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X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這場戰役打了52天,用三個半小時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相較于以往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于經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戰爭場面和細膩的人物刻畫。 從影片中,我感受到我黨與國X黨的種種不同,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記得有這么一些場景,都反映出我軍與國X黨的最大不同:我軍戰士為打仗而挖土豪時,老百姓挑來了自家的木箱當擋板,一位大嬸還將自己的頭巾圍在了一名小戰士頸上;毛主席和戰友們調侃,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是與同學談天時,為人謙虛;在戰斗中,戰士們奮勇搏擊,哪怕年齡小,也要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獻出自己的生命,當坦克駛過戰友的尸首時,他毅然決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熱愛的土地上,而在遠處炊事員手中的豬肉燉粉條,他卻連一口都來得及嘗。相對于我軍,國X黨則顯得失去了民心,將自己擺在一個過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達成一致呢;上下層之間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團結勾心斗角只能讓讓內部變得混亂,對于蔣介石,至始至終與衛立煌都沒有達成共識,最后空降沈陽直接指揮,由主帥降為將軍,以一人之智對多人之謀,焉能不敗?就連他的美國參謀也說:因為毛澤東沒有專機,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報即可。相比之下,毛澤東在面對林彪的反對意見上,選擇以退為進,在不影響局勢的程度上,加以引導來達到戰略統一。
小時候看戰爭場面,現在更關注劇情。兩邊決策層的描寫很好看,中央的決心、林彪的猶豫,羅榮桓的協調。蔣介石的猶豫。
以后很難再看到這么大真人實景場面了,懷念!
總覺得羅榮桓的演員看著像壞人,另外劉亞樓拍的跟個二愣子似的,就會說“什么”。其實東北現場沒那么嚴峻,實力絕對占優的。
蔣介石每次都是善變,寄希望于國際形勢變化,講究山頭文化。抗日如此,解放戰爭也如此,導致了敗局。蔣終究只是個政客。
獻禮片在建國前二十年的數量是可觀的,但大部分描寫的是基層的建設和國家的變化,即便是軍旅題材涉及到的也多是普通一兵,到了80年代,第一代領導人的形象開始躍然銀幕,獻禮片也開始有了特定的主題
1981年,建黨60周年,《南昌起義》
1989年,建國40周年,《開國大典》
1991年,建黨70周年,《大決戰》系列、《開天辟地》
1996年,《大轉折》,這個不是周年獻禮,但是開播后半年,鄧爺爺就去世了
1999年,建國50周年《大進軍》系列
2007年,南昌起義80周年,《八月一日》
接下來就是著名的三部曲
2009年《建國大業》,2011年《建黨偉業》以及今年的《建軍大業》
總體上來說,《大決戰》是最出色,《大轉折》《開國大典》次之,《開天辟地》《南昌起義》《大進軍》再次之,《八月一日》拍的最不好,三部曲屬于明星薈,電影元素真看不出什么好來
蔣的戰略構想是兩邊對進夾擊,結果:1.海上軍艦+登陸部隊打不過塔山;2.沈陽那邊廖兵團第一不想出來,磨磨蹭蹭出來了又在彰武呆著不想打;3.沒想到錦州那么快就被攻下來了。這三點已輸了戰局,結果還有4.廖兵團的撤退不力。先往營口,后轉沈陽,大兵團擠在一塊。也許是電影刻畫,從始至終,沒看到廖仔細分析地圖和仔細偵查,最后竟心態崩了明文發電文。號稱王牌軍的兩個部隊,電影里只讓他們在那個小村莊放了幾槍,以及最后被包圍,強弩之末放了幾槍,也是諷刺。 對國軍來說,戰場指揮官到底是誰,誰在做整個戰局把控?原先的戰略構想有幾個指揮官認?誰能確保為了整體,即使犧牲局部也在所不惜?傅作義不想出力,衛立煌也不想,廖也不想。要蔣親自過來,并且后面實在推不動,還臨陣換將。 國軍的山頭主義,蔣的人情區分,搞的國軍內部各有小算盤。戰爭瞬息萬變,錯過就錯過了。所以林彪講四快一慢,起初做決定要慢,但是想明白了就要快速執行。解放軍能保障統一指揮,能以殲滅敵人為最大目標,簡單清晰。
將帥責任重大,舉足輕重。比如說偵查,小事能變大事,好比那個因為一個馬蹄鐵失了戰爭的故事:黑山方向僅僅有一些重炮,就以為是主力部隊,然后就撤退了。其實廖還是有識之士,覺得不過是個師。奈何下屬說的斬釘截鐵。再比如淮海戰役中的黃百韜浪費兩天時間都沒架浮橋,還有挺近大別山時期劉伯承親自偵查才發現河水能過,而不是老鄉說的不能過(實際確實大部分時間不能過)。
以往人數論、武器論甚為流行,好像人多、武器好,就無敵了。實際也不是這樣。人的激勵機制是多么重要!將帥的指揮水平多么重要!昏了頭,十萬大軍也沒啥用!
2月6日,東北野戰軍攻克遼陽,2月7日,主席發來賀電,并判斷東北國軍可能撤兵,于是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
將東北國軍就地全殲,不讓其撤往關內,這是最高原則。這一點上,林彪與主席目標一致,并無分歧。
但是,主席指出的兩個作戰方向,是在他以為東北冰期還有兩個月的情況下,對我軍解放遼南(遼陽、本溪、鞍山、營口)后,下一步作戰所提的建議。
主席認為,控制阜新、義縣、錦西、興城、綏中、山海關、昌黎、灤州(沒說打錦州),對于應付國軍從東北撤兵更加有利,建議林彪1個月內解放遼南,1個月后打阜新到灤州一線。
2月10日,林彪回電告訴主席冰期只有20天。因此,主席要打阜新到灤州一線的前提條件(兩個月冰期),并不存在。
顯然,主席提的兩個作戰方向,是對冬季攻勢的建議,而非冬季攻勢后的建議。換言之,主席并非要求林彪在冬季攻勢后,首先攻打上述城市。
2月25日,林彪致電主席,準備攻下營口后回頭打四平,沒去打阜新到灤州一線。同時,林彪計劃下次作戰,從北寧線、長春,二選一。
3月13日,我軍攻克四平,3月15日,冬季攻勢勝利結束。
如果林彪按照主席建議的,解放遼南后,就打阜新到灤州一線,會怎樣呢?起碼,我們是看不到冬季攻勢后,東北國軍龜縮于沈陽、長春、錦州三個孤立地區的。
再說回2月25日,林彪打算攻克四平后,部隊擺在四平、吉林、長春間。如果說,林彪對冬季攻勢后,下一步作戰有所傾向的話,無疑傾向于打長春,看看部隊擺在哪里就知道了。
主席當天回電,表示完全同意!說明主席預料到東北國軍龜縮于沈陽、長春、錦州三個孤立地區的局面后,這時已將長春納入考慮范圍。
于是,主席在3月20日給全黨的通報中指出“東北兵團……俟休整完畢,或打長春,或打北寧路上之敵”。
因此,2月7日長春還未成為可攻擊目標,以為東北冰期還有兩個月,主席當然不會設想我們下一步先打長春。
當我軍掃清沈錦線,攻克四平,長春成為可攻擊目標后,主席已經傾向于攻克長春再南下了。
4月18日,林彪提出先打長春,認為其他方向困難重重、都不好打,因此“目前只有打長春的辦法為好。”
4月22日,主席同意先打長春,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顯然,主席認為目前打長春是最佳方案。
但是,主席認為沈陽附近、錦州附近、榆錦段、入關作戰等,并沒有林彪說的那么困難,因此不同意林彪“只能打長春”的說法,提醒他不應強調南下的困難,以免在精神上處于被動地位。
試想一下,如果“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是主席勉強同意打長春的話,我們不妨換個主語,“先打錦州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還會認為主席勉強同意打錦州嗎?
放眼1948年,主席在7月30日才首次提出打錦州,因此“林彪要先打長春,主席要先打錦州”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對先打長春,主席、林彪是一致認可的。
出師長春不利后,林彪于5月29日首次提出放棄強攻長春,請求南下作戰。但是,接下來幾天主席都在跟林彪商量打長春事宜,朱老總也親自下場動員。只是,林彪決定圍而不攻,伺機殲滅沈陽援敵。
7月20日,林彪正式提出放棄強攻長春,請求南下作戰。有趣的是,就在當天,主席還給林彪轉去許世友攻打濰縣的經驗,鼓勵他打長春。
林彪不敢南下,主席勉強同意打長春,是74年“pi林pi孔”才有的說法。支持這種說法的證據,用的就是主席2月7日那封電報。
但是,無論是軍科,還是劉統、王樹增等作家,都拿不出3月20日(主席說打長春或南下北寧線)到4月18日(林彪提出打長春)期間,主席要林彪南下的電報。
所以說,根本就不存在“林彪要先打長春,主席要先打錦州”這回事。從某種程度上說,主席比林彪更熱衷于打長春。
貌似上中學的時候就看過了,當時的自己就是個“戰爭狂人“每天夢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成為一個偉大的軍事領袖在亂石之中敕岔風云,每周新的一期軍事期刊發行后就趕緊跑去購買,電視上有戰爭片上映就看得激情澎湃,更有甚者,自己勾勒出中華帝國的兵力部署阿,戰爭時的動員阿,組建了“軍政黨”(模仿希特勒的國家社會黨,一度很崇拜希特勒),也許好斗是大多數男孩子童年的特征吧。漸漸的長大,這種破壞欲望漸漸消磨,甚至周邊世界發生過什么事也不曾想到要關注,眼光越來越局限在自己身上,自己身邊的事情。
在今天這個反宏大敘事、刻畫小人物或個體英雄泛濫的時代,這三部曲宏大壯闊的氣象,反而顯得空前絕后的珍貴,看得蕩氣回腸。何況對雙方的刻畫今天不過時,相當客觀冷靜,克制著價值評判,力求真實還原歷史。
呵呵,就是說林總每個決策都是錯的唄,然后得上級引導、下級力勸才能回到正確軌道,說白了林總根本不會打仗,都是別人教的...他就是后來犯了天大的錯,彼時的功績也無法抹殺,不至于這么瞎編排人家吧。歷史這個小姑娘都快給打扮成張飛了,就差涂上黑扇面直接寫金字了。大場面還不錯。
在中國電影史上,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全景式的戰爭巨片,氣勢之磅礴令其他戰爭電影都難以望其項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雖為主旋律片,卻并沒有一味地歌功頌德,而是從宏大歷史的視角,抽絲剝繭般去分析國共雙方。影片自始至終采用一種對仗的敘述方式,上至雙方最高統帥階層,下至各自陣營里的將領與士兵,做了精雕細琢地刻畫,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時,勝與敗,得與失,留有后人評說。
一部電影成為太祖和101的終極迷弟。借這條短評說一件我意難平的事。本科學政治那一年多的時間里,我一直都很迷燕京的幾個中國專家,其中馬若德教授前幾天剛剛去世。那時我對一個現象非常失望,因為出了哈佛燕京,似乎沒有什么政治系的老師對我黨這個我自以為很有價值的課題感興趣。我想在我離開美國回國的時候,我要給一些本科時待我不薄的教授們發一封郵件,真誠地問問他們,他們可能研究了一輩子各種政黨,但是在人生中的某個瞬間,是否對一個28年時間從12個黨代表發展到統一四萬萬國民的黨產生過興趣。如果沒有,那說明本科時精神上的極度失望,或早或晚,都會出現,是不可避免的
好像是第一部正面描寫林彪的電影
太棒了,無論是鏡頭藝術性還是人物刻畫場景都十分精妙。林“開完會各自回去,我沒有準備午飯”,羅補充:“跑步通知伙房下面,讓各位指戰員吃了再回去”。警衛員叫毛毛犯起床氣不起,周闖進毛房間毛頓時翹起來,然后被林的電報氣得扣錯扣子。林指示嚴辦失陣地不報的司令,羅親自前往赦免,臨別“就這么走了,手都不握?”逼出對方熱淚。md,編劇大手子!!!請今天生硬麥麩的主創們好好學學什么叫見微知著細膩自然地表現互補的性格和默契的情誼!
“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趴在椅背上的林彪啊……
林彪:劉亞樓,你記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調整。以四縱、十一縱,加兩個獨立師,強化塔山防線;二、三、七、八、九,五個縱隊,加六縱十七師,包打錦州;十縱加一個師,在黑山大虎山一帶,阻擊廖耀湘兵團,十二縱加十二個獨立師,圍困長春;五縱、六縱兩個師監視沈陽;一縱作總預備隊。給我復述一遍!(參謀長,電報)劉亞樓:林總,塔山來電。林彪:念。劉亞樓:敵人采用中央突破的戰法,整營整連地集團出擊,塔山守備團損失過半。林彪:給程子華發報,我不要他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立即發報,快。劉亞樓:林總,部隊已經全亂了,縱隊找不到師,師找不到團。林彪:這個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羅榮桓演員真是好演員,居然還演過大宅門詹王爺,三國演義劉禪。潛伏吳站長遼沈戰役這會已經通共是東野八縱司令段蘇權。
震撼的戰爭片,整個影片的質感就和開篇時的黃河凌汛恢宏的氣勢一樣,影片所展現的是決定了后來中國走向的解放戰爭,題材就給了影片一種嚴肅厚重的氣質,作為受此歷史影響的后人,情感上隨著戰爭的進行不禁掀起了洶涌的波濤,我對解放戰爭的了解并不多,看了這部影片我對這場戰爭的興趣多了很多。
八一制片廠的最好水平啊!大場面掌握的很不錯。大事件也處理的不錯。人物塑造也挺到位。很棒了
每一次回顧三大戰役都血脈賁張,尤其是遼沈戰役。戰斗之前,林總的“未言勝,先料敗”,固然讓人感覺精打細算,瞻前顧后,但戰爭真正開打起來,仔細琢磨那種不拘一格、大開大和和對時機的把握,不愧為軍神。
中國戰爭電影的最高峰就是大決戰系列,客觀的展現了國共兩個當年,都說集結號如何如何,可是跟這個大決戰比還是差遠了,大決戰的視野大,場面大而不假,各種軍事細節都很真實,選取的人物都很具有代表性,配水池墻上還寫了凡爾登第二。絕對的戰爭電影最高峰!現在導演只會搞噱頭,看來這種電影是絕響了
史詩巨片,對細節和史實的還原、對場面的控制、對節奏的把握都很好,基本事實的還原上唯一的模棱兩可的就是鄭洞國據守長春中央銀行大樓是在脅迫下起義的而非主動起義
評論里那個“中國人打中國人,好厲害”的人,真的是腦子有坑。如果拍美國南北戰爭題材的電影,這種人應該會是第一個鼓掌的人,而且還會歌功頌德把他的美帝爹爹捧到天。真的是非蠢即壞。
人物刻畫細膩,特別是國軍方面,廖耀湘,衛立煌,杜聿明都很出彩。共軍方面林的刻畫很亮眼,臺詞少但印象深刻。小人物也不馬虎,戴紅圍巾的小戰士,送豬肉粉條的炊事員等等,出場不多但很突出。戰爭場面精煉,沒有過度渲染,也不冗長乏味,國共雙方的行軍場面都很震撼。臺詞各具風格,精當傳神。
如果能更尊重一點歷史,這個系列或許會是一部無法超越的超五星作品,畢竟沒有哪家公司承擔起這樣巨制的費用。但是我還想說但是:就目前來看還僅僅是一部主旋律獻禮電影。
從戰爭片的角度是完美的電影。特別喜歡那些航拍鏡頭,氣勢如虹,現在是拍不出那種東西了
林彪在火車站的一組鏡頭相當精彩
這片子比現在的主旋律好看多了!政治 軍事 經濟 人心全有描寫,大到軍事戰略,小到小人物的細節。大敵當前,每個人心里還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搞派系搞內斗,這樣的政黨怎能不亡。不是林彪多厲害,純屬是國民黨自己把自己作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