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今年院線國產片的絕對驚喜。非常喜歡。作為王朔讀者加粉絲,這部是我一直想看的。但此前并未抱太大期許。因為二十一世紀以來的王朔編劇電影,沒一部是我認可的好電影。上映后各處搜索評論,負面口碑不少。沒想到,今天看了,深得我的喜歡。徐超導演的完成度很好。作為創作者的王朔,在敘事實驗上也實現了對自己的突破。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王朔,從小說來看,一直都在關注生命和人類關系的主題。電影很好地延續了后期王朔的創作命題,并且空前地通過奇幻設定完成了這場敘事實驗,這是此前的王朔作品幾乎從未實現過的嘗試。 能在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中探討如此復雜與宏大的命題,在國產商業類型片中非常難得。導演的處理,基本做到了表述清晰與結構平衡。當然,如果以更為嚴苛的標準來看,成片在部分劇情的敘事上略顯倉促,大量依靠旁白推進也是遺憾之一。但這恐怕是體量所限的無奈之舉。如果能延長一倍時間,做一部七八集的迷你網劇,或許能夠交代得更加充分一些。 感謝徐超導演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呈現,使得我這樣的王朔老粉仍有機會得見且相信——依然寶刀不老的王朔。 這樣一部既嚴肅又商業,兼并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奇幻電影,無論是對中國類型片市場和王朔本人,都是一場可喜的突破。 推薦給那些對生命有過一些感慨和閱歷,同時也仍舊懷有赤子之心,還會被浪漫主義敘事打動的人們來看看這部國產電影。
真的。能在電影院與依舊純情的作家老王久別重逢,也是我苦等多年的隱秘幸福。
干細胞:
人體的組成: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最小單位,在我們的身體中有200多種不同的細胞。而干細胞就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類。
干細胞的特性: 簡單說,干細胞屬于原始細胞,人體的任何器官的細胞衰老、損傷了,干細胞會立刻轉化成該器官的細胞進行修復、再生。比如說你腿壞了,干細胞轉變相應細胞對你受傷的腿部進行修復,比如說你內臟壞了,干細胞依然能轉換成相迎細胞修復。 看吧,多么強大。
干細胞的功能:能夠不斷的自我復制和分化,通過自我復制,來增加我們身體細胞的數量和種類,不斷的修修補補,是我們人體功能強大的修復師和建設者。 你看,他還能自我復制,你說這是不是永動機。
人為什么會衰老:年輕時新增的細胞大于衰老、死亡的細胞,所以年輕人充滿活力,年齡大了以后,則相反。所以人會衰老。
那么用干細胞打入人體,細胞人為增多,人還會衰老嗎?
目前的技術,干細胞卻有抗衰老的能力,但還無法達到電影中不老奇事的境界,望科學發展,你我皆不老傳奇。
影片色調溫暖,年代感強烈,同時氛圍也烘托著男主對初戀長久而深深的愛。女主從小沒了父母只能奔波于生活。相對于感情,追求生活質量已經成了從小而形成的必選題。而男主畢業后極具天賦,事業順利,卻沉浸于內心的孤獨,追求女主也是他從小形成的靈魂選題。但男主看到女主當演員后喝多酒在床上說出別碰我,男主跑到大雨里哭泣,因為男主意識到兩人已經因追逐不同已經漸行漸遠,但這不是不愛。女主是男主的心之所向,靈魂伴侶,一生唯愛。男主遇到女二,是責任。男主出國說明心已半死,當責任死后,心已全死,將女主送給他的玩偶放棄在住處。面對一直照顧自己的女二,和對自己如父親般的女二父親的離世,這一生所有的愛都已燃燒成灰燼。男主陷入無比的絕望和痛苦,心已死,身體也只是軀殼,他開始瘋狂研究干細胞,然干細胞是一個長久而深遠的課題。因女二離世和女二臨走前的憧憬,男主陷入無比的自責,恨自己這個天才無能,注射干細胞即是對自己無能的報復也是對自己生無所戀的訣別。因為干細胞至科學研究至今都沒有達到影片中男主后期的年輕程度,所以,我認為,從男主注射干細胞產生幻覺后都是男主的夢。
從影院里走出來,我和老F都默不作聲,盡管是兩個大老爺們,但能深刻體會到或是曾體會到內心的掙扎與彷徨。我和老F是學院里僅有的兩位單身漢男老師,一把年紀一直沉浸于學術研究中,耽誤了婚姻大事。我們很理解主人公郭小魯,也許和我們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很像。片子中有一片刻,我對身邊的老F說:“郭小魯和蘇凌芳從小到大,從來就不是一路人。”
我這次影評很簡單,依舊是流水賬,想表達的也許是“兩個人走到一起,是一路人,是多么重要;兩個人如果是一路人,能不能走到一起,也不那么重要”。如果扯歪了,那就讓我扯歪吧。
片子的編劇是王朔,王朔是我比較喜歡的作家,我盡管文學博士背景,但不做小說研究,小說只是閑暇閱讀的愛好,說的不對的地方,不噴我就行。這部片子讓我想起了他曾經寫過的《我是你爸爸》,郭小魯如果和蘇凌芳結了婚,郭小魯的中年也許活得和馬林差不多,我非常篤定地覺得,郭小魯在公交車里,聞著一群腋臭的人們,也會躲閃,并且匆匆下車。
郭小魯的父母和蘇凌芳父母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郭母是看不起蘇家的,因為蘇父是做無機的;同樣,蘇母也是看不起郭家的,因為他們是上海人,還留過洋。那一刻,你會發現,郭小魯和蘇凌芳生活在不同的原生家庭中,盡管父輩都是科學家,但并不是一路人。直到后來,蘇凌芳被六姑接走,兩人的成長環境發生了徹底的扭轉。直到在北京相遇的時候,郭小魯還是那個郭小魯,蘇凌芳卻已經不是那個蘇凌芳了。
關于郭小魯的導師丁學農,從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導師的影子,對學術有謙卑的態度,對學生要求嚴厲,視學生如自己的孩子。戲中丁老師去世那一幕,我其實沒太忍住。我也曾擔心過自己學術上沒有導師的監督,會懈怠、會放松、會走歪路,事實上,我也已經把導師當作自己的父親。片中,丁萌萌和郭小魯算是一路人,都師從康妮卡特,都學醫。但最終他們并沒有真正意義走到一起。我最最受不了的是,在病榻前,丁萌萌感覺到自己即將離去的時候,在郭小魯去買糖之前,突然說了一句:“我愛你”。我設身處地地想了想,我如果是郭小魯,我會哭成什么樣,絕對會哭暈過去。
丁萌萌去世之后,其實郭小魯很痛苦的,因為他心里有了兩個女人。他面對挫折之后其實就是在用世俗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情感,選擇離開捷克,也不回到中國。我也深刻體會到,在他心中:“丁萌萌肉體上死了,她精神還活著;蘇凌芳雖然活著,但精神上死了。”為什么說他世俗,因為他覺得他無力再把心思,花在下一個女人身上了吧。得不到,那就算了吧。科研都做不完,哪有心思,再進入另一個人的心里及她的世界。
片中有一句話,其實是借用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內容:“父母是擋在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我們終究會長大,不老的頂多是肉體,內心還是不斷會強大的。我們總有一天會直接面對死神。今年上半年,我經歷了人生灰暗的一遭后,我面前盡管還有一堵墻,但我知道我自己,已經不懼怕死神了。
關于感情,郭小魯對蘇凌芳其實很用力的,就像丁萌萌一樣用力。當兩個人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雞同鴨講,講的對方聽不懂,對方講的也聽不懂,其實也沒那么痛苦。至少郭小魯阻攔了蘇凌芳別去赴宴,也商量好別喝酒、九點前回家;蘇凌芳看似不經意地問晚上郭小魯什么時候回來的時候,郭小魯慫著說也會九點前回來,這應該就是愛情最真實的模樣。一個讓著另一個,貌似從來不講誰付出、誰對錯。后來蘇凌芳沒遵守諾言,喝了酒、11點回,郭小魯也沒說啥,蘇凌芳酒醒的時候,問了一句:“你晚上去哪了?”就已經證明,蘇凌芳還是關心郭小魯的。好吧,我這個想法,未免舔狗了些。
他們從來沒有約束對方,盡管愛著,哪怕對方變成了“醬香型白酒”,不再是過去的模樣。一個心里只有科研,一個心里只有錢錢錢。說真的,蘇凌芳沒嫌棄郭小魯已經不錯了。看我這文章的人絕對覺得我說反了,其實真沒說反。你們眼里,大明星、演藝圈難道不比科學家、學術圈香嗎?郭小魯看似獨善其身到最后,其實真正最痛苦的人,就是他。
我有時候會想,我挺羨慕像蘇凌芳那樣“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的,渾渾噩噩挺好,不會憂慮很多事情。我看此電影很難受在于,我活得很擰巴,和郭小魯那么擰巴。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太相似了。我深刻能體會到郭小魯內心的壓抑,他的世界只有情感和科研,多么單純的人啊,和這種人結婚豈不幸福死。
可是這種人,在當下社會,是不是基本上都死了?不是自己把自己憋死的,是被王青偉那樣的偽君子逼死的,被這個可悲的世界和萬物所謂的規律逼死的。《不老奇事》其實名字很不錯,我不像別的影評人那樣抨擊這個片名,大家想想,全片中,唯一不變的人,就是郭小魯,我說的不是肉體,是郭小魯的一切。
我想了又想,當我踩足油門,開向蘇凌芳的時候,那時候,我已經死了,不會像電影里那樣醒過來了。嗯,我知道,醒不過來了。
起初看完我也是和大家一樣,
覺得整部電影云里霧里的,
劇情特別跳脫,人物的一些行為也讓人難以理解
跟老公復盤后才想明白里面的種種邏輯和細節,
但這也是我們的猜想,也有可能不對。
歡迎大家評論區討論~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慎看:
一、郭小魯最后的實驗并沒有成功,他和丁萌萌一樣實驗失敗死亡。由于致幻的副作用,自己幻想出來后面的一系列劇情。
其實電影里有一些細節對此有所暗示:
1.在郭小魯的幻覺末尾,童年時期的丁萌萌出現在實驗室里,對他說:“你要是幻想,就幻想到底吧。”
2.郭小魯在非洲幾度在生死邊緣,每次都能奇跡般地死里逃生。甚至匪徒指著他的腦袋,最后也能放他一條生路。
3.郭小魯回到青島后,王小莫發了一筆小財,不再到處惹事。蘇凌芳衣著樸素,心境平和,不用像以前一樣為了名聲和錢夜夜掙扎。這似乎都是他能幻想出來的,符合邏輯的,他們最好的狀態。
4.在郭小魯成為植物人后,蘇凌芳帶郭萌來見他。郭萌這個人物的存在就是很明顯地告訴觀眾這是幻想了。首先。郭萌這個名字只有他和丁萌萌知道。其次,蘇凌芳發現受精卵是過了很多年以后。實驗室早就荒廢不用,無人打理了。受精卵是怎么保存的呢。
二、丁萌萌為什么要拿自己做實驗。
她的父親丁教授也曾經對郭小魯表達過對于干細胞研究前景的看好,認為研究成功了將沒有死亡和衰老。她對于干細胞也有著近乎宗教徒般的信仰。這里從帶他們的外國老師去世那一段就可以看出來了。
也恰好是她父親的和外國老師去世的時間,他們實驗剛有突破。也許她覺得,要是他們早一點研究出來,她的父親和老師就不會死,像這樣的死亡和離別就不用再發生。于是她那時開始,對于他們的死亡多了一份自責。也愈加害怕面對衰老和死亡。
她把這一切都歸咎于自己的研究沒有做好。她的生活里只有干細胞研究和郭小魯,然而郭小魯心里有別人,她也清楚只要蘇凌芳在,他永遠不會和她在一起。所以她也將希望寄托于干細胞研究,希望自己和郭小魯擁有無限的青春和時間,也就可以跟他在一起了。
于是她帶著復雜的想法,做出了激進的行為。
三、郭小魯為什么要拿自己做實驗。
一方面是和丁萌萌一樣,抱有自責的心理。他的一生都在不斷的面對死亡和離別,少不更事時害死父親,與蘇相依為命后被迫分開,母親的突然離世,丁教授與外國老師的相繼離開,早就讓他的內心支離破碎。丁萌萌的死亡就像是壓死駱駝的那根草。
他的一生就像是丁萌萌去世那一夜,他跑著去給她買糖的那段路。每當他要奔跑起來,就會重重跌下去。他已經麻木于生活的鞭撻,命運無情的碾壓。與他而言,已經找不到生活下去的意義。于是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這本質上而言也無異于自殺。他渴望實驗的失敗,給自己這一路跌跌撞撞的人生一個結束。也渴望實驗的成功,把世人從生離死別解脫出來。
他進一步思考,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義,干細胞研究是真的會讓人類解脫嗎?于是在幻境中,他看到了非洲如草芥般的人命,看到了漫天的沙漠和炮火,得出了否定的結論。并幻想出了自己和蘇的最后結局,自己受了傷,蘇來照顧他,就像小時候一樣。
這也許是他給自己設定的最佳結局。在失去了一切對于生的渴望后,蘇和丁萌萌是他對于這個世界最后的眷戀。
名稱就有雙關之意:一層指劇情的干細胞帶來的維持容貌,一層指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不老人、不老事。
郭:“如果有一天,我忘了他們,忘了過去的一切,那這個人還是我嗎?”
這部劇是絕對的淺談悲傷,我們一生都為了得到,可同時也在失去,我們得到了閱歷,失去了童真,得到了物質,失去了時間,得到了自己,失去了愛人。
電影節奏非常快,所有悲傷都是點到為止:哀嘆愛而不得、痛惜親人離別、感慨生命短暫。
我們似乎總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或者說得到的總是妥協過后的,命運就是讓我們不斷低頭,卻又無能為力。
我把故事分為5部分
第一部分:初見便是劫
1968年,青島,郭第一次見蘇。蘇父母在美國做研究,1968年美國動亂,蘇父母被美國人趕走,而同時期的中國在為經濟發展搞建設,郭的父親便邀請蘇父母回國研究。但是郭的母親并不是很歡迎,嘴上也是毫不留情。
爆炸后,蘇的父母拋棄了蘇,蘇住到郭家,相依為命。
蘇的六姑是文盲,拿走了蘇的撫養費,卻沒有盡到監護人的義務,蘇似乎早知道她的六姑不會愛自己,便和郭逃跑去找她爸媽。
可是蘇寄來的信,都被郭母藏了起來,二人的緣分似乎總是被命運阻攔,但是母親后來又還給他,也算續上了緣分
蘇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所以她格外珍惜每個機會。
慢速視覺給郭的生活帶來的不止有壞處,還有不少的好處,人生亦是如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看書快、拉琴快、反應快、做手術穩等都給他的人生提供了不少好處。
我們身邊總有許多王青偉,滿嘴仗義,卻說行不一,總是想不勞而獲走捷徑,沒有堅定的目標,對什么都不會專一。
第二部分:觸碰到、抓不住
可事與愿違,蘇沒有出現在大學里
第三部分:長大也是失去
第四部分:人生就是在不斷得到、失去,失去、得到
“這一生,我們哭著迎來自己,又哭著送走親人,想要珍惜,卻又在不斷地逝去,生命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無助者”
“人生,本就是一場冒險的旅程,不知道結局會怎么樣”
第五部分:
浪漫主義的結尾:在另一個世界,母親與父親還是溫馨地在一起,丁老一家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王青偉也是一個踏實的演員,而康妮卡特和中國人一起打起了麻將,最后鏡中,蘇與郭再見了,蘇已經很老了,而郭仍然不老。
蘇:“如果我會忘記你,忘記過去的一切,那那個人就不是我了。”
如果,以這樣的方式記得你,也好。
也許這就是王朔眼里各種各樣的死亡。從一開始男女主角的父母親的死亡,到后來老師、老師女兒的死亡,到后來男主變成了植物人為止。從一開始,男主認識的老師兒子住在太平間附近就有了隱喻的意思,到后來男主和老師以及和女二的對話對于生命延續的意義,其實有了很明確的指向。
影片一開始車禍之前到最后出了車禍,時間這么的長,但是男主一直以旁觀者的角度參與自己的生活,還有旁白音,這就是瞬間永恒的意思,其實都是男主在臨死前頭腦里的回憶,影片最后說記得的都是美好的,也說明了這點。
作為一部愛情片來說,《不老奇事》的上映周期有些尷尬。剛好和《沙丘》《天書奇譚》這兩部重磅作品擠在一起,這么個偏小的體量看上去還真不起眼。
如果硬要找個理由去觀看這部作品,王傳君恐怕是唯一理由。就沖當初他把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拿捏的極其到位,從此王傳君就成了值得關注的代名詞。
如果光看片名,它恐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本杰明·巴頓奇事》,盡管兩部作品的水準和體量均沒有太多可比性,《不老奇事》還是狠狠搞了把事情。
主人公郭小魯,原本是個平平無奇的木訥少年。
本該和同齡人擁有相同經歷的他,卻在同一天內經歷了兩件讓他畢生難忘的事——與小伙伴蘇凌芳的邂逅和父親的意外去世。
起因是家里來了重要客人,著名華僑化學家夫婦帶著女兒回國,心情格外激動的郭母便讓郭小魯去實驗室叫爸爸回家吃飯。
而木訥的郭小魯冒冒失失闖入實驗室,隨著一聲巨響他的父親不幸離世,而他則被送進了醫院。
等到他再次醒來已經是秋季,很快家里人便發現這孩子有了變化:視神經反應變慢,做任何事還都不能太急;譬如走路和跑步,如果急了就會摔倒。
別看開片這么勁爆,它的上限卻注定不會太高。原因其實并不陌生,拍得太雜缺乏取舍。
01
設定
簡單來說這個故事涵蓋了主人公郭小魯頗為奇幻的人生,從他孩提時代與蘇凌芳結緣到讀大學,其后則是實習和出國參與研究干細胞的經歷。
乍看之下還挺科學一設定,實際觀感卻注定很奇幻,而且還眾口難調。
先來看看郭小魯先后接觸的小伙伴吧,親梅竹馬蘇凌芳,剛一出場就用石子扔了郭小魯的頭,干過讓郭小魯帶著自己坐火車找爸媽的傻事,離別時將小提琴給了郭小魯。
小伙伴王青偉,兒時老欺負郭小魯,長大后成了好哥們,先當兵后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在和蘇凌芳愛情糾葛的同時和郭小魯逐漸疏遠。
王小莫,郭小魯就讀大學的師兄,丁教授養子,平時負責看太平間,業余時間愛搞搖滾,還組了個和他一樣具有混不吝氣質的搖滾樂隊。
丁萌萌,丁教授女兒,和郭小魯一起在捷克研究干細胞,非常有個性的酷girl,對郭小魯感情逐漸升溫。
就這人設和情感脈絡,還真讓人看出了一種醫學版《致青春》的味道呢。
然而隨著情節推進,這種觀感很快被刷新。木訥的郭小魯盡管先后認識了這些性格迥異的小伙伴,卻始終呈現出一種游離的感覺。
步入大學后的他,在與王小莫的交流中始終處于一種半生不熟和半推半就的狀態,王小莫用他的自來熟吃定這個木訥的小老弟,郭小魯則始終刻意回避。
同樣是兄弟,顯然是童年就熟識的王青偉更為熟絡。
當他再度邂逅蘇凌芳時,又被蘇凌芳那熱情奔放的性格弄得手足無措,原本是親梅竹馬的兩人,愣是演變成了現代版的唐僧和女兒國國王。
人際關系雖不很復雜,卻足以將郭小魯搞得焦頭爛額。他所表現出來的除了與生俱來的木訥,還多了一份隱藏在逆來順受中的抗拒。
這簡直有種低配版《幸福的拉扎羅》的味道,一個游離在諸多人際關系之外的老實人,和誰都認識卻又都不太熟。
02
取舍
之所以《不老奇事》會呈現出奇怪的觀感,最大的問題在于劇本主次不分。
從主角到配角的區分甚至是影片內核的確立都存在這一問題。
主角配角定位模糊的問題集中體現在蘇凌芳和丁萌萌身上,影片前半段以蘇凌芳和郭小魯的朦朧曖昧為主,王小莫和戲份有限的王青偉顯然是配角,戲份分配尚算合理。
影片后半段以郭小魯和丁萌萌的研究為主,期間穿插丁萌萌有一搭沒一搭的感情線。
其實加條副線并無不可,但丁萌萌的戲份和蘇凌芳相差無幾,到底誰是女一誰是女二?這筆賬真心算得不太明白。
一部電影如果要拍出值得反復思索的內核,顯然需要一套經得起推敲的設定。換言之影片的內核應該和設定相匹配。
而這正是本片另一大問題,影片前半段著重講述郭小魯和蘇凌芳的感情糾葛,這與愛情片的定義合拍。
然而后半段以郭小魯和丁萌萌在捷克研究干細胞為主,并且在這段情節中感情不是重點,研究過程和對人生定義的探討才是主旨。
這樣一來影片前半段與后半段是相悖存在的,我不否認愛情片里可以有醫學元素,但兩者絕不能出現二元對立的狀態。
03
卡司
如果非要在這部令人遺憾的作品里挑出那么點值得玩味的存在,恐怕還是前半段王小莫拉著郭小魯玩搖滾的戲份。
兩個選秀出身的人,一個用演技詮釋老實人對搖滾的一知半解和對陌生群體的輕微排斥,外加一份互不干擾的保守處世哲學;
一個盡管演技不算太好,倒是用歌手的瘋狂勁和倔強態度來了把日常展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王嘯坤的演技雖然和王傳君沒有太多可比性,放在整套卡司里也比較靠后。
但王嘯坤的草根隨性搭配王傳君的低調氣質,這個化學反應即便少了一抹升斗愣青的痞氣,整體效果也還能夠自洽。
結合老實人的特質再來對比下《我不是藥神》和《不老奇事》,王傳君的演技雖沒有迎來一次升級,倒也沒有什么大毛病。
郭小魯這個同樣個性低調的老實人比起白血病患者呂受益來,少了一抹升斗小民的僥幸,多了一份低調沉默。
或是來自回憶或是來自受傷后的障礙,這類角色總體來說值得玩味,即便多接幾次也無大礙。
然而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那句老話:戲不能隨便接,與其在拉胯的劇本里困獸猶斗,何不挑幾個好本子雕琢一番?
是的!來了,它來了!他帶著港味十足吊人胃口的片名來了!
當你以為它是青梅竹馬陰差陽錯棒打鴛鴦癡男現女的愛情遺憾劇,片名告訴你格局小了!
當你以為它是影視生態文明建設之反乳倡廉的影廠現形記,片名告訴你格局小了!
當你以為它是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終極密碼破解之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時,片頭片尾告訴你格局大了,那么多的科幻元素你TM看不到!
以我熬夜爆肝狀態下的智商,搜腸刮肚,不成熟地組織言語,這TM是站著地球表面瘋狂輸出:記憶不滅,唯愛永生!
不奇怪的老事情......
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取了一個不貼合的片名,到了沒能拍成一部好電影。前兩幕尚且算在及格之上,讓人開始期待的時候,第三幕便開始崩壞,而且越崩越壞,尤其是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時間在其中的至關重要,偏偏角色年齡感的塑造卻是錯位的,有演員狀態的問題,也是妝髮粗糙的問題,更是導演對故事理解和把控的問題。
有巖井俊二的感覺了
你是火車里運送的危險品,是標本上偷走的骨骼,是寄出卻收不到的回信,是流轉回手里的高粱飴。有人比外科醫生不能傷到的手重要,有人比實驗室里不能缺少的糖稀有。若年少不曾聽到對面小提琴鳴奏,不曾在闌尾處被他縫線,怎會活著有了墓碑,死了只余空冢,怎會眼速變慢,永生不老,終身承受這別離之苦。
3.5。帶著最低的希望“入場”,獲得了期待已久的驚喜。看前半部分以為要糾結于二人的愛情,后半部分完全斷裂后,才發現是男主的獨角戲。它的劇作完整體現了王朔的心境,這是關于一個從童年起就在內心最期待的情感意識上始終徘徊不前的人的內心恐懼和悔恨,他不斷被動和主動的失去,也因此一直躲閃著站在所有事情的外圍憂疑審視,之所以要貪婪又悲觀地無限延長生命,就是為了等待那個可以真正行動的時機而已。正是有了這個內在橫貫的主題,他才有“膽量”把劇作內容切成上下兩個互不關聯的部分。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它看作是《非誠勿擾2》的續集。如果導演層面上在多點想象力和整體美學考量,后半部分不像百米沖刺一樣草率地講完所有劇情,這片會是今年國產院線片里情感態度最嚴肅真誠的一部。
你以為他是一部劇情片 其實他是一部科幻片 你以為它是一部科幻片 其實它是一部紀錄片
影片前半部份,含朔量太高了。以至于直到郭小魯去布拉格時的轉場設計才讓我想起來從影片里找導演,找呀找。費勁,想著,中國電影需要王朔。文藝青年的圣地還得是北京……這是京圈的自我實現預言,多巴胺的運行機制,當人特別自信時擋在前面的人會下意識讓步。但整部影片說白了、就一個大寫的“刻奇”……
要講的東西太多,結果都沒講清楚,主題混亂,內容與片名的關系也不大。旁白從頭到尾不停,導致觀眾沒法沉浸到劇情中。最后半小時塞了太多東西,堪稱災難。
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前后簡直兩部電影,本來是個年代感愛情故事,然后變成了干細胞廣告,這種轉換之突然,已經達到讓人看不懂但大為震撼的地步。但我真的還是挺喜歡王傳君的了。
王珞丹王傳君王朔…三王基本是文藝界的標榜了。王老可以好好講故事么?青梅竹馬、意外分合、國外求學、錯愛、車禍、破鏡重圓、借腹生女…都全了。王老可以好好講情懷么?柏拉圖、看破生死、植物人不離不棄、容顏不老卻永遠愛戀…也都足。王珞丹的幾個年代扮相都可,明艷青春、中年疲憊…王傳君也沒有脫離兒童期的呆萌,始終如一的憨厚。but元素太多情懷太滿,應接不暇…王老可能真的是老了
之前和英國朋友聊起青梅竹馬,她不明白人為什么會對playmates一生難忘。現在我才明白,“青梅竹馬”不是childhiood playmates,而是childhood crash.
作為《不老奇事》主人公的王傳君和王珞丹貢獻出了令人驚喜的演技,在王傳君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奉獻與犧牲,這一切都出于一顆不求回報的真心;而在王珞丹的眼里,你又會深切看到一種凜冽與迫切,仿佛當下的生命就是一場華燈初上,再不做些什么就真的來不及了,因此沒有辦法停留。
這啥呀這是?啊?有人嗎?有人嗎?兩星給王珞丹,一星給沒表達出來的立意。還我血汗錢68塊,吃一頓串串不香嗎?
救命,怕講不完故事嗎節奏這么快?
說不出那里不好,但也沒有說的那么驚艷。把演藝圈灰暗的一面和開放式夫妻的病態和無奈從演藝圈的電影人表達出,我覺得挺反諷。
確實有點怪,四股概念的結合,有前人的童年經歷,京圈的樣子,留學的生活,再加科幻的想法,這片子喜歡的和討厭的會一樣多
(《郭先生奇事》——這是它的英文片名,我可不是在暗指《本杰明·巴頓奇事》)??總體評價:一度恢宏,如此寬廣。(這個月的驚喜來得這么早,這個季度的驚喜來得這么晚)??故事題材:“慢速視覺”作為一個引子,把話題接入醫學,醫學的氛圍埋下淡化生死的基調,最終駛向時間與生命的探討。不乏詼諧的瞬間調味,深沉時情感悠長,發酵起來遠非愛情,更多的是愛、是情。??主題主旨:生命開始的時候,我們哭著迎來自己;生命結束的時候,我們又哭著送走別人,在人生路上,我們是孤獨的無助者。什么是永遠?離別,才是永遠。??演員表現:夸張點說,有一半是由王傳君的旁白構建的,引人入勝、娓娓道來。“丁萌萌”給我留下相當深的印象。
說它爛也說不出口,說它好也說不出口……中間干細胞廣告看得我直接摳出了一座地下城。以及為什么又又又又又給我在電影院看到代孕???
給科研的時間太長了…(王珞丹演的真好
就這么說吧編劇你把婁燁的電影看了幾遍?開頭一句如果我走了,我以為下句要接你會不會像馬達那樣找我?80年代大學校園,放著同樣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和7little girls setting in the backseat ,你再掰扯下到底是借鑒還是復刻噠?中間干細胞你沒那科研造詣就真的別寫,又去戈壁灘干什么??合著男主角當了一輩子處男還有閨女了?高粱怡給你們下重金了???
前半部分是青春疼痛片,后半部分是醫療奇幻片。《不老奇事》套的是《本杰明·巴頓奇事》的外衣,講的是回不去的過往:人可以延緩衰老,視覺可以比動作慢半拍,但該死的不會存活,該忘的也不會記住,該跌倒的也不會躲過去。結尾的長鏡頭是中年男性對過往的幻夢,可惜最終等來的不過是愛人的遺忘。文藝范兒是有的,但割裂感和匠氣還是很難讓人打起精神。有時候真的在想:人老了,就該去死啊,活著,懷念過往,自己不覺痛苦嗎?所以,不老才是可怕的:想死死不了,想活又活得不如以往滋潤。好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