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生靈涂炭的八年抗戰終于結束,而國共兩黨之間的解放戰爭也正式拉開序幕。蔣介石(孫飛虎 飾)調動大軍從延安向西北掃蕩,大有將異己徹底剿滅之勢頭。毛澤東(古月 飾)、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向北撤退,期間更與陜北失去聯系,革命面臨著最危急的時刻。在此緊要關頭,劉鄧大軍決定冒險渡河,砍斷蔣軍的啞鈴把子。然而一千里路的黃河自然環境極其兇險惡劣,此外沿途早有國軍重兵把守,尤其是六十六師宋瑞珂掛帥的魯西南兵團,是劉伯承(傅學誠 飾)、鄧小平(盧奇 飾)挺近的重大阻礙。 狹路相逢勇者勝,反攻前夕,決定中國歷史的魯西南戰役正式打響……
算是上乘佳作,對于各種細節的把控和還原非常到位,非常好的還原了當時的情景民情。 對于劉帥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霸氣表現的很到位。對于鄧政委的疼愛士兵和果斷堅決也表現的很到位。 劉鄧大軍對于解放全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向人民解放軍致敬! 此外,作為一個濟寧人,我想有機會的話,可以去金鄉的羊山紀念館看一下,瞻仰一下方面解放軍的神采同時緬懷一下革命先烈。
【4星】 1、沒有很強的鏖戰的感覺,但這電影也是史詩級的電影了,對了解本朝是怎么來的還是很有意義的 2、表面上描寫的是大戰,實際上還關乎很多的經濟、后勤、戰略等等,只是兵力的各種調動和部署可能無法感受到這幾場大戰的意義 3、宋柯瑞最后這么投降了,也不知道最后被怎么樣了。感覺蔣介石這邊總是出狀況,蔣下面的人人多都自私,常常不能做到軍令傳達。這蔣介石倒是有軍事才能,但是感覺差點一國之君的風范,經常都喜歡直插一腳 4、那個時候打仗真是走很多路,純粹就是靠精神和使命支撐,現在時代不同了,只有很多的不幸和屈辱才能催生出大量一致目標的群體 5、畫面質量不是很好,那個炸大炮有點意思。紅軍的頭頭也有點端著的感覺,不過也或許是維護軍隊的形象,能實際地打出這樣的仗來,肯定比電影里演的這些更復雜,更難得
這部片子沒有讓我感動,我本來準備打四星,可在一想,這根本不是故事片或者劇情片,不能要求一部純粹的戰爭電影講可歌可泣的故事,這部電影的目標也并不在此,它是要展現一個真實的戰場。 許多細節和情節是難以在現今大多數戰爭片中看到的,它們組成的戰場是那么真實,我愿意相信那個時候的戰場就是如此。 比如:1、毛主席雨天進漏屋,2、軍衣軍帽顏色、形狀、大小不一,同一個戰士的穿著也不相配,3、戰術建議先跟政委匯報,得到贊許再向司令員征求意見,4、不過度干涉下屬作戰,5、老陳醋加大蔥提神,6、戰壕內水齊膝,木板作舟運輸物料傷員,7、“請罪”電文鄧小平要求簽署,8、剃不干凈的胡渣,9、劉鄧分別做下屬思想工作,10、路之泥濘難行,11、救民濟民,12、能者居之,消極去職。
“一個戰士長到十七八歲,他們的父母要付出很多很多,我們要對得起這些戰士和他們的父母。”
久遠回憶
本片中羊山戰役的畫面經常被其他影視借用
愛國主義熏陶
長征之后到這個。神還原歷史人物。抓各種細節如喝水,毛主席進破屋擦腳。國共兩個指揮部完全不一樣的差別。國:養尊處優對下面的人呼呼喝喝的,共條件艱難大家都是一樣破衣爛鞋,見下面的人是先就坐平起平坐。
主要刻畫了劉鄧兩位軍隊領導的決策過程,對于士兵的艱苦生活、共產黨軍隊的樸素、實干、民主決策過程的描畫也較為細膩。開篇題詞是由江主席書寫的,印象中他對多部拍攝于1990年代的軍旅題材電影題寫了片目。對于以蔣為代表的國軍的形象,延續了幾乎成為俗套的視覺修辭:吃洋面包、走上層路線、住洋房或避暑別墅、訓斥部下,但因此似乎稍顯薄弱。
這一系列的片子,采用了很多互文的手法,沒有渲染國軍戰力低下來刻意秀解放軍優越感,而是集中在了人心向背和全軍指戰員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上。比如國軍丟了羊山,蔣介石躺在睡椅上黯然神傷地搞了一大套政治表演,而打了勝仗的劉伯承此時仍在關注水位的變化。比如鄧政委看到一個指揮員因為傷亡過大在哭,起初流露一些心慟,但是自己都解決了一票問題了這個指揮員還在哭,當即下令撤掉他。再比如宋瑞柯的警衛員在絕路之際還會為宋師長的個人安危而擔憂,但最后投了解放軍加入了俘虜宋師長的隊伍。國共之間,不存在人在本質上優劣好壞的區別,存在的是對前路的選擇和走上這條路的方式的區別。今年爭取在影視作品里以這部為起點回顧鄧政委的道路吧。
可以看得出來當年拍攝的用心程度,劇本是一方面,演員敬業是另一方面,尤其是布景的“臟亂差”才更能體現出戰爭的殘酷和老一輩革命家的不容易
感覺大轉折系列是八一廠大戰系列里頭最好的,視覺上和細節上更加真實,之前的大決戰也真實,但總體還是顯得太浪漫了;之后的大進軍真實感上就差多了。
基本和那個書上寫的樣子差不多。《大勢中原》
宏大為輔,寫實為主,對劉鄧二人的刻畫比大進軍里好多了
一字長陣的分析,先是從地形上分析,沒有頭緒。劉伯承隨后通過敵軍王進九過去幾個月的動向判斷一字長陣不過是老資歷擺架子弄的大雜燴。加上鄧政委的后勤有保障,戰爭一觸即發。毛則通過形勢判斷需要增兵兩路形成叉子。敵軍死守,進攻傷亡很大,邊上有個洼地,可以布口袋陣,圍攻困守之敵不如伏擊逃竄之敵。把攻堅戰轉化為運動戰,圍三缺一,網開一面,虛留生路,暗設口袋陣。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看似很不錯,實際上我們更弱,損不起這八百。十七八歲的兵士,他們的父母要付出很多很多,我們要對得起這些戰士和他們的父母啊。劉伯承思考戰略徹夜不眠,小平默默守侯,這cp才好磕。蔣方的失敗,一方面是頂層的官僚腐敗,一方面是蔣不在前線消息閉塞一方面不能任人以賢,底層兵官人人自危。
1947年6月強渡黃河,切斷“啞鈴戰術”,三戰羊山集,殲滅宋瑞珂的66師。王敬久不予救援,而劉鄧、陳粟、陳鞋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形成品字形態勢。這一仗開辟出進軍大別山的道路,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這單獨的上部,處于互相試探和拉鋸時期,沒有順利的大捷,對未來的作戰目標處于糾結狀態。
文戲部分的剪輯很有淮海戰役的神韻。
鄧:走?劉:走!兩個字就把他們挺進大別山的決心表現出來了。
專業、宏大,寫實與寫意并存
2星半
電影頻道
解放戰爭真正打得順風順水是在淮海戰役之后。1947年非常艱難:魯西南的宋瑞珂整編66師遲滯了劉鄧大軍的進攻,險些造成被包圍的不利態勢。挺近大別山是無奈之舉,若非陜北“甚為困難”,延安也不會讓當時最精銳的晉察冀解放軍去冒外線作戰的風險(比較留在內線的陳粟兵團,后來取代劉鄧大軍成為最精銳的華野)。
“扁擔戰略”繼而一年之內迫使解放戰爭。劉伯承和鄧小平在晉冀魯豫區吸引國民黨對山東和延安的火力,在大半個篇幅鏖戰宋瑞珂的負隅頑抗后,最后半小時講述是否南下非常猶豫
國內戰爭重現。