情節設置的實際倫理可行性,于此形成閉環的本片在這個類型題材正處于泡沫般浮夸狂熱巔峰之時就更為彰顯反諷和冷靜,進而催生出成熟態度和鮮明質問。沙馬蘭的反轉不再局限于寫作,鏡頭亦成為潛在包袱的一部分,內心的善意與對費城的愛讓電影歸于暖流,結局表達同全片連帶前作的思考相斷裂,沒有漫畫里的天馬行空,卻也傾心于在現實中造神的浪漫(其實亦是他一直所癡迷的),對這個系列中心思想的“背叛”和“輕視”,實則是一場近二十年(或許并不連續)的作者策略修行,縱然辜負了大多數人,他也終于在這個合適的節點,讓這些心愛的角色成為永恒。
顯然是沙馬蘭為了實現過度的野心,所匆忙炮制出的一個劇本。《不死劫》和《分裂》的結構雖然也有很多問題,但最終都找到了自洽的突破口;但這部強拉硬扯的續集則徹底陷入情節邏輯黑洞和討論的空洞之中。視聽上也沒有前兩集各有吸引力,總覺得很倉促、湊合。實際上前兩集在氣質上截然不同,《不》的“反奇觀”與《分》的“一美即奇觀”是割裂的,強行把兩種不同引力的東西扭到一起,還要讓他們VS,實在是和前些年的扎導一樣令人惋惜。
一流導演沙馬蘭與十八線自戀編劇沙馬蘭的激情碰撞,才堪稱真正的精神分裂,強行拼湊感有些過頭,但值得贊揚的除了優秀的電影意識(一個看上去格局“小”的場景以極為電影的方式生成儀式感),自然還有沙馬蘭流露出的對這些他創造的角色的熱愛。
沙馬蘭“光頭電影宇宙”第三部,如果還要拍下去的話可以考慮和《速度與激情》聯動,打造《光頭聯盟》。小成本的超級英雄電影,各種黑吃黑、挑撥離間,小心機玩得飛起。塞繆爾·杰克遜相當于是《美隊3》的澤莫男爵或者《蝙超》的盧瑟,費盡心機讓布魯斯·威利斯和一美打起來。然而女醫生化身滅霸,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把三個人全部拿下。就在她以為萬無一失的時候,殊不知塞繆爾·杰克遜還留了一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爾虞我詐,明槍暗箭,上演一出貓鼠游戲。沙馬蘭喜歡在電影的最后來個大反轉,《玻璃先生》的好幾次反轉確實都比較意外,要是再反轉一下三個人全都沒死就更精彩了。
太驚人了,僅僅兩千萬成本就顛覆了漫威和DC對于超級英雄電影直接的認知,以反英雄、反高潮甚至反劇作的方式帶給了觀眾一出極具哲學思辨的好戲,甚至可以說是影史最佳的超級英雄電影之一。從《不死劫》、《分裂》到現在的《玻璃先生》,希亞馬蘭是如此細膩而縝密地編織著自己心中的超英世界觀,造神與滅神,善與惡,混沌與秩序,不依靠花里胡哨的特效場面去詮釋宏大的主題,近130分鐘幾乎目不轉睛,尤其被結尾震撼得一身雞皮疙瘩,希亞馬蘭得多愛漫畫才能寫出這個故事呀!再也不敢小看他了!
關于異見者對歷史修正主義的再次修正。節奏的確失控了,觀眾在搜索和辨識文本的迷霧中逐漸走失,最終浮出水面的依然是趨于封閉的權利分野與體制對抗。頗感意外的是沙馬蘭在聚焦人物高度形式化的表演之余,還能夠依靠極富層次的空間設計完成對渙散文本的重新聚攏。即便是松垮的、冗余的,卻依然是煥發著光芒的。
無論人神獸,我瘋故我在。沙馬蘭把一個怪力亂神的故事拍得心驚肉跳,詹一美每個人格都可以出道。超級英雄被另一種解讀,漫畫迷估計會感動到哽咽吧~
“沙馬蘭大廚精心研制十九年,尋訪百年古譜,邀請百人試嘗,最終烹出這道新菜,聽描述像是宮保雞丁,吃起來就是宮保雞丁!”“那你為什么還給四星?!”“因為我就喜歡吃宮保雞丁啊!”
看似簡單的故事與可憐的預算,最終卻營造出幾乎所有MCU都沒有達到的儀式感與悲劇感。在超級英雄大行其道的當下,沙馬蘭前后十九年,用三部電影,回答了我們癡迷于他們的原因
嬌柔做作。那個三葉草紋身組織就不能租個房間聊天嗎 一定要那么有形式感嗎
沙馬蘭終于昭告天下自己二十年前的那部《不死劫》是多么不可多得的杰作,你們當年有眼無珠,如今漫威DC各半江山,而我蘭卻走驚悚路線來詮釋自己的超英電影,你可別說,這片子用的很多視聽手法非常新穎獨特,說是作者電影都不為過。
好喜歡這部電影。反英雄、人格分裂在我看來都是綠葉,真正打動我的是電影那份悲情。我們對于超級英雄和對于異類的反應常常相似,那些謊言、麻醉劑、致幻藥丸以及總想著粉飾太平的道貌岸然人類才是這個世界的毒瘤,我們常常被困于這種境地,精神病院=這個社會。好在他們身邊都有一個人,愿意相信,并且愛著他們。
大衛鄧恩第一次出場懲悪就出現被拍攝的視頻與網絡,與最後反轉相對照,在「當代」的環境下,「鏡頭」總是無處不在的。同樣的,最後流傳下去的視頻,觀看的人們,正如「鏡頭」外看著這段超級英雄傳說的觀眾,戲內的監視器與戲外的攝像機鏡頭形成巧妙的呼應。正如Glass所說,他不是要做結束的故事,而是要做起源的故事,點燃火種。精神醫院的接近冗長的鋪墊,試圖讓鏡頭外的觀眾也陷入懷疑的境地,與不死劫中的「相信」主題作延續,但玻璃先生的神出鬼沒接近bug。閃回使用接近到氾濫的地步,只是為了說明主角異能的覺醒總是有悲慘的童年作為源頭。前面真的不夠好看,但收尾最後的反轉蠻驚人,完成世界觀的構建。只有沙馬蘭敢如此反高潮的拍法,反漫改超英片,角色與漫畫英雄對應:「你知道超人第一次出場是不會飛的嗎」披著斗篷的不死先生!
真的失手了。結構失衡,為了鋪墊醫生的反轉,前一小時絮叨了太多,三個主角被削弱,很不好看。《艷賊》式閃回也不行,像是硬要講清整個世界觀。GLASS開始說話後才變得好看,進入沙馬蘭特有的中二型態,我再次熱血。可是很快,對戰後,安排家人/朋友去說些關於comic的話,居然是為了補足訊息,很像是做愛時突然停下,一開口,卻是在說前戲時該說的那些東西。不過沙馬蘭真的一點都沒有變,仍舊在用電影傳教,教你要「相信」,要找到自己的「purpose」。喜歡他這種逆流而上的勇氣。我認為他更適合依託某一個genre去發揮,把理念偷藏其中,才會把自己的浪漫和純真做最大程度的昇華。
硬是把之前兩部電影捏到一起了,也是真有沙馬蘭的。前面精神病院的部分有點冗長無趣,最后所謂的沙馬蘭反轉,也算不上特別驚艷。不過呢,打不死的杜恩大戰野獸,還是挺帶感的。主線更多是延續《不死劫》,去講沙馬蘭的超級英雄觀。詹姆斯·麥卡沃伊比《分裂》演得更嗨,各種人格隨意切換,也算過足戲癮。不過對我這種打不死迷來說,留給大衛的時間太少啦。而且,這么幾個有趣的角色,明明可以做一個更精彩的故事,現在還是有些太常規了。此外,兩人的結局處理也……
非常典型的沙馬蘭式崩盤。像極水中女妖。導演(又)傾情客串劇情縱橫十幾年穿起三部片子拼著老命力挽狂瀾還是免不了結尾排山倒海式倒掉。一張票看二十四個一美也救不了。沙馬蘭式反轉又反轉也救不了。居然讓die hard老布死于一個柏油路上的水坑,沙馬蘭我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